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今之聶政」之稱!

2020-12-23 萌貨說文史

嵊州市,隸屬於浙江省紹興市,地處浙江省東部,北靠杭州市,東鄰寧波市,屬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秦漢時已建縣稱「剡」,至今已有2100多年,北宋始名嵊縣,1995年撤縣設嵊州市。

這裡的百丈飛瀑位於嵊州市王院鄉王院村南,瀑布深藏於崇山峻岭中,是一處鮮為人知的秘境。景區內山高峰險,植被茂密,常年飛流直瀉。明代著名史學家張岱贊曰:"銀河墜半空,搖曳成雲霧,萬斛噴珠璣,百丈懸練素。"故被譽為"江南第一瀑布群"。這裡的崇仁古鎮在嵊州之西,歷史記載,在裘姓遷此之前,崇仁已經相當繁榮,張、黃、李、段、白五大姓聚居,曾有五廟、大悲樓、煮茗窩等建築。宋慶曆年間,裘氏遷居崇仁長善溪東八角井旁,為崇仁裘氏第一世祖。隨後,裘氏大家族在此繁衍生息,並逐漸佔據主導地位。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任光:

任光,曾用筆名前發,出生於浙江省嵊州市(城關鎮),中國近代音樂家、作曲家。

任光的《漁光曲》、《大地進行曲》、《王老五》、 《新蓮花落》, 特別是1936年創作的《打回老家去》等作品,反映了貧苦民眾的真實情感,表現了革命群眾豪壯堅毅的性格,創作風格進一步民眾化、大眾化。

任光是把《義勇軍進行曲》介紹到國外的第一人。1937年7月任光在法國進修期間,擔任了法國左翼文化組織「民眾文化協會」委員,他組織了巴黎華僑合唱團,首次教唱《義勇軍進行曲》,並多次在法國為救濟國內難民舉行募捐公演。

馬寅初:

馬寅初,字元善,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浙江嵊州人。

郭沫若曾言:「你這個馬寅初啊,可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爆的響噹噹的一枚『銅豌豆』。」(關漢卿原話)當時輿論界認為:「今日馬寅初先生在中國經濟學界的聲望和地位,可與過去文學界的巨人魯迅相比。在爭取國家自由、民族解放的過程中,馬寅初與魯迅一樣,遭受著惡勢力的仇恨,但卻雄視闊步於各種壓迫之下,始終敢說,敢笑,敢怒,幾十年來態度一貫。」

竺紹康:

竺紹康,浙江省紹興市嵊縣(現嵊州市)人,青年時就讀於本鄉,為人重俠義,好打抱不平。1902年創立平陽黨,後與王金髮、裘文高等結為生死之交,從事反清革命活動。1905年入紹興普通陸軍中學。徐錫麟、陶成章等去日本後,與呂逢樵等負責校務。1907年秋瑾與徐錫麟策劃皖浙起義時,擔任光復軍分統,奉命去嵊縣組織起義隊伍。皖浙起義失敗後,竺紹康被通緝,輾轉赴上海,不久加入中國同盟會,與陳其美等聯絡,繼續從事革命活動。1910年12月在上海病逝。

章益生:

章益生,生於浙江紹興嵊州縣,戲曲家。

雖是農民,章益生的抱負卻非同一般。上世紀20年代,他向鄉鄰借了5塊銀元勇闖大上海,把大城市的服裝、馬鞭等戲劇道具,販到當地小鎮做起了戲業生意。積累一定資金後,他在上海開了一家「老閘大戲院」,並把所帶去的紹戲班社擴展成了「同春舞臺」,開創了紹興大班在上海的「基地」,打開了「紹劇」的上海之門。在"猴王世家"形成的過程當中,祖父起著無比關鍵的作用。」六小齡童評價道。

姚寬:

姚寬,字令威,號西溪,會稽嵊縣(今浙江省嵊縣)人,宋宣和3年隨父遷居諸暨,其子姚侃、姚僅為諸暨市浬浦鎮陶姚村姚氏遷入祖。宋代傑出的史學家、科學家,著名詞人。

姚寬曾集古今用弩事實及造弩技術,編寫《弩守書》獻與朝廷。其另著有《西溪集》、《史記注》、《戰國策補註》(剡川姚氏本《戰國策》行於世,日本早稻田大學有藏本,清嘉慶讀未見書齋有刻本)、《西溪叢語》等。姚寬留詞僅五首。

馬潮水:

馬潮水,浙江嵊縣馬仁村人。越劇創始人之一,「越劇之家」創建人,男班著名老生演員。名列《中國越劇大典》名人卷。

其扮相大方,嗓音寬厚明亮,因先工小生,後工老生,因而表演凝重飄逸而有激情,是有名的唱做鬚生。

張雲標:

張雲標,越劇名演員、教師、編導,浙江省嵊縣廿八都村人。其臉部的各種表情動作曾被攝成一套照片作資料教學。在王永春(小生)、白玉梅(小旦)等人改編創作的基礎上,將《梁山伯與祝英臺》一劇全劇結構、唱詞再度編排,定型為傳演至建國後的基本框架。名列《中國越劇大典》名人卷。

