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教育新聞,總有老師與學生或家長產生衝突的新聞。師生衝突、家校衝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衝突雙方或一方情緒失控,喪失理智,從而做出追悔莫及的事......
老師作為學校與家庭聯繫的橋梁,要鍛鍊掌控自己情緒的能力,而不是被情緒所掌控。那究竟該如何做好情緒的管理呢?今天,一起來看看杭州市春暉小學校長、全國知名班主任田冰冰分享的「錦囊妙計」
怎樣察覺消極情緒的出現?
學著體察自己的情緒,就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環顧四周,我們身邊是否有著這樣一些情緒樣態?
1."憤慨撒氣式」轟炸,情緒容易失控
一個家庭的穩定,來自於媽媽的情緒穩定,一個教室的穩定,往往取決於老師的性格穩定,然而在班級經營管理中,教師憤怒失控的情緒,卻很常見。
那些令老師暴跳如雷的細節,盤點下來往往不過是教學生活中的點點小事,因為沒抄生詞,因為上課說話,因為動手打了同學,因為弄壞別人的東西……
老師在教室裡一番咆哮之後,帶著滿滿的垃圾情緒回家。十年過後再回首,這不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點小事,人不犯錯,談何成長。
2.「苦口婆心式」長談,情緒過於執著
洋洋灑灑幾十分鐘,執著於規定時間、規定地點解決問題,往往容易淪陷到苦心長談的囧境,這是對師生共同時間成本的巨大消耗。
苦口婆心似的長談,總試圖把學生、家長說得敗下陣來,便以為投入再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值得的。殊不知學生早已練就了「委屈求全」的溝通方式,無論是否贊成老師的說法,全部依著你說的來。
3. 「腦補情節」式推理,情緒淪陷猜疑
「老師,我的想法是……」
「你不要說了,你憑什麼……」
「老師,我……」
「我什麼我,我還不知道你!這肯定是……」
擅長「腦補式」案情分析的老師,對於事件常用的調研方式就是問家長、問同學、問各種相關人士,用拼圖式組合還原事情事情本身的原貌。了解不同渠道信息也好,還原事情原貌也好,都需要聆聽當事人最真實的想法,這是常理中的必備環節,卻最容易被忽視。
每一個突發事情的產生,不僅要以平息事態為唯一目標,對直接當事人入腦入心的教育也是重要一環,純粹靠調查訪談,尋找拼圖式的事情原貌,不如回到當事人身邊,去細細聆聽,真誠對話。
4.「急於攻防式」回擊,情緒過於敏感
教師崗位往往自帶三分權威意識,卻又格外敏感與自尊,這種敏感使得老師常常容易把家長和學生的隻言片語,與對自己的人身攻擊聯繫起來。
運動會上,家長們紛紛在微信群中翹首期盼孩子們比賽的一幕,一個家長乾等半天,不見自家子女上場,忍不住在微信上詢問老師:「不是每個人都參賽嗎?」
老師奔忙之中,匆匆看到群裡的問話,氣不打一處來,誤認為是來自家長的公開質疑,生硬的甩出來一席話:「自己家孩子的水平,自己清楚!」
過於急切地維護自己的崗位尊嚴,生怕點點疏漏影響自尊,反而有主動點燃「戰火」的嫌疑,不過是普普通通一句問詢,正常溝通即可,大可不必總與自己做聯繫。
5.「道德聖人式」審判,情緒過於冷漠
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學生進行品格審判,做學生教育的「道德聖人」,這樣的溝通方式,往往義正詞嚴,而收效甚微。
某校一學生在他的家庭沒有給他足夠多的關注時,遇上一位學業和生活上對他經常施以援手的女生,女生逐漸成為了該學生生活當中最重要的朋友。
學校認為這是一起早戀事件,不同老師分別參與審訊與批判,對學生輪番進行大同小異的苛責,卻沒有人去願意主動理解,一個孩子在非常無助的時候對他僅有的朋友內心的重視,這也許僅僅是一種對別人關愛的感激。在接納學生的基礎上去對話,而非主動貼上道德審判的標籤。
教師情緒管理的有效策略
如何養成良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呢?這裡給大家介紹幾個緩和情緒的技巧:
1.暗自調整呼吸
