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32315替代甲基鹽黴素對肉雞腸炎、生長及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影響

2020-12-15 騰訊網

導言:2020「飼料禁抗」實錘落地,從「有抗」到「無抗」,如何才能有效替代飼料中的促生長藥物飼料添加劑?拒絕忽悠,拿數據說話!「綠養先蹤 第4季」活動收集、整理、發布行業內一線企業的動物替抗試驗研究成果,為行業「無抗飼料」的配製提供第一手可供參考的試驗數據支持。

試驗目的:與甲基鹽黴素對照,研究在壞死性腸炎攻毒挑戰下,枯草芽孢桿菌DSM32315對肉雞腸炎、生長性能以及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影響

試驗單位:贏創動物營養,芬蘭埃斯波艾美計量有限公司

替抗產品:枯草芽孢桿菌DSM32315:商品名--固達暢GutCare(贏創動物營養生產提供)

試驗設計:

雄性肉雞隨機分成3個處理組,每組11欄,每欄14隻。處理組含基礎日糧組(對照),球蟲藥甲基鹽黴素組和益生菌枯草芽孢桿菌DSM32315組。所有肉雞在12日齡時口服艾美爾巨型球蟲蟲卵,16日齡口服有毒性產氣莢膜梭菌來建立壞死性腸炎模型。試驗設計詳見表1所示。

表1試驗設計

試驗結果:

1.壞死性腸炎攻毒條件下,枯草芽孢桿菌DSM32315對肉雞生長性能、死亡率和足墊損傷的影響

從上表可見:各處理組間終末重沒有顯著差異,但益生菌組最高。和對照組相比,甲基鹽黴素組採食量顯著降低(P

2.壞死性腸炎攻毒下,枯草芽孢桿菌DSM32315對肉雞腸道內容物細菌計數的影響

16S rRNA定量分析枯草芽孢桿菌特定基因片段,檢測11、18和35日齡肉雞迴腸和盲腸內容物內芽孢桿菌的數量。從上表可見:益生菌組在不同日齡階段均觀察到肉雞迴腸和盲腸內容物內芽孢桿菌數量顯著高於對照相和甲基鹽黴素組(P

從上表可見:與對照組和甲基鹽黴素組相比,益生菌組肉雞在11日齡時盲腸內容物中產氣莢膜梭菌的數量呈下降趨勢(P=0.062)。益生菌組肉雞在18和35日齡時迴腸和盲腸內容物中產氣莢膜梭菌的數量顯著高於甲基鹽黴素組,但顯著低於對照組(P

3.腸道微生物區系的分析(不同G+C%含量區域測序分析)

圖1不同處理組高G+C含量區域(59-68.9%)菌群鑑定相對豐度

高G+C%含量區域測序結果如圖1。結果顯示厚壁菌門是含量最為豐富的,其代表成員是瘤胃球菌科、毛螺菌科屬,但是各處理組間並無顯著性差異。放線菌門內眾多組成菌在各組間有差異。紅蝽菌科在甲基鹽黴素(13.7%)組顯著高於對照組(0.5%)和益生菌組(3.8%)(P=0.002)。

圖2不同處理組中等G+C含量區域(40.5-54.0%)菌群鑑定相對豐度

中等G+C%含量區域測序結果如圖2。處理組間盲腸微生物具有顯著性差異,主要是在厚壁菌門。毛螺菌科屬菌為各處理組主要成份。和對照相比,益生菌組盲腸毛螺菌科菌顯著降低(P=0.036)。同時益生菌組瘤胃球菌含量顯著低於對照和甲基鹽黴素組(P=0.018),Lactaris瘤胃球菌顯著降低(P=0.018)(圖4A)。乳酸桿菌科(27%)顯著高於對照(7.4%)和甲基鹽黴素組(5.3%)(P=0.011)。結果顯示益生菌組唾液和約氏乳酸桿菌顯著高於對照和甲基鹽黴素組(圖4A)。

圖3不同處理組低G+C含量區域(27.0-34.5%)菌群鑑定相對豐度

低等G+C%含量區域測序結果如圖3。對照組和益生菌組,乳酸桿菌科是OUT佔比最多的,且益生菌組乳酸桿菌科含量(63.7%)顯著高於對照組(26.6%)和甲基鹽黴素組(17.0%)(P=0.030)。益生菌組唾液乳酸桿菌顯著高於對照和甲基鹽黴素組(P=0.044)(圖4B)。

圖4不同處理組中等(A)和低(B)G+C%含量區域細菌種類16S rRNA基因分類單元平均相對豐度

試驗結論:

1.壞死性腸炎攻毒條件下,枯草芽孢桿菌DSM32315可控制產氣莢膜梭菌的增殖並可部分替代甲基鹽黴素。

2.壞死性腸炎攻毒條件下,枯草芽孢桿菌DSM32315可調節腸道微生物區系,抑制有害菌(有害的毛螺菌科和瘤胃球菌科)並提高有益菌的含量(乳酸桿菌科、唾液乳酸桿菌和約氏乳酸桿菌)。

