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而立之年再出發的幾個核心問題

2020-12-17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而立之年再出發的幾個核心問題

  30年前的1990年,隨著深圳和上海兩地證券交易所的成立,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也展開了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篇章。

  從第一個十年的A股上市公司突破1000家,到第二個十年通過股權分置改革讓證券市場浴火重生,再到如今第三個十年設立科創板、推出註冊制;從「老八股」「老五股」到如今覆蓋國民經濟90個行業大類龍頭企業的4000多家上市公司,資本長河在中華大地上孕育了無數傳奇的故事。

  亮眼的成績背後,是一路走來的磕磕絆絆,在不斷突破創新與痛苦糾偏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中國資本市場,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間關口,該如何把握下一個30年的航向?

  30年,我們的經驗和教訓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從資本市場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歷史來看,有兩點經驗教訓需要被銘記:一是要始終沿著市場化方向去發展資本市場;二是要堅持法治化去發展資本市場,健全法治保障,提高違法成本,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

  市場化。事實證明,父愛式的保護,並沒有給襁褓中的「嬰兒」以成長的助力。一些「虧了錢找政府」的投資者「巨嬰症」,在三十年A股跌宕起伏中如影隨形。

  如今通過以科創板為起點、通過創業板進入深水區的註冊制改革,我們已經邁出了市場化的一大步。未來,還要更多地把選擇權交給市場,「少幹預」「不幹預」,進一步強化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逐步把上市公司的優勝劣汰交給市場,保證市場融資、定價等功能正常發揮。

  法治化。我們現在以科創板為起點,創業板為深化的橋梁,全面推行註冊制,這就意味著監管層將監管的重心由發行審批階段的事前監管移到了企業上市之後的事後監管。那麼,企業上市發行股票之後如何持續監管?這就成為決定註冊製成敗的關鍵。

  「持續監管」不只是一句口號。基於中國資本市場現狀,監管面臨的第一個考驗是——對於企業和中介機構的作假與欺詐,是否有有效的法律可以制約?

  作為最典型的註冊制國家,美國用80多年的時間,已經探索出一套比較完備的制度體系。其中,在懲處追責方面,美國注重嚴刑峻法、集體訴訟和公平基金,讓財務造假公司付出慘痛代價:在美國,對財務造假者可處以500萬美元罰款和25年監禁,不亞於持槍搶劫等惡性犯罪。

  中國資本市場要始終沿著市場化道路一步一步向前發展,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堅持法治化,健全法治保障,提高違法成本;監管部門則要嚴格遵循「建制度、不幹預、零容忍」,正常情況下不幹預市場,有違法時嚴厲打擊。

  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資本市場?

  按照經濟學的正常邏輯,當一個國家的經濟持續增長時,如果這個國家的優質企業能夠充分上市,那麼股市應該是一個長期「慢牛」狀態。從2000年開始的15年裡,絕大部分國家的股指漲幅都跑贏了GDP漲幅,例如股市漲幅最高的印度,股指上漲近5倍,但經濟總量只漲了2倍;指數漲幅最小的美國(道瓊指數),指數上漲2倍,但經濟總量只增長了30%。

  而從2000年以來,我國GDP總量從10萬億出頭增長到2019年的近100萬億量級,實現了10倍的飛躍。而上證指數從2000年末的2073點,到2019年末的3050點,上證指數隻實現了50%的增長,與經濟增長不大匹配。

  看似「不求上進」的指數背後,除了指數編制方法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得不直視的原生問題。中國股市設立之初,主要是以為國企解困為目的,上市公司也以國企為主。同時,又由於市場採用核准制上市,一些具備成長性的優質民營企業轉道海外市場上市,使得中國的資本市場不能真正反映中國經濟成長的紅利。

  隨著新股持續發行,資本市場不斷擴容,其對於中國經濟的代表性在增強,而中國經濟在未來多年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這就使得A股的「慢牛」雛形逐漸得以展現。

  比起「慢牛」,對於目前的中國資本市場來說,更重要的應該是「健康牛」。理想、健康的中國資本市場,應該是一個參與者各方各得其所、各司其職的市場,是一個讓市場真正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市場。

