煮米粥時,熬久了粥會變得濃稠,久置之後上面就會形成一層皮,這層皮被老一輩人稱之為「米油」。
粥面上粘稠的皮,主要成分是糊精(即大米的澱粉分解成葡萄糖的中間產物),還有少量的單糖。
大米熬製時間越長,糊化越充分,米油就越多,就越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適合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嬰幼兒、需要流質飲食的病人以及消化吸收功能較差的老年人食用。
但對於一般人來說沒有必要刻意喝米油,尤其是肥胖人群以及糖尿病患者。
當牛奶加熱到80攝氏度以上時,由於水分的蒸發、乳脂肪的上浮以及蛋白質的變性,其表面會形成一層膜,即平時說的奶皮。
奶皮跟牛奶比起來,營養價值差不多,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和脂肪,只是因為水分減少而形成了一層皮,營養成分更加濃縮而已。所以,可以直接攪拌之後繼續喝。
現磨豆漿,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上面也會有一層薄膜。這層薄膜與奶皮類似,算是濃縮了營養的豆漿。恐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我們常吃的油皮腐竹,正是由它們所做出來的!
所以豆漿皮和牛奶皮一樣,不用扔掉。當然豆漿最好還是趁熱喝,不生成皮也不會影響口感。
肉湯、魚湯的湯皮,一般都是從煲湯的材料中溶解出來的油脂。
一般人偶爾喝一兩次沒什麼關係,但三高患者、肥胖、消化不好的人或胃腸弱的人最好不要喝。
在煲湯時,如果擔心脂肪攝入過多,建議在飲湯前撈掉浮油。
來源: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