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浙江省溫州市代管縣級市,位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地處上海經濟區和廈漳泉金三角之間,屬江南魚米之鄉。
這裡的臥龍峽位於潮基鄉北部、林溪鄉南部,地處瑞湖公路邊,以「諸葛村」、臥龍峽谷為主體,是人文、自然景觀兼容並重、山光水色相映成趣的具有鮮明特色的風景名勝區。這裡的玉海樓坐落在瑞安古城東北隅,是中國東南的著名藏書樓之一,含孫詒讓故居和百晉齋,其三面環水,前後兩進。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孫衣言:
孫衣言,清代官吏、學者、藏書家。字紹聞,號琴西,晚號遁披,齋名遜學,浙江瑞安人 。道光三十年進士。授編修,光緒間,官至太僕寺卿,尋以疾乞歸。生平努力搜輯鄉邦文獻,刻《永嘉叢書》,築「玉海樓」以藏書。有《遜學齋詩文鈔》。
孫希旦:
孫希旦,字紹周,號敬軒,浙江瑞安碧山桐田人。瑞安城關西門外陶尖有「探花樓」,為他少年時讀書處。
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一甲探花,成為清朝溫州35位進士中唯一進入一甲的人,聲名大震。授翰林院編修、武英殿分校官兼充國史三通館纂修官,曾參與《四庫全書》編纂。丁母憂間,主講溫州城內中山書院。平生學宗程朱,矜持名節。著有《求放心齋詩文集》和《禮記集解》等。特別是《禮記集解》,作為以義理為基礎的《禮記》詮釋代表作,受到晚近學者的推重,不斷重印,影響深廣。
孫希旦是清代溫州籍人中最早獲得功名且地位最高者。他不僅博學多才,而且是一位「潔身不阿,清正廉明」的官員。
陳傅良:
陳傅良,字君舉,號止齋,學者稱止齋先生,浙江溫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鎮羅鳳街道)人,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進士,官至寶謨閣待制、中書舍人兼集英殿修撰,青年時期執教於家塾,後主講於茶院寺之南湖塾,學生數百。中進士後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書。後任職湖南,公餘在嶽麓書院講學,門牆極盛。卒諡文節。
陳傅良是是永嘉學派承上啟下的學術。他為學主「經世致用」,反對性理空談,與同時期的學者陳亮近似,世稱「二陳」。傅良治學嚴謹,上溯三代、秦漢,一事一物,必致其極。
葉適:
葉適,字正則,號水心居士。南宋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官員。生於瑞安,後居於永嘉水心村,世稱水心先生。
淳熙五年(1178年),葉適中榜眼。歷仕孝宗、光宗、寧宗三朝,歷官平江府觀察推官、太學博士、尚書左選郎、國子司業、知泉州、兵部侍郎等職,曾參與策劃「紹熙內禪」。
葉適對外力主抗金,反對和議。但在權相韓侂胄謀劃北伐時提出異議,被改授權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葉適不肯為北伐草詔。其後又建議防江,但韓侂胄仍不採納。開禧北伐失敗後,葉適出任沿江制置使等職,節制江北諸州。因軍政措置得宜,曾屢挫敵軍鋒銳。累遷至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塢之議,實行屯田,均有利於鞏固邊防。韓侂胄被殺後,葉適以「附韓侂胄用兵」罪名被彈劾,奪職奉祠長達十三年。
孫鏘鳴:
孫鏘鳴,字韶甫,號蕖田,晚號止庵,孫衣言弟。浙江瑞安人(今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士,官翰林院侍讀學士,以重宴鹿鳴加侍郎銜。工書。是李鴻章的房師。著有《止庵讀書記》、《東甌大事記》、《海日樓遺集》。
