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退群引發熱議 什麼是破解家校衝突的良藥

2020-12-23 新華網客戶端

近日,江蘇一位家長在自製短視頻中一聲大喊:「我就退家長群怎麼了?」這一發聲在家長中引起強烈共鳴,「壓垮一個成年人僅需一個家長群」成為話題被刷屏。

家長群該如何定位?如何發揮好家校合作的作用,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為此,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家長群該不該建

「每天老師會在群裡發些學習資料,或者家庭作業,讓我們監督孩子完成。」一名初中生家長告訴記者,她在家長群裡,很少發言,收到老師的信息會及時回復「收到」。這名家長補充道,建個家長群確實方便和學校溝通,老師也會及時分享一些教育信息,讓家長們了解學習。

另一名小學生家長談到,有時候感覺自己比孩子還忙,群裡時不時有消息,需要不停地幫助孩子完成作業,比如手工製作、科學實驗等等,希望能適當地減輕家長負擔。「家長群本身沒有錯,如果真有錯,應該反思的是群員。對於家長群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應當客觀分析、理性對待、積極處理。」

家長群該不該建?家長退群是對還是錯呢?

記者在知乎搜索「家長退群」關鍵詞,許多網友留言評論。有的網友表示,退群沒有必要,要退就退老師布置的作業;也有網友認為,家長其實比學生還累,減負要減到實處;還有網友表示,退群、入群都是家長的自由,但是遇到問題而選擇退群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應該結合實際問題,及時和老師溝通、互相理解,教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也是為了孩子好,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最後吃虧後悔的還是自己。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家長群的建立並沒有錯,但異化為作業群,這是「知識教育至上」「分數至上」的結果。主要是中小學辦學有明顯的應試教育傾向,重知識教育(智育),而輕視其他教育。學校希望家長能積極配合學校抓學生的學習成績,這種做法存在諸多問題。所以我們要認清當初建群入群的初心,是為了更方便學校與家長互動、家長之間交流,共同把孩子教育培養好,但是出現問題了,就得反省有沒有各司其職。

著名教育學者尹建莉認為,就家長群的本質屬性來說,是資訊時代必然出現的產物,與過去站在校門口接孩子,一起聊天的家長們所形成的圈子本質上沒有區別,但是如果錯誤地運用了家長群,比如老師用家長群來分擔自己的工作量,家長在群裡相互攀比的話,就失去了家長群存在的意義,可以解散。

大慶師範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教師李鋒認為,學校並非衝突絕緣之地。表面看來「劇情複雜」的家校群,其內部暗含著家長、教師等利益相關者之間關於學校治理權分配的權力博弈。家長以退群威逼教師,實質上是家長採用「脅迫策略」挑戰教師控制權的一種表現。該現象暴露出當下我國家校合作中存在著家長處於「無權置喙」以及「被邊緣化」的虛假參與狀況。

不忘建群入群的初心

「微信群便捷的方式,確實方便了家校溝通。學校各種通知的下發,要求家校合作的內容,絕大多數均以電子形式呈現,通過微信傳達。家長接收信息快,提高了相互配合、完成學校布置工作的效率。特別是疫情期間,微信群的使用凸顯其重要地位。」北京市豐臺區芳古園小學海國春告訴記者。

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班主任告訴記者,她除了布置作業,還經常給家長們發一些周末安全溫馨提醒;在複習周會提醒家長們注意給孩子補充營養、監督孩子晚上早點休息。每次考試後,會根據學生們的考試情況,在群裡介紹整體情況,鼓勵後進生努力追上去,告誡取得優秀成績的同學不可驕傲,並且感謝家長們的支持配合。事實上,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其他瑣事,以及上級安排的一些安全作業等等,都需要家長做或家長協助孩子做。這必然令部分家長產生反感,不願配合老師的工作,而這些又是必須完成的。如此,家長和老師之間容易產生一些矛盾,這是她不希望的。

