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對於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帶著學生做整書閱讀往往是公立老師最難以把控的一項任務。鑑於課時的限制,學生讀了沒,讀了多少又懂了多少完全無處下手。
但越是有挑戰,越值得去嘗試。在學習過相關論文與理論,觀摩過大量國外閱讀課堂的前提下,我土洋結合,在五線小城兩個人數50+的初二班級將整書閱讀落地為兩步走:師生課堂共讀(shared reading)+學生課後自讀(individual reading)。
其實前面還有隱藏的一步:教師先讀
先讀的任務是選擇合適的書目,制定閱讀計劃,記錄自己的閱讀隨感,預設學生的閱讀障礙。整書閱讀需要啟蒙,因此整個實踐的第一本書,至關重要。
依據我市中小學生課外閱讀要求,我為學生選擇的是《黑布林英語閱讀》系列。
首書的選擇關鍵詞:簡單+有趣+關聯度高+圖片多。
我們9月份的首書為「Holly’s New Friend」,為初一圖片小說,講述了熱愛自然卻倍感孤獨的女孩Holly面對整日忙碌的父母與愛交友好打扮的妹妹,爭取養狗的故事。青春期+交友+家人+孤獨+寵物,這些關鍵詞親切無比,學生很容易共鳴。
每本書的第一節共讀課,需要做整書的導讀,消解畏難情緒,同時開腦洞做預測,激發熱情。可以先從封面入手進行分析。
以「Holly」為例,封面呈現了書中的主人公Holly和她領養的狗Eco在擺滿植物的溫室中溫馨互動的情景。封面下方是本書的閱讀等級、中英文書名、作者及出版社。
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封面,提出如下問題:
Q: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Q: Who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Q: Where are they? Why are they there?
Q: What do they look like?
Q: What might the book talk about?
學生們的腦洞很快開啟,各種各樣的猜測與懸念迭起,班級閱讀的情緒高漲。
對於章節小說或經典名著,學生對於大致情節一般有所耳聞。我們需要對目錄和作者信息進行導讀。
以11月書目「The Wind in the Willows」為例。黑布林收錄的全部都是Fiction體裁(略顯遺憾),因此目錄通常暗示了故事發展的先後順序,且語言簡潔,高度提煉,很適合用來整體感知作品。
我讓學生快速瀏覽12個章節的標題,找出幾個主人公的名字(鼴鼠、獾、水鼠、蟾蜍),並且對照書中的Glossary和圖片對號入座。然後讓他們猜測這四人當中誰是主角中的主角,以及這個角色的性格(越獄、冒險、住宅遭襲)。
另外,作者的生平與寫作背景對於作品有著不可忽視的深刻影響。黑布林非常貼心地安排了About the Author這一欄。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與學生探討:
Q: Where did he get the idea for this book?
Q: Why did he start writing these stories?
Q: How many books has he written?
課堂上的共讀以教師帶讀為主,說白了就是手把手示範如何讀。所以我從來不用課件,而是把書掃描成PDF的格式,單獨存檔,標好頁碼,直接投影,為的是模擬學生自讀時的情形。這樣做還有一個附加好處:學生及時忘記帶書,也能在共讀課上隨時享受閱讀,參與討論。
在示範如何閱讀時,教師的行為包括:
出聲朗讀
提問
描述或解釋閱讀策略
引發學生思考或討論
還包括印刷品意識
(副標題、粗體斜體、漫畫式圖片等)
再以「Holly」為例:首節課的帶讀我從10頁讀到15頁。
下面是我這一塊的教學設計:
Guide Ss to observe the picture on page10-11, ask questions like:
2. Play the recording & ask Ss to read silently;
3. Read the text together with the Ss & ask further questions like:
Q: Is the room REALLY empty? (sound)
Q: Which verb can tell Holly isn’t happy? (drop)
Q: What do you INFER from this?
4. Guide Ss to spot the transition of environment:
(Front door) sitting room--->kitchen--->conservatory
帶讀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學生便可以養成為了愉悅而自主閱讀的習慣。這種閱讀被稱為SSR(Sustained Silent Reading,持續默讀)。不必受提問、報告甚至生詞的影響,純粹為了「怡情」。這時候推薦播放錄音,幫助學生將頭腦中的朗讀外放,這樣就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的意義上。
學生邊聽音頻邊閱讀 ↑
學生自讀的主要形式是閱讀日誌(reading log)、這不僅可以追蹤學生自讀、刺激輸出、培養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更能夠為下一次的課堂共讀提供新鮮的素材,為思維的碰撞創造機會,讓閱讀真正發揮其人文作用,讓孩子們通過閱讀汲取成長的養分,不斷綻放!
我再次土洋結合,利用外網的教學素材,結合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要求: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設計了屬於我們自己接地氣的日誌(圖片見下文哦)
主要包含四個欄目:
接地氣的日誌圖 ↓
一周一次,我會做詳盡的點評與記錄,形成日誌反饋表,進而決定下周共讀的內容與活動。同時,優秀的日誌我也會掃描好放在文件夾內,讓孩子們閱讀。
日誌反饋表 ↓
優秀學生日誌 ↓
這裡要敲黑板的是,日誌的核心在於表達。我們的孩子們從啟蒙階段就被所謂「對錯」束縛了手腳,重準確輕表達,寫出來的東西都是死記硬背,沒有自己的思想。
雖說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但孩子們首先是獨立的思維個體。這是我們作為教育者必須最先守護的財寶!所以在日誌這一塊,我從不糾語法,改用詞,甚至安慰他們:放心大膽地寫!老師是中國人,啥樣的中式英語我都能看懂,別擔心!
孩子們的日誌越寫越好↑
當然,閱讀日誌的分享與點評只是眾多閱讀活動中的一種。閱讀圈、手抄報、角色配音、影片賞析、甚至假期的群落打卡,只要能夠增加閱讀成就感,激發動機,就都可以做。
學生在讀完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後繪製的情節地圖。張張都是藝術品。
進入12份,我們已經要開始讀第四本書了,整書閱讀也開始從啟蒙慢慢走向進階。前三本是我選的,下面的書全部都由孩子們自己投票決定。不過我們可以先將範圍縮小,要同時考慮男女偏愛、經典與現代、章節與圖片等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投票選擇,win-win.(看似給了選擇權,實際上大方向依舊牢牢把握著。)
原版閱讀只是一個契機。我所追求與奮鬥的目標,是師生一起用閱讀去和世界對話,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感,從而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不再是拘泥於背幾個單詞,記幾個語法點,訓練幾個閱讀技巧。閱讀讓我們的眼裡有了光,心中充滿力量。
掃碼了解專家導讀版英文名著!
(小王子、夏洛的網、彼得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