林石:
林石,字介夫,居瑞安塘岙(今屬塘下鎮),世稱塘岙先生。
被流放嶺南而死,亦絕意仕進,隱居授徒,有乃祖遺風。林石活了96歲,生徒甚眾。與他同時的是丁昌期。
周行己:
周行己,宋代學者,字恭叔,世稱浮沚先生。祖籍瑞安縣芳山鄉文周灣(今屬瑞安市湖嶺鎮)。
宋元祐六年(1091年)進士,官太學博士,因親老歸教鄉裡,詔授州學教授。後罷官回鄉自築浮沚書院,傳授程頤伊洛之學。其教學活動對溫州乃至浙江學術發展頗有影響。著有《浮沚集》。
許景衡:
許景衡,字少伊,人稱橫塘先生,溫州瑞安白門人。生平奉公廉潔,剛直不阿,嫉惡如仇,憂國憂民,這些崇高節行一直為後人所讚賞,早在明末清初就被鄉人尊崇為「瑞安四賢」之一。許景衡不僅是一代名臣和傑出的政治家,而且還是個學識淵博、精通古今的學者和詩人,是溫州「元豐太學九先生」之一。著作有《橫塘集》、《橫山閣》、《池上》等。
蔡敬則:
蔡敬則,字文莊,瑞安人。歷經東漢桓帝、靈帝、少帝,獻帝及三國東吳等朝生活時代。
清同冶翰林侍讀學士、廣西學政孫鏘鳴有一首《裡人路祭安鄉候像有感》的七律,詩曰:「旌旗翩翩上北林,冬冬社鼓錦河潯。九衢燈火聲如沸,三月鶯花春正深。白鶴歸來城郭在,於菟仙去劫灰沉。若非棠舍留遺愛,裡巷謳思豈到今。」大意是,在鶯飛草長的三月時節,鄉人們在城北錦河路祭安鄉候蔡敬則,旌旗翩揚,全城燈火如晝,人聲鼎沸,並感慨之:如果沒有忠義廟這座建築,記載著他的功績,鄉親們哪裡還會記得他,並頌揚他啊!
忠義廟是因為紀念祭祀蔡敬則而建,蔡敬則是因為有了這忠義廟而被「裡巷謳思到如今」。
葉一源:
葉一源,字九江,祖籍括州松陽(今浙江麗水市松陽縣),出生於溫州瑞安,唐初為國捐軀的名將。
少有志操,通詩書,善騎射,文武兼備。唐武德四年(621)授建州總管、福建道節度使。貞觀十八年(644)隨唐太宗東徵高麗,英勇殺敵、戰死沙場,諡「武義」,武則天時加封「忠烈」。
王執中:
王執中,字叔權,浙江瑞安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中進士,賜從政郎,曾做過將作丞、將作監等小京官,後外調,歷任湖南澧州、湖北峽州州學教授。為溫州籍最早有醫學專著問世、並見諸文獻記載的著名針灸醫藥學家。
王執中是一位富有革新思想的醫藥學家,反對迷信前人的舊說和墨守成規,主張針灸和用藥相結合,提出:「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非良醫也;針灸而不藥,藥而不針灸,亦非良醫也。」
蔡幼學:
蔡幼學,字行之,溫州瑞安新城(今莘塍)人。1172年中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卒諡文懿,病逝京都,歸葬永嘉洋岙山。他是永嘉學派巨擘陳傅良的弟子,關係密切,學術觀點相近,遂成為永嘉學派繼承者。
清代蘇廣蘅塘退士孫洙選編的《唐詩三百首》裡沒有一首瑞安人的詩,但是,晚清大詞家朱孝臧(祖謀)編的《宋詞三百首》裡卻有溫州瑞安人的作品,它便是蔡幼學的《好事近·送春》。這也是該書中惟一入選的瑞安籍作者的詞。
曹豳:
曹豳,字西士,號東畝,一作東猷,溫州瑞安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授安吉州教授,調重慶府司法參軍,改知建昌。紹定六年(1233 ),擢秘書丞 ,兼倉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 ),除浙西提舉常平,移浙東提點刑獄。嘉熙初,召為左司諫。與王萬、郭磊卿、徐清叟俱負直聲,時號「嘉熙四諫」。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禮部侍郎召,為臺臣所沮,遂守寶章閣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諡文恭 。劉克莊為撰神道碑(《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遠傳》。《全宋詞》輯其詞二首。
