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中國學生對科學及其相關主題認識不足。
從以上數據中能夠看出,雖然中國學生對科學學科以及相關主題感興趣的程度遠遠高於OECD國家學生的平均值,但是值得深思的是,中國學生的對科學及其相關主題感興趣的比例,與參與PISA測評的亞塞拜然、泰國、吉爾吉斯斯坦和哥倫比亞等科學教育不發達的國家是一致的。科學教育發達、公民科學素養水平較高的國家如美國、瑞典和英國等國家的學生對這些主題感興趣的比例與OECD的平均值相近。
這說明我國學生對問卷中提到的主題如「科學家設計科學實驗的方法」及一些學科「物理學」等並沒有深入的認識,只是憑藉感覺。
二是中國學生從事科學工作的意願與職業期望之間存在較大落差。
儘管中國學生未來從事與科學有關的工作的意願非常強烈,但是只有9%的中國學生期望在他們長大到30歲的時候,從事與科技有關的職業,而在OECD國家此項的平均值是25%,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此項的平均值超過35%。OECD國家中同樣屬於亞洲的日本此項的平均值僅為8%,與中國很接近。這項數據一方面與國家的就業背景有關,另一方面更說明了中國學生對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認識的模糊。
三是中國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渠道利用率雖然高,但是獲取科學知識的質量較差。
數據表明,中國學生利用電視、科學期刊、訪問科學類網站甚至加入科學俱樂部的比例都非常高,遠遠高於OECD國家的平均值。但是深入研究發現:中國學生的這些比例與泰國、吉爾吉斯斯坦、亞塞拜然、突尼西亞等國家相近,遠遠超過美國、瑞典等教育發達國家的比例。與此同時,在問到學生對某個具體話題如光合作用、基因和染色體等是從何處了解到的時,中國學生最主要的渠道是學校。
由此可見,一方面中國學生對究竟什麼是真正合格的科學俱樂部或者有價值的科學節目等認識不夠充分,另一方面雖然對各種媒介的利用率都很大,但並沒有獲取太多有價值的科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