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跟著阿德勒學習:如何守護漸漸老去的父母

2020-12-15 花落無聲說情感

我不想活了,我覺得我得了抑鬱症。」

當妹妹替換我從住院部出來,我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機,給閨蜜小可打電話,吐槽我的情緒要崩潰了。

我骨子裡也想做一個懂得知恩圖報、孝順父母的孩子。

當得知母親罹患癌症後,我毅然決然辦理了提前退休的手續,回到母親身邊,陪伴她度過餘下的日子。

可真正相處下來,矛盾不斷。

母親自6月8日開始入院做化療,幾天後因自己不小心,造成腰部壓縮性骨折,期間又在頸部淋巴做了一個手術。到現在80多天,一直在醫院病床上。

母親只生育了我姐妹二人,我負責照護周一至周五,妹妹還沒退休,她負責照護周六周日。

母親24小時離不開人,3餐吃飯、8種藥靠一勺勺餵、喝水用吸管、10次以上小便靠我們用便盆接,大便先用開塞露,然後戴一次性手套去掏,外加七八次的按摩,可以說,比我上班累10次,但是自己親媽,不管多辛苦都是應該的,不應該有埋怨之心。

身體疲憊,我能忍受。去年婆婆中風,退化成嬰兒,大小便都是無意識拉在床上,我作為媳婦照顧她,從無怨言。因為婆婆不會說話,當然也就沒有矛盾。

可是母親脾氣很壞,從我記事時開始,就一直強勢。儘管如今她躺在床上,仍然動不動叫我滾,或者把碗摔在地上。

母親白天要打七八瓶液體進去,加上喝水、喝牛奶,喝阿膠、吃水果,白天甚至等不到一個小時就要小解一次,晚上睡覺後,每2小時鐵定小解一次,可憐我50多歲的人,在凌晨伺候她小解完,聽著母親打鼾,我輾轉反側在簡易摺疊床上,閉著眼晴數羊。

我「滾」了,她小解怎麼辦?我只有忍著眼淚,留在醫院,賭氣不為她按摩。

她又會指揮我:我頭痛,快來幫我按按頭。我知道化療有這些副作用,還是不忍心不理她,只好上前為她按摩。

但是,我覺得委屈!自己這麼辛苦,沒有換來一句認可的話,反而儘是指責。

小可聽了我的訴苦,說:我很同情你的處境,也明白你確實受了委屈,這樣吧,我給你送本書來看,叫《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它會教會你跟著阿德勒學習,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收到書,我如饑似渴地一口氣讀完。

這是日本心理學家岸見一郎的一部新作。果然,書中教的方法讓我心境澄明。

首先,書中在第一章,就指出:你和年老的父母構建什麼樣的關係。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和父母是血脈相連的至親,時而像天生的仇敵,因性格、代溝、經歷等種種問題,將彼此之間的隔閡越積越深。

我們當然不希望改善與父母關係的契機是疾病,然而卻不得不承認,忙碌的我們往往在父母患病的時候才有時間去重新了解陪伴他們,去珍惜和他們相處的時光。

而書中正是運用阿德勒種種關於父母關係的啟發,教會我們,逐漸重新認識自己的父母,找到與父母最和諧的相處方式,而我們有更好的時機去明白這一切,就是今天,就是此刻。

岸見一郎在書中告訴我們:既然照顧父母這個問題,不容迴避。我們便要勇敢快樂的面對,讓照顧父母這件本來充滿壓力的事,通過愛、巧思與智慧變得和樂自在。

如果父母老了,不要責難他們大小便失禁弄髒了衣褲,他們也曾因此為你擦屎端尿。

不要怪他們彎腰駝背腳步遲緩,他們也曾扶著你直起腰杆,蹣跚學步。

不要嫌棄他們把飯菜與口水流在衣服上,他們也如此為你餵過飯。

不要煩他們言語嘮叨含混不清,因為你曾經的牙牙學語,嘰嘰喳喳, 他們卻當動聽的歌來聽。

不管父母現在多大年齡,他們終有老去的一天, 請都為自己的父母看一下《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跟阿德勒學習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願天下的父母健康長壽!

