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發病率第一位的惡性腫瘤,每年以3%的速度在遞增,統計顯示,2018年全國乳腺癌新發病例數36萬。大量的乳腺癌患者出院後需要長期的內分泌治療等居家治療。
3月7日,《中國乳腺癌個案管理模式專家共識》正式發布,共識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乳腺癌個案管理師分會組織來自全國多地區具有個案管理照顧經驗的醫療及護理專家編寫,對乳腺癌個案管理的定義、乳腺癌個案管理師的管理、乳腺癌個案管理模式和乳腺癌個案管理的成效指標給出了具體的闡述。同時,作為中國首部針對乳腺癌個案管理模式的專家共識,為乳腺癌「診斷-治療-康復」全程管理提供了新「標準」,也標誌著乳腺癌開啟個案管理新時代。
乳腺癌「慢病管理」困難重重
「乳腺癌術後2至3年是復發轉移的高峰,需定期隨訪治療。然而,乳腺癌患者居家康復過程中在用藥、飲食搭配、運動康復等方面往往有諸多疑問,難以在第一時間得到專業醫生的指導,或因疏忽時間、掛號難等問題未能定期隨診,這對於患者的病情管理是十分不利的。」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乳腺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乳腺專病中心主任醫師王建東強調,「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很多外地病人,需要進行化療、靶向治療卻因疫情無法成行,情緒非常焦慮,線上的醫療團隊給病人安慰和解答就非常重要。」
龐大的患者群體,相對有限的醫療資源,導致了醫護者「分身乏術」。在缺乏術後全程管理工具的情況下,如何提升患者依從性、提高預後水平也成為醫護者的「心頭之患」。更難的是,部分乳腺癌患者還要面對乳房缺失所致軀體形象受損帶來的心理打擊,因此還要注重人文關懷,解決患者疾病以外的心理創傷修復,實現對於患者全程、全人、全方位的身心治療。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乳腺癌個案管理師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普通外科護士長黃利虹表示:「乳腺癌的治療方式複雜且病程漫長,迫切需要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乳腺癌患者個體化的全程管理模式,以解決患者在帶病生存和康復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困難,而個案管理模式恰好能滿足此需求,並幫助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減輕症狀困擾、改善生活質量。」
個案管理師助力乳腺癌管理
「在目前更多患者進入到『慢病』管理的新趨勢下,乳腺癌治療和管理應從單一關注『疾病』本身轉化為關懷『人』,邁向以患者為中心的乳腺癌「全程、全方位」管理模式的全新階段。當前,個案管理師在臨床上的應用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對於其他腫瘤、慢病領域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乳腺疾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乳腺外科主任範志民強調道。
個案管理師是連接所有醫療片段的橋梁,在整個醫療團隊中扮演多重角色功能。從入院期、治療期及出院追蹤期三個方面進行個案追蹤,致力於給患者提供無縫隙的服務,實現完整、持續和高質量的照護服務。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常務理事、乳腺疾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楊紅健介紹:「在治療方案執行過程中,要及時將問題反饋給醫生,既節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又方便醫生及時調整診療方案,這也縮短了患者從家庭到醫院的心理和感受的距離,同時可以最大限度地優化醫療資源,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加強了醫患溝通,在醫患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也有助於減少醫療糾紛。」
共識對乳腺癌個案管理的工作流程和成效指標都有明確的要求,這對於人才的培養和考核都指明了方向。「在執行的過程中包含多個學科人員的相互協作,所以不僅需要紮實的護理專業知識,能夠順利通過腫瘤護理,科研,教學等能力的各項考核,還要求任職者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在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溝通技巧等方面具有一定專業水平。」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個案管理師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乳腺中心護士長王影新解釋道。
「個案管理師崗位的設置,豐富了護理工作的內涵與外延,為護理人員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新方向,也能充分發揮護理人員在健康服務中的潛能,體現護理人員的專業價值,提升職業自豪感。」中國醫師協會乳腺癌個案管理師分會副主任委員、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乳腺外科護士長兼外科科護士長張志茹表示。
王建東指出,目前最大挑戰在於,目前個案管理師沒有補助和相關待遇,僅僅是出於對工作的熱愛,下一步在規範相關工作的同時,也呼籲將個案管理師納入醫療體系內,讓他們的工作價值得到體現,以惠及更多病人。
【記者】嚴慧芳
【作者】 嚴慧芳
【來源】 健康生活圈南方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