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裡的文創店:賣的是創意買的是故事

2021-01-09 中工網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北京胡同裡的文創小店:賣的是創意,買的是故事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孫毅 宗媛媛

英國老闆,北京大媽店員,「豆汁兒、炸醬麵、大碗茶」——滿牆T恤都印著北京元素。如此混搭的風格在一家位於五道營胡同的文創小店和諧共生。賣的是文創產品,買的卻是一段北京故事,在北京大媽尚姐歡快的京腔中,豆汁兒什麼味兒、大碗茶怎麼品,仿佛已經躍上舌尖。

在北京,這樣的文創小店越來越多,它們可能隱藏在犄角旮旯,但每一個都像跳動的音符。店主們不再只滿足於售賣沒有生命的文化紀念品,而是請消費者沉浸入胡同深處,在互動之中,體會活著的胡同氣息、北京文化。

買一件T恤,聽一段故事

在五道營胡同中段,「創可貼8」的招牌並不算顯眼,但櫥窗裡紅白條紋的娃娃頗為搶眼,讓人頓時回憶起兒時的經典玩具不倒翁。走進店內,三面牆上掛滿了京味兒氣息濃鬱的各式文創產品。

「很難想像吧,我們的老闆是英國人。他在中國生活了27年,特別喜歡老北京文化。於是就把北京普通人生活中的傳統元素跟現代時尚結合起來,推出原創設計的產品。

」與很多店鋪喜歡招聘年輕女孩做銷售不同,這家店特意選擇剛退休的阿姨來當店員,53歲的尚姐正是其中一員。

「每一款背後都有故事和講究,並不是直接把網絡流行語印在衣服或鞋帽上,而是提煉出最具老北京特色的語言,再加上跟專業插畫師合作,形成獨特的產品。比如,京劇系列的臉譜,小吃系列的豆汁兒、炸醬麵、大碗茶等。」

作為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尚姐無須刻意培訓,便可以對產品背後的文化信手拈來,「比如『哪兒涼快哪兒呆著』、『人五人六』,這都是老北京話,我們可以張口就來,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給顧客講起來也更自然。」尚姐說,店裡賣的是產品,但更希望傳播一種文化,而這也恰恰是現在很多人所追求的附加值。

疫情期間,店鋪不得不暫停營業,但尚姐欣慰地發現,胡同重新開放以後,顧客也很快又回來了。

「之所以能夠扛過來,靠的主要還是回頭客,他們一直都很喜歡老北京文化,認同這樣一種風格。」

店鋪甚至結合現狀,推出了「病毒殺手」主題插畫的T恤和印有「百毒不侵」字樣的襪子。

「走原創路線,註定成本會很高,但價值也在於此。那些千篇一律的同質化商品在這次疫情中逐漸被淘汰,也可以看出人們的消費理念在發生轉變。」尚姐相信,會有更多人不再只是選擇冷冰冰的產品,而是更鍾情於產品中所承載的文化底蘊。

畫幅油畫,體會中西文化碰撞

在馬園胡同深處,有一家剛開業兩個月的畫館「喬和安」。即便用導航軟體,也很難找到它的位置。但這家不賣產品而賣體驗的胡同小店,卻有忠實的追隨者,願意眾裡尋它千百度。

摁響門鈴,做舊的木門緩慢開啟,一百多平方米的小院在眼前展開。無憂無慮的金魚,在地面上不規則的魚池裡閒遊。落地窗內,一個女孩手持畫筆在畫布上自由揮灑。魚、畫、人、舒緩的音樂,整個小院的氣氛,能讓人立刻在燥熱中安靜下來。

「我們這裡就是讓人體驗繪畫的地方,甚至不需要任何基礎。」老闆彭葉說話的語速像背景音樂一樣是緩慢的,自幼學畫的她,考察了很多胡同,最終找到這個被胡同藏起來的小院。確實有一些顧客會找不到畫館的位置,但「想來的一定會排除萬難找來」。這似乎成了一種篩選顧客的方式,找來的都有可能成為黏性很高的回頭客。

