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道家人物,都很有趣有料。平時不顯山露水,關鍵時刻卻能夠力挽狂瀾。姜太公、張良、範蠡、諸葛亮,皆是此輩中人。和平年代的道家人物,更喜歡歸隱山林;那種自由閒適、恬淡無為的日子,真可謂「給個皇帝都不換」。莊子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堯年紀大了,要把天下禪讓給許由。許由是傳說中帝堯時期的聖人。雖然堯把姿態放得極低,話說得極漂亮,可許由還是堅辭不受。
為什麼偏偏不願做帝王?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年輕人,越早聽懂悟透這個故事,越能早日擁有一份寧靜祥和的心態、過好舒適愜意的人生。
一、中國人骨子裡的灑脫——皇帝尊位竟也能讓來讓去
名韁利鎖,本就是束縛身體和心靈的人造物品。而世界上最大的名韁利鎖,自然要數做一名封建帝王。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擁有整個天下,真是人生達到了巔峰,人生達到了高潮。真的是這樣嗎?下面讓我們共同賞析品味《莊子》裡聖君帝堯、聖人許由彼此理念激烈碰撞產生的思想火花。
原文如下: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júe)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jiāo)鷯(liáo)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páo)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zǔ)而代之矣!」
《莊子》的特點,就是文辭瀟灑順暢,讀起來有一種愉悅的美。再配以聖人詞句的華美睿智,讀起來真是一種享受。
二、流傳千古的精彩比喻——帝堯竟是一位天才辯手
日月出矣,而爝(júe)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
太陽月亮出來了,小小的燭火還不熄滅;太陽光下點蠟燭,毫無益處啊!堯謙虛地將自己比作蠟燭,將許由比作太陽,真是對聖人許由推崇到了極點。
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
及時雨來了,仍然去井裡打水;雨天打水,多此一舉啊!堯再次比喻,不惜將自己比作井水,將許由比作及時雨。兩重比喻,猶如一浪接著一浪,溫柔而堅定地表達了自己希望禪讓帝位的執著。
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
您不必有什麼舉動,只要往那兒一站,天下就能治理好;而我還在這兒尸位素餐,何必呢?我自認為有太多的缺點,請您出來管理天下吧!堯不愧是上古聖君,說話直接、有條理,善於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表達自己的意見。兩個比喻,一個請求,逼得許由難以拒絕。可許由答應了嗎?否也。這位聖人,也不是易與之輩,很能堅持原則。下面看許由怎麼回答。
三、隨口說句話就被收入中華成語詞典——聖人許由不簡單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
您治理天下很得力,如今天下承平日久,治理得已經很不錯了。這個時候,卻要我來取代您,我圖什麼?我圖名氣嗎?名氣,是取得成果的附屬品。就為了這點虛名,您讓我出山?換句話說,許由認為,堯如今治理國家已經初見成效,沒道理讓給許由來做。如果國家混亂、民不聊生,我尚且可能出來幫您一把,現在好好地你叫我幹嘛?我一介隱士,何必去求世上虛名!
鷦(jiāo)鷯(liáo)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
小鳥在樹林裡生活,給它一根樹枝就很滿足了。田鼠去河邊飲水,只要喝一點點就飽了。您回去吧!我就像那隻小鳥或者田鼠,所求不多,天下對我來說沒什麼用!許由也是個妙人。堯用了兩個比喻,他也回復了兩個,清晰表達了自己的隱士思想。
庖(páo)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zǔ)而代之矣!
廚師雖然不再做飯了,您也不必要求念經祈禱的修士去做飯吧!「越俎代庖」這個成語,就出自這第三個比喻了。換句話說,治天下,不是我的活兒。綜合前面的意思,天下對我來說,也沒什麼用。何況,天下太平,也用不著我出山!三個道理,猶如三連擊一般節奏明快有效,堯也不得不連連點頭,告辭而去。
結語
紅塵花花世界,誘惑太多太多。然而,正所謂「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其一瓢飲」(語出《紅樓夢》)。人生最難得的,是找到自己心中真正的所求。中國自古推崇隱士,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歸隱山中。即使出世幹出一番大事業,也不過是遊戲人間、作為漫長人生的調劑品而已。今天通過賞析《莊子》優美的語言藝術,與大家共同領略了中國上古聖君、修道聖人的睿智。希望對您的人生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