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生長三十載 中國資本市場盛年再出發

2020-12-16 承德新聞網站

  三十而立,中國資本市場進入盛年。

  1990年12月,中國資本市場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種體制的關鍵轉軌時代蹣跚起步,孩提之年就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中探索前行,與生俱來就被賦予了改革、創新的使命,「摸著石頭過河」成為了歷史的必然。在三十年的發展長卷中,中國資本市場搭乘中國經濟的巨輪,開始了「向上生長」的旅程,充滿暗礁曲折,也充滿歡欣鼓舞。它的理念和市場生態在新舊交替中不斷完善創新,它的制度建設在兼顧時代性和適應性方面不斷突破,行至今日,逐步構建形成了既遵循國際市場慣例又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制度體系。

  回望中國資本市場30年的發展史,既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漸進革新,也是一次「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勇敢嘗試。

  從「白紙上畫畫」到堅定走市場化之路

  紐約證券交易所檔案館至今還保存著1986年鄧小平向時任紐交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贈送的飛樂音響股票。凡爾霖當年曾親自到只有12平方米的上海靜安營業部過戶,因為唯有如此他才算是這張股票真正的主人。這是華爾街第一次近距離感受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尚處在萌芽期的股票交易。

  就在4年後,深滬交易所相繼掛牌,徐徐拉開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大幕。如何在社會主義的白紙上,畫出被長期冠以資本主義特有標識的市場化產物,股票和股票交易所怎麼起步,成了這個階段的首要難題,探索成了使命,國際慣例成了遵循。

  股票下單要不要用口?中國資本市場的回答是,不用,完全不用;股票交易要不要用紙?中國資本市場的回答是,不用,完全不用;股票交易能否用外幣?中國資本市場的回答是可以,B股橫空出世;股票能否放開價格,能否T+0,中國資本市場的回答是可以,於是一股洶湧浪潮撲面而來。

  改革的激情,在創新的加持下愈發澎湃,市場發展之快如脫韁野馬,讓參與各方來不及思索,陣痛和困惑隨著來臨,直至3·27國債事件爆發,中國資本市場早期的創新戛然而止。激情過後,中國證券市場的改革也進入了涉及體制的「深水區」。

  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開啟、券商等中介規範運行提上了議程,市場化的車輪從未停止,改革在風險可測可控可承受前提下進行,市場化更具方向性,更具把控性。2005年迎來了股權分置改革,使國有股、法人股、流通股利益分置、價格分置的問題不復存在,進一步奠定了市場化基礎,使中國資本市場在基礎制度層面上與國際市場不再有本質的差別。至2007年底,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完成股改,A股進入「全流通時代」。

  時至今日,老股民們都還記得2006年那些被改革春風吹暖的日子。正是在「支付對價」這樣獨特創舉之下,絕大多數推出股改方案的公司都受到投資者的熱烈追捧,股改後價格總體攀升,這又反過來促使更多公司推出股改。這一次,在市場化的推動下,股民、公司、市場形成了合力,中國資本市場終於開始有效地反映經濟的高速增長。

  新股幾經改革,在大盤指數高低和新股發行多寡的多輪博弈後,更多的新鮮血液注入股市,加上國內外經濟基本面的各種原因,一場大牛市如大江入海,勢不可擋。儘管金融危機給數以千萬計的中國新股民上了一場生動的風險教育課,但後危機時代的中國市場卻顯現出讓海外投資者也豔羨不已的生命力。伴隨著創業板推出、股指期貨上市、融資融券的推出、科創板的落地,中國資本市場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相結合的比較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金融創新帶來的造富活力,吸引著更多投資者進入資本市場。

  市場化的雪球越滾越大,改革的質量也在穩步提升。新股發行作為利益焦點,市場化路上坎坷不斷,但方向未變,改革程度越來越深,經歷了從審批制到核准制,再到推進試點註冊制的改革進程,行政管制一步步解除,注重信披、尊重市場化定價機制扎紮實實向前推進。信息披露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由發行人與承銷商自行負責,投資價值和決策由投資者自行判斷,企業上市成功與否、定價高低交給市場決定,實現真正由市場決定價值。

  行政之手則後撤,監管焦點更多的放在上市公司持續監管方面,對各類違法違規,挑戰監管紅線的行為及時出手,通過自律監管、一線監管、行政處罰、民事賠償、刑事懲戒的立體化追責提高違法成本,嚴懲違法違規者。同時,行政之手還通過推進承銷、交易、退市、投資者保護等各環節關鍵制度創新,來提升監管的有效性,改革的系統性、全面性、協同性超過以往。

