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人有情緒?如何解決抑鬱、焦慮、恐懼等帶來的精神痛苦

2020-12-14 思維解剖張月風

面對精神痛苦,心理學講,只要全然接納,就不會陷入到痛苦之中。

比如有人個子矮,只要能全然地接受這個事實,無論別人怎麼嘲諷自己個子矮,但:「我就是矮,你們說的都對啊。」這個時候,無論別人怎麼嘲諷,都不會因個子矮而感到痛苦。只有把個子矮當成了問題,覺得它是自己的缺點,別人的冷嘲熱諷才會對你造成傷害和痛苦。

再比如有人在那聊天,哈哈大笑起來,你卻不知道笑點是什麼,聽不懂別人聊的話題。這時,你覺得聽不懂是不對的,應該融入進去,然後假裝自己能聽懂;覺得自己不笑是不禮貌的,然後在那刻意的假笑。這種假裝和刻意,會讓你精神緊繃,很痛苦。但如果你能全然的接納,聽不懂就是聽不懂,沒什麼好笑就是沒什麼好笑的,自己不擅長人際交流就是不擅長,沒什麼。不去刻意和假裝,自然就不會因此而痛苦。

再比如,你去批評一個人的時候,批評完後腦子在那合計:「我批評他到底對還是不對呢?他會不會因此而對我產生想法啊?」這就是對自己身心行為的一個否定!當你批評完他後,管它是對還是錯呢?也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待你,完全的接納自己的這個身心行為,就不會因對這個行為的糾結而產生痛苦!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我們發現,很多時候,自己做不到全然的接納,還會在意。基本所有的普通人,都會在意自己身上所謂的問題,當別人戳中自己身上的「問題」時:你孩子這麼大了怎麼還不結婚?你怎麼長了這麼多雀斑?你手怎麼是畸形的? 因為難為情、不好意思、刻意控制、心裡抗拒、壓抑、憤怒、嫉妒、擔憂、無法改變等,產生一系列的精神痛苦。這是我們每個普通人身上都不可避免會發生的事情……

這是為什麼?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全然的接納?讓自己產生各種精神痛苦?

接納背後的觀念

由於負面情緒是最明顯表現出來的,直接導致你精神痛苦。所以,當情緒問題出現後,我們最在意的就是情緒,迫切想要解決的也是情緒。如果不懂得原理,那麼我們會習慣性地用對抗的方法去解決,比如告訴自己:「不要生氣、不要憤怒!」發現這根本不解決問題,反而會陷入到持續的精神痛苦中。所以,我們開始學著接納,比如允許自己生氣、允許自己憤怒、允許自己害怕等等。

但你會發現這種效果甚微,為什麼呢?因為情緒是思維運作的結果。每個情緒背後都有著對應的觀念。

比如:

1、生氣,是因為那個人說你壞話了,你覺得他不應該說你壞話,然後生氣。生氣只是結果,是因為運作「他不應該說你壞話」這個觀念形成的。

2、嫉妒,是因為看到他吃穿都比自己好,覺得他不應該享有這些,自己才應該享有,然後會嫉妒。嫉妒只是個結果,是因為運作「他不應該享有這麼好的生活」形成的。

3、焦慮,是因為最近自己始終找不到工作,覺得自己不應該沒有工作導致的。焦慮也是思維運作的結果,是背後運作「自己不應該沒有工作」這個觀念導致的。

所以,我們說接納,到底應該接納什麼?是直接接納情緒嗎?並不是,而是接納導致你這個情緒背後的那個觀念。比如:「我允許別人在背後說我壞話」,這時候別人在背後說你壞話,你才不會因此生氣,而不是去接納情緒本身。所以,當你每次起情緒後,你要自己學會分析,我這個情緒到底是因何而起的,找到背後那個觀念,接納它,下次別人說你壞話的時候才不會生氣。

接納的難處和不足

如果你沒有系統接受過訓練,你會發現找情緒背後的觀念很難。為什麼呢?這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我們會習慣地把問題歸咎於他人他物,「你憑什麼惹我生氣?」「這該死的天氣!」而不是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其次,我們的思維運作會形成習慣,比如剛開始你見一個人,覺得他的行為很討厭,經過一系列的思維的運作,然後生氣。時間久了,形成習慣了,你看見他就不明原因的討厭他,已經形成習慣。當形成習慣後,就很難發現背後的觀念,不知道自己因為什麼而生氣、著急、焦慮、上火。

