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針走線真本事——哈薩克刺繡

2021-02-17 我從新疆來

我們常常聽到過一句話說:「歌謠和駿馬是哈薩克族人的兩隻翅膀」,到這先別急,因為它後面還有一句叫「刺繡是哈薩克族人心中放飛的理想」。

哈薩克族人民逐水草而居、四處遷徙的遊牧生活中產生了無數璀璨文化,代表之一就是刺繡。

那時媽媽還年輕,不管是漫長的冬日還是草長鶯飛的夏日,媽媽總是捧著個布繡來繡去,不久家裡可能會多出一條嶄新的刺繡坐墊。

時間滴答走過,而我還對這一切記憶猶新,可想而知,刺繡已經深入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前兩天,我收到了我多年好友的婚禮請帖,她說她要出嫁了,寒暄之餘,我記起奶奶常常說:「女孩出嫁前要親手準備自己的嫁妝。」

在古老的傳統裡,哈薩克族人家結親時,最看重女孩是否賢惠能幹,而標準就是看姑娘的刺繡手藝如何,其次才會注重女孩的相貌與家庭境況等。

在傳統哈薩克族家庭裡,男人在草原放牧,女人則在氈房內操持內務,因此哈薩克族人家也很重視培養子女的各項技能。 

父親培養年少的男孩騎馬、放牧;而母親則要教導女孩從小學習刺繡以及各種禮儀,期望女孩掌握飛針走線的本事,成為真正的草原生活的半邊天空。

哈薩克刺繡主要分為氈繡和布繡。氈繡, 就是在毛氈上進行刺繡, 而布繡則是在布上刺繡。

在哈薩克族家庭裡,從帽子到獨具民族特色的百褶連衣裙;從枕巾、靠枕到被單;從地毯到馬鞍墊;從牆帷到彩帶……無不帶著刺繡的影子。

屋子裡視線所及之處都被五顏六色的刺繡品布置得精美又溫馨,展現出哈薩克族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出彩的繡品最需要的就是精巧的圖案了,哈薩克刺繡繡面的圖案大多以自然界中的動植物的各個枝節、狀態為描繪對象;再進一步以二次方、四次方,連環對稱、逆對稱等鉤針方式展現巧思。

作為遊牧民族,哈薩克刺繡往往以野獸飛禽的骨架:如頸、鼻、犄角、翅膀等作為紋樣;當然也包含雷雲、狂風、暴雨為代表的自然現象的紋樣。

除了上述紋樣,還包括各類幾何圖案、更有吉祥喜慶的哈薩克文字、漢字等。

製作氈繡和布繡最重要的是前期準備,包括在布和毛氈上進行圖案的構圖。

在傳統刺繡製作工藝裡,用燒黑的土棍或者用木棍蘸取用牛奶或者羊奶混合食鹽及麵粉調汁來勾勒出想要的圖案。

這種調汁易吸附,不易脫落,繪製出的圖案無比清晰,為此後的縫製提供了便利。

如今這種土方法繪製已經很少見,炭筆、畫粉、粉筆等工具早已進入刺繡工藝,方便又實用。

哈薩克族婦女在繪製圖案時,幾乎不藉助任何尺子等輔助工具,但依然能夠畫出工整對稱美的圖案,不得不讓人感嘆哈薩克族婦女嫻熟的繪圖技術和過人的刺繡天賦。

用於縫製圖案的毛線都是哈薩克族婦女通過加工動物毛所得,所用的彩線都是自紡自染。

染料是由各種有色植物如黃柏、樹皮、指甲花以及赭石等礦物熬製染料,進行染色得到的,在以前是真正的自給自足。

哈薩克布繡是使用彩色毛線或者金線、銀線在布上繡出顏色明麗、圖案精美的手藝品。運用錐、鉤、貼、點、串等針法得到不同類型的繡製品。

布繡一般繡在金絲絨、平絨、燈芯絨等布類上進行,有的刺繡品上還會帶有寶石、碎珠等來增加裝飾感。

▲在絲絨布上運用串珠手法的

民族少女帽、男子日常帽子

布繡的應用極其廣泛, 如壁掛、被套、枕套、桌布,衣服的前襟、袖口、下擺等處均可發現做工精細考究、寓意獨特的刺繡圖案,一件精美的哈薩克刺繡要花數十個甚至上百個工日才能完成。

