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儀|驅邪解厄的法術

2021-01-20 網易


  法術,起源於早期原始社會。人們幻想以特定動作來影響或控制客觀對象,如為取得狩獵的成功,模仿所要獵取的鳥獸跳舞,繪下擊中獵物的畫面。法術的施行將各種模仿的動作、場面看成與真實的情形具有同樣效力,認為特定的動作本身即具有改變客觀對象的效力,諸如傳說中的呼風喚雨、降妖捉怪、隱形變化、撒豆成兵、飛行三界、預知禍福等等。法術為道教的重要內容,在漫長的發展中形成了龐大的體系。

  符籙,又稱「神符」、「道符」、「天符」,是道教最重要的法術。它往往與咒術並用,成為道教弘道濟世的主要手段。張宇初《峴泉集》說:「符籙彌多,皆所以福國裕民,寧家保己。是以歷代崇奉皈依者,皆獲感應,隨所禱叩,旋有異徵,其太上設教之驗,信不誣矣。」

  道教貴人重生。他們通過各種宗教活動,廣泛地參與社會的生活,其中符籙便是道教救民禳災、安邦濟國的重要工具。如安鎮社稷,救度國祚,調和陰陽,禱雨祈晴,禳災祛疾,保生祈壽,超亡度靈,各種科儀法會,都離不開符籙,符籙已成了道教活動不可缺少的成分。對一般民眾而言,符籙也是古代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成分。從婚、孕、產、育到生、老、病、死,以及安家、旺業、求財、謀官、田耕、商賈、求學等,人們都可以求符籙的幫助,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與心理上的平衡。至於運用符法治療疾病傷痛,更是範圍廣泛,幾乎包括了所有的醫療科別,從而形成了一門獨特的道教醫學—符咒療法。


  符咒治病

  道士使用符咒治病,實則為一種巧妙的綜合療法。如治療刀傷、跌傷止血用一杯冷水,畫符念咒,銜幾口猛噴傷口處,然後用黃表紙疊成幾層,浸透冷水貼上,確能止血、定痛、消炎、除腫。因為書符化水,水中布有精氣,此為氣功療法;所用黃表紙是經白礬處理過的,白礬有止血、消毒、定痛、斂口、生肌的作用,是為藥物療法;銜水噴在傷口,即巧妙地使用了「冷則凝縮」的作用以止血,是為物理療法;再加上精神治療的作用,多種療法綜合的運用,故有明顯的療效。

  道士畫符時常用硃砂。硃砂為一種礦物藥,主要成分為硫化汞。性味甘、涼,有毒。功用主治:安神、定驚、明目、解毒、鎮心、闢邪、益氣;可治癲狂,驚悸,心煩,失眠,眩暈,目昏,腫毒,瘡瘍,疥癬,抽風,牙疼。《本草正》說:「硃砂,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脈,入肺可以降氣而走皮毛,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滯而走筋膜,入腎可逐水邪而走骨髓,或上或下,無處不到,故可以鎮心逐痰,祛邪降火,治驚癇,殺蟲毒,祛蠱毒鬼魅中惡及瘡瘍疥癬之屬。」因此道士用硃砂畫符,便巧妙地使用了硃砂的藥性。如在治療瘧疾時,道士用一個燒餅,念咒書符,在大餅上用硃砂畫符,輕者三筆,重病五筆,小兒減半,食後瘧疾確實可以不發。就醫療角度上看,是合乎科學道理的。因為硃砂鎮靜一切痙攣,所含的汞質,能滅螺旋菌。飽蘸三筆硃砂,至少有一錢重,患者頓服重劑量的硃砂,故有顯效。燒餅能飽和胃氣,理脾消食,也合乎治療瘧疾的原則。