3.壞死性腸炎攻毒條件下,枯草芽孢桿菌DSM32315改善肉雞由壞死性腸炎導致的死亡率及料比和足墊損傷。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失調可增加中風風險,影響中風結果
    急性缺血性中風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而腸道菌群的變化反過來又會影響神經炎症過程並影響中風的結果。 首先,一些基於動物的研究表明,中風後的動物模型和對照組之間的腸道菌群組成存在顯著差異。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腸道微生物菌群常被認為是人體後天獲得的一個重要器官,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可以保護宿主免受病原菌的侵襲,促進宿主的消化吸收、藥物代謝和致癌物、影響脂肪的吸收和分布、調節能量代謝、調節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系統等[1,2]。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組成、結構和比例,與人體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係。一旦腸道菌群的這種微生態平衡被破壞,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也會造成各種胃腸道及全身性疾病。
  • 別小看微生物,你的抑鬱可能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
    腸道菌群能夠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共生微生物對宿主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腸道微生物的影響被發現涉及多種生理過程,包括免疫、代謝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古話說:「萬病始於腸。」 在今天看來也不無道理。「腸 - 腦軸」 是消化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雙向動態溝通的多種途徑的總稱。
  • 腸道菌群與疾病
    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數量只是相對穩定的,它們受飲食、生活習慣、地理環境、年齡及衛生條件的影響而變動。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宿主和外部環境建立起一個動態的生態平衡,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2.2急慢性腹患者與菌群失調 慢性腹瀉和腸道菌群失調互為因果.慢性腹瀉病人腸道常住菌大量排出,而過路菌(外襲菌)比例異常增加,且腸道蠕動功能減弱或過快影響腸道菌群比例,總的來說是類桿菌、雙歧桿菌、腸桿菌數值顯著減少,有潛在致病性的梭菌,酵母菌量增多[12],這導致腸道脂肪酸代謝紊亂和膽鹽代謝障礙引起腹瀉
  • 「運動」拍了拍「腸道菌群」「腸道菌群」拍了拍「運動」
    那麼,腸道作為一個擁有著大量免疫細胞的器官是否與運動有關聯呢?運動會影響腸道菌群嗎?運動會使我們機體發生許多變化,這些變化包括影響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數萬億微生物。但一旦人們停止運動,他們的腸道菌群就會恢復到研究之前的狀態。這些研究從另一個角度再次印證了那句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鍛鍊有益於身體健康。那麼,腸道菌群是否會反作用於運動呢?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腸道菌群,最近這些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是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那腸道菌群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認識腸道菌群:說起「細菌、真菌」,很多人都知道,它們都是一種微生物,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1 腸道菌群與年齡腸道菌群在人類整個生命過程中不斷變化 。最初嬰兒的微生物區會在受到母體影響,嬰兒的腸道生態系統中的主要微生物與體外一致[7]。新生兒的餵養和分娩方式決定了腸道菌群的定植模式:母乳餵養的嬰兒腸道內主要由雙歧桿菌支配。後來被一系列複雜的動態因素(飲食 、生活方式 、疾病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幹預。這個微生物大家族調節著宿主的代謝表型,影響著宿主的生化功能和對疾病的敏感度[8]。順產兒的腸道菌群由乳酸菌 、普氏菌屬和奇異菌屬佔主導。而剖腹產的嬰兒早期佔主導的有葡萄球菌且與母體的皮膚組織中的菌群相似。
  • 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
    我們知道,在我們的胃腸道中生活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它們的數量遠遠超過人體自身細胞的數量,它們所編碼的基因數量超過人類自身基因的150倍。腸道菌群參與宿主的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包括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某些營養物質和藥物化合物的代謝、宿主免疫的發育、腸道炎症狀態等等。腸道菌群失調與多種人類代謝性疾病有關,比如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
  • 普樂特替代金黴素和恩拉黴素對肉雞生產性能和腸道微生物的影響
