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雞塊的肉和調味
1)用什麼部位的雞肉:日式炸雞塊是用帶皮的雞腿肉的居多,超市就有「炸雞塊用」的雞腿肉,就是雞腿剔骨後切好的那種。在北京菜市場裡,這樣可以直接油炸的雞腿肉不多,一般是帶骨頭的,回家要自己動手剔骨。我的建議是用雞胸肉,雞胸的脂肪很少,直接炸制的話口感太幹了,感覺不到肉汁。所以,炸制前沾點澱粉,這樣炸出來外層口感很脆,裡面肉質變得比較嫩。
2)調味:愛吃炸雞塊的人很多,每個人應該都有關於炸雞塊的不同的回憶,還有菜譜。不少人很重視雞肉的「預先調味」,將生雞肉用各種調料醃一會再炸制,這樣炸出來的雞塊味道豐富,吃的時候不需要放鹽。
預先調味的配方例子:
a)蒜泥、生薑泥、醬油、料酒、芝麻油(各少許)
b)醬油和蜂蜜(比率為2:1)、蒜泥、生薑泥(各少許)
c)醬油(2湯匙)、雞精(少許)、醋(少許)、白糖(半湯匙)
我個人的建議是「預先調味」時不需要放很久,大概 5 分鐘即可,免得肉質變硬。
炸雞塊的名分
這次介紹的炸雞塊,用日語叫做「からあげ(kara-age)」。寫法卻有三種:平假名「からあげ」,漢字「空揚」以及「唐揚」。讀法都是一樣,kara-age。我查了 NHK 日本廣播電臺的網站,他們認為正確的寫法是「空揚」。
「揚」是「炸」的意思,那為什麼是「空」的呢?有一種解釋是,日本炸雞塊沒有天婦羅那樣的包漿。大家知道,天婦羅的做法是把蔬菜、海鮮沾上蛋液和麵粉調製的包漿後炸制。而雞塊是沾點土豆粉就炸,所以是「空」的。
過去的一般寫法是「空揚」,但近年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唐揚」(註:讀法是一樣,kara-age)是適當的寫法。過去日語裡有不少用「唐」的單詞,比如「唐芋(地瓜的一種)」、「唐紙(平安時代從唐朝傳來的加工紙,用於屏風、隔扇)」等,大家可能覺得炸制的雞塊很有中國菜的感覺,所以用「唐」字較合適。
所以大家若到日本進去一家居酒屋,菜譜裡會看到「唐揚」,改天進去一家食堂會看到「空揚定食」,他們指的都是一樣東西,就是炸雞塊。
作者簡介:吉井忍,旅居北京的日本媳婦。成都留學,法國務農,輾轉臺北、馬尼拉、上海等地任經濟新聞編輯。現為家庭主婦,兼任《南方周末》評論版撰稿人、《城市畫報》、《南方人物周刊》特約記者、《LOHAS樂活》專欄作者。作品亦見於《鯉》、《外灘畫報》、《東方早報》、《讀者》等報刊。譯有《Insight Guides 2010 年上海世博會傳播手冊》(日文版)。現熱衷於中文寫作以及為中國丈夫製作便當。「季節便當」系列電子書陸續推出,已成為豆瓣閱讀最具人氣的作品之一。
- 吉井忍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