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樓梯踩空、跑步時踩到小石子,高跟鞋沒踩穩......甚至沒站穩都可能崴腳。
崴腳又名「踝關節扭傷」
崴了腳我們應該怎麼辦?
康復醫學科的醫生早就準備好妙招了
「沒想到貼上這樣小小的幾塊貼布?我的腳踝腫脹就消得這麼快,還挺好用的。」
近日,在健身房進行蹦床運動而扭傷踝關節的陳女士來到仙居縣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就診。
我們在觀看比賽賽事時,都會看見運動員身上貼著五顏六色的「膠布」,這可不是為了好看,這種五顏六色的膠布有一個專業的名稱叫做「肌內效貼」。
肌內效貼,又叫運動貼布、肌貼,是一種新興的對人體軟組織貼扎的治療方法,帶有彈性的超薄透氣膠帶,可以根據需要剪切成不同的形狀,貼在需要治療的皮膚、肌肉和關節上。
肌內效貼不是藥,是一種純物理治療貼布,既可以部分限制引起肢體疼痛的活動,提供肢體支持力,又不會限制肢體的日常活動。
1、促進受損部位的血液與淋巴循環,改善水腫,緩解疼痛,並降低炎症反應。
2、增強受損肌肉的收縮能力,減少肌肉過度伸展導致的疼痛,緩解肌肉疲勞。
3、強化受損關節的穩定性,防止因不正常的肌肉收縮所造成的關節活動異常。
4、同時還對運動性損傷和頸腰椎病也有很好的效果,是一項能夠保護患者肌肉骨骼系統、促進其運動功能逐步恢復的非侵入性治療技術。
如肌肉疼痛、肌肉拉傷、肌肉勞損、肌肉痙攣、肌肉力量減弱、關節疼痛等。
如網球肘、肩袖損傷、肩周炎、膝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關節退行性改變等。
如肩背筋膜炎、腰肌筋膜炎、臀肌筋膜炎及肌肉酸痛等。
自4月份以來,仙居縣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已經接診了踝關節扭傷患者近50例,其科室使用的肌內效貼技術廣受腳扭傷患者的好評。
「相對於傳統的繃帶,肌內效貼除了不限制踝關節的活動範圍,還能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消除水腫,同時固定距下關節,避免活動中二次受傷,對於踝關節損傷有很好的效果。」仙居縣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葉方敏醫生說道,去年赴浙江省人民醫院進修的葉醫生,對肌肉骨骼和運動損傷的康復有著較豐富的臨床經驗。
踝關節扭傷是非常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急性踝關節扭傷的康複目標應注重的是縮短發炎過程、減少疼痛、促進修復和重塑膠原纖維,可採用RICE原則進行處理:休息,冰敷,加壓包紮,患肢抬高。
其次,踝關節扭傷後應在醫生細緻的檢查和評估之後,制定康復訓練計劃,此時最重要的是進行關節活動度的訓練:
1、單腿站立:穩定性訓練,30秒-60秒/3組
2、坐位勾腳:勾腳訓練15-20次/3組,後期可以放點有重量的物體(如沙袋)
3、坐位繃腳:繃腳訓練,15-20次/3組,後期可以加重量(如軟球等)或站姿提踵
4、坐姿踝內翻:內翻訓練,15-20次/3組,後期可以加重量(如綁個沙袋)
5、坐姿踝外翻:外翻訓練,15-20次/3組,後期可以加重量,(如綁個沙袋)
崴傷、磕碰、扭傷之後24小時內切忌熱敷。熱敷會使血管擴張反而會使滲出增多加重出血、關節腫脹和疼痛應該在受傷48小時後進行。
不管是哪種活絡化淤的跌打藥酒一般都含有活血成分在崴傷之後立刻用上只會擴散組織水腫、加重出血。
不要隨便「揉揉」能促進恢復,可能反倒會加重韌帶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