然後,有些問題在當前思維是相互矛盾,無法接納的。

比如一個公司必然有它的規矩,這樣公司才會有序地進行。如果員工的行為和公司的規矩行為相反,作為管理者,肯定不能去接納,如果接納,員工想做啥就做啥,這樣整個公司就會亂套。所以,在做公司管理的時候,難免會生氣、暴怒,有時候道德感比較強,覺得直接批評不好,會強壓怒火去悉心教導,產生一系列不良情緒。所以,我們看為什麼領導要和員工要分開坐?因為領導和員工之間有著天然的對立。領導批評員工的時候,員工往往會覺得領導的批評是錯誤的(人往往不容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領導批評員工時也確實有很多片面的時候。導致領導和員工天然的對立,如果領導批評完員工,還坐在員工的對面,一抬頭就能看到他,會越看他越不舒服,越生氣,使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容易平靜下來。領導坐在員工對面,員工會緊張,拘束、不舒服。再比如有人搶劫、犯罪、強姦……這些情況肯定是不可能接納的。

執著心和柔軟心

最後,只要你有執著心,你是不可能完全做到接納的,是必然有問題的。

為什麼呢?當你執著的時候,必然會有和你執著相反的一股力量。比如你想考上一所好大學,必然會有可能考不上;比如你想要追求一個姑娘,必然會有可能追不上;比如你想很有錢,必然可能會很窮。這就是八苦裡的:求不得。再比如你很討厭一個人,不想和他見面,結果天天和他見面,煩死了!這就是怨憎會。再比如你和一個人愛得死去活來,卻無法在一起,這就是愛別離。大家想一下,可以讓自己做到不追求嗎?不可能的,只要你有執著心,你所執著的那個,就是你所求的。這時,必然會有和你執著相反的一股力量,讓你痛苦。

佛法裡講「苦集」,苦都是執著心執著而來的。所以,在當前思維下,你必然執著,必然會有各種思維問題,會產生各種情緒,當你有負面情緒時,你要知道這很正常,只要是個普通人都這樣,這樣你就不會去糾結負面情緒,陷入到持續的精神痛苦。

那麼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呢?和執著心對應著的就是柔軟心、大悲心。當你的心足夠的柔軟、足夠的慈悲,自然就能夠放下,就不去執著。比如說,當你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有人阻止你,你就特別恨這個人,心就很硬,很剛強,這就是執著和剛強相互對應著,同時反向作用力更大,越容易產生痛苦;如果無所謂那個東西,別人說不給你了,你就不會在乎,跟剛才那種狀態比,心就很柔軟,所以放下是和柔軟對應著的,反向作用力就小,痛苦也就越小,也就越美好。

所以,只要你能做到完全的大悲,那就沒有任何執著,就沒有任何痛苦。怎麼才能做到這點呢?東方傳統文化的實證學就是研究這個的。比如佛家、道家裡的打坐,並不是擺個姿勢擺個造型,而是坐在那調整我們的思維狀態的。思維狀態調整到一定層次,進入到那種潛意識專注,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定的狀態,那種心境是特別柔軟慈悲的,自然會感覺一種特別的快樂。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當前的各種思維問題。否則,你停留在當前思維狀態,執著心還很重,不可能解決的。