  如果把硃砂畫在紙上,焚化後放入水中,符紙雖已成灰,但硃砂的藥性仍存,它融入水中,患者服後亦有效果,這種焚化吞服的方法,與道教服食金丹之術有關。硃砂不僅是畫符的要藥,也是煉丹的至品。道教認為硃砂是屬於「益人萬倍於五穀」的上品仙藥,煉化成丹,服後能令人不老不死。可見,道士們選擇硃砂畫符,並非隨意的選擇,一是出於硃砂的實用藥性,一是出於對硃砂的崇拜心理。硃砂的顏色十分豔紅,它使人們聯想到太陽,聯想到旺盛的生命,太陽可以驅散黑暗與鬼魅,旺盛的生命能夠戰勝病痛,而製造疾病的鬼魔最怕的正是生命與太陽。

  畫符也常用墨。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種象徵。又叫做烏金、陳玄、玄香、烏玉塊。它是由松煙和入膠汁、香料等加工製成,後來又有用桐油煙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從醫藥的角度上看,入藥以陳久的松煙為佳。其性味辛、平。功用主治:止血,消腫,可治療吐血,崩中漏下,血痢,癰腫發背。《醫林纂要》說:「墨,古用松煙,性近溫,今用桐油煙,性近寒,然氣味輕虛,俱不失為平,珍之者加入珠、金、冰、麝,陳久為良。」《本草求真》曰:「墨,專入肝腎,色黑味辛,氣溫。凡血熱過下,如瘟疫鼻衄,產後血暈崩脫,金瘡並絲纏眼中,皆可以治。如止血,則以苦酒送韭汁投;消腫,則以豬膽汁、釅醋調;眼有絲纏,則以墨磨雞血速點;客忤中腹,則磨地漿汁吞,各隨病症所用而治之耳。」


  符的起源

  考其符的起源,最早的符是畫在桃木板上的,故謂之「桃符」,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桃木是相當有地位的,它既可以驅鬼闢邪,又能使人長生不老。李時珍曾考辨過桃符的歷史,他說:「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氣惡,故能厭伏邪氣,制百鬼。」除去那些神異的玄說,就醫療方面而言,桃樹確是一種用途廣泛的藥物。如桃實,主治生津,潤腸,活血,消積;桃花,主治利水,活血,通便,水腫,腳氣,痰飲,積滯,經閉;桃根,主治黃疸,吐血,衄血,經閉,癱腫,痔瘡;桃葉,主治風溼,頭風,頭痛,瘧疾,溼疹,瘡瘍,癬瘡,殺蟲;桃枝,主治心腹痛及匿瘡,除邪鬼中惡腹痛,去胃中熱,解蠱毒,闢疫癘,殺諸瘡蟲,療黃疸;桃仁,主治瘀血血閉,癥瘕邪氣,咳逆上氣,心下堅硬,卒暴擊血,心腹痛,血結、血秘、血燥,風痺骨蒸,肝瘧寒熱,鬼注疼痛,產後血病;此外,桃皮、桃毛、桃寄生等皆可入藥,真可謂全身都是「寶」,無怪乎道教常用桃物,這種現象並非偶然,它是幾千年來道士臨床實踐結果,我們應該重視它的價值。


  咒,又稱神咒、禁咒、秘咒。道教符籙之術的施行,離不開禁咒的作用,為咒,一為符,這是道教法術的兩大支柱。符為天人神氣相合之感應,咒為精誠心靈所至之心聲,施法畫符時要念咒,用符時要念咒,作一切科儀、法事都必須持咒,咒語是練功施法者精誠布道之心聲。如祈禱時,則咒語為讚頌神靈及祈禱求願之詞;呼風召雷時,則咒語為請神運化之辭;治病驅邪時,則咒語為道法靈光、病邪俱亡等語;內煉修持時,則咒語為安神定意,煉精化氣之訣。念誦咒語時,不但要踏罡、掐訣,而且要存想、變神。白玉蟾說:「咒之意義,貴乎心存目想,則號召將吏,如神明在前。」掐訣、變神、念咒同時運用,如此一心專注於某一境界,以形成一個多信息渠道聯絡的發動信號、指令,以調動體內外的潛能,從而實現某種願望。

