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的歷史起源

2021-02-08 鳳翔教區蹇家灘堂區

歷史起源
天主教是從猶太教脫胎而來的 
在公元前1003年,達味領導以色列12支派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統一的北以-南猶聯邦王國。統一的聯邦王國只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後,很快就分裂和沒落了。前722年,北以被亞述王撒爾貢所消滅。在前598年和公元前587年,南猶大分別有3023名高階層的猶大人、800多中階層的猶大人被放逐於巴比倫。前587年南猶大被巴比倫王拿步高二世所消滅。以色列人世代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區淪為先後興起的波斯帝國,埃及帝國,希臘帝國,羅馬帝國的殖民地。羅馬帝國在耶穌逝世後的宗徒時代,即是公元70年-72年的猶太戰爭,消滅了以色列。從此,以色列人被分散到世界各地,直到1948年才建立以色列國。 
猶太人歷經長時期的帝國的殖民生活,日日夜夜地期待天主向他們所許諾的拯救者「默西亞」來救他們脫離壓迫者的手。大約在公元前8年至2年間,默西亞揀選了猶太少女--瑪利亞做自己的母親,誕生在猶太-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耶路撒冷南端的伯利恆。他的媽媽用襁褓裹著他,把他放在馬廄(也稱馬槽)裡,有天使在歡唱:「天主受享光榮於高天,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路二1-20)。」他在接受賢士們(是外邦人)朝拜以後,他的母親帶著他逃往埃及,並住在那裡,直到迫害他的黑落德王死後,才從埃及回來(瑪二7-22)。他的名字叫耶穌。在他十二歲的時候,曾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中心的聖城耶路撒冷聖殿聆聽經師講經,並向他們詢問(路二39-46)。他在加裡肋亞省的納匝肋小鎮中隱居長大,直到30歲左右(路三23)才離開此地,前往加裡肋亞宣講天國的喜訊(谷一14-15)。因此,他被稱為加裡肋亞人與納匝肋人(瑪二23)。這個納匝肋人耶穌在約旦河裡,接受若翰的洗禮(谷一5)之後,開始他的福音傳揚:「時期已滿,天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谷一14-15)。」他本是元始和終末(默二十二13),過去和現在,時間和歷史,光榮和權能屬於他;但他來到人間,屬於自己的領域,自己的子民卻沒有接納他;他受盡世人的奇恥大辱與痛苦之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其時,大約三十三歲。他死後第三天,應驗了自己所說的話:第三天必要從死者中復活起來(谷十六1-20)。這些見證,他所召喚的門徒都一一記在心中,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已有二千年了。 
耶穌三十歲離開隱居的納匝肋來到約旦河,公開宣講天主的國與他的福音,眾多人開始接受他的宣講,並跟隨他,度福音生活。他從中揀選了十二人作宗徒。他從死者中復活之後,便祝聖(按立)伯多祿為教會的磐石:「約納的兒子西滿,你要叫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勢力決不能勝過他(瑪十六13-19)」,明確宣布建立教會。以伯多祿為元首的宗徒在共融牧養下,跟隨主的人漸漸形成了一個可見的小團體。這個小團體就是日後發展成為普世教會的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羅馬天主教會。這是一個永遠不可、也沒有人能否認的歷史事實。
教會本著耶穌基督的訓導福傳天下,把天主的愛通傳給世人,努力聖化人靈,福利社會,保全基督全部的寶訓。教會從來沒有改變、加添或刪減天主親自頒布的十誡和親定的七件聖事。 
公元前1250年,上主雅威把若瑟家族從為奴之地——埃及領出來,在西乃山脈的曷肋布山與天主訂立盟約——西乃盟約(思高版聖經P81-108)。此盟約是神人之間互立的權利與義務的盟約——雙方性,是天主自我起始率先的行動(德國方濟會士傅和德神父著《舊約的背景》P325厄羅興典有條件的信仰盟約),要求以民作出回應——服從天主的法律和舉行宗教崇拜。從曠野時期(申、主前1250年-前1200年)經過定居聖地時期(蘇、民)到南北的合分與流亡巴比倫的充軍期(撒上下、列上下)共700多年(到前561年止),此其間凡遵守法律的,則蒙祝福;棄守法律的,則受懲罰(列下二十五27-30,《舊約的背景》P6)。此時期,以民卻誤解了此有條件的信仰真諦,其錯誤觀念中認為獲取天主的愛就是成就所換掙。更遺憾的是在宗教改革時代,強人路德最終還是爬到另一個無可救挽的極端——只「信」足夠了,而拒絕一切功行的價值。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德,而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難道這信德能救他嗎(雅二14)? 
確實,天主國的救恩不是論功行賞的,而是與天主建立位際關係。打破論功行賞觀念在福音中是屢見不鮮的。主,你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耶穌伸手撫摸他說——我願意,你潔淨吧(瑪八1-3);百夫長的僕人的康復,基督對百夫長說——在以色列我從來未遇見過一個人有過這樣大的信心(瑪八5-13);你看見吧,你的信德救了你,這是耶裡哥盲者復明恩典(路十八:35-43)。特別在僱工比喻中,耶穌對那個「紅眼病」說——難道不許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瑪二十1-6);在蕩子比喻中(路十五11-32)和拉亞祿復活中(若十一17-44)——主耶穌打破自己民族因守法而得賞報的固有觀念,進一步加強了與主建立位際關係。顯然,僱工與主人之間的權利與名份絕對不能套在天人之間位際關係上。從上面小小片斷可知,不論功行抑或無功行賞,都與恩寵性不相違背,一切都是天主的恩惠,我們那一樣不是領受來的(格前四7)。天主在我們內工作,使我們願意,使我們力行,為成就他的旨意(斐二13)。我們該明白,無償恩寵與賞報不是件東西——物質性,而是天主整個自我的給予,如此報酬決非憑任何名份可要求的賞報,反而是天主恩賜,永恆無償的。 
馬丁·路德對物化恩寵的反彈推出唯獨靠信成義,唯獨恩寵,唯獨聖經的三大至上原則。他的神學信念與聖經相悖。以致在德文羅馬書三28中「成義」之後加上alene唯獨一詞,可知他沒有遵從聖經,不尊重聖經權威。他宣稱義人只靠信本身便能成義,《雅各伯書》是「無價值的書信」。但是,雅各伯書二24明確表示人的成義是由於行為,不僅是由於信德。強人馬丁?路德主張成義只靠信德,不靠聖事和個人努力。他在教堂竟然鼓吹只靠信心,更甚在講道臺上宣稱——我可在一天內犯罪姦淫100次而不影響我在上帝前的成義(史考特與金柏莉夫婦著《甜蜜的家——羅馬》P7)。確實,天主教與新教都同意救贖是來自恩寵(弗二8-10),但聖經沒有否定行為的價值(羅二6,瑪二十五40)。路德教義——成義唯信,否定了聖事的事效性,拒絕承認聖事的事效性。 

