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社交能力,家長應了解「首因效應」,是走向交友的第一步

2020-12-14 虎媽陪寶寶成長

文丨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人們常說,不適應社會便難以生存。在當今這個殘酷的現實中,有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潛規則。而社會交往則是適應這個社會並且能夠生存下來的一個重要的工具。

------導語

王霞是一所孩子心理培訓機構的輔導老師,她遇到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所面臨的各式各樣的問題。其中就談到一項關於孩子社交問題。據了解,很大一部分的孩子患有社交恐懼症。

他們害怕與陌生人進行交往,甚至連身邊最親近的朋友也寥寥無幾。沒有朋友的他們自然不能夠健康地成長。

就如同著名的學者莫洛亞說過,社交的樂趣才是生活的根本。

因此要想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長應該了解到首因效應是什麼?另外家長應該知道如何去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01什麼是首因效應?

往往一件事情的開展都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和結尾。而這一良好的開端就是促使這件事情發展的重要因素。人們往往看人或看事,首先最注重第一感覺。這就是所謂的首因效應。

在平常的與人交往過程中,每個人在選擇交往的對象時,往往有著自己所遵從的標準。可是這永遠也離不了第一面對人的影響。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進而才能有後續的發展。

02首因效應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使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處於優勢地位。

如果孩子能夠注重對首因效應的應用,孩子將在芸芸眾生中展露頭角。在人際交往中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在別人面前,既是自己對別人的尊重,又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

就好比我們經常需要面對的找工作的問題。在找工作時都需要進行筆試和面試。對於面試來說,考官僅僅只是和我們進行一次見面,在這一次見面之中要決定我們的去留。因此給人第一眼好印象十分重要。

2.能夠使孩子充分相信自己,增強自信心。

當孩子能夠大膽地去與人交流展現自身實力的時候,孩子此時一定是對自己充滿自信的。當孩子在得到別人的肯定時,會更加增強這種自信。

長此以往循環,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正面的促進作用,最終孩子會成就最好的自己。

3.大幅度提高孩子的情緒商數。

情緒商數又稱情商。情商和智商是我們人身上的兩大商數。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他的情商並不一定高。而社會交往最需要的是情商。

情商高的人往往最能體會別人的感受,在合適的時候說合適的話,分場合辦事。而首因效應則能夠提升孩子的情商,使孩子能夠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

03家長應該如何運用首因效應幫助孩子?

1.讓孩子保持自身衛生清潔。

小孩子心理和生理髮育不成熟,他們對每個階段交朋友的標準不同。在小學階段,他們或許會特別想和學習好的同學做朋友,而到了中學階段,他們會根據和自己興趣愛好相似的人做朋友。

他們有了自己的選擇。沒有人不願意和乾淨衛生的人做朋友吧?因此讓孩子保持自身的乾淨衛生,給人以賞心悅目。

2.拓寬孩子視野,使孩子知識面得到提高。

鼓勵孩子參加各類有益活動,在活動中增長見識。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過很多個第一次。比如說第一次做作業,第一次跳繩,第一次做飯等等。只有讓孩子們在一次次的嘗試過程中增長見識,積累經驗。

孩子們在面對任何一項新鮮事物都會有自己的見解。從而在做每件最新嘗試的事情都會對其充滿興致,將事情做到完美做到極致。

3.激發孩子學習興趣,使孩子愛上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當孩子對某一件事情提著很大的興趣,全心全意投身於自身所做事情中,那麼結果是事半功倍的。對於首因效應來說,只有當一件事情真正地吸引到孩子們的注意,他們才願意將目光鎖定,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因此激發孩子的興趣是使孩子進步的主導因素。

04虎媽總結

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所以他們對自己的子女的成長十分看重。為了使自己孩子不與社會脫節,這就需要各位家長積極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而首因效應則是孩子走向交往的第一步。因此家長必須了解什麼是首因效應,並且根據以上幾點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為自己孩子的成長做出努力。

