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安史叛軍一戰成名 書法大家顏真卿最終竟被小人所害

2020-12-22 晨讀堂

提起顏真卿,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應該是書法大家,顏真卿獨創的顏體字聞名遐邇,是書法愛好者入門必須臨摹的字體,有「學書當學顏」的說法。前一段時間,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真跡被送到日本展覽,曾經轟動一時。其實,在唐代,顏真卿並不是以書法家知名的,而是以剛正不阿的忠臣形象為人所銘記,他在安史之亂和李希烈叛亂中的忠貞表現,贏得了後世的尊崇。

顏真卿出身於書香名門,先祖中有過顏之推、顏師古這樣的名儒。顏真卿進入仕途後,因為剛直的性情,得罪了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從此,顏真卿算是與權臣有了不解之緣,在此後的政治生涯中,他還會多次因為剛直的性格與權臣發生衝突,多次被從朝廷貶到地方。

在平原太守任內,顏真卿敏銳察覺到安祿山遲早要造反,就提前做好準備,藉口下大雨,加固城牆,完善防衛工事,秘密登記、招募壯丁,充實糧食和作戰物資。表面上,顏真卿和一些文人一起在湖上泛舟,吟詩作賦。安祿山果然上當,以為顏真卿只是一名書生罷了,不再提防他了。

755年,安祿山起兵造反,率領大軍南下。河北各地的地方官猝不及防,城池紛紛失守。只有顏真卿據守的平原早有準備,防守嚴密,擋住了安祿山叛軍的攻擊,並派人向長安的唐玄宗匯報戰況。

唐玄宗得知安祿山叛亂後,一路所向披靡,河北各州縣幾乎沒有像樣的抵抗就紛紛淪陷,不由大失所望:河北二十四個郡,難道沒有一個忠臣嗎?等到顏真卿的戰報送到,唐玄宗大喜,對左右群臣說:我不了解顏真卿是什麼樣的人,他竟然這樣為國盡忠!

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當時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安祿山南下時,假裝投降。等叛軍的主力進攻洛陽、長安時,顏杲卿暗暗聯絡河北各地,殺掉安祿山留守的將領,河北17個郡同時反正,歸順朝廷。各地義軍推顏真卿為盟主,斷絕了叛軍前方和後方的聯繫,對叛軍形成極大的威脅。

唐朝中央政府調度失靈,對河北義軍沒有及時救援,安祿山趁機派軍回師圍攻河北諸郡。經過激烈的抵抗,顏杲卿所守的常山失陷,顏杲卿和家人、部下慘遭殺害。顏真卿的家族在這場戰亂中損失慘重,一門30多人被叛軍殺害。戰後,顏真卿多方搜求,才找到侄子顏季明的一個頭骨,在萬分悲憤、心情激蕩的情況下,寫出了光耀千古的《祭侄文稿》。

由於救援遲遲不到,平原孤城難守,顏真卿被迫棄城,渡過黃河南下,趕到唐朝朝廷所在地鳳翔。此時,唐朝皇帝已經由玄宗換成了肅宗,唐肅宗任命顏真卿為憲部尚書,後來又升為御史大夫,這是個專門糾察官員過錯的職位,類似於紀委書記。

御史大夫這個職位與顏真卿耿直的性格還真是相符,他上任後,多次彈劾犯錯的官員。當時處於戰亂時期,唐朝朝廷剛剛重新建立,人員、制度都不完備,官員們有時不免將就。顏真卿還是按照和平時期的標準嚴格要求官員們,得到皇帝的支持和表彰,官員們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觀,但心裡不免怨恨顏真卿多事。

唐軍收復長安後,唐肅宗準備還都,先要派使者到宗廟祭告唐朝的列祖列宗。顏真卿向皇帝上奏:《春秋》上記載,新宮有災,魯成公哭了三日。現在太廟已經被叛賊所毀,請在野外築壇,皇帝向東哭三天,然後再派遣使者。這次,連皇帝也嫌顏真卿多事了,沒有聽從他的建議。當時的宰相討厭顏真卿多話,就把他打發到地方上去做刺史。

唐玄宗從四川回到長安,被尊為太上皇,實際上被軟禁在西宮。這時,已經重新回到朝廷的顏真卿代表百官,上表要求拜見太上皇。掌權的宦官李輔國很生氣,再次把顏真卿趕到地方上做官。