姜立綱:
姜立綱,字廷憲,號東溪,瑞安梅頭鎮東溪村人。他是我國明朝一位書法家,曾以「善書」聞名海內,並遠播日本,日本京都國門上的大字亦為其所書,被譽為「一代書宗」。清代《三希堂法貼》收有他的墨跡。
回鄉居喪卒後,明孝宗皇帝特遣浙江布政司使、溫州知府鄧淮為使諭祭。祭文說他:資質秀穎,才識通敏。為官由朗署升至卿階,一貫勤勞國事。正值重用之時,竟因為守孝求歸,悲傷過度而亡,訃音達聞,不勝哀惜。為念其往日業績,以示褒恤,特命有司,遣官諭祭。諭祭文後被刻成石碑,今仍立於東溪村姜氏宗祠裡。其墓在今甌海白象鎮金竹山,為甌海區文物保護單位。
卓敬:
卓敬,字惟恭,浙江瑞安卓岙人,明初著名才子。
少時聰穎絕倫,博學多才,詩詞宏麗,文章奇拔磊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榜眼及第,官至戶部右侍郎。卓敬智慮深遠、大節經天,曾密疏建文帝朱允炆,徙封燕王朱棣於南昌,可惜未被採納。「靖難之役」後被逮捕,寧死不屈,為明成祖所殺,滅三族。
陳則翁:
陳則翁,南宋末期詩人,字仁則,號瑞洲,浙江瑞安閣巷柏樹村人。出生於書香之家,少受庭訓,讀經史,習詩文,知書達理,為人正直。公元1268年(南宋鹹淳四年),試登禮部貢舉學究科。曾登宏詞科,歷官至廣東副使。所著集名《滄浪興集》。現存詩九首。
宋元時期,陳氏家族以陳則翁為領軍人物,承上啟下,世代薪火,一脈相傳,在飛雲江南岸異軍崛起,獨樹一幟,自成「集善派」體系,成果豐碩,在瑞安家族文化中佔有重要的一席。
晚清翰林編修黃紹第(叔頌)《瑞安百詠》中有《陳瑞洲兄弟亮節》贊云:「劫後山庵剩半雲,瑞洲兄弟並能文。杜鵑同下東風拜,朝夕龍牌奉故君」。陳氏兄弟忠義之士,高風亮節,東甌揚名。
高明:
高明,字則誠,一字晦叔,號菜根道人,人稱「東嘉先生」,溫州瑞安(今屬浙江)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
出生書香門第、翰墨世家,少博學,精《春秋》,工書法。至正四年(1344年)參加鄉試中舉,次年又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歷任處州錄事、江浙行省丞相掾、浙東軍幕都事、紹興府判官、江南行臺以及福建行省都事等職。為官清介廉明,敢忤權貴炎勢,調護百姓。曾平反許多冤獄,核實平江圩田,免去稻米四十萬石,民賴以安。元末方國珍據浙東,曾邀留幕下不從。
至正十六年(1356年)左右,辭官歸隱,寓居鄞縣(今屬浙江寧波)櫟社沈氏樓,潛心於《琵琶記》的創作。作品問世後,蜚聲劇壇,達到「演習梨園,幾半天下」的盛況,成為元末劇壇上一朵璀璨奪目的鮮花。從明以來六百多年,代有刻本,流傳不衰。《琵琶記》是中國南戲史上第一部由「名公」文人作者參與創作的戲文,代表了南戲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宋元戲文的終結和明清傳奇的先聲,它的誕生標誌著南戲創作藝術上的成熟,是傳奇的典範之作,對後世傳奇的發展影響深遠,被譽為「南戲之祖」(或傳奇之祖)。所作除《琵琶記》外,還有《閔子騫單衣記》戲文一種,失傳;並有詩文《柔克齋集》二十卷,也已散佚。現僅存詩、文、詞、散曲五十餘篇。
當然,瑞安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瑞安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