本文由虎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做好3個方面,社交小達人輕鬆上線
    老師建議,接下來的教育重點放在「社交能力」的培養上,這樣才能讓悅悅的生理和心理共同成長。可能很多家長單純的以為,社交能力就是讓孩子交朋友,只要讓孩子找到朋友就夠了。
  • 孩子沒有自己的「朋友圈」?家長要引起重視,教娃社交小技能
    沒有自己"朋友圈"的孩子很有可能喪失了自我的社交能力,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尋找孩子為何沒有朋友,才好對症下藥。為何孩子不願交朋友?很難敞開心扉去主動交朋友,即使有其他人主動提出交友的意願,孩子也會懷疑真實性,並且更傾向於相信這段友誼最後會走向如家庭關係那般劍拔弩張。2、孩子性格原因性格內向的孩子不喜與人交流,主動將自己排除在社交圈之外,自然沒有自己的"朋友圈"。面對與別的好意,性格內向的人不懂得如何回應,下意識的漠視。
  • 心理學首因效應:社交會成就一個人,同樣也會毀了一個人
    社交作為人們相互溝通交往的紐帶和橋梁,顯得更加重要。正如一句名言中所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因素,歸納起來15%得益於他的專業知識,85%得益於良好的社交能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社交會成就一個人,同樣也會毀了一個人。
  • 孩子不愛社交、社交能力弱,90%的家長都忽略了!
    說到孩子的社交,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據調查,80%以上的家長都會把孩子的社交表現和性格關聯在一起。孩子社交表現保守,家長可能會說我家小朋友性格偏內向,孩子社交表現積極,家長會判斷他是活潑外向型。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心理學家James Dobson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認為,這個慣常認知存在著誤區。
  • 性格內向的孩子如何社交?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但是即便是小孩子,也會是有一個自己玩得好的小圈子,只有在這個圈子裡的才是真正的好夥伴,所以沒必要為了讓孩子多社交,就強求孩子一定要和某些人玩得特別好,畢竟興趣愛好不合的人硬湊在一起也不會長久。為了幫助孩子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朋友,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創造交友機會。
  • 孩子在幼兒園被排擠?早期社交能力培養,遠比家長想像中的重要
    但是被「孤立」的感覺肯定不好受,那些內斂的孩子肯定也羨慕可以和朋友們打打鬧鬧的生活。其實這也涉及到了孩子的個人能力發展之一——社交能力。 人類是群居動物,集群生活在所難免,沒有人能夠脫離群體生活一輩子。魯迅先生說過:「無窮的遠方,無盡的人們,都和我有關。」而社交能力就是在集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 了解首因效應,幫助孩子提高幸福感
    老吳的妻子得知後,就急忙給孩子買了很多的新衣裳,並且教育孩子要愛乾淨,雖然孩子慢慢也發生了改變,可當初入學時的第一印象已經深入孩子們的心了,就算後面整個人都變得乾淨整潔多了,可「髒孩子」這個標籤就是一直跟了他好幾年。老吳的孩子之所以會一直被小孩子們叫「髒孩子」,其實是受到了「首因效應」的影響。
  • 李玫瑾:希望孩子人緣好,遇到困難有人幫?3歲時應培養社交能力
    在單人採訪的過程中,Jasper和max都主動表示「嗯哼是我的好朋友」,小嗯哼的社交能力可想而知。而這樣主動的孩子並沒有被網友反感,甚至很多人都非常羨慕嗯哼的表達能力,同時也很羨慕這種社交能力。李玫瑾教授也曾表示:人緣好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更容易獲得他人幫助。3歲時開始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意義有數據顯示,和同齡人玩得好的孩子,會更容易得到老師和他人的喜歡,在成績上的表現也非常好。
  • 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但實際上,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鐘擺效應」的心理學原理可以明確的幫助家長們教育孩子,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隨時隨地的大哭不止。而孩子的情緒反饋程度也會像鐘擺一樣相對應:孩子感受正面情緒的能力越強,對負面情緒的感受表達能力也會越強;而反之孩子負面情緒表達得越微小舒緩,正面情緒的釋放也會越平和。所以,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很容易就會發現,經常無緣無故大哭的孩子也經常會因為一點點開心的事情而不拘場合的大笑。
  • 為什麼孩子容易深陷負面情緒陷阱?家長可先了解「鐘擺效應」
    當孩子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因為沒有其他宣洩方式只好靠哭來解決,不過還是源於孩子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畢竟這個年齡階段,抗挫折的能力本身就與大人差很遠。如果家長想要更深入了解"負面情緒陷阱",那麼可以先來了解一下"鐘擺效應",能有效幫助家長認識孩子的負面情緒。什麼是鐘擺效應?
  • 「霍桑效應」,才是提高孩子學習專注力的重點,家長該提早了解