唐代宗繼位後,把顏真卿又調回了朝廷。吐蕃入侵,唐代宗逃出了長安。唐軍擊退了吐蕃,唐代宗還都,顏真卿建議皇帝先祭拜列祖列宗的陵廟,然後再回宮。宰相元載認為顏真卿的建議太迂腐,不合時宜。顏真卿很生氣:用不用我的建議,是你們宰相的事,但我提建議沒什麼罪過吧?朝廷的事情本來就不成樣子了,宰相再不遵守禮儀制度,將來該怎麼辦啊?由於這件事,元載恨上了顏真卿,不久,找了一個藉口,又把顏真卿貶到地方為官。後來,元載由於擅權,被代宗所殺,顏真卿才得以回到中央。

代宗駕崩後,德宗繼位,新任的宰相楊炎也不喜歡顏真卿,就剝奪了他的實權,給了他一個閒差。楊炎之後,宰相盧杞專權。盧杞面貌醜陋,臉色發藍,好像惡鬼一樣,但他能言善辯,很得德宗的歡心,因此被任命為宰相。盧杞沒有當宰相之前,有一次去探望郭子儀。郭子儀一般接待客人的時候,身邊有很多侍女,並不迴避。但盧杞來訪時,郭子儀讓侍女們都退下,自己一個人接待盧杞。郭子儀的家裡人很奇怪,問郭子儀原因,郭子儀說:盧杞這個人長得醜,心底陰險,侍女們見他難看,忍不住會發笑,他必定會記恨在心。如果得罪了他,將來他得了勢,我們郭家就會倒大黴的,弄不好要滅族的。

郭子儀看人很準,盧杞的確是個睚眥必報的小人,曾經得罪過他的人,都被他以各種手段除掉,和他共事的大臣,多數被他所陷害。所以,對顏真卿這樣的正人君子,盧杞自然是看不慣,總想把顏真卿趕到地方上去。

顏真卿得知後,還想和盧杞拉拉關係:我的性格與小人不和,多次被貶到地方上。現在我老了,希望宰相您能照顧一下,不要再讓我到地方上去了。您的父親被安祿山殺害,是我把他妥善安葬的,看在這個情分上,您就不能手下留情嗎?聽到顏真卿提到死去的父親,盧杞馬上站起來向顏真卿下拜道謝,似乎是受到了感動。顏真卿這番動之以情的言辭也許會感動一般人,但對盧杞這樣的小人沒用,只會起反作用。盧杞更加忌恨顏真卿,要找機會陷害他。

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盧杞找到了機會,向皇帝進言:顏真卿德高望重,威信很高,讓他去說服李希烈,不用動用軍隊,就能平息叛亂。唐德宗批准了盧杞的建議,朝廷上下大驚失色,因為都知道李希烈是虎狼之徒,顏真卿到那裡十分危險。有人勸顏真卿不要去,顏真卿臨危不懼:皇帝已經下了命令,就是有危險也不能逃避。

顏真卿到李希烈那裡,宣讀完皇帝的聖旨,李希烈設下鴻門宴,手下的部將和養子一千多人拔刀圍著顏真卿,吵嚷著要殺掉他。顏真卿泰然自若,根本沒把這些人放在眼裡。李希烈見沒能嚇唬住顏真卿,就裝模作樣地護住顏真卿,趕走了部下。

此後,李希烈把顏真卿軟禁了一年多,多次軟硬兼施,逼顏真卿跟著一起叛亂。顏真卿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拒絕了李希烈的利誘,為自己寫好了墓志銘和祭文,並指著寢室的西牆說:這裡就是我的葬身之處。一次,李希烈的部下點起一堆大火,威脅顏真卿:如果再不答應歸順,就要燒死你。顏真卿不為所動,自己朝火堆走去,嚇得李希烈的部下慌忙拉住了他。公元784年,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參與叛亂被殺,李希烈惱羞成怒,決定殺掉顏真卿,顏真卿神色不變,從容就義。顏真卿的死訊傳出後,在前線的三軍將士無不痛哭失聲。

