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菜鳥比高手到底差在哪兒?不是殺球,而是這個"不起眼"的小技術......

2021-02-18 愛羽客羽毛球網

▲ 點擊藍色「愛羽客羽毛球網」 關注

國內專業有趣的羽毛球平臺

本文來自愛羽客特約作者:知庸

雙打中的前三拍有多重要,稍微有點基礎的人都知道,關於發球和接發球,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有過多次探討,也不止一次強調過發接發環節的重要性。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反接發技術的後續——第三拍技術,在雙打中的重要性。

不少業餘球友都曾有過類似這樣的體會:對方的球發過來之後,無論我採用怎樣的接發,對方的發球人好像都能提前判斷出來一樣,總能在我的回球線路上將球攔下來,甚至直接攔死。

有的時候接發球好不容易穿過了前場的發球人,結果對方後場的人也能跟上來一拍打得你措手不及。這其實不是你的技術出了什麼問題,而是你遇到了「第三拍高手」。第三拍打得好,既可以節約體力快速拿分,也可以給對手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此文我們將告訴大家如何成為雙打中的「第三拍高手」,再簡單聊聊該怎樣破解這種高水準的第三拍。

一、利用幾個發球區域,結合對手回球習慣針對性做準備

發球有五個區域,前場近角為1號區,前場遠角為2號區,後場近角為3號區,後場遠角為4號區,前場中部1、2區之間為5號區。

對於業餘球員來說,很少有人能夠把這五個區域的球都發出高質量。所以說一般都會有所取捨,有的人特別喜歡發1和5,也有人特別喜歡發2和4,喜歡發的區域一般也往往能夠發出高質量來,而不常發的區域,出現概率不大,即使偶爾發一個,質量也不會很高。

這裡我們要強調的是:一定要了解一些關於每個區域的常規回球方式。你可以不用五個區域全部了解,但是對於你自己經常發的區域,你一定要去思考對方可能會採取的回球方式。

以最常見的發1號區域為例,按照常規站位,接1號區發球的最常見的回球方式,無外乎以下四種:

1.直線回搓/放網;

2.勾/推網前遠角;

3.推壓反手;

4.推壓直線。

而業餘球員的各項技術掌握和運用情況高低不一,潛移默化下會形成一些習慣性球路,接球也是如此。

例如上面提到的1號區的四種接發方式,很多業餘球員可能都會選擇第3種,這就是所謂的「習慣性球路」。那如果我方發了幾個球,發現對方的球員都是連續採用同樣接法,我們就要採取相應的措施了。

具體來說,如果我們觀察到對方連續幾次接發球都是以推壓反手為主,那我們發完球之後,就不能在按照常規的舉拍、上網、降重心來準備了。

我們的舉拍,要稍微往反手方多去一些;手腕往後提前引一引拍,可以幫助我們節約一點撲球揮拍的時間;我們的腳步站位,要稍微後撤半步,給自己多一點反應的距離;我們的腰要提前向反手位扭轉一點,方便我們直接撲殺對方推壓我方反手的回球。

再舉個例子,如果對方連續幾個接發球都是回搓網前直線,你還要傻傻地起高球給他們殺嗎?或是呆呆地跟對方鬥一鬥網前小球技術?這種情況下發完球之後,你的拍子要往前伸,重心要往前壓,腳步站位要往前調整半步,一旦對方還敢回搓,果斷衝上去,撲也好,抹也好,都比起高球或鬥小球來得更為主動。

除了1號區以外,其他的幾個發球區,對方又一般會怎樣回球呢?我們又該怎麼去準備呢?這些問題,大家可以下去後自己思考,我們也可以後面專門找個時間,再來針對這一點寫篇文章做探討。

二、不光要預判,還要結合自己的能力來做預判

預判重要嗎?

非常重要。

預判重要嗎?

不重要。

上面的兩個答案都是正確的。我曾經在羽毛球論壇裡看到過很多關於預判的激烈探討,甚至可以稱作是爭吵。這些球友一般是分為兩派,一派認為預判可以幫助我們更主動地去準備下一個球,可以起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巨大作用;另一派認為,預判具有誤導作用,一旦遇到變化太多的對手,一個錯誤的預判就可能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那麼預判到底有沒有用?就雙打第三拍這個技術環節而言,預判是有作用的。因為雙打第三拍跟其他很多情景是不一樣的,雙打第三拍的預判容錯率非常高,換個說法就是即便你預判失誤,你付出的失誤成本也是很低的,對後面的多拍對攻沒有太大影響。預判正確,佔據了主動,這算是「錦上添花」;預判錯誤,沒撈到球佔到便宜,但你的身後還有強大的隊友幫你處理球,放心把球交給他就行了。