  如《遣符咒》:

  天神行符,天道自然,地神行符,

  殺戮鬼神,自知非真,莫當吾真,

  自知非神,莫當吾神,避者莫傷,

  當者滅亡。普天之下,匝地之上,

  隨符前去,顯露真形,明彰報應,

  急急如律令。

  這是遣符召神的咒語,其內容是可以理解的。

  又如《坐煉咒》:

  神默默,氣綿綿,存赤氣,在丹元,

  透泥丸,上沖天,布金橋,現七元,

  魁神降,赤氣旋,混為一,秘號懸,

  恍惚間,自氣纏,急急吸,緩緩咽,

  納元宮,真火煎,再提起,印堂前,

  金光現,照無邊,飛劍訣,莫留連,

  金光裂,將吏全,行持處,要在專。

  急急如律令。

  此咒言淺義精,純粹為一種內煉功訣。

  道教咒語大多數應用於祈禳、治病等場合,希望通過向對象發布命令以引起對象的變化,故其結構上多以稱引神名及贊其威嚴開始,中為祈請或命令內容,結束語常用「急急如律令」以及「攝」等詞句。這些詞在咒中的作用,都是強調神靈的絕對權威,表示必須得到絕對服從。

  與符咒並重的是步鬥,又稱「步天綱」、「踏罡步鬥」。因其相傳為大禹治水禁神而創,故又稱「禹步」。《洞神八帝元變經》曰:「禹步者,蓋是夏禹所為術,召役神靈之行步。此為萬術之根源,玄機之要旨。」《金鎖流珠引》曰:夫步綱者,是強身健神壯魄之法。先堅勞其身,壯健其神,神氣自然鎮髒,然後通天地,感使神靈也。

  早期的步綱主要是指步北鬥,其後逐漸發展為步五鬥,並演化出許多各種各樣的綱法。就唐宋道書所載的常見綱法有:三步九跡法、三五步綱法、太一綱法、正一綱法、二十八跡禹步法,三元將軍步綱法、出神飛空罡、天圓地方罡、陰鬥陽鬥法、三臺綱法、集神罡、七星罡、咒水罡、遣水罡、敕病人罡、收巫罡、收癲人罡、動雷治病罡、咒棗禁毒罡、八卦罡、九州罡、三十六步罡。以上所述各種鬥法禹步,主要的功能一是用於內煉修身,一是用於通神攝鬼。尤其是在運雷役神、舉行道場之際,都必須踏罡步鬥。


  周將軍禹步綱法

  雷法,呼風喚雨、驅邪療病的法術。從宋元之際,開始興盛於世。人們紛紛議論,高道們可以運雷霆於手掌,呼風雨於瞬間。於是雷法成為道教最具影響力的法術,廣泛運用於濟世度人。雷法十分神秘,它以內修功夫為基礎,融符籙、咒術、指訣、禹步、氣法為一體,並採納吸收了禪學及密教的修持心法、真言秘咒,以雷霆之術為傳道布教的手段。所謂內行則可以修養治身,外用則可以安民濟國,祈雨祈晴,消災卻禍,救生靈困重之厄,超群識幽暗之魂,伐廟除邪,誅妖療病,運雷霆於掌上,致風雨在目前。

  雷法的核心,就是要在凝神入靜的狀態中,去深刻真切地感受天氣變化對身體內部的影響。王文卿說:當於功夫靜定之時,以驗證天氣的變化。如雨之將至,感覺自己的尿會急迫;閃電將動,其眼目發癢,眼光忽然閃爍;雷霆將動,感覺丹田瀝瀝而響,五臟倏忽而鳴。這種以人身比附天地、天人互感的雷法內功,它的出現肯定與內煉中所產生的特殊體驗有關。事實上,一些修持有成就者確實可以感知自然界的各種變化,預知未來日子的氣候冷暖。他們認為天晴、下雨、起風,打雷、寒暑、炎涼,都可以運用內功加以預測。從人身為一小宇宙的觀點出發,道教中人認為,雷法所祈召的雷部神吏,與自身的精氣神本為一體。主張以自己內煉功夫為本,使精氣神返歸先天,惟元神為用,始可通神,實現那些常人無法達到的目的。王文卿指出,內丹修持以定息靜定為下手功夫,次存想水火交媾,金光運轉,存神召將。久久行之,日積月累,神氣精自然混凝,可以長生久視,可以興雲致雨,役電鞭霆,濟人利物。