  目前,企業從受理申請到完成註冊平均用時5個多月,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企業登陸資本市場,要素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壓實了發行人、中介機構的責任,信息披露質量初步得到市場驗證,試點註冊制以來,上市後發現信息披露違規的公司明顯減少;上市公司優勝劣汰得到強化,這種由點到面、分步推進的策略,充分遵循改革規律,更加符合市場實際。

  註冊制是中國股市推進市場化改革的一個裡程碑,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截至11月26日,境內上市公司已達4100家,涵蓋了國民經濟90個大的行業,是各個行業裡的優秀代表,市值達到近80萬億元,集中了經濟發展的行業代表。其中,主板2041家,中小板985家,創業板877家,科創板197家。

  市場化改革步履不停,據監管層的表態,全市場推行註冊制的條件逐步成熟,證監會正研究制定全市場推廣註冊制的實施方案,選擇適當時機全面推進註冊制改革。註冊制改革將堅持「建制度、不幹預、零容忍」的方針,堅持「敬畏市場、敬畏法治、敬畏專業、敬畏風險,形成合力」的監管理念。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加速朝著新動能、新產業、新消費方向轉型升級,更需要以資本市場為載體的直接融資體系的推動和引導。湘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康指出,堅定不移地推進註冊制改革是適應經濟發展轉型的戰略需要。從中長期來看,註冊制的推行有助於提升經濟的韌性,有望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引擎。同時,中國資本市場將與國際規則全面接軌,也有望吸引海內外優質企業來中國上市,成為更具包容性和成長性的多層次國際性資本市場。

  順「市」而為 法治軌道逐步暢通

  法治是推動資本市場改革的主導力量,是實現資本市場規範化運行的必然選擇,市場越是發達,市場機制越是有效,交易安全和利益關係越是緊張,越是需要依靠法治。

  中國資本市場誕生初期走了一條「先發展、後規範」的道路。這條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1990年兩家證券交易所問世,國務院《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1993年才頒布,在此之前主要是靠中國人民銀行的部門規章以及地方政府頒布的行政規章,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監管。

  在此期間,上交所放開了僅有的15隻上市股票的價格漲跌限制,引發了股市暴漲,上海股票指數當天上漲了105%,「第一批吃螃蟹」的股民嘗到了甜頭,更多對股市懵懵懂懂的人,自以為找到了「一夜暴富」的訣竅。深圳發行新股,全國各地一百多萬名投資者湧入深圳,最終造成了深圳「8·10」事件。這使得市場各方深刻地認識到了「證券市場無小事」,無規矩不成方圓,直接推動了全國性證券監管機構——中國證監會的誕生,資本市場走上了規範之路,法治化進程加快, 我國首部證券法在1992年開始了起草工作。

  這一起草就是6年,6年間,監管部門根據市場發展情況總結經驗,找出《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執行過程中的短板,借鑑國外成熟市場的經驗,通過法治制度保障來確保市場平穩運行,尤其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1999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證券法》更多的是為了防止證券市場的系統風險,體現了國家對證券市場的管制和幹預。

  隨著上市公司越來越多,市場調節作用的日益發揮,《證券法》迎來了多次修訂,其中,較為系統的要數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對《證券法》的修訂,這次修訂主要是解決對證券市場的過度管制問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放鬆了管制。比如,允許混業經營;允許證券衍生品種和期貨期權交易;允許證券公司向客戶融資融券;放開了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控股的企業以及銀行資金入市的限制等。另外,此次修訂還提升了市場的安全性,在維護投資者權益方面著墨較多,建立了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制度,明確了對投資者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制度,完善證券發行、證券交易和證券登記結算制度,規範市場秩序,強化了證券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明確了要打擊資本市場的違法犯罪行為。

  法治強則市場興,修訂後的《證券法》自2006年1月1日實施以來,企業上市的門檻降低,融資條件放寬,上市公司數量和市值大幅增加,金融業綜合經營取得進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深入推進,私募股權市場迅猛發展,直接融資比例得到提高。挪用客戶保證金的歷史遺留問題得以徹底解決,證監會的執法手段得以加強,造假上市、操縱市場、欺詐客戶、非法從事證券顧問活動、內幕交易等證券違法行為被有力打擊和遏制,投資者利益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

