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婿日是春節期間富有特色的中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一,此日是嶽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子婿由來
古早時期的中國習俗,已婚婦女不能無故擅自歸寧,所以大年初二回娘家時,多半由娘家兄弟前來迎接。這一道手續在科技發逹的現代,都己變成電話邀請。而回娘家則不能空手回去,要準備一些禮品,稱為「伴手」亦是臺語的「單露」。如娘家其它兄長有小孩的,則要另準備紅包;女兒若有小孩,則外公外婆或舅舅送雞腿,與用紅絨線系古錢掛在小孩頸上,謂之「結彩帶」。但現今也都只是用紅包來代替了。
「安平縣雜記」云:「初六日,婦人均往父母家歸寧,俗名做客。」,民歌云:「十二查某子返來拜。」,可見「做客」的時間並不一定,但現今的習俗卻是正月初二請子婿,應為初二做女兒的回娘家做客,而女婿陪著一道回來,接受嶽家的招待,久而久之,做客和請子婿就變成同為初二那天了。
正月十一習俗
1 古代出嫁的女兒不能擅自回娘家,子婿日嶽父嶽母也會提前出門迎接,一直表示娘家人對女婿的敬意和重視。
2在我們北方正月十一這天,丈母娘請姑爺會準備一桌豐盛的菜,一般是10個菜,寓意夫妻十全十美。
3 丈母娘還會給姑爺烙一鍋合子,合於和諧音,寓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正月十一禁忌
1 忌諱夫妻吵架,吵架寓意一年都不順,希望在今天大家都和和美美的 ;
2 米缸不能空著;
3 喪事忌諱拜年;就是家有白事的,不能給別人拜年。
老祖宗傳下來的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一種信仰,一種寄託,並非迷信,只不過現在生活壓力太大了,年輕人好多事情要忙,沒有時間過這麼多節日,希望在每個節日不能陪伴父母的同時,哪怕給父母打一個電話也可以。
在新的一年祝福所有的人身體健康,吉祥如意,牛年大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