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味酵粄」不僅是梅州的傳統小食,更是他鄉客家人縈繞心頭的「鄉愁」。舊時只有在早谷收成後,農家才會磨味酵粄來慶祝豐收,而今,街頭小巷小食店便能輕鬆購買。每逢佳節不少在外工作生活的客家人,返鄉後都喜歡吃上一份味酵粄,重溫家鄉傳統小吃的老味道。
在江北老街經營客家小食20多年的林姨告訴記者,每逢假期味酵粄的銷量可觀,價格約1.5元/塊。據介紹,味酵粄的製作並不複雜,將大米磨成漿後,放入少許食用鹼水(客家人習慣稱為「餅藥」),將其攪拌均勻後用沸水衝漿,為了讓粄吃起來更加韌道有彈性,可以反覆來回將漿衝調幾遍,再倒入小碗內蒸熟。舊時用石磨磨製較花費時間,現在用特定的機器磨製,大米、鹼水等按適當的比例調勻,味酵粄的製作更加快捷省時。
味酵粄的吃法有多樣,風味的不同主要取決於醬料。通常是把它當成小吃,用一根小竹籤,在粄上劃出幾條縫,然後將紅糖調製的甜醬(客家人習慣稱為紅味)澆到粄面上,挑出一小塊一小塊蘸著吃,也有用蒜仁、辣椒、鹽煎調而成的鹹醬(客家人習慣稱為白味)。除此之外,還可以和點麵粉漿拿去油炸,將適量麵粉調成漿狀,將切好的味酵粄伴上漿後放入熱油鍋裡炸,炸至金黃色的味酵粄表皮香脆,配以甜醬、鹹醬、「蒜蓉辣椒」均可。此外,炒味酵粄也得到不少客家餐館的推崇,是客家人招呼外地親戚朋友的特色主食之一。一般是將味酵粄切成塊狀,加入肉絲、魷魚絲、香菇等熱鍋清炒,熱鍋炒制後的味酵粄味道更加入味。
味酵粄製法:大米浸透磨成米漿,用一定比例的開水衝漿,放入適量土鹼,盛入小碗用旺火蒸至碗面周圍膨脹,中間形成窩形時便可。
簡易做法:
1、用粘米粉加適量量的冷水,攪勻至酸奶狀(感覺有點凝住的狀態);
2、加入比冷水少1/4的熱開水,攪勻至鮮奶狀;
3、用小碗裝至八分滿,蒸上至少20分鐘。蒸好後根據個人口味搭配蘸料。
4、 蒸粄的時間段可以製作糖漿或鹽味,在鍋裡加上極少量的水,分量大概能溶解黃糖,開小火熬製直至成稠狀。鹽味需要將蒜剁成蒜蓉,在鍋裡用油炸至金黃色後加上鹽或者少量的魚露醬油。
味酵粄地址推薦:
1、 江北五洲城市場側巷口
2、 江北十甲尾一巷1號入口
3、 江北百歲山觀音宮(周末)
4、 江北沿江金岸中段
5、 江南華建市場巷口
6、 江南三角地中心市場入口
7、 江南梅江一路潤心客家小吃
8、 泮坑風景區入門上坡處
投稿:圖文:朱小梓
新提示
1、歡迎關注《客家人》雜誌微信公眾號,愛我客家,弘揚客家文化。
2、了解更多客家人客家事,進入官方網頁http://hakkamag.com 或者百度「客家人雜誌」即到。
3、客家人雜誌投稿郵箱:2234919855@qq.com (來稿文字或者圖片請註明投稿字樣)
分享
如果覺得本文不錯的就請點讚或分享至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