有些時候,預判還需要結合自己的能力,思考下面這些問題:

我們擅長處理哪些球;

我們的弱項是哪些球;

哪些球我預判到了就一定能搶得到,哪些球我去搶了,有可能失誤的機率比成功的機率還要大;

哪些球即使不經預判我也能進行高質量地處理……

這些都是我所說的「結合自身能力的預判」。舉例說明,對方回球選擇了回搓直線,但是對方的回搓質量極高,而恰巧網前抹球技術是你的弱項,你第三拍還要衝上去搶高點抹這個球嗎?其實,最開始這句話也還有另外一個層次的意思:預判是伴隨著個人能力而生的產物,能力的強弱決定了預判的實用與否。所以各位業餘初學者們,彼之蜜糖,吾之毒藥,請務必暫時把這兩個字放到一邊。

需要注意的是。預判不要太過於明顯地體現在自己的肢體動作上,也不要每個球都想著要預判要抓球,否則遇到高水準的對手,會針對你的預判做出更多變化,甚至會故意利用你的預判習慣,吃虧的只能是你。舉個例子,雙打發完球後你立刻往反手方後撤兩步開外並且早早地把拍子舉在反手位置像舉著一面旗幟,你覺得對方還會推你反手嗎?再看看戴資穎和山口茜的多次交手對決,為什麼拼命三郎型堅決抓進攻的山口茜總是會被球風變化多端控制技術紮實的戴資穎遛得找不到北?預判,90%體現在意識形態層次,10%體現在肢體動作層次。當然,這個比例是根據你的對手不同而有微調的。

三、掌握對手習慣的同時,避免讓對手掌握你的習慣

羽毛球運動,是體力、技術和戰術的綜合較量,更是一場心理上的博弈戰。我們打球的時候,不能將自己的習慣完完全全暴露在對手的眼皮子底下,同時又還要儘量去扒開對手的外衣捕捉對方的習慣。

還是以雙打的第三拍技術舉例:

在發球時,我們要儘量採用多種變化的發球來掩蓋自己最擅長的發球區域和發球節奏,讓對方難以捕捉到我們的發球習慣,當對手總是不在自己習慣的區域和節奏上接發球時,他們的接發球方式就會越來越接近「本能」,越來越出於「下意識」;

同時,發球之後我們還要多觀察對方的接發球方式,通過幾個回合去掌握對手的接發習慣和套路;

最後,通過前面發接發環節的鋪墊,決定第三拍的準備方式……

可能說得有些冗長,但實際上前三拍也就是一兩秒之間發生的事情。我們必須全神貫注保持高度集中,同時又還要冷靜分析與思考,只有把腦子用起來了,抓住對方第三拍的成功率才會越來越大。

四、如何防止被對方第三拍打死

講完前面幾點,我們再反過來說說,當我們處於接發球位置而對方在發球時,怎樣做才能擺脫對方的第三拍呢?簡單講幾個方法:

1.起高球。接發球直接起高球在雙打中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如果你碰到的是一個前場威懾力極大的對手,毫不猶豫大力將球起到他身後的的確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務必要保證你的起球高度和落點位置,再配合一臉滿不在乎的表情就更好了;

2.接發變化。連續相同的接發球是最容易被對方第三拍抓死的,試試看採用各種不同的接發方式,推、搓、勾輪流來,對方第三拍抓球的難度就大多了;

3.接發後針對性去準備第四拍。舉例說明,例如對方發球後,我接發球搓了一個網前,對方可能會怎麼處理?如果對方直接撲,那我就準備好低頭讓給身後;如果對方回搓,那我就準備好撲球或是再用小球回擊;如果對方對方勾對角,那我就準備好左右兩角的啟動;無果我的搓球質量太高對方只能起高球,那我就立刻準備後退,儘早形成後攻前封的站位提醒隊友殺球……

4.注意對手站位。如果對手總是喜歡發球後退小半步並舉拍,千萬不要推他正手後方的底角,那樣被他第三拍直接壓死的機率非常大;如果對手喜歡發球後快速壓低重心跟進半步上網,儘量就減少接發回網前球。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今天探討的第三拍技術的要點,如何成為第三拍高手,主要有三個方面:

1.要了解五個發球區域的主要回球方式,結合對手習慣有針對性地去發球和準備第三拍;