    導言:2020「飼料禁抗」實錘落地,從「有抗」到「無抗」,如何才能有效替代飼料中的促生長藥物飼料添加劑?拒絕忽悠,拿數據說話!「綠養先蹤 第4季」活動收集、整理、發布行業內一線企業的動物替抗試驗研究成果,為行業「無抗飼料」的配製提供第一手可供參考的試驗數據支持。
  • 腸道菌群的恢復力:定義,與健康的關係以及幹預策略
    那麼,「彈性菌群」可用作健康菌群的替代物。此外,腸道菌群是最容易受到環境變化和損害的「器官」。在個人的一生中,面臨著不健康飲食,藥物和感染等狀況。恢復到出狀況之前基線的能力受損可能導致菌群失調。因此,有理由假設,維持有彈性力的微生物群對健康很重要。
  • Nature等多篇論文揭示生命早期的TLR5表達會影響長期的腸道菌群組成
    當嬰兒離開產道時,新生兒失去胎盤支持,呼吸系統和腸道必須開始發揮功能。此外,嬰兒遇到的有益微生物和致病性微生物將競爭著在他們的體內定植。在一項新的研究中,Marcus Fulde等人報導腸道受體蛋白TLR5參與積極地塑造新生小鼠腸道微生物群落(也稱作腸道菌群)的長期組成[1]。腸道中的細菌定植通常始於產道[2]。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腸道菌群|維生素D|細胞|疾病|嬰兒|-健康界
    維生素D 通過影響Th17/Treg細胞平衡調節自閉症腸道的菌群紊亂,進而通過腦腸軸作用改善神經系統的發育。這些研究提示,自閉症存在腸道微生物生態失衡,腸道微生物失衡的改善很有可能作為自閉症治療新的發展方向。
  • 調節腸道菌群也能減肥?這是不是又一個智商稅
    原文連結:Science| 深度解析腸道菌群與肥胖這解釋為什麼減肥後很容易反彈。因為你的腸道菌群是有記憶的,很快種群會恢復,恢復後,你的身材還會慢慢恢復原樣。只有通過調整腸道菌群生長環境來調整腸道菌群結構,才能成功減肥不反彈。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國外的研究者還鑑定出 3 種導致肥胖的細菌,美其名曰「胖菌」———顫桿菌和梭菌屬 14a 簇及 4 簇。
  • 腸道菌群失調竟然這麼可怕,很多人還意識不到
    健康人的腸道內寄居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統稱為腸道微生物,我們通常所說的腸道菌群是指腸道內寄生的細菌。 比如,兩個人吃同樣數量的食物,要麼變得肥胖,要麼保持苗條,這都取決於他們腸道中的微生物。 另一方面,我們所吃的食物種類也會影響到腸道菌群。那些消耗更多的植物來源的碳水化合物的人的腸道中擁有更多能夠分解植物來源碳水化合物的細菌。
  • 讓腸道菌群幫你瘦下來
    是不是有點驚人,沒想到腸道裡面有這麼多小可愛和你共生吧!人體基本上就是一移動的【微生物培養皿】。那麼這些小菌菌,在腸道生長的過程中,都在做什麼呢?產生對人體有益的代謝物: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類物質,進行發酵。
  • 關鍵還要看你的腸道微生物
    之前的文章我們已經知道,用藥(例如抗生素)會影響腸道菌群,從而影響健康。但腸道菌群和藥物(非抗生素藥物)之間的關係更多的是雙向作用:腸道菌群不僅受藥物影響,腸道微生物可以通過酶作用改變藥物結構,改變藥物的生物利用度、生物活性或毒性,從而提高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例如,口服抗病毒藥物布裡夫定可以被宿主和腸道微生物區系代謝為溴乙烯基尿嘧啶,後者具有肝臟毒性。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已有文獻表明[1-2],嬰兒腸道菌群的結構差異較大,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正常成年人的腸道菌群結構趨於近似,擬桿菌屬佔腸道菌群的30%,而腸桿菌屬和腸球菌屬的含量少於1%。研究證明,特定的基因位點對細菌群落的構成有影響[5],而對病毒的影響有待考證。2010年,歐盟資助的「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計劃」開始進行迄今最大的腸道細菌基因研究,旨在探索人類腸道中的所有微生物群落,進而了解腸道細菌的物種分布,為後續研究腸道微生物與人的肝硬化、肥胖、腸炎、糖尿病等疾病的關係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6]。
  • 寬葉兔耳風,腸道微生物
    其各自所佔的比例不同,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而在一定的範圍內保持著相對的平衡狀態,即腸道微生態平衡,此平衡在維持人類的健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可以參與體內多種物質的合成與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維護腸道生態平衡,分解營養物質,對宿主的生理、病理過程產生重要影響。
  • iBonsir益邦臣:導致腸道菌群失衡的4個原因你中招了嗎?
    腸道菌群是人體正常的微生物,他們可以合成人體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的維生素,這些營養物質對人類的健康是有益的,腸道菌群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組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但是,一旦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就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 Cell:口服母親腸道菌群可恢復剖宮產嬰兒菌群失衡
    新生兒的菌群定植是影響其日後健康的關鍵過程,而正常定殖過程的最強力破壞因素之一是剖宮產(cesarean section,CS)。這種分娩方式有效地消除了腸道菌群從母親到嬰兒的自然垂直傳播的可能性,從而導致了嬰兒特別是在出生後六個月內腸道內微生物組發育的偏離【1】。然而目前,全球範圍內剖宮產的比例正在逐漸增加,在某些地區甚至影響可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