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聖人不願接盤當皇帝,百字暗含5大比喻,納入中華成語詞典

2020-12-23 簡詩歌

中國的道家人物,都很有趣有料。平時不顯山露水,關鍵時刻卻能夠力挽狂瀾。姜太公、張良、範蠡、諸葛亮,皆是此輩中人。和平年代的道家人物,更喜歡歸隱山林;那種自由閒適、恬淡無為的日子,真可謂「給個皇帝都不換」。莊子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堯年紀大了,要把天下禪讓給許由。許由是傳說中帝堯時期的聖人。雖然堯把姿態放得極低,話說得極漂亮,可許由還是堅辭不受。

帝堯之像

為什麼偏偏不願做帝王?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年輕人,越早聽懂悟透這個故事,越能早日擁有一份寧靜祥和的心態、過好舒適愜意的人生。

一、中國人骨子裡的灑脫——皇帝尊位竟也能讓來讓去

名韁利鎖,本就是束縛身體和心靈的人造物品。而世界上最大的名韁利鎖,自然要數做一名封建帝王。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擁有整個天下,真是人生達到了巔峰,人生達到了高潮。真的是這樣嗎?下面讓我們共同賞析品味《莊子》裡聖君帝堯、聖人許由彼此理念激烈碰撞產生的思想火花。

堯舜傳人

原文如下: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júe)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jiāo)鷯(liáo)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páo)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zǔ)而代之矣!」

《莊子》的特點,就是文辭瀟灑順暢,讀起來有一種愉悅的美。再配以聖人詞句的華美睿智,讀起來真是一種享受。

二、流傳千古的精彩比喻——帝堯竟是一位天才辯手

日月出矣,而爝(júe)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

太陽月亮出來了,小小的燭火還不熄滅;太陽光下點蠟燭,毫無益處啊!堯謙虛地將自己比作蠟燭,將許由比作太陽,真是對聖人許由推崇到了極點。

中華始祖

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

及時雨來了,仍然去井裡打水;雨天打水,多此一舉啊!堯再次比喻,不惜將自己比作井水,將許由比作及時雨。兩重比喻,猶如一浪接著一浪,溫柔而堅定地表達了自己希望禪讓帝位的執著。

道家逍遙

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

您不必有什麼舉動,只要往那兒一站,天下就能治理好;而我還在這兒尸位素餐,何必呢?我自認為有太多的缺點,請您出來管理天下吧!堯不愧是上古聖君,說話直接、有條理,善於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表達自己的意見。兩個比喻,一個請求,逼得許由難以拒絕。可許由答應了嗎?否也。這位聖人,也不是易與之輩,很能堅持原則。下面看許由怎麼回答。

三、隨口說句話就被收入中華成語詞典——聖人許由不簡單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

您治理天下很得力,如今天下承平日久,治理得已經很不錯了。這個時候,卻要我來取代您,我圖什麼?我圖名氣嗎?名氣,是取得成果的附屬品。就為了這點虛名,您讓我出山?換句話說,許由認為,堯如今治理國家已經初見成效,沒道理讓給許由來做。如果國家混亂、民不聊生,我尚且可能出來幫您一把,現在好好地你叫我幹嘛?我一介隱士,何必去求世上虛名!

山中道士

鷦(jiāo)鷯(liáo)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

小鳥在樹林裡生活,給它一根樹枝就很滿足了。田鼠去河邊飲水,只要喝一點點就飽了。您回去吧!我就像那隻小鳥或者田鼠,所求不多,天下對我來說沒什麼用!許由也是個妙人。堯用了兩個比喻,他也回復了兩個,清晰表達了自己的隱士思想。

萬世帝堯

庖(páo)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zǔ)而代之矣

廚師雖然不再做飯了,您也不必要求念經祈禱的修士去做飯吧!「越俎代庖」這個成語,就出自這第三個比喻了。換句話說,治天下,不是我的活兒。綜合前面的意思,天下對我來說,也沒什麼用。何況,天下太平,也用不著我出山!三個道理,猶如三連擊一般節奏明快有效,堯也不得不連連點頭,告辭而去。

堯舜傳承

結語

紅塵花花世界,誘惑太多太多。然而,正所謂「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其一瓢飲」(語出《紅樓夢》)。人生最難得的,是找到自己心中真正的所求。中國自古推崇隱士,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歸隱山中。即使出世幹出一番大事業,也不過是遊戲人間、作為漫長人生的調劑品而已。今天通過賞析《莊子》優美的語言藝術,與大家共同領略了中國上古聖君、修道聖人的睿智。希望對您的人生有所助益。

