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的造字方式和讀音來源

2021-02-13 文明起源探索

不可小看這「子」,它與華夏文明起源密切相關,讀音來源和原始本義中蘊藏著東方文明如何起源的秘密。

當初,周武王就是以「子」自稱的。《尚書·周書》:「惟周王撫萬邦……今予小(少)子,祗勤於德,夙夜不逮。」又曰:「予有臣三千……予小(少)子夙夜祗懼,受命文考,類於上帝。」這個「小子」即武王自稱(少、小原本是同一字),古代遊牧民族都有幼子繼位習俗的緣故。

因為這個「子」一開始就與「王」同義,不是普通人可以自稱的。例如,《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意思是說,殷商王族都屬「子氏」。《詩·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這個「子」指周人的始祖「后稷」。《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子墨衰絰。」這個「子」指晉襄公,他穿著黑色的喪服。

 

 

殷墟出土的人形陶範,長有猴的臉,眼珠突出,還長有野豬才有的巨大鼻子,「子」是也!

 

  

他的胸前刻著一個「子」字,寫法與金文「子」完全一樣。

 

在漢語詞典中,你是找不到「子」原始本義的,解釋都是「子的本義是幼兒」,這顯然是錯誤的。現代漢語中,除了「天子」,這個「子」已經不是尊稱,不僅可以指規格和氣量之「小」,甚至還帶貶義了,例如「賊子」「傻子」「小崽子」等。

只有在青藏高原上,在藏文化中,君王以「子」自稱的習俗一直延續著。例如,吐蕃時代,雅礱河谷北部有叫「秦瓦」的部族國家,王號叫作「達布那子」(stag bu sna gzigs)①,藏語本義是「虎人牛王」。

在那個文化中,君王以「zi」自稱是有原因的,就是因為古藏語把「天珠」,一種帶有眼睛圖案的玉珠,叫作「zi」(གཟི་)②,它被認為是由天地精華結合而成的神物,上面的眼睛藏語叫作「mi」(眯)。並且,在原始苯教中,這「zi」也用來泛指那些能不斷轉世再生的神靈。此外,這「zi」藏語中還有為威德、莊嚴、華美之義,就是沒有「小」之義。

西藏考古中常常發現這種「zi」,乃是墓主人高貴身份的象徵。用某種永不朽壞的玉石或者某種兇猛的動物來象徵某種神靈,就是原始苯教的一大顯著特徵。

仔細看看金文「子」,它由上部一個代表天珠的「○」,下部一個變了形的表示轉世再生的「卐」組成,正是此種原始苯教觀念的寫照,那麼,其讀音從何而來就不言而喻了。

金文「子」的造字方式在明白地告訴我們,是先有苯教觀念,而後有文字,而不是相反。認識到這一點太重要了,因為文明總是以一種文字的出現為標誌的。

周武王擊敗商紂王入主中原,但他們其實是完全的同類。《逸周書·克殷》:「商王紂於商郊,時甲子夕,商王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厚以自焚……天智玉五,在火中不銷,凡天智玉,武王則寶與同。」意思是說,周武王把紂王屍身上得來的五個「天智玉琰」據為己有,他也以此為寶。

這個「天智玉琰」是典型的藏語名號,由兩個近義詞重疊而成,「玉琰」(yǎn)就是「玉中之王」的意思,這個「天智」就指那種帶有眼睛圖案的玉珠。

商紂王選擇赴火而死,是有原因的,因為商王族屬於氐羌類遊牧民族,他們有火葬習俗。《荀子·大略》曰:「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系壘也,而憂其不焚也。」意思是說,氐羌之類都以徵戰為生,都是不怕死的,怕只怕死後自己的屍體沒被焚燒,這樣靈魂就不能借著煙火上達天庭了。

商紂王赴死前,周身佩以天「zi」玉,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有「子氏」的觀念。周人與商人都以「天珠」為神靈、為寶物、為君王自稱,這在告訴我們,他們應該有共同的來源地,都可能是從青藏高原上一步步遷徙下來的,遵循著同一個「先依附後取代」,最後入主中原的行為規則。

 

 

附圖:

 