天主觀

天主教的天主觀
天主教是信仰以色列所期待的默西亞、唯一的救主耶穌基督,以朝拜他是主基督為信仰核心。通過這信仰的認識,在基督內,接受聖神的洗禮,朝拜天主聖父,成為父的子女。這就是三位一體的天主觀。 
信仰,首先不是對某些特定教義的認識,而是天主聖父的自我展示、個人與天主的相遇和對他的皈依。信仰不是知識的雛形的、部分式的、或者模糊的形態,而是純正的知識。信仰不是接受一套關於天主的理念或教義,而是一種道德反應,絕對信靠他的諾言、堅守他的言語、期望他的幫助、相信降生成人的真命天子——耶穌基督身上的天主大能。 
信仰是對天主皈依的呼召,而最徹底的皈依就是完全地轉向上主和他的國。此信仰就是接受天國降臨的福音,由耶穌本人宣認的。它仍然不是要對某些教義認同的教條式信仰,而是對天主聖言——耶穌的完全信靠,接受他的召喚,作一個終生不悔的追隨他的抉擇,接受洗禮,進入生命的門,和基督同死、同生,獲享他救恩的許諾,並在人間踐行天國,把基督的愛活出來。 

聖事

天主教的聖事觀
天主教尊重聖經,忠實履行與保全耶穌基督的寶訓,從來沒有改變、加添或刪減耶穌親自建立的七件聖事。 
聖事是從耶穌十字架的苦難,那無窮的功勞而得到它的價值。它是由耶穌基督所建立,又經教會確定了的七個神聖標記,由教會用作救贖我們的途徑。耶穌願意用這種外在的動作來表示不可見的恩寵的通傳,這種通傳就是聖事。聖事共有七件,稱為七件聖事(Sacraments):聖洗、堅振、感恩(聖體)、懺悔(告解)、病人傅油,聖秩、婚姻。 