  隨後,《證券法》多次修訂,最近的一次,也就是2020年3月1日實施的新《證券法》,進一步完善了證券市場基礎制度,為證券市場全面深化改革落實落地,有效防控市場風險,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切實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證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發揮,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同時,加大違法成本,僅欺詐發行一項就比現行處罰最高標準提高了幾十倍,相比之前60萬的頂格懲處,千萬級別的罰款、實控人牢底坐穿的風險,是對嚴重財務造假行為最嚴厲的制裁,在認定行政責任的同時,新《證券法》還創設了中國特色的證券集體訴訟制度,因財務造假蒙受損失的投資者可通過投資者保護機構參加證券民事賠償訴訟。巨額賠償提高了造假成本,不僅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維護和保障更有底氣,未來上市公司造假的成本也是水漲船高。

  從20年前的銀廣夏,到不久前重罰的康美藥業、獐子島,變的是監管執法手段的多樣,和從嚴懲處的力度,不變的是監管打擊資本市場違法違規的決心。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教授劉俊海表示,打造一個法治化的資本市場,既需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也需要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當前,監管部門正在構建「升級版」的證券執法司法體系,進一步完善立體化追責力度,不斷夯實資本市場法治和誠信基礎,對各類證券違法犯罪活動保持「零容忍」的高壓態勢,切實提高違法成本,淨化市場生態,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推動構建良好市場秩序。加快健全證券執法司法體制機制,重點是加強證券執法司法專門化建設,構建行政執法、民事追償和刑事懲戒相結合的立體化證券違法追責體系,大幅提高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成本。

  可以預期,打擊財務造假的力度只會越來越大,重罰、高額賠償等嚴懲手段將成為執法的常態化動作,資本市場違法活動協調工作小組的成立,將有助於形成打擊資本市場違法活動的合力。隨著執法的進一步強化,「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市場環境將會加速形成,定能讓財務造假公司無所遁形,讓造假者受到應有的懲罰。

  同時,《期貨法》立法工作正在推進,《上市公司監管條例》和《私募基金監管條例》等配套制度也在醞釀中,資本市場信用體系建設也在逐步加強,目的就是通過建立資本參與主體的誠信記錄,實施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等方式完善參與資本市場的誠信條件、義務和責任,發揮協同監管組合拳的威力,形成各方共建、共享、共治的資本市場誠信格局。

  全方位開放 「國際範」愈濃

  加快國際化進程是資本市場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加速國際化有利於提高中國證券市場國際競爭力,有利於整合國外資源,促進自身發展。

  B股開啟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我國資本市場開放是循序漸進的。1991年,B股作為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試驗田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這是一次謹慎的嘗試,為保證境外資本的流入不會對當時並不成熟的A股市場產生負向衝擊,A、B股市場的交易完全不互通。從1992年到1997年的6年間,B股市場每年以十幾家的速度增長。截至1997年底,掛牌的B股達到了101家。2001年2月19日,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關於境內居民個人投資境內上市外資股若干問題的通知》,規定境內居民個人可以使用境內現匯存款和外幣現鈔存款購買B股。

  2003年,QFII制度正式實施,大量境外機構得以直接投資A股,B股的歷史使命逐漸走向終結。根據Wind統計,目前B股市場個股共計96隻,其中純B股公司有17家,個股最早登陸B股的時間是1992年,最新登陸B股市場的也要追溯到2000年。自2000年10月27日舜喆B上市發行後,20多年來B股再無新股。

  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制度推動對外開放進程。2002年11月,QFII制度正式建立,為境外資本投資A股提供了渠道。隨後,為拓寬國內資本配置境外資產的選擇空間,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制度於2006年4月正式實施。2011年12月,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制度進一步推出,允許境外機構在規定額度內直接使用人民幣投資國內證券市場。QFII等制度的建立極大地推進了我國資本市場開放的進程。制度施行初期,QFII和RQFII的投資總額度存在限制,經多次鬆綁,直至2019年9月限制取消,這歷經多年多次的修訂顯示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從未停歇。

  資本市場的開放大門越開越大,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本開始重視中國市場。當前,中國股市和債市規模均已位列世界第二,這樣的市場體量和開放後的巨大吸引力讓更多的國際資本開始主動加大對中國市場的配置,全球三大股指先後將A股納入其成份股。同時,資本市場還創設了滬港通、深港通及滬倫通的互聯互通機制,放鬆了滬深港通的交易額度限制,全面取消境外金融機構的股比限制,債券市場經歷了引入境外發債主體、引入境外投資主體,到實現內地與香港互聯互通的「債券通」,以及我國債券市場被納入全球主要債券指數等階段,期貨市場方面,原油、鐵礦石、PTA期貨等陸續作為特定品種向國際投資者開放。中國的資本市場越來越受到境外機構及國際資本的青睞,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本踏浪而來。這一切都是國際化改革的重大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資本市場國際化的步伐還在加快,一系列擴大對外開放的舉措還將落地。中國銀行研究院主管鍾紅表示,在此過程中,市場監管能力必須跟得上。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的調整、國際利率和匯率的變動,都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的資本流入流出,加大國內市場的波動性,影響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持續低迷和流動性極度寬鬆的背景下,這些風險愈發凸顯出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和完善市場監管制度的必要性。