花三百塊錢,在這裡靜靜畫四個小時,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最終帶走一幅自己的畫作,對現在的年輕人,有獨特的吸引力。「尤其受情侶歡迎,他們喜歡兩個人合作一幅。會有交流,甚至有小摩擦,但最後攜手繪成,生活不就是這樣嗎?」彭葉說,買一幅畫可能也不止三百,何況這幅畫還是自己親手完成且獨一無二的,「一幅畫,有了作者本人的經歷,她就活了。」

彭葉學的是中國畫,但她特意選址在胡同裡的畫館,主要提供的卻是油畫體驗。「你看北京的天際線,這裡隨時在發生文化碰撞」,在畫館的天台上,彭葉指著遠遠近近的屋頂,「在最能代表北京的胡同裡,體驗這種碰撞,正合適呀。」

居民參與,打造「胡小同」形象

印有胡同舊景的明信片、畫著胡同故事的帆布包、喚起胡同記憶的瓦片畫……在史家胡同文創社裡,數十種獨具胡同特色的文創產品擺放在原木色貨架上,讓這個僅有四十平方米的小店煥發出與眾不同的魅力。

史家胡同文創社負責人馬牧思介紹,這裡有一個「社區藝術家計劃」,讓胡同居民參與到胡同文創產品的設計中,「他們的作品鮮活而生動,極富感染力,能讓大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事實上,每條胡同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故事,我們希望把這些寶貴的元素挖掘出來,更好地傳播古都文化。」馬牧思表示,文創社在去年推出「胡小同」文創IP,正是希望以此為載體,進一步提升胡同的文化品位和遊覽趣味。

疫情發生以來,地處胡同裡的文創社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只能暫停營業,但團隊成員並沒有閒下來。

「考慮到很多對胡同感興趣的朋友在此期間不方便進來,而居民有故事有才華也沒辦法展示,我們就從三月份開始,推出『北京胡同故事』的抖音號,邀請居民錄製短視頻,由他們來講述北京故事,目前已經做了幾十期。」在馬牧思看來,這些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故事不僅接地氣,而且有溫度,恰恰是文創產品背後的源泉所在。

此外,文創社還持續開發新的文創產品,同時特意進行了一次裝修改造,開闢出圖書區、手工區等空間。「我們希望大家可以坐下來讀一讀有關胡同的書,親自動手做一些文創產品,在互動中真正體驗胡同文化。」馬牧思憧憬著,文創社在未來也能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

採納顧客意見,縫一件手工旗袍

方家胡同46號,是原中國工具機廠廠址所在。2008年,這裡被打造成了跨界文化藝術群落,又稱「胡同裡的798」。一間做旗袍的小店「靈犀坊」從那時候一直經營到現在。

「我們的創始人徐冬是那氏旗袍的傳承人。」設計師露露說,那氏旗袍是典型的京派旗袍,其特點是端莊。電影《花樣年華》裡張曼玉穿著的是海派旗袍,特點是婀娜。

電商的衝擊、疫情的影響,讓賣場裡的服裝店歷經考驗,但講究手工和定製的靈犀坊,卻有固定的客源。

不只是款式,還有面料、刺繡等等,設計師都會採納顧客的意見,露露說:「很多外國女孩,喜歡到我們這裡來,定製一件濃濃中國風的旗袍,作為旅遊紀念帶回國。而我們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她們不僅為了辦婚禮、赴宴席挑選旗袍,還能找到適合上班或居家的款式。旗袍原本就是日常穿著,現在,又漸漸回歸日常。我們覺得,這樣旗袍文化才能有生命力。」

專家點評

消費者更願為體驗付費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表示:「現在電商這麼發達,以前那種流水線生產的手鐲、中國結、鼻煙壺等旅遊紀念品,在網上買比在景區買還便宜。所以體驗式的文化消費,將是大勢所趨。」

他認為,消費者到實體店,越來越需要沉浸式的體驗,大家不僅是想買一件文創產品,而是想了解這件產品背後的故事、製作的過程,可以擺在家裡,還能向親友講述。「消費者願意為這種體驗付費,相應的產品也能實現增值。」

單純的擺放和售賣,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對文創產品的需求。同時,對文創藝術家來說,更好地與消費者交流,也能幫助他們實現藝術與商業的平衡。

