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題是意識跟潛意識衝突,導致心身脫節,心身合一才活出自我

2020-12-23 了凡心療愈

潛意識(subconsciousness)有時也被稱之為主觀或者更深層次的思想,更深層的思想會回應意識層面的想法。人應該做他喜歡的事情,當你沉浸享受在自己做的事情當中的時候,這個才是真正的自己,那是你真正的身份,這是活出自我的一個先決條件。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曾經的失敗耿耿於懷,失敗的想法在潛意識層面慢慢地滲透到你的潛意識,潛意識會把失敗看成意識層面的要求,這種心理在抑鬱症狀態下的人群身上體現非常的明顯,意識療法認為抑鬱症是頭腦被馴化的受害者思維模式,會在頭腦的意識層面尋找自己作為受害者的證據,那麼在潛意識層面表現出一個受害者的形象,這個形象會體現在你的行為方式上!

活出自我的第一步是思想的誕生,第二步是思想的表現,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你可以做心身的主人。意識跟潛意識達成了統一,那麼你內在就不會產生衝突,你會非常高興做你正在做的事情,會形成一種習慣,習慣保持對美好的希望和期待,它可以屏蔽掉在生活過程當中所遇到的抑鬱沮喪病態跟意氣消沉所導致的失敗!

以你的習慣性思維,觀點和信念的形式下達命令,潛意識服從意識的指令,如果你的意識反對一切消極的想法,就不會給你的潛意識留下印象,它將會產生免疫,內在潛意識力量被激發了,克服所有的障礙,你相信可以完成你打算做的事情,這種態度就構築了你自信的源泉,這種自信的力量會回應你所有的主觀想法。人如果認定一件事,這件事就必定成功。這就是活出自我的過程。

換句話說當你對健康和諧正確的意識取代軟弱虛假懊惱消極的意識的時候,心理的健康才可能成為現實,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催眠當中,這是不需要加以排斥的心理法則。如同催眠師向催眠的主體灌輸消極想法所起到的影響也是一樣的。當心理催眠師告訴某一個強壯的運動員:你的手被粘在桌子上根本抬不起來的時候,當他相信這種信念,並逐漸滲透到潛意識層面,就會非常的緊張會努力做出抬起的企圖,最後發現他的手如同長在桌子上一樣!

催眠並沒有弱化運動員的身體。他的身體各方面跟平時一樣的強壯,無法有意識地認識到這一點,他就在跟自己的潛意識做對,在意識層面他不斷做作抬起手的主觀努力,實際上當他在使用那一部分肌肉的時候,潛意識就會產生一種反作用力,違背他們意識情況下產生的這種收縮消極的想法,是他自己擊敗了自己,這就是催眠的奧秘。在強迫症群體當中,會有這麼一種心理,就是當他們站在高樓頂上的時候,就不可遏制的有種往下跳的衝動,在意識的層面一直想要克制這種衝動,但是潛意識的力量會因此變得更加的強大,這被心理學家詹尼佛.哈姆斯(Jennifer Harms)稱之為高處現象(High place phenomenon)