相關焦點

  • 岸見一郎《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我願意靜靜地守護老去的父母
    岸見一郎《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大家發現沒有,關於教育孩子的,有育兒頻道,育兒領域,各種育兒書籍。一說到孩子,總是忍不住地從心裡滾出喜愛,滾出熱淚,滾出各種的愛不釋手。但是很少看到有養老、陪老、守老的情感領域。
  • 跟《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學習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因為疲於照顧老人而引發的家庭悲劇也是層出不窮:日本70兒媳勒死96歲婆婆,殺人動機只因照料老人太累,想好好睡覺; 永州醫生照顧母親十多年,最終親手掐死母親;東莞孝子因生活重負厭世,弒母又自殺……「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是一句溫暖而動情的告白,也是天底下兒女的心願。可是實際做起來卻並不容易,甚至很多需要常年照料老人的中年人內心都會有說不出的苦楚。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老了該怎麼辦?活著與效率無關,學會感恩
    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岸見一郎在他的新書《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講述了:他跟他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父親的動人故事,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以及怎么正確看待衰老與死亡。說真的,夜以繼日地照料患病老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無論是精力上、感情上亦或者是金錢上。
  • 推薦日本知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新作《請你迷失在我身旁》
    今天看了一本好書「那天晚上,我在車站前的咖啡屋喝了咖啡。」「母親在等著,但是我就是不想回家。」不知道是不是這種還不想回家的心情讓母親感應到了,不知道母親是不是覺得不能讓女兒這麼辛苦,第二天早上,母親離世了……」日本知名作家,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寫過《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暢銷作品在最新的一本心理學新作《被討厭的勇氣》裡寫到這麼一個關於一個作家的遺憾事。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當父母老了,唯有愛才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有一天當你的父母老了,或者患有認知障礙,你會怎麼做?01 早日發現老人異樣,才對病情更有利據調查,全世界約有2430萬老年痴呆患者,而在中國就有將近5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每年平均新增30萬發病例,75歲以上達8.26%,80歲以上高達11.4%。
  • 《請你迷失在我身邊》:當你老了,也是我們重新開始認識的時候
    我不在乎你記憶裡出現的橡皮擦,我只在乎從現在開始的每個當下。《請你迷失在我身邊》是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岸見一郎的作品,作者在長年照護身患阿爾茲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的父親過程中,體會到了其中的不易,他明白作為兒子他不能迴避照顧父親的責任,於是便決定勇敢、快樂地去面對,讓照顧病人這一件壓力很大的事情,通過愛與理解,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生命在遺忘中來日方長,唯有愛,一如往常
    「我不在乎你記憶裡出現的橡皮擦,我只在乎從現在開始的每個當下。」日本心理學家岸見一郎的《請你迷失在我身邊》就是這樣一本教會我們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的書。岸見一郎的父親晚年時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症,逐漸忘記了曾經對他最重要的一切,迷失在了時間的長河裡。
  • 【好書推介】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後來,我們長大了,時光也在不知不覺間偷走父母的青春,從前的依靠現在變得需要我們,面對這種逆轉,我們該如何去適應,才能更好地回應父母的恩情?不妨閲讀以下這本書。岸見一郎在一場大病過後,回到家中照顧失智的父親,這本書的主軸是作者陪伴父母度過人生最後一度時光的心路歷程。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隨之會日漸年邁,曾經習慣受到父母照顧的我們,要怎樣處理這一段全新的「逆向關係」?
  • 謹以此文,致敬漸漸老去的父親,「爸爸,祝你安康」?
    家是溫暖的避風港;家是成長的溫室房;如今,我已為人父,曾經你嚴厲的話語,高昂的教誨聲,還縈繞在耳旁;但是,我已不在迷惑於你的發狂,因為現在的我,跟你很像;漸漸的,我已經體會到了你的勞苦,我也品嘗到了生活的五味雜陳
  • 阿德勒心理學