西藏苯教古寺塔波寺壁畫中的大神菩薩們

 

他們的脖子上都掛著用天珠玉串起來的項鍊

 

 

注釋:

①②古藏文多異寫,因為這是一種比較年輕的拼音文字,統一的拼寫規則出現得比較遲,加之西藏的地域極為廣闊,方言差異很大,這使得同一個詞彙常常有多個拼寫方式,但讀音是相同的。敦煌藏文獻中,同一個詞彙甚至在同一頁的上下文中,寫法就不同了,故詞義只有聯繫上下文才能確定。

相關焦點

  • 六年級語文總複習-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
    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一)漢字的字體演變漢字自產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形體在不斷演變。從形式手段上看,有印刷體和手寫體兩種。印刷體常用的有黑體、宋體、仿宋體、楷體等;手寫體可分為軾筆字和硬筆字兩種,軟筆字主要指傳統的毛筆字,硬筆字主要指鋼筆字、鉛筆字等。(二)漢字的造字方法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形聲、會意」四種。
  • 漢字小常識:漢字造字法
    關於漢字的造字法,從漢朝以來,相沿有「六書」的說法。六書之首,就是象形法。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轉注和假借。但嚴格說來這兩種應屬於用字的方法。 象形屬於「獨體造字法」。
  • 六書--漢字的造字方法
    (《普通語言學教程》)索緒爾的這個論斷,不僅著眼於文字記錄語言的本質特性和文字構形的基本依據,而且也著眼於漢字的整體系統和構形特點。在記錄語詞的職能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並無根本區別,其區別只在於連接詞的紐帶是詞義還是語音。漢字在表義與表音的相互促進中,一直頑強地堅持固有的表意特點,不斷採用新的方式增強其表意功能。
  • 「漢字篇5」一個相同的字竟然有三種讀音和兩種寫法「丨」
    那麼它的讀音是什麼呢,有人說它讀「豎」,也有人直接稱呼它為「一根棍」。其實都不太準確,寫法不同,讀音也不同。造字不是一時一地,它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可能北方人造了一個字,南方人不知道,又造了一個相同的,但讀音卻不同;前朝人造了一個字,後朝人不知道,然後又造了一個。反正大概諸如這種情況,才造成「丨」讀音不同。
  • 趣味記憶與造字記憶,想要忘記都難
    歇後語都是一些比較有意思的語言,一般在說一遍後就很難再忘記,所以用這種方式來記憶,對我們掌握語文知識很有幫助。比如:周瑜打黃蓋——兩廂情願;張飛繡花——粗中有細;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等。更有一種最為直接的方式,用一些詼諧的語言得出相應的結論進行記憶。
  • 漢字造字法六書究竟是什麼?從中可以看到漢字形成的淵源
    六書是指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和構成方式,按照誕生時間順序,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書」最早的出處來自儒家經典著作《周禮·地官》裡: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雖然出現了「六書」的名稱,但具體指代什麼內容並沒有闡述清楚。
  • 漢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
    漢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對漢字的構造方式,傳統上有「六書」之說。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一般認為,前四種為造字法,後兩種為用字法。在此著重介紹造字法。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後敘》中不但列出了六書的名稱,並且下了定義,舉了例字。後人理解「六書」,根據的是許慎「六書說」的原意。
  • 先有讀音還是先有字?倉頡造字時也遇到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和所有事物的產生都是由量變到質變一樣,漢字的產生也是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倉頡只是在其中起到關鍵性作用而已。但既然已被公認,我們還是要沿著這個來展開討論。我國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由來已久。早在《呂氏春秋·君守篇》中就說了六個大發明家的故事,「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 東西南北究竟是怎麼來的,說文解字解讀漢字造字的秘密
    這種造字的方法就是「會意」,會意字在《說文解字》大概有一千多個。那漢字中最多的字是哪種呢?那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形聲字。小時候經常聽老人講一句話,秀才識字讀半邊。我們現代漢字的形聲字比例能佔到百分之八九十。
  • 《春之懷古》: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倉頡造字的地方叫「鳳凰銜書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倉頡造字。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臺上造屋專心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也沒有辦法。