只有實證,才是解決抑鬱、焦慮、恐懼等精神痛苦的最好辦法。

相關焦點

  • 如何緩解疫情帶來的焦慮、抑鬱等情緒?試試這幾種方法
    抗疫情的醫護人員對於這種傳染性強、致死率高的新冠病毒,由於對它缺乏認識,人們在剛開始的時候,對它也是束手無策, 經常陷入恐懼,、焦慮和抑鬱等不良情緒之中,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工作特別是各地醫護人員,爭分奪秒搶救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終於迅速將疫情之火熄滅,體現了醫務人員英勇無畏的抗疫精神,確保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目前雖然有零星的確診患者,只要防疫措施不鬆懈,保持一定警覺性,不盲目樂觀,基本還是安全的,也就不必要那麼恐慌了。
  • 抑鬱症患者的反思:抗拒抑鬱情緒就是聚焦抑鬱痛苦,越抗拒越痛苦
    就這樣痛苦的和自己搏鬥了5天,我終於想明白了一件道理:執著於過去的失敗只會讓人更加痛苦,會帶來更糟糕的後果,還不如面對當下的現實,做好未來的規劃。人要懂得放下執念。當時我還寫下了一篇幾千字的備忘錄,來記錄我對執念的感悟和理解。
  • 抑鬱將我關進了大腦的牢籠,我是如何從抑鬱的痛苦中掙脫出來的?
    作者|簡客GAKER當我越是抗拒抑鬱情緒,越是抗拒產生抑鬱情緒的那些事件,越是執著於過去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抑鬱痛苦反而越發的強烈和持久。而當我接納自己的情緒,接納真實的自己,不再執著於過去的失敗,不再執著於對自己的不堪,不再執著於對未來的恐懼和憂慮時,抑鬱情緒反而在慢慢遠離我!
  • 睡不著,總是心情低落焦慮,一張圖教你區分抑鬱情緒和抑鬱症
    還是「哦,我也有點抑鬱」?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人開始出現心情低落,焦慮,不願意和周圍人交流等抑鬱情緒。不開心的人很多,但不一定都是抑鬱症。抑鬱情緒是很常見的情感成分,人人均可出現,當人們遇到精神壓力、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等情況時,理所當然會產生憂鬱情緒。
  • 如何有效控制焦慮情緒
    焦慮這個問題,人人都有,我更有。我是一個易焦慮體質的人。1、焦慮與恐懼的區別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科特·戈德斯坦(Kurt Goldstein),曾有討論認為,焦慮是沒有具體對象的情緒。焦慮與恐懼有所區分:恐懼有具體的對象,而焦慮則是一種模糊和具體的焦躁。隨著焦慮的增加,焦慮的對象和內容似乎消失得越多。焦慮在本質上就是無能知道威脅之害從何而來。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專家:抑鬱和焦慮其實是相伴而生的,抑鬱症一般會伴有焦慮的症狀,焦慮症也會伴有抑鬱的症狀。 焦慮症,是與精神心理因素相關的神經症,神經症表現為無明確對象的提心弔膽或運動性不安。抑鬱症是重型的精神疾病,以持續而顯著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失眠以及精神活動的全面抑制。
  • 癲癇與抑鬱之間有何關係?如何識別癲癇患者情緒的「陰影」
    癲癇的患者會出現抑鬱嗎?其實有不少癲癇患者會出現抑鬱的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抑鬱的症狀還會影響癲癇的治療效果,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這種痛苦?1、癲癇發作本身的因素,如致癇灶的部位、發作的類型、頻率等。
  • 生活中,你為什麼會感覺到焦慮和痛苦?又該如何解決?
    然後我們就會開始抱怨:為什麼它可以,而我就不可以?我天生就比別人差嗎?然後就會開始焦慮,慢慢轉變成痛苦。其實感覺到到痛苦不是這件事的發生,而是你對事情的態度和看法導致的。你為什麼會生氣?態度B: 因為你覺得湯撒了,讓你的就餐體驗不好,所以你很生氣。但是同樣湯撒了,有沒有人不生氣,還照樣吃玩飯的?肯定有!!!
  • 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
    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近年來統計數據表明,焦慮、抑鬱和失眠等身心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全球超過8000萬人患有焦慮、抑鬱和失眠等身心疾病,其中大多數人都無法從現有的治療中得到解脫。為什麼現代人的身心問題會變的越來越嚴重呢?個人而言,是日積月累的壓力導致身心疾病的產生,當然有很多因素都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產生,比如:原生家庭,社會環境,人格特質等都其重要誘因。
  • 焦慮:焦慮情緒過度了,如何自我緩解?對於重度焦慮症如何治療?