氈繡,顧名思義就是以毛氈為載體進行創作的刺繡類型。

氈繡的代表花氈(斯爾瑪克)的用途非常廣泛,掛在牆壁裝飾的壁畫花氈,也可以鋪在地上用作地毯,更是哈薩克族姑娘出嫁的必備嫁妝之一。

氈繡由底氈和面氈兩層合成,將白氈根據需要進行染色、裁剪後拼接到底氈。

將不同顏色的毛氈進行裁剪獲得所需的圖案,然後採用切割填補法,用彩色毛線將圖案縫製到毛氈上,就得到了氈貼。

利用毛線將裁剪出來的布料圖案,採用貼蓋法貼蓋在已經染好色的毛氈上,在圖案邊用單股彩線繩或雙股彩線繩壓縫,構成一個鮮明的圖案的是布貼。

氈布與布結合則是將裁剪好的毛氈圖案與布料圖案縫製於毛氈上;

氈繡則是直接用各色毛線在氈布上進行圖案的縫製,針法包括繡花、提花(堆花)、拉花、棚花、扎花(用縫紉機扎)等。

氈繡常常用於服飾上,如氈帽、氈靴等, 還有坐墊、茶壺墊等其他生活用品。

總之,哈薩克族的穿戴、鋪蓋、擺設、掛品等都被哈薩克族婦女們繡以精美獨特的圖案,可以說,氈繡與布繡是被哈薩克族生活化了的藝術。

媽媽總會勸我跟她學一點刺繡,奈何貪玩的我未曾細緻學習,再後來遠走異鄉求學,更沒有機會,時光流逝,媽媽的頭髮也白了。

隨著時代變遷,刺繡這一傳統文化傳承的空間和方式也發生著變遷,從家坊走向學校、由氈房走向刺繡合作社。

傳承關係由母傳女走向更多的學習者。改進傳統刺繡生產方式,成為了勤勞的哈薩克族婦女為自己謀生的新方式。

或許哈薩克族姑娘不再熱衷學習如何刺繡,但是刺繡精神已融於她們的日常生活,如何挑選刺繡、如何布置精美溫馨的家庭一樣難不倒她們。

但是刺繡作為哈薩克族人用來表達心意、裝飾生活以及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方式,哈薩克族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依賴和敬畏的象徵,它從未褪色。