  「在資本市場開放的過程中,既要形成適應開放需要的跨境金融監管制度,又要加強對短期投機性資本流動和跨境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監測。」鍾紅指出,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加大對國內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同時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完善跨境監管協作,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如此,才能有序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穩步提升資本市場國際化水平。

 

相關焦點

  • 市場的力量|向上生長三十年,A股改革再出發
    卅載光陰彈指過。中國資本市場走過了整整30年的時間。1990年12月19日,上海浦江飯店,上海證券交易所吹響了資本市場探索的號角。同月,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此後的30年,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從稚嫩到成熟,向上生長,風雲激蕩。30年來,曾經的滬市「老八股」、深市「老五股」隊伍,已壯大成4000餘家上市公司,在中國資本市場掛牌上市的公司已覆蓋國民經濟90個行業大類。30年來,中國股市總市值從不足100億元,到2020年超過80萬億大關,呈現指數級增長。
  • 市場的力量|A股激蕩三十年,盛年再出發
    市場的力量|向上生長三十年,A股改革再出發 澎湃新聞記者 葛佳 2020-12-19 06:51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而立之年再出發的幾個核心問題
    原標題: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而立之年再出發的幾個核心問題   30年前的1990年,隨著深圳和上海兩地證券交易所的成立,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也展開了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篇章
  • 評論丨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而立之年再出發的幾個核心問題
    亮眼的成績背後,是一路走來的磕磕絆絆,在不斷突破創新與痛苦糾偏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中國資本市場,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間關口,該如何把握下一個30年的航向?30年,我們的經驗和教訓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從資本市場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歷史來看,有兩點經驗教訓需要被銘記:一是要始終沿著市場化方向去發展資本市場;二是要堅持法治化去發展資本市場,健全法治保障,提高違法成本,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市場化。事實證明,父愛式的保護,並沒有給襁褓中的「嬰兒」以成長的助力。一些「虧了錢找政府」的投資者「巨嬰症」,在三十年A股跌宕起伏中如影隨形。
  • 中國資本市場創立30周年盛年再出發:以全面改革作答四道「考題」
    來源:經濟日報以全面改革作答四道「考題」——中國資本市場創立30周年「盛年再出發」(上)本報記者 周 琳櫛風沐雨,三十而立。今年是我國資本市場創立30周年。30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從小舢板發展成聯合艦隊,始終服務於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資本市場不僅助力一大批企業成長為行業龍頭,也為廣大居民拓寬了投資渠道。本報推出資本市場創立30周年「盛年再出發」專題報導,梳理30年來直接融資發展成績,直面存在的問題,展望發展方向,敬請關注。
  • 下一個三十年,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中國資本市場30...
    編者按:30年櫛風沐雨,30年春華秋實。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銀行業在資本市場助力下不斷成長,而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壓艙石」,二者相輔相成。下一個三十年,有更多新政策值得期待,商業銀行將攜手資本市場創造更多「奇蹟」。
  • 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改革與創新 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道路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同時,恰逢中國資本市場建立三十周年。「而立之年」的中國資本市場走過了怎樣的路程?有哪些振奮人心的改革與創新?上市公司發展經歷了何種變化?金融機構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 篳路藍縷三十載 銀行業踏浪遠航資本市場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中流砥柱大象跳起資本舞步大行「蝶變」再出發從「不良貸款率高企至20%以上」到「霸榜世界銀行1000強前四」,中國大型商業銀行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從明確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是中國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到2010年農業銀行成功上市,耗時近10年之久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終於成功收官。在資本市場上市是四大行改革的深化和升華。上市後首年,四大行業績水平突飛猛進。
  • A股30年再出發 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資本市場?
    A股30年再出發 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資本市場?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開業,首批「老八股」上市,也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的誕生。如今,A股市場已風雨兼程走過整整30年的歷程。  相對於境外成熟市場數百年的歷史,剛滿30周歲的A股市場還很年輕。但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比如多層次資本市場架構已趨成型。
  • 資本市場三十年·田軒:註冊制改革是中國資本市場重要的頂層設計