  雷法的修持與運用以精氣神為用。張虛靖天師指出,人有元精、元氣、元神,這人身的三寶皆先天一氣所化。所以心以合神,心即是法,神可通天,即可發動雷機,叱吒雷神,召役兵將,左右風雨。白玉蟾指出,雷法的基礎就是人體的精氣神。他說:收氣存神,惜精愛已,內煉成丹,外用成法。他說,雷法符咒的靈驗與否,主要看行法者的內煉功夫,而內煉功夫全賴心而起作用。故心合於道,守一通靈,便能作法感召神靈,無一不應。

  扶乩,又叫「扶箕」、「扶」「飛鸞」,是道教擅長的一種天人交通之術。「鸞」是傳說中的一種吉祥的鳥類,平常不常開口,只要開口,其聲音便驚覺所有靈性,似告訴人們吉祥將要來臨。它來源於古代佔卜問神之術。人們有了疑難,就通過龜、蓍筮向神祈禱,請求神靈指示,預測吉兇,再根據神的指示去辦事。道教承襲其技,扶乩降筆,依託神靈,造作道教經書。東晉哀帝年間,江東一帶天師道盛行,時任護軍長史的許謐和能夠通神的楊羲,在建業(今南京)設立乩壇,許謐為壇主,楊羲為乩手兼記錄人,最初的道教《上清經》,就出自他們之手。

  南朝以來,扶乩漸興。據劉敬叔《異苑》記載,當時有所謂紫姑神,相傳是人家小妾,被大老婆所嫉,經常派她幹髒活,因此在正月十五日激憤而死。所以世人在每年的這一天,招請她佔問吉兇。請紫姑是民間的一種人人可施行的簡易巫術,並非一定要道士方可主持。最初用以代表紫姑來臨的是巴鬥即「箕」,所以其事稱扶箕。乩是後來出的字,音同箕。道教認為,扶乩的運作是假借這種神秘形式,扶乩者在寧靜中領受神意,然後揮起木筆寫畫,撰成書文,以此來教化人們。北宋的張世臣說,請紫姑是用筷子插在筲箕中,在桌子上布灰,讓筷子在上面寫字。洪邁《夷堅志》詳細描述了扶箕召迎紫姑之法:「以箕插筆,使兩人扶之,或書字於沙中。」

  道教利用扶乩,勸化度人,解厄祛邪,教人們如何處世,戒貪、克淫,以謹慎行事,並編制了許多符咒。蘇軾談到他自己在湖北黃岡汪若谷家中,獲紫姑所賜的篆字,筆勢奇妙,字不可識,稱其為「天篆」,內容是《天蓬神咒》。扶乩所涉及的內容更加豐富,擴大到了求仙布道,消災解厄,問壽治病等等。其所請的神已不局限於紫姑一人,而泛請各路神鬼,如玉虛真人、太乙真人、南華真人、靈濟真人、文昌帝君、天蓬元帥等。神仙可以通過扶乩降臨,當然也就可以請他們當場啟示教化。這樣就出現了用扶乩記述神仙教導,以至於創作道書,傳授道法。由此出現了大量的扶乩之作。