錢倫體:

錢倫體,浙江嵊縣(今浙江嵊州)人,錢鏐後代。一·二八事變時中央軍旅長,青天白日勳章獲得者。1936年2月4日授陸軍少將銜,1946年7月31日授陸軍中將銜。1940年夏,任軍委會軍訓部第9補訓處司令(正師級)。

尹銳志:

尹銳志,浙江嵊縣人,辛亥革命時期著名女傑之一,父親為鄉間紳士,母親早亡。姊妹自幼由外祖母撫養。15歲攜妹妹尹維峻到紹興,入明道女學堂,深得其師秋瑾賞識,姐妹先後加入光復會,她曾派赴上海光復會秘密聯絡機關銳進學社工作。秋瑾皖浙舉義事敗後,被通緝,與妹妹尹維峻流亡上海,習制炸彈,協同王金髮處死告發秋瑾的主謀胡道南。中華民國成立後,被任命為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府顧問。並與同鄉光復會同志周亞衛結婚,後周亞衛被選送入日本陸軍大學,尹銳志同往。抗戰期間,在重慶任婦女工作隊副隊長、抗日軍工烈屬工廠廠長,積極參與抗日救亡活動。抗戰勝利後,尹銳志與周亞衛等在重慶重建光復會,自任會長。1948年逝世,終年57歲。

尹維峻:

尹維峻,浙江嵊縣人,光復會會員,辛亥革命時期著名女傑之一。1905年九歲時隨姐姐尹銳志到紹興、上海等地,參加光復會的反清革命活動,負責通信聯絡工作。1911年辛亥革命時,參加興復上海、浙江、南京等職役,與姐姐尹銳志成為辛亥革命時的著名女傑。中華民國成立後被聘為總統府顧問。1914年與浙江同鄉、光復會同志裘紹結婚。1917年7月與裘紹隨孫中山赴粵護法。1919年7月16日被北洋政府派遣刺客暗殺於廣東汕頭,年僅23歲。

王金髮:

王金髮,字季高,浙江紹興嵊州人,辛亥革命志士。

18歲加入反清會黨,被舉為「龍頭」,畢生從事反清鬥爭。曾任紹興軍政分府都督、國民軍副司令、駐滬討袁軍總司令等,是辛亥革命時期的風雲人物,短短一生中充滿傳奇色彩,曾被孫中山譽為「東南一英傑」。

秋瑾遇害後,王金髮發誓要為烈士報仇。他率部眾深入浙東山林草澤之中,劫富濟貧,鋤強扶弱。他以暗殺叛徒、清吏而名聲大振,先後被他處決的有叛徒汪公權、秋案告密者胡道南等多人,且行動利落,蹤跡倏忽,被人喻為是「今之聶政」。

當然,嵊州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嵊州歷史名人呢?