    新華財經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劉玉龍)「我親身經歷的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改革,我認為就是註冊制改革。」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近日接受新華財經記者專訪時說,我國股票發行制度經過很多的探索和試錯,註冊制改革簡單來說,就是企業是否上市由市場來決定。這樣一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它實際上是一個全局性、長遠性、戰略性的變革。
  • 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些事情
    亮眼的成績背後,是一路走來的磕磕絆絆,在不斷突破創新與痛苦糾偏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中國資本市場,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間關口,該如何把握下一個30年的航向?從資本市場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歷史來看,有兩點經驗教訓需要被銘記:一是要始終沿著市場化方向去發展資本市場;二是要堅持法治化去發展資本市場,健全法治保障,提高違法成本,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01. 市場化過去,對於資本市場,我們的做法或許更多是出於父愛式的衝動。首先是IPO發行節奏的行政化。
  • 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些事
    從資本市場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歷史來看,有兩點經驗教訓需要被銘記:一是要始終沿著市場化方向去發展資本市場;二是要堅持法治化去發展資本市場,健全法治保障,提高違法成本,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01. 市場化過去,對於資本市場,我們的做法或許更多是出於父愛式的衝動。首先是IPO發行節奏的行政化。
  • 下一個三十年 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
    (原標題:下一個三十年 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編者按:30年櫛風沐雨,30年春華秋實。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銀行業在資本市場助力下不斷成長,而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壓艙石」,二者相輔相成。
  • 「透過數據看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師友沙龍舉辦
    從1990年12月滬深交易所開市至今,中國資本市場已經走過了三十年。股市的跌宕、債市的波瀾,數據的視角能帶給我們什麼獨特的見解?2020年12月10日,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金融案例中心與金融EMBA教育中心聯合舉辦的「師友沙龍」活動上,五道口金融學院副教授胡杏以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的數據為基,對比國際主要國家的相關指標,從數據的角度闡述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講座吸引了來自MBA、EMBA、金融媒體班、博士生等項目40多位學員的參與,數據的魅力令活動現場屢次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 致敬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周年!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中國資本市場而立之年再出發。在新發展格局下,不同行業的不同企業,根據自身的優勢、特點、不足,將會尋找哪些新的突圍和發展方向?它們有哪些創新、升級的戰略思考?又會怎樣穿越周期再出發?
  • 下一個三十年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
    編者按:30年櫛風沐雨,30年春華秋實。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銀行業在資本市場助力下不斷成長,而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壓艙石」,二者相輔相成。下一個三十年,有更多新政策值得期待,商業銀行將攜手資本市場創造更多「奇蹟」。
  • 向「三化」目標持續發力——中國資本市場創立30周年「盛年再出發...
    資本市場創立30年來,並非一路坦途。圍繞著不斷推動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目標,資本市場有三方面問題至今仍在積極探尋答案:一是目前的直接融資市場特別是A股市場依然缺少長期資金,針對居民長期持有、獲得絕對收益、保值增值的投資訴求,市場缺少與之相匹配的資管產品,導致部分金融機構交易呈現「散戶化」、投機化特徵;二是上市公司質量仍有提高空間,退市公司數量偏少,助長了炒殼、炒小、炒差的不良市場風氣;三是上市公司分紅、信息披露、再融資等基礎性制度還有完善空間
  • 與資本市場共成長 「數說」證券業三十載跨越式發展
    三十載櫛風沐雨,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專業機構,我國證券公司群體與資本市場一道破浪前行,共同成長。  30年來,我國證券公司從無到有,不斷壯大。證券公司始終把握資本市場「看門人」、直接融資「服務商」、社會財富「管理者」、資本市場「穩定器」等定位,通過資本市場做優做強。
  • 清華五道口副教授胡杏「數」說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
    來源:金融界網站從1990年12月滬深交易所開市至今,中國資本市場已經走過了三十年。股市的跌宕、債市的波瀾,數據的視角能帶給我們什麼獨特的見解?近期,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金融案例中心與金融EMBA教育中心聯合舉辦的「師友沙龍」活動上,五道口金融學院副教授胡杏博士以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的數據為基,對比國際主要國家的相關指標,從數據的角度闡述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講座吸引了來自MBA、EMBA、金融媒體班、博士生等項目40多位學員的參與,數據的魅力令活動現場屢次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 從發行制度改革到法治建設——中國資本市場而立之年再出發
    央廣網北京12月19日消息(記者柴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開市。30年來,中國資本市場跨越了全球資本市場百年曆程,成長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