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記憶裡,味酵粄是在早稻收割以後才有得吃的食物,不像現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選擇在早稻收穫以後的新鮮大米製作味酵粄,大概是有慶祝豐收之意。在我的老家梅縣鬆口,當地人一般習慣稱「味粄」。
或許是因為採用剛收穫的稻米的緣故,又或者是童年的記憶太遙遠了,感覺兒時味酵粄的味道特別的軟糯鮮香,不知為何今天已很難溫習這樣的口感。
想要品嘗到原汁原味的味酵粄,需要取剛收割的新鮮大米,清水浸泡一個晚上以後,拿到碾米的作坊打成米漿,再拿回家蒸製,過程比較繁複。如今物質豐富,只需用現成的粘米粉就可以在家輕鬆找到家鄉的味道。
200克粘米粉加入200克冷水,充分攪拌成糊狀。
加入2克食用鹼攪拌,此時米糊由白色轉淡黃色。
加入200克開水,再攪拌均勻,此時米糊由粘稠變稀薄。
用勺將米糊分別盛入小碗中,只需八分滿即可。
放入蒸鍋中,水開以後大火蒸20分鐘,再轉小火蒸10~15分鐘即可。
蒸好以後要儘快掀蓋,防止鍋蓋上的水珠倒流在味酵粄上。將味酵粄悉數取出,倒掉殘留在上面的水,才不會產生粘稠狀的東西,放置在通風處自然冷卻,口感會更加勁道。
味酵粄可以選擇甜味和鹹味,一般選擇甜味的人居多,而甜味又以選擇紅糖製作糖漿最為地道。
紅糖是甘蔗的粗加工產品,基本保留了蔗糖的營養成分,曾經作為營養品來使用,用來製作糖漿蘸料再合適不過。
取若干紅糖加適量的水攪拌後,與切好的薑片一同倒入鍋中慢火熬煮,直至水分慢慢揮發後變成粘稠狀,作為蘸料的糖漿就算製作好了。
加入煎好的糖漿,味酵粄上劃個十字,糖漿沿著縫隙緩緩滲透,口感香甜軟糯,伴隨著新鮮穀物的獨特香味。而薑片的加入讓糖漿甜而不膩,也讓味覺更加飽滿而富有層次。
味酵粄還可以與香菇、肉末、蔥段、魷魚絲一起炒,變成餐桌上的菜品。加入鹽、醬油,如果你喜歡的話,可以加一點點魚露,會讓味酵粄的鹹香味道更加濃鬱和厚重。
味酵粄裹上麵粉漿,放入滾油中炸制,直至外表呈金黃色。麵粉的酥脆與味酵粄的軟糯結合在一起,在口腔中迸發出複雜的口感,此時用糖漿作為蘸料已經無法滿足食客們挑剔的口感,或許番茄醬,少許辣椒醬成為年輕人和外來食客的新選擇。
享受美食的暢快感與糧食豐收的殷實感緊緊的交織在一起,這大概就是我的父輩們當年關於幸福的全部想像。而對於我來說,與其說是想念食物的味道,不如說是對家鄉的留戀。
來源:有溫度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