    你的現在決定了過去。人的常識或執念往往會讓我們陷在「可惡的他人」、「可憐的自己」的死循環裡找不到出口,阿德勒要我們跳出來問「以後怎麼做?」2. 行為的目標:1)自立; 2) 與社會和諧共處  3. 心理的目標:1)「我有能力」;2)「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4.
  • 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
    真心接納自己,就會有懂得欣賞你的人保護你,為你澆水、施肥、翻土。 割捨別人的課題,找到真正的自己 課題分離最好的舉例,大概就是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了吧。從小,父母就要求我們好好讀書,如果讀得好,就買好吃的給我們;讀不好,可能會遭到一陣責罵。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請不要忘記「必須改變」的究竟是什麼。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選擇生活方式就可以了。雖然可能是很嚴厲的道理,但也很簡單。阿德勒的目的論是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 岸見一郎:「理解父母才能和諧相處」?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答案
    有時候,我們因為一個芝麻大點的事,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朝父母胡亂發脾氣,認為他們是可以隨便頂撞的。我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兩者之間的關係更加惡化。父母守護了我們前半生,他們的後半生理應由我們來守護,換位思考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包容父母。
  • 這些話,寫給漸漸老去的自己
    總以為自己還小,似乎昨天還在說「年輕就是資本」,今天就發現自己漸漸老去,一大早對著鏡子,發現幾根顯眼的白髮,從你驚訝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是那麼「不可思議」。但歲月不饒人,你不得不服老。忽然發現,自己越來越沉默。開始以為是成熟了,但後來發現不是這樣的,是自己漸漸變老,什麼都不想說。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教你在人際關係中能遊刃有餘,只要做到三點!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教你獲得共同體感覺,並在人際關係中能遊刃有餘,只要做到以下三點:1,對他人寄予關心在直面自己人生課題的前提下,做好「課題分離」後,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寄予關心。不再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考慮「我能給這個人什麼」。像心理學裡所說的黃金法則那樣:「像我希望別人如何對我那樣去對待別人」,而不再是我做了什麼,別人就必須回報相應的東西回來。因為,只有付出了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當遭遇的挫折和問題太大,超出我們的能力,讓我們信心受到嚴重打擊時, 我們就會失去去解決問題的意願, 因此而引發強烈自卑感, 就會發展為自卑情結。自卑情結的來源有很多, 先天基因、家庭成員、父母關係、成長環境、個人經歷等,每個方面的挫折和痛苦,都可能產生來自卑情結,影響個人的發展。
  • 因為有你在我身旁
    「你的眼眸,堅毅明亮像一束燭光,任黑夜再冷再漫長,都有你在身旁……」來聽「常規飛彈第一旅」官兵演唱的歌曲《因為有你在身旁》,一起向所有奮戰在疫情前線的英雄致敬!這是東風快遞原創MV《因為有你在身旁》中的歌詞。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工作坊】2018年4月9-10日,上海
    有許多國際頂尖的大學對阿德勒兒童輔導方案進行研究,都證明了阿德勒兒童輔導方案能夠對孩子起正面的效果,包括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溝通能力、減少學校霸凌,以及父母最重視的學業成績提升。父母和教師可以藉此改善親子和師生關係,增加彼此的了解與接納程度,建立相互尊重的關係。
  • 如果你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請用心感受擁有的一切
    我們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如果我們在夢想或目標中迷失,請認真的感受自己身邊的一切,愛人從身邊醒來的愜意安心,冬風從臉上吹過的冷冽,剛剛扇著翅膀飛向天空的白色鴿子,還有帶著各類噪音呼嘯而過的車流~如果我們是魚,終其一生,一直在尋找海洋,但卻忽略了我們本身就生存在水中,這水呀,很多時候就是海水啦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自此,自卑成為了阿德勒一生不斷超越自我的力量,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成功,最終成為心理學之父。在我的慣性思維裡,認為自卑是一種負能量,直到阿德勒先生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阿德勒在書中說到:「誰都不能替代你過你的人生,誰都不能幫你真正的解決問題,但是擁有了勇氣,我們就有了克服困難的活力,超越自卑的強大內心,任何時刻都能成為你人生的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