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被公認是一種簡單方便的養生方法,對骨骼、肌肉和關節都有好處。
「百練走為先」、「散步以養神」,走路可以活動筋骨,使淤滯的脈絡暢通,四肢健壯;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每天堅持走路,還能提高夜間睡眠質量。
圖:網絡
走路還是相對安全的運動方式,它不像踢球、遊泳、跑步、爬山等那樣激烈,男女老少皆宜。
然而,並非走越多越好,走路過多或者姿勢不正確,都可能會對膝蓋帶來傷害。
將近80%-90%的骨關節退行性病變患者,都是運動過度造成的膝骨關節損傷。
運動不正確,會導致膝蓋提前「退休」!我們的膝關節表面都有一層軟骨,能夠潤滑、吸收衝擊、減緩摩擦和保護關節。
然而,軟骨也是會被磨損的。隨著年齡增長、過度使用或者外來損傷,軟骨表面不再光滑,就會產生令人不適的摩擦感,加上滑膜上神經豐富,疼痛和炎症隨之而來。
圖:網絡
1.走路步數:6000步
中國膳食營養指南的建議是日行6000步,但能走多少,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不必過於刻板,要循序漸進。兼顧有氧運動的安全與效果。出現身體不舒服或者感覺疲勞,應停止運動。
2.走路時間:至少30分鐘
步行的速度可分為:慢走(70~90步/分鐘);中速走(90~120步/分鐘);快走(120~140步/分鐘);極速走(140步以上/分鐘)。有一定運動能力的老人可採取中速或快走,每次30~40分鐘,可進一步強化心肺功能。走路以微微出汗為宜。
圖:網絡
3.走路地點:公園或塑膠場地
走路最好還是在公園、體育場等遠離馬路,清靜又乾淨的地方。最好是塑膠場地,而避免在水泥地、柏油路等硬地面上走,也避免上下坡行走或上下臺階。因為這些路段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大,膝蓋部位容易受傷。
4.走路姿勢:抬頭挺胸
最理想的走路姿勢,頭部應該是垂直的,不要盯著腳下看,也不要含胸,而是將胸部挺起,同時收緊小腹和臀部,讓手臂輕微彎曲,隨著步伐自然擺動。走路時可有意地調整呼吸,建議走三步吸氣一次,再走三步呼氣一次。
圖:網絡
5.走路準備:一定要拉伸
健走前最好做做拉伸或者原地小跑5-10分鐘,增加關節的靈活度。健走後也要做做放鬆和拉伸活動。
6.走路裝備:鞋底要微軟有彈性
走路要選雙舒服的鞋,因為健走時腳底所受到的衝擊是全身體重的1.2~1.5倍。一雙合腳的軟底跑鞋,可緩衝走路時腳底的壓力,保護腳踝關節免受傷害。走路時,鞋底最好有輕微的彈力但不至於太軟。
圖:網絡
1.飯後立馬行走
大部分人都喜歡在飯後立即散步,這個不好的習慣。容易給胃部壓力,正確的散步時間應該是飯後半小時。
2.早起猛走
很多人有早起走路鍛鍊的習慣,但是如果不吃早餐或者不喝水就開始猛走路,容易導致血糖過低。早晨,身體器官剛剛甦醒,此時較為適合散步或者其他舒緩的運動。
圖:網絡
3.亂晃手臂
很多老年人喜歡走路的過程中手臂前後大幅度搖晃,認為這樣既能增加運動量,又能避免四肢僵硬的問題,其實在走路的過程中,這麼做會越走越累,越走越慢。正確的走路方式應該是手臂放鬆,自然地前後搖擺,晃動的最高點不要超過肩的水平線。
4.負重前行
背著重東西走路能讓減肥的效果更好?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如果在走路的時候背負太重的東西,會讓膝蓋承受太大壓力,有可能造成小腿和大腿的肌肉、膝蓋關節受損。
圖:網絡
5.速度過快
剛開始運動的人,如果快走快停,有可能給身體造成極大的負擔,建議剛開始運動的人從緩慢走路開始,等自己的運動狀態越來越好時再慢慢加快速度,並逐漸增加運動量。
6.挺著肚子
如果走路的時候挺著肚子,不但形態看起來不好看,而且還會讓整個走路運動的過程更吃力。應該在走路的過程中挺直腰杆、收緊小腹。
圖:網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