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過一句話說:「歌謠和駿馬是哈薩克族人的兩隻翅膀」,到這先別急,因為它後面還有一句叫「刺繡是哈薩克族人心中放飛的理想」。
哈薩克族人民逐水草而居、四處遷徙的遊牧生活中產生了無數璀璨文化,代表之一就是刺繡。
那時媽媽還年輕,不管是漫長的冬日還是草長鶯飛的夏日,媽媽總是捧著個布繡來繡去,不久家裡可能會多出一條嶄新的刺繡坐墊。
時間滴答走過,而我還對這一切記憶猶新,可想而知,刺繡已經深入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前兩天,我收到了我多年好友的婚禮請帖,她說她要出嫁了,寒暄之餘,我記起奶奶常常說:「女孩出嫁前要親手準備自己的嫁妝。」
在古老的傳統裡,哈薩克族人家結親時,最看重女孩是否賢惠能幹,而標準就是看姑娘的刺繡手藝如何,其次才會注重女孩的相貌與家庭境況等。
在傳統哈薩克族家庭裡,男人在草原放牧,女人則在氈房內操持內務,因此哈薩克族人家也很重視培養子女的各項技能。
父親培養年少的男孩騎馬、放牧;而母親則要教導女孩從小學習刺繡以及各種禮儀,期望女孩掌握飛針走線的本事,成為真正的草原生活的半邊天空。
哈薩克刺繡主要分為氈繡和布繡。氈繡, 就是在毛氈上進行刺繡, 而布繡則是在布上刺繡。
在哈薩克族家庭裡,從帽子到獨具民族特色的百褶連衣裙;從枕巾、靠枕到被單;從地毯到馬鞍墊;從牆帷到彩帶……無不帶著刺繡的影子。
屋子裡視線所及之處都被五顏六色的刺繡品布置得精美又溫馨,展現出哈薩克族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出彩的繡品最需要的就是精巧的圖案了,哈薩克刺繡繡面的圖案大多以自然界中的動植物的各個枝節、狀態為描繪對象;再進一步以二次方、四次方,連環對稱、逆對稱等鉤針方式展現巧思。
作為遊牧民族,哈薩克刺繡往往以野獸飛禽的骨架:如頸、鼻、犄角、翅膀等作為紋樣;當然也包含雷雲、狂風、暴雨為代表的自然現象的紋樣。
除了上述紋樣,還包括各類幾何圖案、更有吉祥喜慶的哈薩克文字、漢字等。
製作氈繡和布繡最重要的是前期準備,包括在布和毛氈上進行圖案的構圖。
在傳統刺繡製作工藝裡,用燒黑的土棍或者用木棍蘸取用牛奶或者羊奶混合食鹽及麵粉調汁來勾勒出想要的圖案。
這種調汁易吸附,不易脫落,繪製出的圖案無比清晰,為此後的縫製提供了便利。
如今這種土方法繪製已經很少見,炭筆、畫粉、粉筆等工具早已進入刺繡工藝,方便又實用。
哈薩克族婦女在繪製圖案時,幾乎不藉助任何尺子等輔助工具,但依然能夠畫出工整對稱美的圖案,不得不讓人感嘆哈薩克族婦女嫻熟的繪圖技術和過人的刺繡天賦。
用於縫製圖案的毛線都是哈薩克族婦女通過加工動物毛所得,所用的彩線都是自紡自染。
染料是由各種有色植物如黃柏、樹皮、指甲花以及赭石等礦物熬製染料,進行染色得到的,在以前是真正的自給自足。
哈薩克布繡是使用彩色毛線或者金線、銀線在布上繡出顏色明麗、圖案精美的手藝品。運用錐、鉤、貼、點、串等針法得到不同類型的繡製品。
布繡一般繡在金絲絨、平絨、燈芯絨等布類上進行,有的刺繡品上還會帶有寶石、碎珠等來增加裝飾感。
▲在絲絨布上運用串珠手法的
民族少女帽、男子日常帽子
布繡的應用極其廣泛, 如壁掛、被套、枕套、桌布,衣服的前襟、袖口、下擺等處均可發現做工精細考究、寓意獨特的刺繡圖案,一件精美的哈薩克刺繡要花數十個甚至上百個工日才能完成。
氈繡,顧名思義就是以毛氈為載體進行創作的刺繡類型。
氈繡的代表花氈(斯爾瑪克)的用途非常廣泛,掛在牆壁裝飾的壁畫花氈,也可以鋪在地上用作地毯,更是哈薩克族姑娘出嫁的必備嫁妝之一。
氈繡由底氈和面氈兩層合成,將白氈根據需要進行染色、裁剪後拼接到底氈。
將不同顏色的毛氈進行裁剪獲得所需的圖案,然後採用切割填補法,用彩色毛線將圖案縫製到毛氈上,就得到了氈貼。
利用毛線將裁剪出來的布料圖案,採用貼蓋法貼蓋在已經染好色的毛氈上,在圖案邊用單股彩線繩或雙股彩線繩壓縫,構成一個鮮明的圖案的是布貼。
氈布與布結合則是將裁剪好的毛氈圖案與布料圖案縫製於毛氈上;
氈繡則是直接用各色毛線在氈布上進行圖案的縫製,針法包括繡花、提花(堆花)、拉花、棚花、扎花(用縫紉機扎)等。
氈繡常常用於服飾上,如氈帽、氈靴等, 還有坐墊、茶壺墊等其他生活用品。
總之,哈薩克族的穿戴、鋪蓋、擺設、掛品等都被哈薩克族婦女們繡以精美獨特的圖案,可以說,氈繡與布繡是被哈薩克族生活化了的藝術。
媽媽總會勸我跟她學一點刺繡,奈何貪玩的我未曾細緻學習,再後來遠走異鄉求學,更沒有機會,時光流逝,媽媽的頭髮也白了。
隨著時代變遷,刺繡這一傳統文化傳承的空間和方式也發生著變遷,從家坊走向學校、由氈房走向刺繡合作社。
傳承關係由母傳女走向更多的學習者。改進傳統刺繡生產方式,成為了勤勞的哈薩克族婦女為自己謀生的新方式。
或許哈薩克族姑娘不再熱衷學習如何刺繡,但是刺繡精神已融於她們的日常生活,如何挑選刺繡、如何布置精美溫馨的家庭一樣難不倒她們。
但是刺繡作為哈薩克族人用來表達心意、裝飾生活以及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方式,哈薩克族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依賴和敬畏的象徵,它從未褪色。
主 編:魏曉磊
副 主 編:阿布德吾力、艾克拜爾
版 塊:跡憶新疆
版 主:阿麗米熱
作 者:吾麗努爾·薩合尼塔依
校 對:先木西豔
排 版:依文孜
圖 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