相關焦點

  • 北京胡同裡的文創小店:賣的是創意,買的是故事
    如此混搭的風格在一家位於五道營胡同的文創小店和諧共生。賣的是文創產品,買的卻是一段北京故事,在北京大媽尚姐歡快的京腔中,豆汁兒什麼味兒、大碗茶怎麼品,仿佛已經躍上舌尖。在北京,這樣的文創小店越來越多,它們可能隱藏在犄角旮旯,但每一個都像跳動的音符。
  • 安陽老城七十二胡同故事之----姚家胡同
    如鵝脖巷、梯家胡同、大夫鈴街、下凹街、短街等。8.是以主要建築和設施命名。如東、西鐘樓巷、白塔寺、戲樓後、大寺前、鐵獅口等。而相較這些命名方式來說,比較有故事的還是第二種。今天講一下我比較喜歡的一條胡同就是:姚家胡同。
  • 46位名家文人《胡同的故事》:胡同不會說話,卻是歷史的見證人
    這兩次相距近二十年的胡同記憶,卻因著胡同裡的幽香而融合在一起,讓季羨林老先生再也難忘,更有這般地情真意切不加掩飾,寫起胡同的故事來,首尾呼應,直抒胸臆——「我愛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愛我。」恰如他一向的散文特點——「真」與「樸」。
  • 北京胡同裡的貓擼貓地圖
    >本期選景地:北京各胡同老北京胡同貓北京的胡同裡,最常能偶遇的便是貓。一貓一世界,一貓一胡同北京的胡同看似一個模樣,但只要你肯下點功夫,串上幾條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戶聊上一陣子,就會發現,每條胡同都有自己的說頭兒和傳奇故事,「一貓一世界,一貓一胡同」。
  • 北京胡同故事 八大胡同的前世今生
    要說北京最有特色的當屬一條條的胡同,胡同是歷史的產物,反應的是北京的風貌,不少外地遊客想了解北京的風土人情都會選擇走進胡同轉一轉。北京的胡同看上去都一個樣兒,但其實每條胡同都有各自傳奇般的故事,想一一了解這些胡同的故事還真得花一些時間。今天就隨小編看一看北京的特色胡同。
  • 《胡同的故事》:說的是胡同,講的是情感,談的是文化
    《胡同的故事》,收集了冰心、季羨林、汪曾祺、梁曉聲、畢淑敏、王蒙等四十幾 位名家的散文,各人講述了有關北京胡同的故事。這些作家中,有些在胡同中居住了數十年,有些則只是於胡同中短暫居住,每人對胡同都有著不同的感情與感受。
  • 北平胡同裡的帕梅拉
    帕梅拉的故事牽動人心,許多在北京的外國人為《北平午夜》著迷,他們開始尋找書裡的狐狸塔、盔甲廠胡同和船板胡同,這些書中的地名甚至串起一條熱門的旅遊路線。  帕梅拉的故事被法蘭奇寫成他的代表作《北平午夜》。我在兩天內讀完此書,感覺案情緊張得讓人透不過氣來。我記住了那個可憐女孩的悲慘故事,也記住了書中描述的老北京生活圖景、日軍入侵前夕的肅殺氣氛、白俄難民與猶太移民的北平生活、洋人的特權、「惡土區」裡的骯髒勾當……  也許有人不喜歡法蘭奇講述的故事,不僅因為它們讓人傷心,也因為與它們一同被講述的還有當時那個並不完美的中國。
  • 梅蘭芳到底有多少處胡同四合院,胡同裡的梅葆玖到底有多低調
    這西舊帘子胡同29號,是梅蘭芳、福芝芳夫婦唯一的房產,有產權證的,當時是從《大公報》經理胡政之的王姓女婿買下,用於給梅家管理經濟的老友也是新華銀行北平分行經理曹少璋居住,且也用來存放梅家文物的。1954年購買這院時,王姓女婿著急賣,出價6000元,梅蘭芳囑咐曹少璋買下的。當時的6000元,也不過是梅蘭芳大劇院三五天唱戲的收入,可見當時梅蘭芳的票房是多麼火。
  • 趙家樓胡同 小巷裡的大歷史
    蔣晨明攝不知道趙家樓胡同的人,也一定會知道趙家樓。五四運動時,「火燒趙家樓」是載入史冊的重要歷史事件。1919年,愛國學生因不滿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一把怒火燒了「賣國賊曹汝霖」的個人官邸。這官邸就是趙家樓。
  • 外地遊客逛北京胡同,發現了新趣事樂得笑開懷,到底看到了什麼?
