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時期,
因時間、人物、民族錯綜複雜,
史料混亂,其實一直備受冷落。
還有一個原因,
估計是史學家內心深處的華夏情結在對抗這段歷史,
因為東魏和西魏都是鮮卑掌權,
最後結束這段歷史的也是宇文泰領導的關隴集團,
所以歷朝歷代,
不願意宣揚在那時候看來的「異族」的精彩。
但這一時期不可能略過,
所以,我們能看到人才井噴的那個年代:
高歡,從最初的的一個郵遞員,
到依靠鮮卑六鎮崛起,最後擊敗雄霸天下的爾朱家族;
宇文泰,苦心經營關中一隅,
為最後一統打下牢固基礎;
陳慶之,戰無不勝,7000人敗北魏幾十萬大軍;
韋孝寬,孤守玉璧,上演了中國最出色的守城戰;
比如歷史倒推回看,可以稱為最雄厚的軍團:
武川軍團,一場伏擊戰,草窩裡趴著的是隋文帝的父親楊忠,唐高祖的祖父李虎,還有獨孤家族。
余光中說:
李白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
實際情況則是:
武川胸膛一挺,便是整個隋唐。
但在追尋魏晉南北朝那段時期,
我們往往關注的是當時的文人士族階層,
也就是那時候的閥閱大族。
比如最有名氣的王謝:王與馬共天下。
比如「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
風流人士阮籍、嵇康、竹林七賢等等。
追尋「放浪形骸,不拘禮節」的原因,
是因為當時的統治者對這群人並不友好,
所以大部分文人選擇逃避歸隱。
比如爾朱榮,大刀一揮,
殺掉了整個國家中樞系統。
比如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崔浩
觸動了鮮卑大族的根本利益,
最終導致清河崔氏被滅族,
同時,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不得倖免,
最終北方名門被清掃一空。
人的主題
魏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變化時期,東漢以來的莊園經濟日益鞏固和推廣,等級森嚴的門閥士族階級佔住了歷史舞臺的中心,中國前期封建社會正式揭幕。
兩漢經學崩潰,代而興之的是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魏晉是一個哲學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躍的時期。一種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純」哲學產生了,一種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純」文藝產生了。這二者構成了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飛躍。
這一新思潮的基本特徵,就是人的覺醒。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鹹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
文的自覺
魯迅說:「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
人的主題和文的自覺密切結合,形成了這一歷史時期各種藝術形式的準則。鍾嶸比曹植為「譬人倫之有周孔」,重要原因之一是,從他開始,講究詩的造詞鍊句。
書法也由魏晉開始自覺
正是魏晉時期,嚴正整肅、氣勢雄渾的漢隸變而為真、行、草、楷 ,筆意、體勢、結構、章法更為多樣、豐富、錯綜而變化,表現出來的仍然主要是那種飄俊飛揚、逸倫超群的魏晉風度。
阮籍與陶潛
阮籍和陶潛在魏晉時代分別創造了兩種迥然不同的藝術境界,一憂憤無端,慷慨任氣;一超然事外,平淡衝和。他們兩個,才真正是魏晉風度的最高優秀代表。
陶潛的超脫塵世與阮籍的沉湎酒中一樣,只是一種外在現象,實際上他們都是政治鬥爭的迴避者。
佛陀世容
悲慘世界
宗教藝術是特定時代階級的宗教宣傳品,它們的美的理想和審美形式是為其宗教內容服務的。
中國古代留傳下來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藝術。
石窟藝術隨著時代變遷、階級升降、和現實生活的發展而變化發展。儘管同樣是碩大無朋的佛像身軀,同樣是五彩繽紛的壁畫圖景,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題材、主題不同,而且面貌、風度也異。
走向世俗
宗教雕塑隨著時代和社會變異,有各種不同的審美標準和美的理想,大體可劃分三種:魏、唐、宋。魏以理想勝,宋以現實勝,唐以二者結合勝。
人們可以各有偏好,本書作者較推崇第一種,因為它比較充分地運用了雕塑這門藝術的種類特性:以靜態人體的大致輪廓,表達出高度概括性的令人景仰的對象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