2.要有預判,預判要結合自己能力。把預判放在心裡,不要過分表現在肢體上;

3.注意思考,既要捕捉對手的接發球習慣,又要讓對手捕捉不到你的發球方式。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不管是專業的還是業餘的,羽毛球運動的常態都是雙方你來我往的多拍對攻和心理博弈,兩三拍致勝的情況的確是偶有發生,但那只是一種「非常態」的情況,前三拍技術可以作為一種技術上的極致追求,但實戰中還是不能過分倚重前三拍,面對每個球還是要做好打多拍的心理準備。我們平時訓練的重點,必須要以將基本功打紮實為主,一旦捨本逐末一味去過分追求「速勝」,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欲速則不達」。


聽說好看的人,都會點這裡↓

相關焦點

  • 【桌球好文】你為什麼會敗給心中的「菜鳥」?
    遭遇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就讓小乒帶你看看吧!很多業餘的好手乃至高手都有這樣的經歷。覺得對手不如自己,所以起手就先打試探球,,甚至有"我先熱一下"的想法。我擦,你以為你是葉問啊?先打一個熱身,再表示"我要打十個"。上場就是勝負,很多球友明明水平高於對手,卻開局就太慢進入狀態而導致整場球打的沒有氣勢,乃至於陷入苦戰或一敗塗地。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初學者與人較勁時往往會有"使不上勁"的感覺,蓋因為不會用"骨力"的緣故。
  • "中軸"和"斜軸"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移動時"上領下垂"謂之不偏;轉動時"保有中軸"即為中正。"軸"乃圓轉之中位,但並非一定是垂直方向。事實上人體運動時有兩個重要的軸:一為"中軸",一為"斜軸"。" 中軸"或稱"豎軸"由"百匯穴"至"會陰穴",垂直上下,是人體的衝脈的位置。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我從開始練習陳式太極拳已經40 多年了,前20 年練拳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以年輕為資本,為了練出"功夫"來,每日揮灑汗水,拳走低架,甚至認為"膝蓋疼"是獲得"功夫" 應該付出的代價。都是大男人也不覺得有什麼唐突,我還半開玩笑地調侃了一句:"老師的大腿好粗呵!大師微笑著回答了一句:"功夫都在這倆大腿上呢!"這個畫面在我的腦海裡縈繞了好多年。當時我的解讀是:要想練出下盤功夫,必須得練出粗壯的大腿。所以拳走低架就成了刻意的的追求。注意這是我當時的理解,大師並沒有這樣說噢。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蓄勁如張弓"一一談談"弓"的形成和運行條件
    首先應該明白:我們練拳用拳時,全身應是一種協調運動的狀態,兩臂兩腿參與其中,一臂或一腿可以是弓,也可以不是弓,並非時時是弓,也不一定必須是弓。所謂的"五弓合一"也是特定時刻技術動作的特別要求。因為一臂可為綢緞,可為利劍;一腿可為立柱,可變湧浪。身體不同部位會有更多的想像比擬空間。不必劃地為牢,約束了自己。其次,需要某一臂或一腿成弓時,必須是有需要,有條件。
  • 太極拳"腰為主宰"的內涵探秘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七"主宰"是一個很霸氣的詞彙,有統治、支配的意思。用通俗的話說,主宰者可不是一般的領導或先行者,而是統馭一方的王者,是軍隊的司令官。太極拳論裡說"腰為主宰",賦予了"腰"極其重要的地位。到底"腰"的功能何在,值得如此推崇,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先看一下"腰"有哪些基本的功能和特質。人體運動有兩大要素:"轉"和"移"。
  • 中國籍"移民"施暴無辜"白人":這個視頻火了,外國網友直呼受不了!
    一個中國籍"移民"最近在加拿大火了!它的名字叫:"大毛"快戳視頻:大家覺得看著熊貓玩兒比自己親自玩都開心:一位評論者說:希望這樣的視頻越來越多,我很久沒有這樣笑過了,上帝保佑它!其他網友:「你這個冷冰冰圓滾滾的醜東西,你打到我的臉了。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脆脆香與"臭"蕻蕻
    甘溪很早就有自己的"馳名產品",兩種以"菜頭"為原材的醃製品。    甘溪盛產"大菜頭",但它的經濟價值並不高,又常常在短時間之內供過於求,堆積如山的"大菜頭"並沒有給種植戶帶來豐收的喜悅,反而增添了為"銷路"的憂愁。(這種說法與以前小文中提到的並不矛盾。)"繫上紅頭繩"也沒用。
  •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開篇語,談一談太極拳的"道"與"術"