相關焦點

  • 瑞安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南戲之祖」之稱!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孫衣言:孫衣言,清代官吏、學者、藏書家。字紹聞,號琴西,晚號遁披,齋名遜學,浙江瑞安人 。道光三十年進士。授編修,光緒間,官至太僕寺卿,尋以疾乞歸。生平努力搜輯鄉邦文獻,刻《永嘉叢書》,築「玉海樓」以藏書。有《遜學齋詩文鈔》。
  • 武威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毒士之稱!
    武威,簡稱「雍涼」,古稱涼州、雍州、姑臧,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這裡歷史悠久,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徵河西,擊敗匈奴,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命名武威,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四郡,歷代王朝都曾在這裡設郡置府。
  • 滎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詩豪」之稱!
    滎陽地處黃河中下遊分界處,有「東都襟帶、三秦咽喉」之稱。這裡的虎牢關,又稱汜水關、成皋關、古崤關,是古京都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位於滎陽市西北部16公裡的汜水鎮境內。虎牢關作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關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 漣源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燒車御史」之稱!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李聚奎:李聚奎,原名李新喜,湖南安化縣蘭田(今屬漣源)西坪村人。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軍、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和後勤工作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 南平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法醫鼻祖」之稱!
    這裡的和平古鎮地處閩西北,建置始於唐朝,是福建省歷史最悠久的古鎮之一,是一處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其眾多古建築是中國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這裡的溪源庵位於延平區郊茫蕩山南麓,外圍環境很好,是南平市茫蕩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景區,風光秀麗,峽谷清幽。這裡不僅歷史悠久,環境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 平涼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針灸鼻祖」之稱!
    平涼,甘肅省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涇河上遊,為陝甘寧交匯幾何中心「金三角」,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史稱「西出長安第一城」。這裡的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是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之美譽。
  • 百色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官屠」之稱!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梁宗岱:梁宗岱,廣東新會人,1903年出生於廣西百色。1917年考入廣州培正中學。1923年被保送入嶺南大學文科。1924年踏上他嚮往已久的法蘭西土地。
  • 柳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東太后」之稱!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楊廷理:楊廷理,字清和,號雙梧,廣西柳州人,他多次擔任臺灣清治時期的臺灣知府、臺灣道。於任內設噶瑪蘭廳,趨走海盜朱濆,另外也有「楊廷理敗地理」的臺灣民間傳奇故事。著有《知還書屋詩鈔》、《東瀛紀事》、《議開噶瑪蘭節略》等。闞維雍:闞維雍,原名慶福,號伯涵,生於廣西柳州。
  • 漢川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天下第七、湖北第一」之稱!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何羽道:何羽道,原名金榜,學號遠耀。後改名羽道,號翼人。光緒八年六月初八日(1882年7月22日),生於湖北省漢川縣南河渡藍家嶺(今屬漢川市南河區姜嶺鄉)。世居何家畈北頭,家世艱難,祖父屢受土豪劣紳欺壓,終被迫遷居藍家嶺。
  • 濟源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古代四大刺客之一!
    千百年來,王屋山不僅是道家人物採藥煉丹,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之地,它還以其集雄、奇、險、秀、幽於一體的自然景觀,吸引了眾多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來此尋幽探勝、陶冶情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皆遊覽於此,留下許多摩崖石刻和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詩仙李白有「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大詩人白居易也盛讚「濟源山水好」。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運城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之首!
    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坐落在萬榮縣閆景村,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並稱為「晉商三蒂蓮」,素有「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說。這裡的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始建於北周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以王之渙《登鸛雀樓》最負盛名。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俠客之祖,刺客之名蓋荊軻聶政,卻是個將軍之恥
    ---清·李孚青《豫讓橋》弟忠姐烈聶政春秋末期的聶政也是一名為報知遇之恩的俠士,然而其功名有一半卻要歸功與他有一個烈女姐姐。因為田光有恩於荊軻,而燕太子丹卻對荊軻無恩義,田光自殺之後,這個恩義就轉嫁於燕太子丹,所以田光回家之後就對荊軻言說了此事,並自殺身亡,繼而有了鼎鼎有名的荊軻刺秦王之舉。太史公言: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為餘道之如是。
  • 河津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初唐四傑之首!
    又因崗頭遍嶺是青松翠柏,紫的清幽,故遠在清乾隆以前就有「臥麟崗」之稱。清鹹豐十一年,崇文社王照離等人在創建崇文閣、純陽洞時方題名「麟島」。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郤缺:郤缺,姬姓,郤氏,名缺,諡成,即郤成子,春秋時期晉國上卿。
  • 清遠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最後一位榜眼!
    這裡的摩崖石刻量多質高,早至唐代,晚至明清,內容廣雜,書法多彩,其中有韓愈、周敦頤、蘇軾等名人題刻。這裡的連州地下河絢麗多彩,令人流連忘返。許多遊客在此留下讚美的詩篇,如著名詩人楊應彬題詩:"淵明風骨王維韻,盡人連州一洞天。如此江山即上界,何須世外覓桃源。"著名作家秦牧1988年5月遊覽地下河後,有感而發寫下遊記《神秘瑰麗的地下河》。
  • 朔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馬邑之謀的發動者!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尉遲敬德:尉遲敬德,本名尉遲融,字敬德,朔州鄯陽縣(今山西省朔州市)(墓誌為太安狄那)人,鮮卑族。唐朝開國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大業末年,參與平定高陽暴亂,授朝散大夫。大業十三年(617年),跟隨劉武周起兵反隋,擔任偏將。
  • 懷化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十大大將之首!
    懷化市,別稱「鶴城」,古稱「鶴州」、「五溪」,湖南省地級市,位於湖南省西部偏南,處於武陵山脈和雪峰山脈之間。這裡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自古以來就有著「黔滇門戶」、「全楚咽喉」之稱,是中國中東部地區通往大西南的「橋頭堡」。
  • 襄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精武英雄!
    襄陽,簡稱「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鄂、豫、渝、陝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這裡已有2800多年建制歷史,是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這裡的襄陽古城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地處漢水中遊南岸,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
  • 天水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二名!
    天水,甘肅省下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曾名上邽、成紀、秦州,據傳是伏羲和女媧誕生地,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裡」之稱。這裡的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 許姓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許姓始祖!
    許姓能排在第二十位,可見當時的政治地位之高。許姓不僅歷史悠久,也誕生出了很多歷史名人!許平君:許平君,昌邑(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人,漢宣帝劉詢的元配皇后,漢元帝劉奭的母親。元鳳六年(前75年),與漢宣帝成婚。元平元年(前74年),生子劉奭。
  • 唐山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與卑家店名字的由來有關!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楊十三:楊十三,河北省(直隸省)遷安縣(市)楊團堡人,抗日英雄。原名楊彥倫,投身抗戰後曾改名楊裕民,因堂兄弟中排行十三,故名楊十三。張人駿:張人駿,原字健庵,取「人中駿馬,馳騁千裡」之意,又將字改為千裡,號安圃,晚號湛存居士,直隸豐潤縣(今河北豐潤)大齊坨村人。清末政治家,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有影響的人物。張人駿十九歲考中同治甲子科舉人.二十三歲考中同治戊辰科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