顏真卿秉性剛正有氣節,與他端正陽剛的書法相映成趣,真可謂字如其人。顏真卿的品德與性格使他被朝廷權貴的排擠和陷害,甚至他所忠於的皇帝也不喜歡他,他的一些行事在外人看來也未免有些迂腐。但他一以貫之地堅持自己的信念,臨亂不懼、臨難不苟,帶給人們永恆的道德力量,作為中華文明的脊梁,會永遠受到人們的尊崇。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中的顏真卿、顏杲卿
    本段說一下安史之亂中真正為國捐軀可歌可泣的顏氏兄弟。
  • 顏真卿書法真跡首次被考古發現!你了解他的故事嗎?
    近日最大的新聞事件,莫過於考古發掘出的顏真卿真跡了。據新聞報導,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對陝百餘座漢唐墓葬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本次出土的真跡是顏真卿手書的墓誌,墓誌中的撰文為顏真卿早年書法,這次發現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經由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年書法真跡。
  • 平定安史之亂,晚年招降叛軍慷慨就義,顏真卿不僅是個書法家
    前言: 2020年11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會,公布出了一塊由顏真卿手書的墓碑,這是顏真卿真跡的首次考古發現,對於研究顏真卿與中國書法史,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 《祭侄文稿》:顏真卿的一氣呵成之作,為何成為「天下第二行書」
    這位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的魯國公是琅琊顏氏之後,家學淵博,師從唐代著名書法家張旭,又汲取了另一書法大家褚遂良的筆意,將篆、隸、魏碑等不同類型的書法結合,形成了雄渾厚重的顏體楷書。顏楷以豐腴雄健、氣勢雄渾、骨力遒勁著稱,書如其人,是顏真卿高尚忠正的人品在書法藝術上的直接體現,是藝術與做人的完美結合。
  • 唐代書法第二期:壯烈而又悲慘的結局,顏真卿晚年為奸臣所害
    唐肅宗至德二年,顏真卿被任為刑部尚書,遷史大夫。以後又為檢校刑部尚書知省事,累進封魯郡開國公,所以後代一直稱他為「顏魯公」。他執法認真,剛直不阿,數次召用而屢屢貶遷。唐德宗建中四年,李希烈與朱滔兵陷汝州,稱王反叛唐室。
  • 顏真卿的書法人生:三個階段,三種境界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四任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因受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後因孤立無援,只得放棄平原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後遷御史大夫。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遭宰相盧杞陷害,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
  • 戰場上的顏真卿:被完全顛覆的書生形象|百家故事
    顏真卿雖然生長在大唐盛世,但不幸趕上了「安史之亂」這場差點毀了大唐的浩劫,隨著漁陽突騎的掃蕩,承平日久的河北頓時成了烽煙四起的戰場。而顏真卿所在的平原郡與堂兄顏杲卿所在常山郡,都處在安祿山南下的要衝。面對叛軍的鐵蹄,一個書生能成什麼大事!軟點的直接嚇尿,硬氣點的無非是「臨危一死報君王」。還指望他們打擊叛軍嗎!
  • 顏真卿的書法成就如何,顏真卿書風是當代的主流嗎?
    顏真卿在書法上的成就,僅次於王羲之。顏真卿獨創了豐腴飽滿、寬博莊重的楷書藝術風格,被後世尊稱為「顏體」。顏真卿在行書上也有非凡的藝術成就,他的行書「祭侄文稿」被推崇為「天下第二行書」。被後人當成藝術經典。是行書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峰,顏真卿在楷書和行書上都堪稱為書法史上的一代宗師。
  • 顏真卿:他的三件書法作品為何迥然不同?
    顏真卿研究書法的人都知道顏真卿這個偉大的書法家。我教小孩啟蒙寫書法練的也是顏體楷書。今天我們研究一下為何顏真卿的三件書法作品《多寶塔碑》、《勤禮碑》、《祭侄文稿》為何風格絕然不同,而且都成為他書法代表作也是書法史上的傑作?這種現象對我們有何種啟示?
  • 顏真卿不只靠書法流芳百世
    顏真卿出生在家學傳統的家庭,先輩中有不少古文字學家、書法家。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顏真卿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學張旭,50歲以後才形成剛勁、雄渾的顯著風格。其書品與人品頗為貼合。 宋人推崇顏真卿的人品,好學顏體。在蘇軾、黃庭堅看來,顏真卿繼承了王羲之的變法精神,是唐朝書法的改革家。
  • 顏真卿:如果你只知道他是大書法家,那就虧大了?!