天主教的聖經與聖傳觀

天主教強調來自聖經和聖傳,並稱之為信德寶庫,世世代代忠誠地保管
弟茂德後書第三章第16-17節:凡受天主默感所寫的聖經為教訓、督責、為矯正,教導人學正義都是有益的,好使天主的人成全,適於行各種善工。 
得撒洛尼人後書第二章15節:你們要站穩,堅持你們或由我們的言論,或由我們的書信所學得的傳授。 
瑪竇福音第十五章:耶穌譴責的不是所有的傳統而是腐敗的傳統。從上面聖經可知——根本沒有如同馬丁?路德所主張唯獨聖經,在弟後三16-17明確指出「凡聖經」而不是「唯獨」聖經使有益的。在得後二15明確指出我們堅持相信聖經的教導,卻沒有教導我們唯一的權威是聖經。在此聖經告訴我們還有「傳統」「訓導」。所以唯獨聖經主要是宗教改革者的歷史性告白,其用以對照教會的聲明——除聖經外、還有傳承和教會訓導。弟前二15保祿告訴我們: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基礎。在此可以斷定聖經所支持的是教會原則——唯靠聖言而非新教唯獨聖經。聖經沒有告訴我們——天主聖言僅僅存在於聖經中,其實可在教會許多地方找到天主至高無上的聖言(得後二15,三6——教會傳承;伯前一25,伯後一20-21,瑪十八17——教會的宣講與訓導。) 

《聖經》是一本不會錯誤的書 
天主不能犯任何錯誤,而受天主默感的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內容,也是沒有錯誤。人在天主的啟迪下,把天主所啟示的一切寫下來。 
確實,人和天主是聖經的作者。因為作者被天主所揀選,得到天主默感而撰寫聖經,並通過他們的心靈與腦海,按當時的歷史環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環境)和文化背景、宗教習俗,寫下有關得救的真理。 
伯多祿後書一20-21:「你們應知道經上的一切預言,決不應隨私人的解釋因為預言從來不是由人的意願而發的,而是由天主所派遣的聖人,在聖神推動之下說出來的。」 
弟茂德後書三14-16:「你要堅持你所學和所信的事…….凡受天主默感所寫的聖經為教訓,為督責……教導人……都是有益的。」 
對於《聖經》的默感性,並不是所有的宗教都堅持其默感性是真實的。三個信仰惟一神的宗教:基督宗教中的基督新教和猶太教僅僅堅持三十九本TaNaCH書才是受神的默感,卻不承認另外七本用希臘文字寫的《舊約》得到神的默感;基督宗教中的天主教和東正教都承認《舊約》四十六本書受神的啟示默感;對於《新約》二十七本書,無論是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都一致承認它受神的默啟;回教徒卻堅持《可蘭經》是阿拉真主所默感的。 
《聖經》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共73卷:《舊約》有46卷(妥拉、先知書、聖卷),《新約》有27卷 
《舊約》中有39卷是用西閃族的希伯來文和與希伯來文有關的西閃族語言阿拉美文寫的,另有7卷是用希臘文寫的。這7卷(巴,多,友,加上,加下,德,智)是:公元前約200年寫成的《巴路克書》,公元前三世紀寫成的《多俾亞傳》,公元前二世紀末寫成的《友弟德傳》,公元前約100年寫成的《瑪加伯書上》,公元前124年寫成的《瑪加伯書下》,公元前120年寫成的《德訓篇》,公元前50年寫成的《智慧篇》。 
《新約》中除了馬爾谷五41:「塔裡塔,古木!」格林多人前書十六22:「吾主,來罷!」默示錄二十二20:「主耶穌,你來罷!」是阿拉美語之外,其他的新約部分都是用以後通行的希臘文寫的。

教會訓導下解經 
聖經是天主的聖言。天主教在解釋聖經上非常謹慎,總認為個人不能主觀地自由解釋。正因為聖經有其客觀的正確真意,就應有遵守的客觀標準,以防聖經原意變質。

崇拜祈禱

天主教的崇拜:禮儀生活的中心是彌撒聖祭
天主教注重禮儀生活,閱讀、默想、分享、見證生活聖經,常年施行聖事,天天為天主子民奉獻聖祭,拯救人靈,領受主的體,恭敬耶穌聖心和聖母無玷聖心,追悼先人…… 
基督新教的崇拜:解釋聖經,宣傳教義、唱讚美詩 
新教很重視崇拜儀式的改革。首先是將彌撒改為使用民族語言的聖餐禮文,並逐漸以較為靈活的形式,引用《詩篇》、經課、禱文等,由信徒參加誦唱。有些宗派還編成專書,供公開崇拜之用,如聖公會的《公禱書》,歸正宗的《禱告式》等。新教在崇拜中很重視講道的作用,其內容為解釋聖經,宣傳教義,以堅定聽眾的信仰和誘發宗教熱忱;有時還從教義出發對社會道德政治問題作出評論。由參加禮拜的全體信徒同唱讚美詩也是新教在崇拜儀式上的特點之一。 