  市場各方的角色與職責都需要釐清。監管部門:做好資本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和合法合規的把關人;市場主體:努力提升企業盈利水平和公司治理水平;金融中介:切實踐行專業投資、價值投資使命,扮演好扶持增量、盤活存量的「伯樂」與「謀士」;投資者:「去散戶化」、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交易者具有成熟的資本運營理念。

  而立之年再出發:幾個核心問題

  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由於股權融資存在風險和收益共享機制,不會增加企業的財務困境。同時,股價的信息含量能夠及時反饋給投資者,引導投資者將資金流向更加優質的創新項目,改善資源配置的效率。因此,股權融資會促進企業創新,而債務融資由於其「上面封頂」的支付結構,往往會抑制企業創新。

  上升至宏觀層面來看,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越發達,它的企業創新能力就越強;一個國家的信貸市場越發達,對它的企業創新產出越會產生抑制作用。因此,直接融資對國家創新發展驅動而言,是非常高效的金融工具。

  當下我們要想推動實體經濟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必須提升金融市場中直接融資比重,釋放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潛能,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提升改革開放水平,進行中國資本市場的二次重建。

  核心發力點為:一是實現註冊制的全覆蓋,讓資本市場依靠市場力量實現正常「新陳代謝」;二是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建設,提升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質量;三是放開外資對境內金融機構控股比例限制,以競爭促改革發展,引活水為創新賦能;四是防範房地產風險、金融機構風險,穩步推進信用投放,控制信用創造的總量,防範金融機構風險。

  全面推行註冊制。註冊制向A股大步邁進,絕不是簡單改變發行制度,而是市場和監管生態的全面重塑。鑑美國成熟資本市場的經驗,我們可以發現:完備的註冊制需要兩大外部條件和三大內部支柱。其中,外部條件為完善的法律法規環境和投資者保護環境。內部支柱則包括事前公平的準入制度、事中完善的信披制度、事後嚴格的退市制度。

  因此,註冊制在A股的全面推行,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系統性制度改革:

  一是嚴格有效的持續監管。我們需要在嚴格落實新證券法的同時,進一步推進刑法的修訂,追究個人責任,提高刑期上限,大幅提高證券違法犯罪的成本。

  二是改革T+1交易機制。從國際上的經驗來看,不設漲跌幅一般是要和T+0的交易制度配合在一起的,不設漲跌幅可能會放大市場的收益和風險,因此需要給投資者一個及時糾錯的機會。T+1的交易制度,很有可能導致上市初期籌碼迅速集中,在暴漲暴跌的極端情況下,投資者做錯了方向又無法及時止損。儘管監管層在設立T+1制度時有各種考量,但採取T+0依然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提前做好預案。

  三是進一步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目前,我國集體訴訟制度不完善,廣大投資者無法有效進行維權。基於此,賠償方式和賠償力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夠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資者維權制度,完善中國特色的集體訴訟制度,切實保障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理性的投資者。與海外成熟資本市場相比,無論是在二級股票市場,還是一級資本市場和創投市場,中國投資人所體現出來的結構性「散戶」特徵,是不爭的事實(我國資本市場散戶約佔投資者總數的95%,交易量也佔到總交易量的80%以上)。

  由於普遍缺乏投資知識、追逐短期的收益且更易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高度散戶化的市場,成為了市場波動的放大器,導致資本市場價格的波動與經濟周期和具體企業項目的經濟基本面無法建立起正常的聯繫。

  事實上,散戶多並不是A股獨有的特徵。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股超過90%的部分為散戶持有。而現在,美股的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不到6%。由90%降到6%,這期間發生了什麼?

  1929年,以美股的黑色星期四熊市為標誌,美股散戶們的狂歡開始走向終結。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之後,美國養老金的入市,正式開啟了「去散戶化」的大幕,以養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為主體的機構投資者開始得到發展。這些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表現持續跑贏散戶,導致散戶明顯減少。這一時期,也成為美股投資者結構變更的分水嶺。

  之後,隨著美國開啟利率市場化改革,並在20世紀80年代基本完成以存款利率市場化為核心的利率市場化進程,投資者開始湧入基金市場。2000年前後,美國股市機構投資者持有市值明顯上升,基本上跟散戶持有的相當。之後,美股散戶的路越收越窄,機構卻越來越強,基本上完成了去散戶化的過程。