  • 【現代漢語基礎知識】 造字法
    普通話的變調主要有上聲的變調和「一」「不」的變調。變調是言語中的自然音變現象,並不影響語義。造字法:漢字的構造方式。語素: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的構詞單位。語素可以組合成合成詞,有的可單獨成詞。義項:詞的理性意義的分項說明。基本詞彙:是指全民族使用得最多,生活中最必需,意義最明確,為一般人所共同理解的詞。是詞彙中最主要的、最穩定的部分。
  • 聯合國中文日|從倉頡造字到「六書」
    其中最被大家所熟知的,莫過於倉頡造字的故事。據說倉頡是軒轅黃帝時期的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他還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據《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倉頡造字成之日,感動上蒼,穀子像雨一樣降下來,嚇得鬼怪在夜裡哭泣。後人因此把這天定名為穀雨,成為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
  • 我國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都是同一個讀音,你可能也讀錯了
    漢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古老的說法就是倉頡(jié)造字一說。當然倉頡造字也是上古神話,距離我們年代已經十分久遠,但是中華文字的出現,無疑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就拿讀音來說,古代漢字有很多讀音,和我們現在的讀音就很不一樣。比如我國就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來都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如今的普通話把這個漢字定義成了另外一個讀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姚大力教授:《「吐蕃」一名的讀音與來源》
    一是藏語bod有一個尾輔音-d。按隋唐時人用漢語音寫非漢語詞彙的一般體例,他們應該選擇一個帶-t收聲的入聲漢字來記錄bod的發音。而「播」是元音收聲的陰聲字,用它來記錄藏語bod的讀音,與當日音寫體例殊不相符。第二個缺陷更嚴重:即使將「蕃」字理解為是bod的音寫,那麼它前面的「吐」字又是從哪裡來的?事實上在藏語裡我們找不到一個可以在發音上與tu-bod相近的合適語辭。
  • 造字,不只是倉頡的事
    倉頡造字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傳說,成書於西漢時期的《淮南子》記載:「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字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從甲骨文到今天的簡體字,只靠一個倉頡是萬萬不夠的。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幾個有意思的「人造字」。甲骨文甲骨文是現存最古老的的漢字,也是最早的具有完整體系的文字,裡面隱藏著漢字起源的秘密。
  • 漢字造字方法簡議
    很明顯,這個造字法所造之字,肯定也不會太多。C、會意;會就是訓合的意思,會意就是合兩個字的意思來表達一個字的意思;如人言為信,止戈為武,都是典型的會意字;這個造字法造出來的字也有限。D、形聲;原則是用兩個偏旁,一個表示意思,一個表示讀音;這個方法大大擴充了漢字的數量,古人因此說「文字之用,遂可以至於無窮」。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引言中國的漢字,從創造至今也經歷了許多的改變和變革,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不過其實文字的誕生也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荀子·解蔽》有言:「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所說的其實就是倉頡造字的傳說。
  • vivo全新子品牌因名稱而火,官方公布正確讀音,別再念錯了!
    眼下的智慧型手機正處於4G和5G的中間地帶,能夠做出代表性的智能機勢必會帶動行業未來的發展。大年初八,也就是2月12日,vivo子品牌iQOO正式亮相。據官方介紹,iQOO定位vivo的高端機,獨立運營,手機價格達到5000元以上。
  • 常識與考古之二十三· 倉頡造字
    在文中,荀子並不是專門記載倉頡造字這件事的,而是把它當作一個勵志的案例,勸告世人做事要用心專一。至於荀子提到的倉頡的事跡來源何處,他自己沒有交代,我們也無法考證。荀子的說法顯然跟許慎不大一樣。許慎的意思是說,世上原本沒有文字,是倉頡靈機一動,拍腦袋發明的;荀子的意思是,當時創造發明文字的人很多,但只有倉頡創造的文字流傳了下來。荀子的觀點顯然比許慎的合理。
  • 尋夢造字石樓溝
    白水是字聖倉頡的故裡,這裡不僅流傳著很多倉頡造字的美麗傳說,而且還保留著倉頡生活和造字的遺蹟以及倉頡廟,倉頡墓和大量的古柏、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