主      編:魏曉磊

副  主 編:阿布德吾力、艾克拜爾

版      塊:跡憶新疆

版      主:阿麗米熱

作      者:吾麗努爾·薩合尼塔依

校      對:先木西豔

排      版:依文孜

圖      源:網絡

相關焦點

  • 新疆巴裡坤哈薩克民間舞蹈
    哈薩克民族善於從勞動中提煉舞蹈語言,他們多用頭、頸、肩、臂、臀、手、眼的不同姿態來摹擬某種勞動生產過程和生產過程中最有表現力的某一個動作,完整地表現一個思想內容和勞動生產過程,通過這些舞蹈語言又體現了哈薩克本民族的生產方式,較全面地記錄了一種傳統文·化。研究哈薩克民間舞蹈就是在研究他們的生活過程、歷史和文·化及形成過程。
  • 哈薩克繡娘
    「拜特列克」是阿勒泰市拉斯特鄉唯一一個民族刺繡合作社(意為「高高的大樹」)。在這裡,素以勤勞質樸著稱的哈薩克繡娘們,將刺繡藝術用於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後一公裡」(微信號:MqMsMx)版權文章,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 雲南永仁:刺繡產業帶動彝家婦女脫貧奔小康
    3月3日,「指尖上的創意」2018年彝族刺繡大賽暨彝繡現場展示活動在永仁縣彝繡一條街舉行,500名繡女臨街而坐,現場飛針走線,展示彝家人精湛的刺繡技藝。據悉,家庭內的言傳身教是刺繡工藝傳承的主要方式。女孩一般從3歲開始學刺繡,主要由祖母、外祖母、母親、姐姐指導傳授技藝。初學簡單的刺繡技法,並開始繡一些單一的圖案,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技藝的提高,慢慢增加刺繡技法的難度和圖案的複雜程度。
  • 新疆民間刺繡人 「一針一線」繡財富
    巴裡坤縣婦女冬閒學刺繡,老師指導刺繡技術。 左娟 攝中新網烏魯木齊11月10日電 (左娟 努爾波拉提)11月來,進入農閒時節。新疆哈密市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新安繡文化產業園熱鬧了起來,前來學習刺繡的人逐漸增多。
  • 新疆兵團辦哈薩克阿肯彈唱會 牧民載歌載舞慶雙節
    新疆兵團辦哈薩克阿肯彈唱會 牧民載歌載舞慶雙節   「阿肯」一詞是哈薩克人民對民間歌手的尊稱,兼有詩人、歌手的藝術才智,備受尊敬和愛戴。阿肯彈唱用歌聲充分表達哈薩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最真摯的情感,是民間歌手以對歌的形式進行比賽,是哈薩克民族藝術獨創,也是哈薩克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標誌,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0四團舉辦阿肯彈唱會有著悠久的歷史,過去都是在山區牧場舉辦,相繼舉辦過五次。
  • 哈薩克氈房:草原上的「白宮」,特色的傳統建築!
    哈薩克人生活在哈薩克大草原上,匈奴人和突厥人都在此地徵戰生活過,在古代,此地區還未形成固定的民族的概念,大部分是以部落為單位群居生活。後來在這片草原上開始形成各種汗國,開始有穩定的一個社會生態體系,周邊的各個種族部落開始向這裡聚集,慢慢形成穩定的社會形態,最後就有民族概念的產生。
  • 少數民族自治縣(126-4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
    哈薩克族刺繡哈薩克族刺繡,哈語稱之為克葉斯鐵,是哈薩克族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哈薩克族崇尚自然,其刺繡突出表現是追求原始自然美,圖案大多選自現實生活中表達吉祥意義的自然界花草鳥蟲為紋樣,常見於窗罩、牆圍布、枕頭花、荷包、嫁妝等。在巴裡坤,哈薩克族刺繡中常用的紋樣還有牡丹、蓮花、蝙蝠等,可顯見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的特徵,形成獨特的地域風格。巴裡坤的哈薩克族刺繡,主要採用串珠、刺花、鑲嵌、彩漆、描金、雕花、編織、貼花、金銀線、拼花、挑花、扎花等繡法。
  • 「中國文化符號」驚豔的中國刺繡——針尖下的「油畫」
    刺繡 ,古代稱之為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周禮 考工記》認為「五彩備,謂之繡」而首肯刺繡的藝術地位。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度成為一項衡量女子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
  • 哈薩克醫學
    哈薩克醫學       哈薩克民族是一個跨境的遊牧民族,分布在中國西部和中亞地區,我國的哈薩克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     哈薩克醫藥悠久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西方醫學之父、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73年)。希波克拉底曾在塞種部落中生活,吸收過塞種人的文明,塞種人也深受希波克拉底的影響。當時的塞種人,正是哈薩克人的族源之一,至今哈薩克民間醫生還在紀念和頂禮希波克拉底。
