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一勺一勺地餵妻子喝水。通訊員 王鑫 攝
喜歡文學創作、愛好吹拉彈唱的深澤農民王建民,十五年如一日,照料癱瘓的母親和病妻。去年秋天,他在自家小院裡種下了一棵山楂樹,只想等到結了紅紅的山楂後,能讓臥病在床的妻子嘗嘗鮮。他用真情詮釋著一位農村漢子愛的堅守,演繹深澤版「山楂樹之戀」。
涼好的白開水,一勺一勺餵給妻子
在深澤縣鐵桿鎮西北馬村,有一位很少出門的老人王建民。平日裡,他除了洗衣、做飯外,全部的時間都會守在病床前,照顧患病的妻子。
王建民家有三間瓦房,房子雖有些老舊,卻被他收拾得乾淨利落。小院裡,他還開出了一小塊地,種些西紅柿和豆角,只為能讓妻子吃上新鮮蔬菜。走進他和妻子居住的小屋,屋內物品擺放得井井有條,家具、窗戶玻璃更是一塵不染。
每天早上起床後,王建民都會給妻子張秀擦手洗臉,並且還會端起早已經涼好的白開水,坐在病床邊,一勺一勺地餵給妻子。
這樣的日子總是一成不變,但王建民卻已經默默地堅守了多年。「15年來,母親和妻子相繼患病,我生活圈子也就縮小在了自家的院子裡。」王建民說,「前些年,東屋一個病人,西屋一個病人。常常是伺候完母親,又伺候妻子,一頓飯,等到兩個病人都吃完,不知道要熱多少次。」
母親妻子相繼病倒,全家重擔一肩挑
時間倒回到1999年,王建民的母親宋素改在做飯時突發腦血栓,暈倒在地。
隨後的兩個多月,王建民和妻子帶著母親先後到深澤縣和石家莊四處尋醫,終於將母親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但母親卻因後遺症癱瘓在床。王建民便和妻子一起守在母親床前,從吃飯、喝水、穿衣,到洗臉、刷牙、梳頭、剪指甲、夜裡翻身,日常護理的事不論巨細他們都包攬下來。
2008年,不幸再次降臨到這個家庭。王建民的妻子張秀因過度勞累也患上了腦血栓,躺到了床上。而他外出打工的兒子也在同年,因工傷事故失去了左手。接二連三的打擊,使得這個年過半百的老人,像個孩子一樣嚎啕大哭。
悲傷過後,王建民很快便打起了精神,做飯、洗衣、打掃衛生……各種活計他開始一人張羅。「閨女和兒媳都很孝順,想要把我們接到身邊照顧,但是我沒有同意,因為不想拖累孩子們的工作和生活。」
常年照顧病人,自己累成心臟病
不管春夏秋冬,他總是五點準時起來,為母親和妻子擦洗身子,換洗衣物。
寒冬臘月裡,他每隔一兩天都要給她們洗上一大盆衣服。長年累月下來,他的雙手得了類風溼,關節嚴重變形,手指也無法像正常人伸展。
孩子們心疼父親太勞累,給他買來了洗衣機,但是他卻很少用。王建民說,洗衣機洗不乾淨,再說這麼多年,早也已經習慣了。
伺候癱瘓病人,最痛苦的是晚上。每兩個小時,他都要起身為她們翻身、餵水,更換衣物,生怕她們長了褥瘡。無數個夜晚,他都是和衣而眠,稍有動靜,他就會馬上起床。常年得不到休息,他總是兩眼通紅,還患上了心臟病。
為了讓母親和妻子開心,愛好寫作的王建民,經常趁著深夜創作作品,然後念給她們聽。為讓母親和妻子能吃上可口的飯菜。「這些年,我學會了擀麵條、燉肉,還向鄰居請教學著調餡、包餃子。」王建民說,他包的餃子,個頭小巧,皮薄餡大,母親和妻子能一口吃一個,「每次看到她們吃完後露出笑容,那一刻我最開心。」
2011年,王建民的母親辭世,他便將所有的精力放在照料妻子身上。幾年來,妻子張秀的病情得到了好轉,飯量也比原來大了許多。
孝心和仁義,感動街坊四鄰
看到王建民一個人忙裡忙外,伺候兩個臥床不起的病人,鄉親們都被他的孝心和仁義所感動,平時也都儘量幫他。經常不是這家給他送來青菜,就是那家幫他照料病人。「沒有大傢伙的幫忙,我們一家人撐不到今天。」這是他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
提起王建民孝順母親的事,西北馬村的鄉親們沒有一個不豎大拇指。「一個建民頂幾個兒啊,那是難得的大孝子」,「誰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看看人家王建民!」說到他對待妻子,人人都誇:「一個大老爺們,能這樣照顧妻子,值得我們敬佩。」
在母親臥床癱瘓的12年裡,母親的衣服和被褥從來都是乾乾淨淨,也從來沒有長過褥瘡。「小時候母親養我不易,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娘,現在是我報答她的時候。」
而對於結髮之妻張秀,王建民心中充滿著深深的愛。「結婚45年了,她跟著我沒享過什麼福。」王建民說,他們從風風雨雨中一路走來,現在髮妻患病,他能守著妻子照料,心中從來沒有怨言,只希望她能早日康復,「有她在,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家。」
結了山楂果,想給妻子嘗嘗鮮
去年秋天,王建民在窗下種下了一棵山楂樹苗。今年春暖花開時,樹苗長高了一大截,他笑著說,等到結了紅紅的山楂果,他想給病床上的妻子嘗嘗鮮,換換口味。
也許王建民這輩子都沒有把「愛」字說出口,但他卻用行動證明了愛的堅守,詮釋著這段山楂樹之戀。
就像他自己的一首小詩裡說的那樣:「敬親報恩為初心,孝賢古訓傳至今;崎嶇坎坷風雨路,相攜相伴夏與春;寒夜披衣床頭坐,雖說夜長夢不多;倘若留得真情在,受盡苦累又如何。」記者 董昌 通訊員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