敬禮聖像 
天主教許可在教堂或教友家中供奉任何聖像,猶如供奉先人的遺照一樣。 
上主天主是一切受造物之美的源由(智十三3)。他是萬有,超越他的一切化工(德四十三27-28)。但是,從舊約開始,天主曾命令/準許雕刻一些宗教塑像,以象徵的方式導向降生成人的聖言所給的。

相關焦點

  • 天主教中文祈禱文的起源
    為了使中國讀者能理解,他們竭盡全力譯書著書,將歸依者帶入天主教信仰的核心——救世主耶穌基督其人其事的啟示中。為使信友善度信仰生活,他們從中國人對天主誦經祈禱的愛好中獲得靈感,也從其他宗教的施教方法受到啟發,利瑪竇和羅明堅從傳播福音開始起,就將教理的主要內容與需要誦念的祈禱文結合起來。由「信經、天主經、聖母經」開始解釋信仰真諦,編著了教理書、祈禱經文備教友使用。
  •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徽章裡的歷史故事
    每一個民國天主教徽章,都有一個故事。中國有這樣一些民國時期天主教會的徽章散布民間,國內國外以及各個時期的都有,因為有寶貴的歷史紀念意義,它們成為一些收藏家追逐的目標。五,民國天主教聖體軍紀念章民國天主教聖體軍紀念章1925年9月,惠濟良被委任為教區耶穌會總會院院長,兼管徐家匯天文臺、聖母院以及天主教小學;1928年初,於徐家匯的教會男女小學中建立了兒童聖體軍。
  • 羅馬天主教簡史
    羅馬天主教是全世界範圍的基督徒團體,她通過對天主的崇拜和對他人的服務,致力於愛慕和侍奉天主。 因為學習教會的歷史會鼓勵我們: l 理解。你已從學習教會在歷史的地位中獲得了正確的觀點。羅馬天主教對世界上各種信仰的人們,都有深遠的影響; l 心靈的成長。
  • 中國天主教的歷史發展(二)
    4月9日,武漢市舉行集會,聲言脫離羅馬教廷的控制,實行獨立自主,並發表《對梵蒂岡無理否認漢口、武昌兩教區新選合法主教的抗議書》和《對羅馬教廷傳信部無理否認漢口、武昌兩教區合法選舉主教的質問書》,說「羅馬教廷不是真正在為宗教服務,而是在為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服務」。4月13日,在漢口聖若瑟主教座堂,天主教蒲圻教區的李道南主教為其舉行祝聖典禮。這樣,董光清成為中國天主教第一位「自選自聖」的主教。
  • 歷史上唯一一次天主教與東正教的短暫合併
    關鍵是剛剛被他滅掉的十字軍所建立的拉丁帝國雖然滅亡了,但西方天主教勢力依然對拜佔庭領土有所覬覦。於是米海爾八世開始耍出一系列外交手段,來化解西方對拜佔庭的威脅。他知道天主教世界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為了打擊拉丁人,他主動選擇東西兩大基督教的合併。他所主導下的這種所謂合併,其實就是"抹除"自己所在的東正教,承認天主教的教皇是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最高權威。
  •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分支?歷史上教皇、紅衣教主、大主教誰的級別高
    歷史上的歐洲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政教合一的狀態下。這跟咱們這兒可就有天壤之別了。人家那兒宗教領袖一度凌駕於國王或者皇帝之上,而咱們這兒,管你是什麼教,只有為國王或者皇帝服務的教,你才能保存得下來。比如說漢朝文景之治的時候,搞了一套黃老道教治國之術,結果道教就保存了下來。到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果儒教就成了中華兩千年來的主要教派,也可以稱之為儒學。
  • 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
    在歐美各國,基督教各教派統稱為「誓反教」,乃因當時路德教派在德國得勢後,嚴禁天主教舉行彌撒聖祭。數年後,即於一五二九年,斯倍爾國會又宣布恢復天主教舉行彌撒聖祭之自由,當時國內有五個皈依路德教派的王侯和十四座城市的路德派信徒,群起誓死反對,稱自己為誓反教派。自此以後,自天主教分裂出去的教派都稱為誓反教,以示與天主教分離之意。
  • 羅馬天主教
    我們不否認天主教中,有些信徒是全心愛主生活聖潔的,但所講的乃是天主教整個體系宗旨與教義中的一切重大錯謬,以及違背聖經真理的地方。天主教起始於羅馬,主後590年由羅馬教區大主教貴勾利一世宣布自己作第一任教皇,以教幹政政教聯合。主後1054年,天主教與東正教分裂。因為羅馬教會自稱「普世之父」,所以有「羅馬天主教」之稱,在此前只有基督教之稱。
  • 基督教、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區別
    二、分歧  在前述的那些首要的共性的前提之下,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區別和分歧卻也是顯明的,特別是新教與天主教和東正教之間的差別更大(天主教和東正教雙方的不同倒不是太多)。除了外在顯著區別外,彼此之間的教義、組織結構、神學觀念、禮儀、信徒的信仰方式等,都有著天壤之別。