    先來捋一捋"道"與術的關係。古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陰"和合就成了"太極"。所以說:太極,道也!「道」,可理解為真理、規律、本原;「術」是什麼呢?是方法、手段、技藝。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如果你認可的話,太極拳必然有其獨特的"方法、手段和技藝"。這就是說:太極拳有"道",與"術"兩個元素,二者皆有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
    被試可以自由決定何時(隨時)用食指按下鍵盤上的按鈕,並且記住在做出這個決定時屏幕上出現的字母(被試就如擊鼓傳花中的「擊鼓者」)。3、實驗結果:被試在做出任何一個決定之前,至少在0.5秒鐘之前,在他大腦中與此決定相對應的腦神經皮層已經事先開始醞釀性的活動了,直到達到一個峰值後,被試腦中才突然出現按下按鈕這個「主觀決定」的。
  • "世界麻將大賽"中國隊排名墊底!足球踢不過,麻將更不行……
    因此其他隊員應該也不是隨便拉來的碌碌之輩。麻將起源於中國,被稱為"國粹"。早在2004年,荷蘭就已有幾十個麻將俱樂部。"註冊參加國內比賽的選手,一次就能有500人,而其他在家娛樂打麻將和沒有註冊的人更是無法統計了。"
  • 練功,為何要懂得"服食"
    最大的陰陽就是天地,這麼看,這個陰陽不是太難懂吧。天地二氣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相互之間有運動。當天氣下降,遇到地的陰氣,二者就會結合起來,這種結合起來的狀態就是"精氣"。陽氣本身具有能量,可是無法存留,始終在運動之中;陰氣本身沒有能量,但是可以貯存能量。陰氣吸納陽氣之後,自身也就有了能量,陽氣為陰氣吸納後也就不再動蕩,它的能量可以慢慢釋放。這樣就好辦了,就可以被萬物所利用了。
  • 我所認識的太極"纏絲勁"
    按陳兆奎老先生的話說:各家太極拳都有"纏絲勁",而陳式太極拳更強調"纏絲勁"。"纏絲勁"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前邊已有兩文探討過這個問題。在內,"纏絲勁"用以保持身體內部的流通和平衡,以著名的"背絲扣"為主要形式。近代人類DAN的標識圖出現後,很多人認為"雙螺旋梯形結構圖"更適合表達體內"纏絲勁"的運動方式,我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
  • "世界麻將大賽"中國隊被老外狂虐,僅獲第37名!足球踢不過也就算了,這麻將也...
    因此其他隊員應該也不是隨便拉來的碌碌之輩。他說:"八是我的幸運數字,在中國也是代表好運的數字,所以我喜歡這個名字。""註冊參加國內比賽的選手,一次就能有500人,而其他在家娛樂打麻將和沒有註冊的人更是無法統計了。"
  • "骨力"與"結構勁"訓練之一:手臂分解
    "骨力"是單根骨頭的能量使用,也可以是一組細小複雜骨頭的聯動使用,比如手或腳,不太容易或沒有必要過份細分。就以一組骨頭看成單個骨頭使用。多根骨頭的組合使用其實就是"結構勁"了。結構組合有大有小,而單根骨頭必然是"結構"的基本原素,值得我們對重要和常用的骨節先行探討清楚。 大臂是整個手臂的根節部位,肱骨粗壯有力,一端通過肩關節與身軀相連,理論上可以輕鬆旋轉360度。
  • 你到底是看上我哪兒了
    星期天我在大街上看到了一個美女,心裡想:"怎麼和美女搭訕?"沒想到美女主動開口了:"帥哥,你有微信嗎?""這正中我下懷,現在誰沒有微信,"我想,"這是要開始和我談戀愛的藉口嗎?"於是答道:"當然有。"美女繼續說:"拿出你的手機,加個微信"我心想:"多虧我上個月剛買了個新手機,這時拿出來多長臉。"我拿出手機"嘎"的一聲加上了美女的微信,美滋滋地一看:""媽呀,是做面膜的"忍不住問眼前的美女:"你到底看上我哪兒了?你僅僅是看上我的臉了嗎?"找了個男朋友,打電話給老爸老媽,我要帶男朋友回家,要老爸老媽準備一下,老爸在電話裡美滋滋地說:"沒問題。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
  • "胸腰摺疊":脊椎之動見細微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椎運動)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椎"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椎的豎直,使胸與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身軀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網上有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但另一方面,胸椎又是身軀上最為靈活且柔韌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