在採訪中,有些老師表示,少數學生不聽話,老師說話又不能太重,就習慣告訴家長,讓家長幫忙教育。這樣一來,家長們就覺得老師不負責,將自己的責任推給家長。「現在的孩子大多還是獨生子女,在家被寵慣了,心理承受力比較弱,說淺了不管用,說深了怕出意外。老師也有苦衷:想管又不太敢管。」

有位家長建議,學校應當從實際出發,既想方設法提高教學質量,又不給老師、家長和學生過重的壓力與負擔。家長應當積極配合學校的相關事項,如果覺得學校某項要求不妥,要及時提出並積極溝通,怨天尤人、一味順從或簡單退群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敢於提不同意見的家長,學校要聞過則喜、誠心納諫,讓家長敢於說真話,積極吸納正確的意見建議來促使教學走向更高更好。通過發自內心的相互配合,共同把孩子教育好管理好,讓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身心健康、品學兼優。

出臺政策為家長減負

早在去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強化面批講解,及時做好反饋。

今年10月,山西太原市教育局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義務教育學校不得布置學生難以完成,形似給學生布置,實則給家長布置的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嚴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學生成績和排名。小學所有年級均不得將小報、視頻製作布置為家庭作業,確需由學生製作的小報應在學校由教師輔導完成。同時還要求,各學校不得指派家長參加本該由師生完成的事宜,如打掃教室衛生、班級文化布置、裝飾美化演出場所等。

11月10日,遼寧省教育廳發布《遼寧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管理「十要求」》,「十要求」對教師提出明確要求。教師必須精準布置作業,嚴禁布置懲罰性、重複性作業;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小學其他年級家庭作業總量不超過45分鐘,初中家庭作業總量不超過60分鐘;嚴禁教師在微信群、QQ群等布置家庭作業。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

讓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和學校都承擔相應的責任。減輕中小學生作業負擔、同時減輕家長負擔,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全國各地都相應出臺了相關政策。

李鋒表示,在家長、教師等多元參與的現代學校治理體系中,衝突和合作是一體兩面,如何通過合作將學校場域中不可避免的衝突轉化為建設力量,才是破解家校衝突的良藥。建議教師、家長等不斷學習多元參與的學校治理理念,共同塑造家校合作的教育願景,達成協同治理的合作共識,以實現學校治理中的權力制衡和協商。(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見習記者 陳姝)