    上面書法上的成就,是歷史教科書上都會講到的內容。下面關於顏真卿和他家族的故事,卻更是讓人敬佩不已。兄弟上陣,滿門忠烈25歲那年,一直勤學苦讀的顏真卿高中進士,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在兄弟兩人的號召下,河北17個州組成了約20萬義軍,討伐叛軍。唐玄宗起初聽到安祿山反叛,曾嘆息:「河北24個郡,難道就沒有一個忠臣嗎?」後聽到顏真卿的舉動,他不禁感慨:「我不了解顏真卿的為人,他做的事竟這樣出色!」顏真卿為了說服一個太守跟他一起保衛大唐,「竟然」讓自己只有十歲、唯一的兒子去做了人質。
  • 顏真卿 | 一座大山的好
    家裡祖祖輩輩都出書法大家,看重學識,尤其因為訓詁、書法見稱於世。真卿的母親則來自殷氏一族,恰也有很好的書法家學,一直傳承著。顏真卿自己也說,「自南朝以來,上祖多以草隸篆籀為當世所稱。」這樣的家風影響中,很自然地,顏真卿也很喜歡寫字。小時候,家裡養過一隻小腿折斷了的鶴,幼時的顏真卿學寫字,貪玩的年紀,常常會在鶴背上來寫。
  • 顏真卿:當年幸脫安祿山,白首竟陷李希烈
    安史之亂爆發後,顏真卿的平原郡和他的從兄顏杲卿的常山郡,是河北二十四郡裡唯二不降的,唐玄宗知道後有點喜出望外,這個他並不認識在顏真卿,居然在安祿山的地盤上高擎起了勤王的大旗。因為顏家兄弟的模範帶頭作用,其他「一十七郡連夏盟」,在很大程度上牽制了安史叛軍,「若論牽制公威靈」,使他們「不敢長驅入鹹京」。
  • 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書法展 顏真卿何以超越王羲之
    正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超越王羲之的名筆:顏真卿」大展完整梳理了中國書法史  顏真卿何以超越了王羲之  最近於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超越王羲之的名筆:顏真卿」大展,大批書畫重寶齊聚一堂,堪稱一二十年一遇的書畫界盛事,迅速引發社會關注。
  • 為什麼顏真卿與柳公權的楷書被稱為「顏筋柳骨」?
    所以,顏家祖輩是唐朝開國功臣和新興貴族,到顏真卿時已經是第四代了。顏真卿出生於京城長安,開元二十二年(734)登進士第,曾任監察御史等職,後因受權臣楊國忠排擠,被貶為平原太守,所以後世稱他為「顏平原」。在安史之亂中,忠貞剛烈的顏真卿率領地方軍隊抗擊叛軍。德宗時,朝廷派他去安撫行將叛亂的藩鎮,也就在此行中,他壯烈殉國,時年77歲。因他曾被封為魯郡開國公,所以後人又尊稱他為「顏魯公」。
  • 顏真卿是如何成為書法大家的,他練字有哪些技巧?
    不甘心的顏真卿為了找到秘訣,又去拜了更著名的書法家張旭為師學習書法。張旭是當時著名的大書法家,他精通各種字體,尤其擅長草書,被稱為「顛張」。拜師以後,張旭卻也沒有透露秘訣。他只是給顏真卿講解了一些名家字帖的特點,讓顏真卿自己去體會其中奧義,然後仔細臨摹。有時候他會帶著顏真卿去戶外遊山玩水,回家後又督促顏真卿練字。
  • 顏真卿真跡,首次考古發現!網友:坐等字帖!
    顏真卿真跡首次考古發現對於研究顏真卿本人及我國中古時代書法藝術意義極大相關話題也迅速躥上熱搜引發討論網友們紛紛貢獻了一波「回憶殺」:誰小時候還沒練過顏體呢是什麼 人 讓唐代大書法家親自書寫墓誌?墓誌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此次出土墓誌的書法造詣,與顏真卿別的書法作品有什麼不同?
  • 淺談顏真卿的為人及書法作品
    今天我們來談談顏真卿,那麼顏真卿是什麼時期的人了,我們都知道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嗎,就是那個時期的。字清臣。是今天的陝西西安人,是唐朝有名的書法家及功臣。顏真卿為進士第,曾擔任殿中侍御史,這些職位在我們所臨帖作品中也能看到。因得罪了楊國忠,貶為平原太守,這在祭侄稿裡也有體現。
  • 陝西考古發現唐代顏真卿墓志銘、珍貴碑刻書法遺存!
    離安史之亂開始還有九年。盛唐正沉醉於繁華幻夢中。尚在壯年的顏真卿時任長安縣尉,揮筆而就下這一碑遺存。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發掘了一處唐代貴族家族墓地,在一座夫妻合葬中發現一方由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墓志銘。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
  • 安史之亂中,唐軍兵力遠勝叛軍,為何平叛仍用了八年?
    另外,安祿山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兩年就去世了,那麼這場戰事為何還會持續數年之久呢?一、自毀長城老話說:「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安祿山起兵時帶領的十五萬人馬,正是身經百戰的精銳。有這樣一支勁旅在手,再加上出其不意的驟然起兵,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輕輕鬆鬆的佔領了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