  • 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飛針...
    在雲南玉溪,有這樣一群人,她們手拿繡花針,身上背著娃,飛針走線間,繡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訴說著滇繡傳承的故事。她們,就是「小龍茵」繡娘。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12月18日至20日,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將在昆明新迎新城和公園1903兩個會場同期舉辦。
  • 來聊聊哈薩克音樂
    好玩的是,其實有些哈薩克歌曲和樂手Askar都是從我這兒知道的,Yerbolat的專輯就是我拷給他的。當然,後來他也介紹了很多自己喜歡的哈薩克音樂給我。「 我當時覺得這歌詞真逗,後來去了哈薩克斯坦才知道這首歌的厲害,每次Nauryz(納吾熱孜節)或者其他任何慶典,《黑走馬》真的是必跳舞曲啊!不過聽了那麼多種大同小異的版本,還是Turan樂隊的現場版最high,最走心。我對Turan的愛還是一會兒跟大家細細道來吧。
  • 旺丹卡墊:古老非遺在「飛針走線」中填滿農牧民錢袋子
    旺丹地區的卡墊做工精良,花色品種獨特,史料記載,舊西藏「噶廈」曾命令在此地實行卡墊納稅制度,形成了當時獨特的稅種——「卡墊稅」。 如今,當地農牧民告別了昔日「卡墊稅」的束縛,旺丹卡墊不僅在世代傳承中大放異彩,還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利器。
  • 蔡博文和神奇的「哈薩克止痛王」隕石
    (新疆哈薩克止痛王隕石負氧離子檢測數值) 我又問蔡老師,「裂紋像龜裂不假,為啥叫哈薩克止痛王呢?」每種隕石釋放負氧離子數不一樣,哈薩克止痛王隕石釋放負氧離子數是目前最高的!友情提示,選購哈薩克止痛王隕石,一定要用專業的負氧離子檢測儀器,有些貌似龜裂紋的石頭,並不釋放負氧離子,當然也不是哈薩克止痛王隕石!
  • 哈薩克著名人阿拜
    nazar123歡迎您的關注這裡是年輕人的基地 哈薩克詩聖,原名伊布拉希姆·庫南巴耶夫(1845年-1904
  • 真本事與大智慧
    然而,讓我銘記在心、永遠難忘、躬行實踐的還是父親那句話:實幹是真本事,實在是大智慧。  父親張明亮,一位在魯西南平原上生活的普通老人,1940年7月出生。他的父親、我的爺爺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負責鄉村的組織領導工作,他的母親、我的奶奶早年去逝,父親在他的三兄弟中排行最小,父親的大哥張明義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二哥張明善參加解放軍,奔赴東南沿海前線。
  • 巴梅:錫伯族傳統刺繡傳承人關永梅
    在祖國的西北邊陲,錫伯族繡娘關永梅,自小跟隨母親學習錫伯族刺繡、剪紙、毛衣編織、鉤針編織技藝,成為新疆工藝美術大師、自治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錫伯族傳統刺繡代表性傳承人。     一份努力一份收穫,她將滿腔的心血注入刺繡工藝,精益求精,推陳出新,繪出了新的藍圖,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 蘇州刺繡
    以其表現手法細膩、逼真而文明,其發源於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及江蘇全境,在我國工藝美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粵繡、湘繡、蜀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蘇繡扇袋 由於文獻和實物的限制,蘇州刺繡究竟始於何時,目前尚難以確切說明,但據劉向《說苑》載,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地已有「繡衣而豹裘者」。
  • 醒醒吧,「馬保國們」別拿審醜當本事,真才實學才是真本事
    其實是馬保國,作為武林騙子的一個自我申辯,在他的說辭下比武應該點到為止,他的手貼到對方並沒有打已經贏了,而對面的年輕人不講武德來騙,來偷襲他這位69歲的老同志,雖然手腳功夫不怎樣,但馬保國的嘴皮功夫還是非常到位,渾然沒有騙子被揭穿的窘迫,讓人恍惚間真以為馬老師才是那個勝利者,雖然在武術方面沒有什麼建樹。在炒作方面,卻給廣大網友打的一手厲害的接化發!
  • 練就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
    廣大黨員、幹部要在經風雨、見世面中長才幹、壯筋骨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敢字為先、幹字當頭,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在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中衝鋒在前、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