相關焦點

  • 「家長退群」輿情觀察:「茶壺裡的風暴」撕裂家校關係
    因「家長批改作業」產生的家校矛盾也越來越多,對此,目前已經有至少10個省區的教育主管部門明確叫停了「家長批改作業」。輿情綜述近日,在江蘇,一位老師在微信群裡,批評一位家長沒有給孩子改作業,措辭比較嚴厲,使得家長憤然退群,隨後在某平臺發視頻怒懟老師。
  • 2021山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退出家長群」背後,是異化的家校關係
    下面為大家分享:2021山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退出家長群」背後,是異化的家校關係。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模擬題目】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導致家長不滿,退出家長群。家長群是家校溝通的方式之一,但由此所引發的家校矛盾日益突出,錯不在「群」,而是家校教育錯位,還需家校均以孩子成長為核心相互理解、配合。2.具體分析家長退出家長群的原因。(1)家長對教師職業的理解發生了變化。
  • 汪涵拒加家長群,男子怒退家長群,家校聯繫工具咋就變了味?
    想必大部分人都看過家長群引發矛盾的新聞,或是身為家長,自己就親歷過這種壓力。並且這種情況,幾乎發生在所有家長身上,無論你的身份是什麼。 汪涵拒加家長群,男子怒退家長群,家校聯繫工具咋就變了味?
  • 置頂聊天、不敢靜音……如何破解「家長群」變「壓力群」?
    原標題:如何破解「家長群」變「壓力群」?新華社杭州11月14日電(記者俞菀)2個孩子10個家長群,不到30分鐘未讀消息99+……網際網路深度介入教育的今天,「家長群」成「壓力群」的情況日趨明顯。近日,杭州市教育局表示將通過建立「負面清單」等形式進一步梳理「家校關係」,引發廣泛討論。不少家長認為,在家校充分協商基礎上確立家長群「群規」已勢在必行。
  • 熱評丨家長不越位 學校不缺位 才能建立良性的「家校關係」
    教育是篇大文章,需要家長、學校、社會責任共擔。這是沒有爭議的事實,然而在現實中,家長責任體現在哪裡?哪些關鍵環節作為校方責無旁貸?又有什麼教育課題應當讓社會廣泛參與?這其中的邊界,卻常常模糊不清。一段時間以來,「家長作業」遭到頻繁吐槽,更有家長怒而退群引發熱議。
  • 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 孩子爸爸退出家長群引熱議
    近日,「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成為微博熱搜,央視、人民日報等媒體的跟蹤報導讓話題不斷升級。「你以為老師就不想退群?」「幹啥啥不行,退群第一名!」「造成我們焦慮和育兒困擾的最大根源,根本不是一線老師!」
  • 這份火上央視的班級微信群公約,家長和老師都應該看看
    最近,手機裡老師和家長聯絡的家長群,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熱點。本該是加強家校溝通的「家長群」,怎麼就變了味,成了一個「鬧心群」?對於孩子的教育,退群顯然不是解決方案,那麼未來,家長群裡的發言又該立下怎樣的規矩,讓每個人都不為難?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教育局推出一份學校班級微信群公約,引發了家長老師們的熱議,央視新聞頻道主持人白巖松也為這份「班級微信群公約」點讚。
  • 家長應該批改孩子作業,但必須改變目前的方式,真正做到家校共育
    家長應該批改孩子作業,但必須改變目前的方式,真正做到家校共育。家長批改孩子作業普遍受到家長們詬病,只是為了孩子許多家長選擇忍耐;隨著江蘇一名家長霸氣十足的「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退群宣言,把這一現象公開化了,甚至這一現象走進了央視,引起了全民熱議。對這一現象,教育部早就明確「教師不得通過手機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業,不得將批改作業的任務交給家長」。
  • 評論|「家長群」不應成為易爆的「火藥桶」
    近日,溫州東甌中學的一個畢業班的家委會張羅畢業晚會,「1大1小費用1000元,2大1小1200元」,雖然補充說明「多退少補」,但這樣的收費標準,仍然引發了眾多網友熱議。對此班主任老師著急地表示,自己並不知情,在之前就已經被移出班級群。
  • 家長退群引全網爭議:「教是我教,改是我改,要老師幹嗎?!」
    近日,江蘇一家長發布短視頻,高調宣布:「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視頻一出,立即引發網友熱議,甚至被央視新聞和人民日報點評。家長們在評論區一片「哭喊」:「我們這屆家長太難了!」誰承想,老師們也覺得委屈:「你以為我們就容易嗎?」
  • 虛構「家長送不作為錦旗」家校關係不容販賣焦慮