相關焦點

  • 用意識活在當下,比用頭腦記錄生活更可靠,只有這樣才能主宰心身
    今天給大家給分享意識療法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合一!抑鬱當中的時候人的意識是飛往過去的,處在焦慮當中的時候,意識是飄向未來的,所以身體被拋在了當下,只有通過合一的方法才能夠整合心身達到心身合一的目的。
  • 抑鬱焦慮狀態存在自我缺失,通過3步驟統一潛意識,形成自我意識
    當自我意識不夠強大,心身對抗會越劇烈,就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這種暗示會慢慢地滲透進潛意識層面,有句話說:謊話重複說1000次也會成為真理。謊言跟真理看似水火不容的存在,而實際上取決於謊言還是真理,在於「說」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是意識慢慢滲透進潛意識的過程,以達到意識跟潛意識的統一,也是將謊言轉化為真理的催化劑,如果你不做想法只能停留在意識層面,那麼大部分心理問題都是不付諸實踐而製造障礙。
  • 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會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以不同的形式爆發出來,成為各種障礙,成為各種負累,成為各種羈絆,讓你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終極的療愈方向,否則就會以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的形式前來困擾你,這些症狀實際上都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
  • 意識不到的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做到這3點,才算真正的心理療愈
    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我們活在頭腦絕對化的思維當中。頭腦就會自動屏蔽過濾掉那些,本來可以看到卻沒有看到的真相。抑鬱症的受害者思維模式,驅使人們會相信自己的的確確就是一個受害者,在焦慮症的不安全思維模式的驅使下,人們會確確實實感覺到自己是不安全的。
  • 大部分心理問題是自我壓制的結果,將真實的自我從潛意識引導出來
    弗洛伊德將潛意識的力量稱之為力比多(Libido),這為我們揭示了潛意識的運作機制打開了窗口,也指出其在我們人的心理成長以及性格塑造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弗洛伊德把阻止潛意識層面情感或者欲望進入意識的行為稱之為壓抑。
  • 王陽明說:要守住內心,不讓心跟著流轉就好了
    意識療法認為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先要學會如何停止頭腦的無序思維,思維跟思考的區別在於是否有意識的介入,頭腦總是想要解決問題,但在頭腦層面的問題似乎永遠得不到解決,這好比是喝醉酒的裁縫拿著一把壞掉的尺子修改衣服那樣荒謬,問題得不到解決,繼而出現自卑、自責、愧疚、苦悶、猶豫、懶散、焦慮等消極負向情緒,其實都是那些還沒有被解決的衝突跟痛苦對人們施加的影響,理解了其中的因果關係之後,透過覺知起碼能讓我們意識到雜亂的表象下的根源
  • 不斷挖掘潛意識層面的天賦,你才能活出自我,這是最高層次的療愈
    而不是隨波逐流陷入盲目的群體無意識當中,潛意識中的自我才是深層次的自我,才是真正的自我,意識療法裡面最高層次的療愈就是活出自我。大家對活出自我,普遍都有認知上的偏差。你可能會說等我有錢了,我就活出了自我。財富可以說是活出自我以後的一個額外饋贈,但有的人為了金錢會出賣自己的靈魂,從而喪失了自我。
  • 通過當下經歷和感知,才能將認知轉化為覺知,那是自我療愈的鑰匙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福的童年可以療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來療愈,原生家庭跟心理問題的關係非常的緊密,意識療法裡面歸納總結包含了三個層面:愛不被滿足,行為不被肯定需求不被重視導致的不安全感,自卑感不配感以及匱乏感,會以各種形式禁錮你的心身,同時會在命運的輪盤上刻下深深的痕跡
  • 藏在潛意識中的心理問題,先要臣服再去行動,才能浮現到意識層面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將潛意識帶入意識的過程就是療愈,否則它會最終決定我們命運的走向。我們經歷過的事情不會憑空消失,一定會在你的生命當中留下痕跡,事實上你起心動念的每一個決定跟行為的背後,都是潛意識給你施加的影響,但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問題的所在,處在一種無意識狀態!
  • 微笑型抑鬱症是成年人標配,你必須活出自我,才能摘下微笑的面具
    在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困擾下,人們很難活出自我,在沒有內在的標準的引導,他們總像是帶著一張微笑的假面具混雜在滾滾紅塵中,旁人對他們的記憶往往很模糊。因為他們沒有鮮明的個性。他們總是活在自己的自責內疚當中,生怕得罪別人而委曲求全。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確保讓自己處在絕對安全的境地。
  • 王陽明:如何做到身累心不累,身忙心不忙?