相關焦點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更多出自莊子的成語 及解釋  大而無當: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意思:當:底。雖然大,卻無底。原指大得無邊際。後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實際、不合用。   大相逕庭: 「 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意思:指彼此相差極遠或矛盾很大。   眾狙皆悅。」意思: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
  • 大詞典沒有收錄的成語
    《道德經》寥寥五千餘言,語言流暢、言辭精闢、內容豐富,形成了許多成語。讀此書,會遇到一些耳熟能詳或經常使用的成語,如:無中生有、天長地久、視而不見,聽之不聞、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欲取姑予、無為而治、虛懷若谷、欲益反損……下面一些成語是大詞典沒有收錄的,不妨學習一下。不僅能增加成語詞彙量,還能學習到一些聖人之道和人生啟迪。
  • 莊子問友借錢,朋友有錢不借卻假仗義,誕生著名諷刺成語沿用至今
    莊子要麼「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要麼白日做夢抓蝴蝶,要麼就傲物清高曰: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可一旦要在政治生涯上有所建樹,他便厭惡了,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只願隱居著述,而從來不管能不能養活自己。楚威王曾派人攜帶厚禮聘請莊子做自己的相國,可你猜莊同學怎麼拒絕的?他說:泥奏開,不要侮辱我,我寧願做一隻在池塘裡玩泥巴的小烏龜,也不願受國君的約束,我要自由,我要快樂!
  • 塵垢秕糠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比喻瑣碎而沒有用的東西。出自:莊周《莊子 逍遙遊》:「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反義詞有:棟梁之材,塵垢秕糠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賓語;比喻卑微無用的東西。塵垢秕糠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塵垢秕糠(chén gòu bǐ kāng)成語釋義:塵:塵土;垢:汙垢;秕:秕谷;糠:米皮。比喻瑣碎而沒有用的東西。成語出處:莊周《莊子 逍遙遊》:「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
  • 「喝西北風」是成語嗎?中華成語研究會會長:見仁見智
    江蘇省中華成語研究會會長、常州工學院教授莫彭齡表示,目前學界一般認為,成語是相沿習用的、具有書面色彩的固定短語,它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成語具有習用性、書面性、固定性三個特徵,成語的來源一般都有出處,多有文縐縐的典雅色彩。」記者注意到,在撒貝寧「翻車」的那期節目中,對「喝西北風」一詞的出處也做了解釋。
  • 成語「白駒過隙」竟然與老子、孔子、莊子有關
    成語,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塊瑰寶,是中國古代語言的高度凝練,反映出了古人的智慧。在數不勝數的成語中,有很多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個動人的小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成語「白駒過隙」,它的出現可以說極富傳奇色彩,因為它誕生在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百家爭鳴時期。它的出處與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和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關。相傳孔子年輕時,仰慕老子才學。
  • 中華成語小故事——南柯一夢
    在夢中,他到了槐安國,槐安國的皇帝看淳于棼生得一表人才,就把公主許配給他為妻。婚後不久,淳于棼被派往南柯郡做太守,他做事兢兢業業,很受百姓的稱讚。有一年,敵兵入侵槐安國,前線屢屢失利,皇帝命令淳于棼統率軍隊與敵軍決戰,但是淳于棼沒有辦法抵抗敵軍強大的兵力,被殺得丟盔卸甲。皇帝聞訊後撤掉了淳于棼的職務,將他遣送回家。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從夢中驚醒了。
  • 成語「空穴來風」釋義定解
    對於「空穴來風」的詞義,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新華成語詞典》第402頁的解釋是:比喻自身存在弱點,流言蜚語等得以趁隙而入。也比喻傳言沒有根據。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版)《新華詞典》(商務印務館2001年版)和《中華成語詞典》(中華書局2002年版)則基本上都解釋為:比喻流言、消息的傳播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
  • 這些「奇奇怪怪」的成語,長知識了!