    北京胡同,是北京獨有的一種文化,一種地標,很多老北京人都是在這裡出生長大繁衍生息,對這些胡同深愛著。對於外地人來說,到北京旅遊,除了固定的幾個景點,如天安門、故宮、天壇、長城等,還有北京的胡同,也是必去看一看的地方,這裡是了解老北京的最佳之處。
  • 胡同裡的杏仁香,才是京城秋天的的正確打開方式
    每一位生於斯長於斯的老北京胡同是家  是說不盡的故事是石榴樹下話當年是清晨被簷前鳥兒喚醒的每一天日常
  • 臧鴻:從賣菜到賣吆喝,招牌「京味兒叫賣」響徹北京每條胡同!
    但胡同裡卻是煙火氣十足,小商販們帶著行頭,賣各式各樣的吃食,比如豆汁兒、糖葫蘆、芸豆餅、硬面餑餑等等,熱鬧得緊。此時,那一陣陣的吆喝叫賣聲,更是撓得人心痒痒,讓人想把這吃的嘗個遍。若是此時還能聽得一聲叫賣,便似乎瞬間將人拉回那樸素喧鬧的童年時光。叫賣作為一種初級廣告形式,也是一種歷史現象。
  • 探訪老北京「八大胡同」之石頭胡同裡的清末老飯莊子
    石頭胡同也是著名的「八大胡同」之一,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鐵樹斜街,全長448米。
  • 三條胡同,三座北京.
    北京胡同名字很怪,有一個叫「時刻亮」的胡同,據說原名叫屎殼郎胡同,覺得不雅便按諧音做了改動。北京胡同名人很多,米市胡同裡有康有為故居,護國寺街有梅蘭芳故居,後圓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北京胡同時間久,文化深。三條胡同,代表的是三種北京文化。
  • 新蘭州市動物園將配套主題餐廳賓館文創店等項目
    原標題:新蘭州市動物園 將配套主題餐廳賓館文創店等項目  中國甘肅網10月30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荊雯
  • 鳳城有條小胡同,仁義流傳故事多!
    寧晉仁義胡同的故事在寧晉坊間,幾百年來流傳著一個由一條胡同引發的彰顯謙讓美德精神的「仁義胡同」的故事。仁義胡同在縣城新寧村的東邊,故事悠遠 ,精神永傳。如果您把新寧村、文化街、老廣播局對過、郵電局北面這幾個詞組放到一塊,很多寧晉人大概都知道今天要說的這個地方,就是「仁義胡同」。這是一條很小很窄的胡同,紅磚鋪路,藍色磚牆,厚重的木門,頗有情趣的各種花草,好像講述著那段不同尋常的歷史傳說。
  • 探秘京城胡同裡的九月四合院幼兒園
    九月四合院幼兒園隸屬於九月教育科技集團,深藏於北京東城區一條古老的胡同—鼓樓大街淨土胡同(元代時稱金臺坊),中國唯一一所典型三進院落的四合院幼兒園,由明代淨土寺遺址改建,佔地
  • 京味老胡同 街頭巷尾下不同尋常的市井文化
    胡同把北京這座城市切成了四四方方的許多「小豆腐塊」,北京人就在這些一小塊一小塊的豆腐裡活著。可謂是了解了胡同文化,也就明白了北京這座城市獨有的歷史韻味。如果你來北京旅遊,想要逛逛這大大小小的胡同,那麼,一定要帶著這本書——《胡同的故事》。
  • 「志說北京」胡同叫賣交響曲
    舊京城20世紀50年代以前,居住在胡同裡的居民,從清晨到夜晚可以不間斷地聽到各類小商販的叫賣和音響聲,可以說它恰似一場連續不斷的叫賣交響曲。小商販們像走馬燈似的來來往往,給寂靜的胡同裡帶來了活躍與生機,可以說這是老北京當時的商業文化,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細數北京胡同裡的那些美食
    北京鼓樓的每條胡同都遺留著大大小小的歷史古蹟,南鑼北鑼的每條小巷也都藏匿著數不勝收的特色餐廳。新鮮牛肉切片加上秘制辣油汁的醃漬,讓你吃完以後從裡到外火辣辣的燃燒起來~PS:麻辣重口味肉食患者理想美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