    文/阿秋如何識別自己的焦慮情緒過度了?過度之後,如何自我緩解?對於重度焦慮症如何治療?焦慮情緒是每個人都存在的,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情緒異常、心理問題。那麼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焦慮過度了呢?在如何察覺自己的焦慮情緒是否過度的時候,我們首先還是要知道焦慮的性質,所謂的焦慮的性質指的是:「總是莫名其妙的擔憂害怕、焦慮、甚至是一些無中生有的恐懼但又說不清的一些事件;或者一些可以說的清的具體事件,比如:害怕自己得癌,擔心家中親人有不測等等,這些你所害怕擔憂的事情,在旁人看來,你的這種擔心、害怕往往都是過度了、誇大了,才會使得自己惶恐不安,焦灼如麻。
  • 容易緊張、焦慮的人,試試這個辦法
    人人都可能碰到這些事,都會面對生活中各種不確定。很多人都說「想開點就不焦慮了」,但為什麼自己總是想不開?到底應該如何正確應對焦慮?只能束手就擒嗎?   來自專業醫生的分享——濟南遠大精神科李沛英主任醫生教您解決焦慮問題。
  • 兒童期常見的情緒障礙有哪些呢
    核心提示:兒童情緒障礙是發生在兒童少年時期的以焦慮、抑鬱、恐懼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疾病,在兒童的精神心理問題中發生率較高,女孩明顯高於男孩。常見的類型有焦慮症、恐怖症、學校恐怖症、強迫症、抑鬱症和癔症。   兒童情緒障礙是發生在兒童少年時期的以焦慮、抑鬱、恐懼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疾病,在兒童的精神心理問題中發生率較高,女孩明顯高於男孩。常見的類型有焦慮症、恐怖症、學校恐怖症、強迫症、抑鬱症和癔症。
  • 為何抑鬱後焦慮也接踵而至,在於頭腦思維使然,學會給頭腦急剎車
    當你抑鬱了你也可能焦慮當你焦慮也會抑鬱,所以沒有必要區分二者當抑鬱症會與焦慮症合併發時,焦慮症會同時出現抑鬱症的表現,而抑鬱症同樣存在焦慮症的表現。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二者處於社會環境當中,都會按社會標準來評估自己的問題,當自己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焦慮症患者會開始因為問題長時間無法處理,並由問題帶來很大的影響後陷入抑鬱。
  • 抑鬱情緒和抑鬱症有什麼區別?如何改善這些症狀?
    比如,強迫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然而,網上的信息多如牛毛,專業者有之,道聽途說者有之,一知半解者有之,胡謅者有之。想要從這海量的信息裡,獲取到相對專業的知識,真的是需要運氣的,要不然就不會出現魏則西事件。 就在上周,有同學問我,「老師,我在網上做了抑鬱症傾向測試,分值比較高。那我是不是得了抑鬱症呀?」
  • 當下的力量:如何從痛苦和悔恨的情緒中走出來,擺脫小我的糾纏
    每當夜深人靜或午夜夢回時,思緒便如潮水般襲來,痛苦或悔恨的激流將自己淹沒,輾轉反側,淚溼枕衾。內心糾結不堪,卻無人懂。極度嚴重的自我情緒沉淪如入泥沼,可能會讓我們陷入焦慮抑鬱,導致嚴重的心理或生理疾病。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
  • 研究揭示: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
    隨著來自社會環境與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現代人經常處於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中,這種情緒與焦慮密切相關。焦慮通常源於不確定感而導致的壓力反應,從而引起患者生理和心理的持續性不適。當然,恐懼本身並不等於焦慮,但長期的恐懼情緒卻能演變成焦慮。
  • 新研究:焦慮、抑鬱不是病,是對環境的適應性反應
    抑鬱、焦慮、自閉症等精神疾病越來越多 。這篇2019年底發表的論文說,我們對大多數精神疾病原因的認識還是個迷,近幾十年來對精神障礙的研究並沒有減輕社會負擔。第四類:如焦慮、抑鬱和創傷後應激障礙。遺傳率較低,是由逆境引起的。它們在整個成年生活中相對普遍,是精神疾病的大部分歸因。但這些可能根本不是疾病,而是對逆境的厭惡和適應性反應。
  • 面對疫情,如何緩解我們的焦慮與恐懼?
    面對洶湧而來的疫情,緊張、焦慮乃至恐慌,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 然而,過度的焦慮和緊張,卻會增加不必要的心理症狀,乃至影響生理狀況。一方面,當一個人長時間處在焦慮的情緒裡,會導致失眠、身體內分泌紊亂,進而導致免疫力下降,不利於對病毒的自我抵抗。
  • 最新16萬人研究發現:不愛吃肉的人,更容易抑鬱、焦慮、情緒低落
    ①在中國,情況也根本不容樂觀,大約有1.73億人患有精神疾病,並且,有超過90%的精神障礙患者,從未得到過任何治療。②4月的一個最新研究,卻再次將食物和精神健康聯繫了起來,研究人員表示:那些少吃肉的人,患有精神疾病的風險非常高。
  • 佛學這3個知識可以幫助我們緩解抑鬱情緒
    我曾經是一名嚴重的抑鬱焦慮的患者,曾經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後來我通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自我治療、以及學習了一些宗教知識讓我擺脫了痛苦。而內心衝突 大多都是因為過度執著一個本不能改變的事情導致,在森田療法中這個叫做「精神交互作用」。森田療法認為很多人產生心理疾病是因為有些人生存欲望很強的人,就把這些正常的東西視為不正常,導致注意力過分的關注,從而引起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