  不難看出,美股去散戶化主要依靠的還是市場化的力量。隨著基金不斷發展壯大,通過養老金計劃,散戶們不僅可間接參與股市,還能延遲納稅,省心省力。因此,以證券投資基金的形式參與股市的間接形式替代了隻身入市,成為了廣大美國民眾理財的首選。

  美國的這個「去散戶化」的過程是很值得我們借鑑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身邊每一個勇立潮頭的張三、打新不敗的李四都能踏上追求價值、理性投資之路,中國資本市場能真正迎來屬於自己的「機構時代」。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524)

相關焦點

  • 評論丨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而立之年再出發的幾個核心問題
    從第一個十年的A股上市公司突破1000家,到第二個十年通過股權分置改革讓證券市場浴火重生,再到如今第三個十年設立科創板、推出註冊制;從「老八股」「老五股」到如今覆蓋國民經濟90個行業大類龍頭企業的4000多家上市公司,資本長河在中華大地上孕育了無數傳奇的故事。
  • 從發行制度改革到法治建設——中國資本市場而立之年再出發
    央廣網北京12月19日消息(記者柴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開市。30年來,中國資本市場跨越了全球資本市場百年曆程,成長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
  • 市場的力量|向上生長三十年,A股改革再出發
    中國資本市場走過了整整30年的時間。1990年12月19日,上海浦江飯店,上海證券交易所吹響了資本市場探索的號角。同月,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此後的30年,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從稚嫩到成熟,向上生長,風雲激蕩。
  • 向上生長三十載 中國資本市場盛年再出發
    三十而立,中國資本市場進入盛年。  1990年12月,中國資本市場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種體制的關鍵轉軌時代蹣跚起步,孩提之年就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中探索前行,與生俱來就被賦予了改革、創新的使命,「摸著石頭過河」成為了歷史的必然。
  • 市場的力量|A股激蕩三十年,盛年再出發
    市場的力量|向上生長三十年,A股改革再出發 澎湃新聞記者 葛佳 2020-12-19 06:51 來源:澎湃新聞
  • A股30年再出發 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資本市場?
    A股30年再出發 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資本市場?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開業,首批「老八股」上市,也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的誕生。如今,A股市場已風雨兼程走過整整30年的歷程。  相對於境外成熟市場數百年的歷史,剛滿30周歲的A股市場還很年輕。但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比如多層次資本市場架構已趨成型。
  • 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些事情
    從第一個十年的A股上市公司突破1000家,到第二個十年通過股權分置改革讓證券市場浴火重生,再到如今第三個十年設立科創板、推出註冊制;從「老八股」、「老五股」到如今覆蓋國民經濟90個行業大類龍頭企業的4000多家上市公司,資本長河在中華大地上孕育了無數傳奇的故事。
  • 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些事
    從第一個十年的A股上市公司突破1000家,到第二個十年通過股權分置改革讓證券市場浴火重生,再到如今第三個十年設立科創板、推出註冊制;從「老八股」、「老五股」到如今覆蓋國民經濟90個行業大類龍頭企業的4000多家上市公司,資本長河在中華大地上孕育了無數傳奇的故事。
  • 致敬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周年!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中國資本市場而立之年再出發。在新發展格局下,不同行業的不同企業,根據自身的優勢、特點、不足,將會尋找哪些新的突圍和發展方向?它們有哪些創新、升級的戰略思考?又會怎樣穿越周期再出發?
  • 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改革與創新 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道路上...
    「而立之年」的中國資本市場走過了怎樣的路程?有哪些振奮人心的改革與創新?三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朝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探索與創新中逐步成長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
  • 資本來襲 全國三十餘家券商將參加江西資本市場論壇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左陽天報導:全國三十餘家券商將參加江西資本市場論壇!繼2019年首屆江西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論壇成功召開之後,由江西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江西日報社主辦,大江網(中國江西網)、信息日報承辦的2020江西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論壇將於2020年12月26日在南昌召開,主題定為「聚焦映山紅行動·致敬資本市場30年」。這一年度財經盛會引起業內外強烈反響,更成為江西資本市場12月份的熱關注事件。
  • 【資本市場三十周年特別報導】專訪華泰聯合董事總經理勞志明