    我們現代人最普遍的困惑:平常,一顆心總是忙得要死,有事的時候,固然是忙得不可開交,找不著北;沒事的時候,也往往是「百種須索」「思緒萬千」。天天活得這麼累,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在生活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經驗:大多數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累,其實都不是身體的累,而是心累。
  • 醫學心理學考試資料: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醫學心理學的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這一節。那什麼是心理應激,什麼是心身疾病呢,以及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今天由中公教育的李老師給大家分享一下。首先什麼是心理應激呢?心理應激是在應激的作用下發生的心理的變化。知道了心理應激的概念後,那麼應激是什麼呢?應激是由加拿大病理生理學家塞裡提出的,他認為每一種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這種相同的、特徵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應過程。
  • ...認識自己,健康心身」線上員工心理健康測評競答結果公布
    【獲獎名單】學習、拿獎兩不「誤」——「認識自己,健康心身」線上員工心理健康測評競答結果公布 2020-08-10 0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怎樣走出童年心理陰影?必須讓心理成長,成長核心是讓人格健全
    意識療法系統性地歸納了原生家庭在心理層面的運作模式,不幸的形成它分為兩個層面:第1個層面是缺乏了自我整合心身的能力。當我們在很小的時候,我們的認知還不完全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就下意識地用父母的標準來界定判斷跟解讀,比如父母教導我們一定要節儉,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品格。
  • 關於心身疾病的這些事你了解嗎?
    心身醫學是一個很新的理念,心和身都包含在這個醫學領域裡。它更多的是關注疾病的發生、發展、愈後中精神因素對疾病的影響。那麼心身醫學包括哪些學科、涉及哪些領域呢?它屬於心理疾病還是軀體疾病呢?這些壓力來自生活中的很多方面,無形中對身體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是第一個階段,中醫也叫未病,即還沒有生病階段;也有一些人已經患上軀體疾病,比如心梗、糖尿病、高血壓、中風、腫瘤等等,身體患有疾病會產生一些壓力,患者可尋求心身醫學科醫生的幫助,醫生也可從心和身相互關聯的角度幫助患者治療。事實上,對於疾病的認識從過去單純生物醫學模式已經轉化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 練功的底層邏輯和基本心身關懷
    練功就是隨時隨處的關照、養護自我身體生命當中的「元氣」;讓元氣貫通,讓元氣充盈;及時休復因各種因「五勞七傷」所導致的元氣過用和傷害。我們對自身感知是非常細膩和豐富的,但是我們往往「向外看」,對自我的體認和身感長期忽略。許多大病重病,不是一朝一夕突然爆發的,而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一旦你對自己的身體生命過用,超過了它原本修復代償的能力,疾病就會不期而遇。
  • 病在身源於「心」蘇州同濟醫院心身健康公益講座進社區
    如果你有類似的感受  還有情緒不佳、壓力大、  多慮緊張、睡眠不好等表現  那就需要警惕心身疾病了   為了幫助轄區居民正確認識心身疾病,消除軀體不適,蘇州市醫學院、蘇州同濟醫院共同舉辦了  來自蘇州市立醫院兒保科葉侃主任、東區神經內科趙中主任、周華副主任醫師,沈蓉主治醫師等4位專家,為社區居民開展了以《關注心身疾病,促進心身健康》為主題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 身在井隅,心向璀璨的你真的很美
    身在井隅,心向璀璨。曾經發生了一件對我影響很大的事情,導致很長有一段時間都處在混亂中。身邊有些人活的喪心病狂,於是就有些人活的垂頭喪氣。你也知道,你觸碰到的許多人越來越功利和虛偽,各種文章也不厭其煩地向人們鼓吹利己主義的觀念。你以為,你能成為出淤泥而不染的那株蓮花。
  • 所謂積極想像,便是「人心死,道心活」
    他跟白雲說話,結果發現白雲含義豐富。他問它是否可以帶它回家,可是到家時卻進不了門。他一連三天被卡在那兒。然後他問白云:「你是不是我的幻想?」那雲立刻就軟了下來,使他得以把它放進口袋裡,而問題也就得以解決了。
  • 每個人都有內在的陰暗面,只有當你正確面對時,心理才能得到成長
    但是大部分人始終很難讓自己的心理得到成長。可能會把這個原因歸咎於所處的環境。我們所處的社會不可能讓我們毫無顧忌地去展現自己的本性。這也是人類群體跟動物群體的本質區別。但是壓制的部分並不會離你遠去,它一直在你的潛意識層面蠢蠢欲動,並不斷的以情緒的形式告誡你提示你,所以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人壓制的這部分可能會通過夢境的形式呈現在你的面前!同樣的弗洛伊德認為絕大多數人的心理疾病,都是由潛意識層面動機所引起的。在多年的諮詢個案當中發現:潛意識層面記憶和欲望引起的心境障礙的理論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