    如果我們家長什麼都會做的話,還要你們老師做什麼。」此事衝上熱搜引發熱議,網友甚至表示擔憂:以後你家小孩還怎麼在學校「混」呢?12月6日,江蘇省徐州市教育局發布通報稱,經排查,徐州市範圍內無天翔小學,也無趙西海老師,該視頻內容純屬虛構,給徐州家校共育造成不良影響。徐州市教育局將依法依規進行處置。繼家長怒退微信群後,又有老師表示「老師比任何家長都想退群」。
  • 【觀點】這份班級微信群公約火了,還上了白巖松的節目!家長和老師...
    最近一段時間,手機裡老師和家長聯絡的家長群,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熱點。本該是加強家校溝通的「家長群」,怎麼就變了味,成了一個「鬧心群」?對於孩子的教育,退群顯然不是解決方案,那麼未來,家長群裡的發言又該立下怎樣的規矩,讓每個人都不為難?
  • 這份班級微信群公約火了,還上了白巖松的節目!家長和老師都應該看看
    最近一段時間,手機裡老師和家長聯絡的家長群,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熱點。本該是加強家校溝通的「家長群」,怎麼就變了味,成了一個「鬧心群」?對於孩子的教育,退群顯然不是解決方案,那麼未來,家長群裡的發言又該立下怎樣的規矩,讓每個人都不為難?
  • 大學建「家校群」發布學生日常表現 稱不為打小報告
    日常獎懲情況 群聊告知家長 校方回應——  大學建「家校群」 不為打小報告  近日,浙江的一所高校學生發帖稱,學校最近以班級為單位建了「家校群」,要將學生日常的獎懲、出勤情況通過群聊告知家長。  建班級「家校群」  不少家長表示認可  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學校與家長聯繫的微信群,在群裡發布學生的獎懲、出勤、平常上課表現情況。近日,浙江一所高校建立「家校群」的消息,在學生間引發熱議。
  • 家校矛盾愈演愈烈:怕「撕票」的家長,被挑戰的教師
    除此之外,學校還有家長網上課堂,每周一個主題,比如如何表揚和批評孩子,方棋需在課後提交100字感想給老師,一周一篇,雷打不動。她還要隔一段時間就去學校站崗,幫忙維護上下學秩序。她贊同家校協同,但也覺得,有些事情不應該由家長來承擔。這是學界近幾年在探討家校關係時的重要議題,家校權責分界。
  • 家長送錦旗諷刺教師:教啥啥不行,叫家長第一名?教育責任分攤難
    這段內容惡意挑撥「家校」關係,引發了大量負面輿論,給徐州家校造成不良影響。 家長的認知力與行動力 先不說視頻製作者的造謠行為有多麼不堪和低級,先說「家校矛盾」這一真實存在的社會現象,的確是引流利器。
  • 現如今如此「重口味」的家校微信群已經讓老師和家長「不堪重負」
    家校微信群在形成家校合力共育學生和孩子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實現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信息交流溝通零障礙和零距離,極大地提高了辦事效率,方便了家校聯絡,成為了受到老師和家長喜愛的交流溝通平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教育生態環境的變化家校微信群最初的模樣漸漸有了改變,「重口味」成了家校微信群的一個越來越明顯的特徵和特色,就像今天看到的一位網友發布的截圖(如上圖)所顯示的那樣搞笑式的「重口味」。
  • 家長: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老師:我更想退群!家校互撕為哪般
    」這番話迅速引發了廣大家長的共鳴,「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微博話題建立後,短時間內閱讀量破億,登上熱搜榜。這件事情不僅上了熱搜,把老師推上了風口浪尖,而且還鬧上了央視,央視的晚間新聞點評:家長批改作業,是老師的缺位。
  • 「誇誇群」「攀比群」人民日報談家長群變味兒
    記者梳理發現,從2018年至今,已有遼寧、浙江、海南、河北、廣東、山東、貴州、廣西、山西和陝西等10多個省份的教育部門出臺相關文件「叫停」家長批改學生作業的做法,有的地方還明確定期開展作業督查,甚至將作業管理納入績效考核。脆弱的家校關係再次呈現在人們面前。以家長群為例,其本應扮演家校溝通的橋梁,促進家校共育,卻在無形之中形成一種詭異的博弈,讓家校雙方倍感壓力。
  • 家長怒退家長群,由來已久的「家校矛盾」,應該如何化解
    「家校矛盾」通常是家長和學校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由於自身職責和教育方式的不同而產生的衝突,既包括老師和家長的矛盾、也包括學校和家長的矛盾。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家校矛盾」十分的常見。不知何時起,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關係逐漸變得敏感起來,「家校矛盾」引起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那麼引起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