  • 中國天主教3所大學之一——輔仁大學
    起源曾盡傾家私,創辦震旦大學的中國著名天主教人士馬相伯與天主教知識分子英斂之,於1912年7月上書教宗庇護十世首倡在北京創辦教會大學
  • 排球起源與發展
    排球起源與發展 原標題:排球起源與發展
  •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基督教篇)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基督教篇)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宗教經驗種種》《人類與宗教》《人的宗教》。公元1053年,東西教會之間的矛盾爆發,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東西教會大分裂。東羅馬的拜佔庭帝國將領域內的所有拉丁教會驅逐出境,與西羅馬做正式切割。東西教會分裂後,西邊教會叫 Catholic,也就是天主教,意為「廣泛」,強調自己的廣泛性。東邊的教會叫東正教 Orthodox ,也就是東羅馬帝國正教會,強調教統的純正性。
  • 姚洋解讀《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的核心要素和歷史演進
    福山及其《政治秩序的起源》首先簡單講講弗朗西斯•福山這個人,以及他寫作《政治秩序的起源》這本書的淵源。福山是史丹福大學講席教授,日裔美國人,有著東方人的面孔,但實際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導師是哈佛大學非常著名的學者塞繆爾·亨廷頓 ---《文明的衝突》的作者,深得後者的賞識。
  • 先有天主教還是先有基督教?
    「天主教是使徒以後基督教日趨腐化的產物……天主教最大的特點是有教皇。」「我們說到了590年天主教正式形成。理由是:這時候第一位正式的教皇出現了,他是大額我略(Gregory the Great)……直到馬丁路德時代,亦即天主教最敗壞的時代……馬丁路德才能終於改革成功……事實告訴我們,天主教是從基督教變出來的叛教。」
  • 天主教(次經)和基督教(正典)
    ,又說天主教可以統領基督教,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來了解歷史所呈現的事實吧!天主教在1546年把其中11卷次經列入天主教的舊約聖經, 即在以斯帖記加入1卷補篇(以斯帖記續本), 在但以理書加入3卷補篇(三聖子之歌, 蘇撒拿記, 彼勒與龍),  及另外加入7卷次經(為多比雅書、猶滴,馬加比一書、馬加比二書、所羅門智慧書、智慧書、巴錄書). 換言之, 羅馬天主教的舊約聖經共有46卷, 比基督教的舊約聖經(39卷)多出7卷.
  • 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在那裡?
    天主教以梵蒂岡教廷為自己的組織中心,以教皇為最高領導,實行「聖統制」和「教階制」。天主教的《聖經》有73卷,其中《舊約》46卷,《新約》27卷。天主教堂中一般有聖母、耶穌、聖徒等塑像。天主教教職人員均為男性。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須獨身。天主教不主張信徒離婚。天主教主要節日有復活節、聖誕節、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等四大瞻禮。教徒在天主教節日和星期日到教堂望彌撒。
  • 天主教禁忌
    天主教的禁忌與其信仰中神聖的對象及違反誡命(犯罪)有關,觸犯禁忌與犯罪不同,禁忌未必出於故意(例如不小心在聖堂喧譁吵鬧或毀損聖像),但犯罪是明知故意而犯,犯罪亦是天主教的禁忌。關於天主教的禁忌,扼要如下。
  • 反猶主義的起源與發展
    但反猶的歷史可上溯到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在徵服巴勒斯坦地區後,對猶太人進行的剝削和壓迫,猶太人面對入侵無力抵抗,於是開始遷離故土,流散異國。西方反猶主義的起源,不得不提耶穌這位基督教核心人物。基督教認為耶穌是猶太教《舊約》裡所指的救世主(彌賽亞),並且是三位一體中聖子的位格。
  • 天主教在中國創辦三所大學之一———輔仁大學
  • 天主教簡介
    它是天主教、東正教和基督新教的統稱。基督教由耶穌基督(聖子,天主第二位)創立,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逐漸成為歐洲中世紀的主要宗教。1054年東西羅馬的分裂造成了基督教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