    在博大精深的漢語中,有些成語並不總是四個字的,甚至有三個字,有十幾個字,還有俗語,根據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成語詞典》,從中篩選出了四十六個「奇奇怪怪」的成語,一起來看看吧。1.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比喻自作自受,自食惡果。2.半身不遂:原為中醫學病症名,指半邊身體不能隨意移動。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中華成語小故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註:視頻與下面內容不完全對應)公元550年,北朝的東魏大將軍高洋逼迫東魏孝靜帝退位後來,這一典故被抽象出來,含義也大大升華,用以比喻寧願為高尚、正義的事業做出犧牲乃至獻身,也不為小利而苟全,千百年來一直沿用。成語解釋成語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解釋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
  • 尊稱專題(二)| 帝王 在《漢語大詞典》中的稱呼
    《漢語大詞典》中的尊稱——帝王的尊稱古時對前代帝王的尊稱1.古時對前代帝王的尊稱。《書·呂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書·呂刑》:「皇帝清問下民,鰥寡有辭於苗。」2.三皇五帝的省稱。《莊子·齊物論》:「是皇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成玄英疏:「雖復三皇五帝,乃是聖人,而詮辯至理,不盡其妙。聽熒至竟,疑惑不明。」一說,即黃帝。陸德明釋文:「皇帝,本又作黃帝。」郭慶藩 集釋引 盧文弨曰:「皇、黃通用,今本作『黃帝』。」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在上兩節,莊子其實是講了兩種不同境界的動物,高飛萬裡的大鵬與林間跳躍的寒蟬與小鳥,這就是大境界與小境界之間的區別。在本節莊子將會講到人的問題,人如何才能達到逍遙之境?莊子首先講了人世間的四種人: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如此。
  • 中華成語小故事——積羽沉舟
    但魏襄王很有主見,他知道秦國野心很大,不講信義,所以不願聯合秦國。秦王聞之大怒,一面派大軍襲取魏地,一面派人暗中不斷厚贈張儀財寶。四年後,魏襄王死,兒子哀王繼位。張儀又勸說魏哀王投靠秦國,也遭到拒絕。張儀便暗中要秦國進攻魏國。魏國戰敗了。第二年,魏國又被齊國打敗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秦國又乘機攻魏,他們先把韓國大將申差的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使其他諸侯為之震驚。
  • 《莊子》中七個成語,道破人生七大智慧
    《莊子》是中國古代經典名著之一,後人在其中的語句中總結出了成語,這些成語中包含的,都是人生的智慧。今天我們將要探討其中的七個成語,來看莊子留給後人的精神寶藏。但是如果我們試圖從莊子的角度理解更深的意思,這句話其實有更高的站位和格局。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生老病死的輪迴,與其感慨生命易逝,不如以更達觀的心態對待生死,生不過是享受世間的境遇,死也不過是一種解脫罷了。
  • 莊子·齊物論:是非是什麼?面對它,凡人喜歡沉醉,聖人超然不辨
    是非黑白雖說孔子用的「仁義禮」是老子丟掉不用的東西,但他說建立起來的中華文化和文明也頂的起半邊天了,雖有爭鬥不止,但也無可奈何,好在讓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下來,也是大功一件。聰明的美猴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七十二般變化,因為數字大。殊不知,這也是菩提老祖的一番試探。這個猴子還是和也剛來的時候一樣貪多。剛來的時候貪圖壽命,要學長生術,其它的不學。現在還是貪,想著多學個變化之術。後來這個猴子不消停,學成之後還喜歡在師兄弟面前賣弄。所以菩提老祖,很無奈很失望地把這個潑猴趕下了山。
  • 《莊子》感悟:莊子之逍遙——言無拘,意無窮,思無邊,人無己
    我們認為莊子出口成章,他覺得言不盡意,留給我們思索的是孩童般的想像。我們認為莊子高深莫測,他卻無意莊重深沉,那些哲理他是妙手偶得。我們認為莊子哲學家,他覺得名聲太大,是身體的束縛,他願做輕盈的蝴蝶。我們覺得莊子是聖人,但他早已忘掉了自己,他只有逍遙於天地之間的自在靈魂。
  • 跟我一起學——夏日成語小故事
    小編特意搜集了關於夏的成語故事跟大家一起分享。南朝·劉孝標《辯命論》曰:「放勳之世,浩浩襄陵;天乙之時,焦金流石。」指的是把金屬烤焦,把石頭曬化。形容極其炎熱難耐。出自前蜀·貫休《苦熱寄赤松道者》:「蟬喘雷乾冰井融 ,些子清風有何益。」多用來形容酷熱乾旱。指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爐。比喻不合時宜,也比喻毫無用處的東西。
  • 不到二百字的寓言貢獻了五個成語,莊子真牛
    諸子百家,若論誰的學問最大,恐怕難有定論,但若論誰最逍遙,當屬莊子。莊子的文字汪洋恣肆,變化無端,短小的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可淺嘗,可深研,令人愛不釋手。《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其中內篇更是精華中的精華,不過今天說的這則寓言卻出自於外篇,故事不到二百字,讀起來卻令人回味無窮。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 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這是莊子《大宗師》開篇的第一句話。所謂「上天賦予的」就是與生俱來的天生本領,這叫「天才」也叫「聖人」;所謂「人為爭取的」,就是通過自己已經認知的事物來了解和駕馭未知的事物,如此不會絞盡腦汁,耗費氣血,所以不會殘生傷性,中道夭折,而能盡享天年。「天年」是上天賦予的壽命和定數。不背道而馳,則人人可盡享天年,壽終正寢。這叫「真人」。這是智慧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