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是中國人在春節期間的習慣風俗,中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
常見的春節習俗有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等,在春節期間,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習俗。
今天是正月初二,我們就聊聊「發紅包」
(1)
在春節期間由長輩派給小朋友的紅包稱作壓歲錢,是表示把祝福和好運帶給他們。每年春節期間有發紅包的習俗,部分地區是已婚者發給未結婚的親友。發紅包的習慣一般只存在於比較親近的親戚朋友之間。也有部分地區,新年發紅包的範圍比較廣泛,例如鄰居家的小朋友、普通交情的同事之間都有可能發紅包,但這種紅包內的金額往往比較小,紅包裡放上10元、20元等。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此外,還有一種名副其實的壓歲錢,是由晚輩給 古代壓歲錢
老人的歲,就是年歲,歲數,壓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2)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裡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繫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不同地區的新年紅包習俗
網絡紅包
網絡紅包是指網絡運營商(網站),在春節等假日期間,通過組織網際網路線上活動,派發紅包,讓利網友的一種促銷式營銷模式。另外網絡紅包也指一種新的紅包派發方式,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和不斷升溫,網絡紅包悄然興起,很多網絡族通過支付寶、微信、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工具給客戶、親朋好友等派發紅包。網絡發紅包,成了春節的新年俗。
同時,現在出現了很多發紅包的社交群,比如微信群。群主以每人發紅包其他群員搶紅包的方式,看誰搶的最少來決定下一個發紅包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