    「霍桑效應」,才是提高孩子學習專注力的重點,家長別再罵孩子了。李老師對於孩子的教育非常在行,興許是因為職業的原因,他對孩子格外地好,別人家的小朋友都會爭吵著要買東西,沒有道理可講,可是李老師不一樣,他和孩子的溝通非常有效,是我們羨慕不來的一個模範家庭。有一次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別人的牛奶,按理來說,孩子需要道歉,畢竟是自己做錯了。
  • 孩子盲從沒主見,是陷入「毛毛蟲效應」,用這幾點家長成功挽救!
    而這種心理其實是非常影響孩子的,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學習能力非常強,如果家長沒有好好引導孩子那麼,從眾心理的缺點也會暴露出來。拓展閱讀:弱化自我意識缺乏對現狀要做出改變的意識,別人做什麼事情,自己還沒有了解清楚就盲目的跟著做。很少會主動發現問題,也很少有新想法來解決問題。
  • 吳一鈳:教孩子如何交友小妙招?做對3點,孩子快速提升社交情商
    這只是家長教育孩子遇到的問題之一。在吳一鈳看來這是孩子成長必經之路,孩子難得的鍛鍊機會,在這裡分享一下吳一鈳作為家長對孩子交友的觀點,我會選擇後者,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作出選擇。那吳一鈳我是怎麼做的呢?
  • 越說「不」孩子越做?家長先了解「白熊效應」,孩子更能乖乖聽話
    對於大多數的家長來說,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時候會發現家長越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會越去做,這樣的現象在心理學叫做「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或者反彈效應,是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
  • 李玫瑾:孩子「人緣好」,困難時有人幫他!社交能力從3歲起培養
    社交能力,從3歲開始培養3歲前,孩子主要和父母、照料者生活在一起,社交關係主要是親子關係。3歲後,孩子開始和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交往,社交關係轉變為夥伴關係。3歲前,孩子沒有真正形成「社交」概念。5歲以後:在和他人合作中實現個人價值,建立和諧的友誼,開始走上自發交友之路。從3歲開始培養社交能力,能幫助孩子適應不同階段面臨的社交問題,為孩子將來的好人緣、高情商打好基礎。
  • 孩子內向不善於表達?家長不妨這樣做,孩子輕鬆變「社交小達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社交能力、表達能力比較差,許多家長由於工作繁忙,忽視對孩子的培養,孩子就會選擇一個人玩耍,很少與他人交流,就容易導致孩子的社交能力較差家長為營造好的家庭氛圍,應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不要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吵,家庭和諧,才能帶給孩子正能量,孩子才會積極樂觀。
  • 孩子喜歡自己玩?不要一昧教導人際關係,這樣做培養孩子社交能力
    家長們都很擔心孩子形不成自己的人脈關係,社交作為軟實力被家長們重視,自然是個好事,但是如果家長不注重孩子的發展規律,一昧去教導人際關係,也很可能出現拔苗助長的情況。3,1歲半後到3歲之間補性交往階段:孩子慢慢地會和熟悉的同齡人在一起玩,有了比較複雜的社會化二,兩歲前孩子喜歡自己玩耍是正常的現象在了解孩子同伴關係的發展階段後,很多家長發現兩歲前喜歡自己和自己玩,家長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不要著急。
  • 深度好文:語言發育遲緩孩子,如何訓練社交能力?(附:社交卡)
    這些都是孩子欠缺社交能力的表現,我發布了很多針對發育遲緩孩子,提升語言能力的文章,當孩子具備了一定的基礎表達能力後,家長會希望提升孩子的主動語言,以及社交能力的培養,也就是希望孩子能融入小夥伴,和大家玩起來,有自己的朋友,讓孩子遠離孤單!
  • 孩子優秀離不開家長的培養,巧用光環效應,孩子出類拔萃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光環效應。大多數的家長都是用光環效應的思維在看待自己的孩子,看不到孩子優點,只是看到了缺點,往往會讓孩子失去信心,甚至會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厭惡學習。光環效應的弊端有哪些?就讓自己一步步做出成績,讓別人看到自己發光的一面,別人才會改變對自己的印象,才會顛覆曾經的看法,而自己也必然有能力實現這一切。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很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總是會非常苦惱,因為孩子經常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而自己怎麼管教也不管用。孩子在潛意識裡容易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因此可以慢慢地失去了對外的好奇心和探索心,而轉向於探索自己的內心感受,不願意再和外界溝通交流,這樣跟容易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2.孩子會變得更加叛逆越是壓制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就越會有逆反心想去看。有些孩子表面上可能向父母保證了,說自己絕對不會再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