工作中,遇到令人勃然大怒的事情時,細細地感覺自己身體的變化,你會發現有時在對話過程中,呼吸越來越急促,心跳加快,甚至血壓也稍有變化。主動自我覺察,改變基礎的對話節奏,讓自己在聆聽學生或者家長講話的時候,暗自深呼吸,默默提醒自己,不生氣,不動怒,逐步找尋內心的平靜。
2.限制提高音量
歇斯底裡的怒吼式溝通,除了情緒宣洩,無助於解決任何問題。憑藉聲音高來鎮住場子的人,往往還在自我情緒管理的初級階段,即使心中怒火燃燒得肝腸寸斷,也要嘗試學會降低音量來講話。很多有經驗的教師,都能這一分鐘批評學生,而下一秒,切換到平靜的狀態正常行課。
3.暫停處理問題
改變處理問題的節奏非常必要。當你無法抵制內心的怒火時,如果不是需要馬上解決的安全隱患類問題,強行暫停也是一種自我管控。不妨回到辦公室去發起「草根式」研究,找找身邊同年級的班主任們,就遇到的問題展開討論再來解決。
4.適度保持沉默
家校溝通的過程當中,並非所有場合都適合強行暫停。面對你暫時還不能理解的家長或學生行為,不妨適度保持沉默,多傾聽對方的訴求,告知對方,「我已經了解了你的需求。」「我進一步了解一下情況。」等方式,用以延緩解決問題的步調,避免怒火中燒時造成雙方情緒不必要的衝突。
5.坦誠告知不悅
如果遭遇對教師人身攻擊,不需要隱忍或者視而不見,溫和明確地表明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6.學會宣洩調劑
解決複雜棘手的問題,常常會讓老師陷入比較漫長的黑暗狀態,長時間應對,很容易讓情緒陷入輕度抑鬱狀態。不妨設置截止時間,一旦結束,主動切換場景,看場喜劇電影,與朋友約一頓美食,聽聽喜歡的音樂,也是給教師的心靈自由放風的時間。
你也可以選擇向別人傾訴,但不要變成喋喋不休的重複,有時,重複傾訴,相當於複習煩惱。定期通過一定途徑宣洩釋放消極情緒,才能保持健康積極的情緒狀態。
7.建設心情同盟
學校裡要有幾個知心朋友,既是心情同盟,也是智慧同盟,改變單兵作戰應對具體問題的狀態,能夠在遇到各種困難事、瑣碎事、不平事的時候,進行情緒的傾訴與相互調節,從而通過團隊的力量,消解情緒壓力,釋放情緒能量,共同維護情緒健康。
班級情緒調控的原則與策略
如何在班級經營過程中,做好情緒的管理和疏導?
老師不妨嘗試著改變傳統的對話方式,嘗試在集體教育情緒調試的過程,做出如下改變:
1. 改善「速聽快判」的溝通慣性,給足學生表達情緒的空間
充分聆聽是良好溝通的前提。老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專心致志地聽孩子去表達,不去評判,或者延遲你的評判,給出學生表達情緒的空間,讓你所聽和所看的東西,最大限度地回歸真實。
2. 改善「一刀切」溝通慣性,換位思考形成情緒的共鳴
情緒的共鳴,需要充分的理解在先。理解,需要換位思考,要相信每一個看似匪夷所思的行動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理由。老師要儘可能對他人的行為作出善意的解釋,放下成見,換位思考,形成情緒的共鳴。
3. 改善「唯我獨尊」慣性心態,善於激發積極情緒的產生
要引領,不專斷。這更需要老師有底氣逐步樹立民主溝通的狀態,家校對話過程中,教師要改善「唯我獨尊」的心態,親近家長,激發家長群體積極情緒的產生。
比如,逐步發現不同家庭教育細節中可圈可點之處,圈出來,點清楚,通過一定渠道宣傳出去,讓不同家庭感受到身邊的榜樣力量,通過溝通去尋找亮點,搭建平臺,把這些家庭亮點曬出來,激發家長群體相互學習的積極情緒,推動跨家庭的互相滋養。
4. 改善大包大攬溝通慣性,劃清邊界避免對立情緒的產生
當老師面對枝節頗多的複雜學生問題時,總是希望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當執著的信念過了頭,就容易暴露出掌控感過重、處理事情過於急切、對話溝通過於犀利等問題,有時會點燃對立情緒,反而不利於事情的有效解決。
改變大包大攬的溝通慣性,老師要有一定的邊界意識,保持一種對服務對象的尊重的底線意識,以避免不必要的對立情緒產生。
(來源:創意班主任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