    編者按:   自1990年滬深交易所開業至今,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步入第三十個年頭。三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改革與開放的雙重動能下破浪前行,成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全球經濟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考驗之年。「三十而立」的中國資本市場如何在中國經濟疫後復甦中發揮作用?過去經歷過的挫折、走過的彎路,對市場未來發展提供哪些啟示?改革開放不止步,而立之年再出發,未來的道路又該怎麼走?
  • 「透過數據看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師友沙龍舉辦
    從1990年12月滬深交易所開市至今,中國資本市場已經走過了三十年。股市的跌宕、債市的波瀾,數據的視角能帶給我們什麼獨特的見解?2020年12月10日,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金融案例中心與金融EMBA教育中心聯合舉辦的「師友沙龍」活動上,五道口金融學院副教授胡杏以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的數據為基,對比國際主要國家的相關指標,從數據的角度闡述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講座吸引了來自MBA、EMBA、金融媒體班、博士生等項目40多位學員的參與,數據的魅力令活動現場屢次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 清華五道口副教授胡杏「數」說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
    來源:金融界網站從1990年12月滬深交易所開市至今,中國資本市場已經走過了三十年。股市的跌宕、債市的波瀾,數據的視角能帶給我們什麼獨特的見解?近期,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金融案例中心與金融EMBA教育中心聯合舉辦的「師友沙龍」活動上,五道口金融學院副教授胡杏博士以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的數據為基,對比國際主要國家的相關指標,從數據的角度闡述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講座吸引了來自MBA、EMBA、金融媒體班、博士生等項目40多位學員的參與,數據的魅力令活動現場屢次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 關於資本市場三十周年,謝亞軒這樣看——
    2020年,我國資本市場已走過30年,即將步入而立之年。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的資本市場平穩度過了2015年股災和「811」匯改等風風雨雨,並在這些經歷走向成熟。如今,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從單向的「金融服務實體」提升為雙向的「共生共榮」關係。
  • 砥礪奮進30年 中國券商與資本市場同成長
    從萌芽到快速增長,從粗放式增長到合規發展,從國內經營到走向國際化,中國券商的發展歷程恰如多面鏡,折射出中國資本市場30年所經歷的成長與蛻變。細數來時路,每家公司都有時代的烙印,發端於資本市場萌芽,磨礪於資本市場陣痛,成長於資本市場深改,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邁進而立之年,130多家券商也以全新的風貌構成了中國投行的群像。
  • 下一個三十年,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中國資本市場30...
    編者按:30年櫛風沐雨,30年春華秋實。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銀行業在資本市場助力下不斷成長,而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壓艙石」,二者相輔相成。下一個三十年,有更多新政策值得期待,商業銀行將攜手資本市場創造更多「奇蹟」。
  • 資本市場三十年·田軒:註冊制改革是中國資本市場重要的頂層設計
    新華財經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劉玉龍)「我親身經歷的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改革,我認為就是註冊制改革。」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近日接受新華財經記者專訪時說,我國股票發行制度經過很多的探索和試錯,註冊制改革簡單來說,就是企業是否上市由市場來決定。這樣一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它實際上是一個全局性、長遠性、戰略性的變革。
  • 中國資本市場創立30周年盛年再出發:以全面改革作答四道「考題」
    來源:經濟日報以全面改革作答四道「考題」——中國資本市場創立30周年「盛年再出發」(上)本報記者 周 琳櫛風沐雨,三十而立。今年是我國資本市場創立30周年。30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從小舢板發展成聯合艦隊,始終服務於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資本市場不僅助力一大批企業成長為行業龍頭,也為廣大居民拓寬了投資渠道。本報推出資本市場創立30周年「盛年再出發」專題報導,梳理30年來直接融資發展成績,直面存在的問題,展望發展方向,敬請關注。
  • 崢嶸30年·機構力量|砥礪奮進30年 中國券商與資本市場同成長
    細數來時路,每家公司都有時代的烙印,發端於資本市場萌芽,磨礪於資本市場陣痛,成長於資本市場深改,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邁進而立之年,130多家券商也以全新的風貌構成了中國投行的群像。 有一批券商已經成立30周年,他們身上的特色展現資本市場曲折發展的全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