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精神痛苦,心理學講,只要全然接納,就不會陷入到痛苦之中。
比如有人個子矮,只要能全然地接受這個事實,無論別人怎麼嘲諷自己個子矮,但:「我就是矮,你們說的都對啊。」這個時候,無論別人怎麼嘲諷,都不會因個子矮而感到痛苦。只有把個子矮當成了問題,覺得它是自己的缺點,別人的冷嘲熱諷才會對你造成傷害和痛苦。
再比如有人在那聊天,哈哈大笑起來,你卻不知道笑點是什麼,聽不懂別人聊的話題。這時,你覺得聽不懂是不對的,應該融入進去,然後假裝自己能聽懂;覺得自己不笑是不禮貌的,然後在那刻意的假笑。這種假裝和刻意,會讓你精神緊繃,很痛苦。但如果你能全然的接納,聽不懂就是聽不懂,沒什麼好笑就是沒什麼好笑的,自己不擅長人際交流就是不擅長,沒什麼。不去刻意和假裝,自然就不會因此而痛苦。
再比如,你去批評一個人的時候,批評完後腦子在那合計:「我批評他到底對還是不對呢?他會不會因此而對我產生想法啊?」這就是對自己身心行為的一個否定!當你批評完他後,管它是對還是錯呢?也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待你,完全的接納自己的這個身心行為,就不會因對這個行為的糾結而產生痛苦!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我們發現,很多時候,自己做不到全然的接納,還會在意。基本所有的普通人,都會在意自己身上所謂的問題,當別人戳中自己身上的「問題」時:你孩子這麼大了怎麼還不結婚?你怎麼長了這麼多雀斑?你手怎麼是畸形的? 因為難為情、不好意思、刻意控制、心裡抗拒、壓抑、憤怒、嫉妒、擔憂、無法改變等,產生一系列的精神痛苦。這是我們每個普通人身上都不可避免會發生的事情……
這是為什麼?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全然的接納?讓自己產生各種精神痛苦?
接納背後的觀念
由於負面情緒是最明顯表現出來的,直接導致你精神痛苦。所以,當情緒問題出現後,我們最在意的就是情緒,迫切想要解決的也是情緒。如果不懂得原理,那麼我們會習慣性地用對抗的方法去解決,比如告訴自己:「不要生氣、不要憤怒!」發現這根本不解決問題,反而會陷入到持續的精神痛苦中。所以,我們開始學著接納,比如允許自己生氣、允許自己憤怒、允許自己害怕等等。
但你會發現這種效果甚微,為什麼呢?因為情緒是思維運作的結果。每個情緒背後都有著對應的觀念。
比如:
1、生氣,是因為那個人說你壞話了,你覺得他不應該說你壞話,然後生氣。生氣只是結果,是因為運作「他不應該說你壞話」這個觀念形成的。
2、嫉妒,是因為看到他吃穿都比自己好,覺得他不應該享有這些,自己才應該享有,然後會嫉妒。嫉妒只是個結果,是因為運作「他不應該享有這麼好的生活」形成的。
3、焦慮,是因為最近自己始終找不到工作,覺得自己不應該沒有工作導致的。焦慮也是思維運作的結果,是背後運作「自己不應該沒有工作」這個觀念導致的。
所以,我們說接納,到底應該接納什麼?是直接接納情緒嗎?並不是,而是接納導致你這個情緒背後的那個觀念。比如:「我允許別人在背後說我壞話」,這時候別人在背後說你壞話,你才不會因此生氣,而不是去接納情緒本身。所以,當你每次起情緒後,你要自己學會分析,我這個情緒到底是因何而起的,找到背後那個觀念,接納它,下次別人說你壞話的時候才不會生氣。
接納的難處和不足
如果你沒有系統接受過訓練,你會發現找情緒背後的觀念很難。為什麼呢?這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我們會習慣地把問題歸咎於他人他物,「你憑什麼惹我生氣?」「這該死的天氣!」而不是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其次,我們的思維運作會形成習慣,比如剛開始你見一個人,覺得他的行為很討厭,經過一系列的思維的運作,然後生氣。時間久了,形成習慣了,你看見他就不明原因的討厭他,已經形成習慣。當形成習慣後,就很難發現背後的觀念,不知道自己因為什麼而生氣、著急、焦慮、上火。
然後,有些問題在當前思維是相互矛盾,無法接納的。
比如一個公司必然有它的規矩,這樣公司才會有序地進行。如果員工的行為和公司的規矩行為相反,作為管理者,肯定不能去接納,如果接納,員工想做啥就做啥,這樣整個公司就會亂套。所以,在做公司管理的時候,難免會生氣、暴怒,有時候道德感比較強,覺得直接批評不好,會強壓怒火去悉心教導,產生一系列不良情緒。所以,我們看為什麼領導要和員工要分開坐?因為領導和員工之間有著天然的對立。領導批評員工的時候,員工往往會覺得領導的批評是錯誤的(人往往不容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領導批評員工時也確實有很多片面的時候。導致領導和員工天然的對立,如果領導批評完員工,還坐在員工的對面,一抬頭就能看到他,會越看他越不舒服,越生氣,使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容易平靜下來。領導坐在員工對面,員工會緊張,拘束、不舒服。再比如有人搶劫、犯罪、強姦……這些情況肯定是不可能接納的。
執著心和柔軟心
最後,只要你有執著心,你是不可能完全做到接納的,是必然有問題的。
為什麼呢?當你執著的時候,必然會有和你執著相反的一股力量。比如你想考上一所好大學,必然會有可能考不上;比如你想要追求一個姑娘,必然會有可能追不上;比如你想很有錢,必然可能會很窮。這就是八苦裡的:求不得。再比如你很討厭一個人,不想和他見面,結果天天和他見面,煩死了!這就是怨憎會。再比如你和一個人愛得死去活來,卻無法在一起,這就是愛別離。大家想一下,可以讓自己做到不追求嗎?不可能的,只要你有執著心,你所執著的那個,就是你所求的。這時,必然會有和你執著相反的一股力量,讓你痛苦。
佛法裡講「苦集」,苦都是執著心執著而來的。所以,在當前思維下,你必然執著,必然會有各種思維問題,會產生各種情緒,當你有負面情緒時,你要知道這很正常,只要是個普通人都這樣,這樣你就不會去糾結負面情緒,陷入到持續的精神痛苦。
那麼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呢?和執著心對應著的就是柔軟心、大悲心。當你的心足夠的柔軟、足夠的慈悲,自然就能夠放下,就不去執著。比如說,當你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有人阻止你,你就特別恨這個人,心就很硬,很剛強,這就是執著和剛強相互對應著,同時反向作用力更大,越容易產生痛苦;如果無所謂那個東西,別人說不給你了,你就不會在乎,跟剛才那種狀態比,心就很柔軟,所以放下是和柔軟對應著的,反向作用力就小,痛苦也就越小,也就越美好。
所以,只要你能做到完全的大悲,那就沒有任何執著,就沒有任何痛苦。怎麼才能做到這點呢?東方傳統文化的實證學就是研究這個的。比如佛家、道家裡的打坐,並不是擺個姿勢擺個造型,而是坐在那調整我們的思維狀態的。思維狀態調整到一定層次,進入到那種潛意識專注,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定的狀態,那種心境是特別柔軟慈悲的,自然會感覺一種特別的快樂。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當前的各種思維問題。否則,你停留在當前思維狀態,執著心還很重,不可能解決的。
只有實證,才是解決抑鬱、焦慮、恐懼等精神痛苦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