  延及明清時期,呂洞賓被推崇為「孚佑帝君純陽妙道天尊」,聲譽極盛,擁有大量的信徒,出現了眾多的乩壇。在江夏(今屬湖北)涵三宮乩壇,呂洞賓下降凡四十餘年,前後所演經典很多。這部分材料,都被編入今本《呂祖全書》。清代陳德榮《呂祖全書序》說呂祖「飛鸞演化,雖婦人小子,無不知其名號者」。今天,廣東、香港地區流傳的《呂祖無極寶》,據說此本是於清末時廣東雲泉仙館的道長扶乩所得。這本書中記述了大量的呂祖仙跡、教誨,用典富贍,辭藻優美。其曰:「守道諸子,先修汝心。勿肆高傲,勿著頑空;戒暴戒怒,積德積仁;勸孝於親,勸忠於君;勸信於友,勸恤於貧;勸慈於物,勸和於鄰。莫誇己勝,莫滅他人。富亦無根,何須自矜?貧豈常貧,何須怨嗔?貧不求諂,富不驕凌。善善惡惡,報應昭明。汝若修善,子孫旺興。汝若作惡,後代凋零。恤孤憐老,戒殺放生。日積月累,必獲修功。三元保舉,萬聖助成。他年行滿,拔宅飛升。」這些皆為規正人心、闡發道德之言。

  此外,張三丰、陸西星、李西月皆為世間高道,其門徒即紛紛扶乩降神,請得八仙、陳摶、關公、劉海蟾、東華帝君、白玉蟾、瑤池金母、玄天上帝、雷祖大帝、彌勒世尊、濟公活佛、觀音、張三丰、王天君、清水祖師等,自天而降,下旨布令。《玉詮》說:「飛鸞開化,其來久矣。秦漢以來,在在有之,總皆出於上帝大慈光所現。」張三丰解釋說,乩以度人覺世為功,故仙聖借其乩以默相天下。仙聖有愛人之量,假乩筆而勸善懲惡者有之。仙聖有救人之心,假乩筆而開方治病者有之。

  扶乩要準備帶有細沙的木盤,沒有細沙,可用灰土代替。乩筆插在一個筲箕上,有的地區是用一個竹圈或鐵圈,圈上固定一支乩筆。扶乩時先請兩名「生」,扶乩架之橫木兩端,使乩筆稍懸於乩盤之上,然後焚香、念咒,請某某神靈附降在身。神至,則乩筆自動在沙盤上劃出文字,神靈離開後,乩筆也停止划動。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這就是神靈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後,就成了神仙傳授的經典了。

  開乩亦有一套步驟,善信要跪在壇前,但不用口講,只要在心中詢問。乩手就會感應仙師回復的答案,用乩筆在指定的乩盤寫出來,再由其他助手筆錄記下來,當乩手停筆之時,就表示完成,並把神仙的旨意告訴信徒,解疑釋惑,消災祛疾。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記載:「海寧陳文勤公言:昔在人家遇扶乩,降壇者安溪李文貞公也。公拜問涉世之道,文貞判曰:得意時毋太快意,失意時毋太快口,則永保終吉。公終身誦之。」由此可見,扶乩的內容多為教化人心、勸善行德的說教,並不全是迷信。

  --節選自李遠國《中國道教讀本》

  #走進道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道教科儀之「慶賀科儀」(音頻來源桐柏宮)
    道教科儀,又稱齋醮科儀,指道教道場法事,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簡稱「科教」,也就是法事。      據《說文》,科有程、條、本、品等義。《說文》「程」有法則義。荀卿曰:「程者物之準也」。《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俗話說「照本宣科」,即是本著一定程序敷演如儀。      儀,儀為典章制度的禮節程式、法式、禮式、儀式等,如常說的「行禮如儀」。
  • 揭密道教中神秘驅邪解厄的法術「步鬥,雷法和抉乩」
    雷法,呼風喚雨、驅邪療病的法術。從宋元之際,開始興盛於世。人們紛紛議論,高道們可以運雷霆於手掌,呼風雨於瞬間。於是雷法成為道教最具影響力的法術,廣泛運用於濟世度人。雷法十分神秘,它以內修功夫為基礎,融符籙、咒術、指訣、禹步、氣法為一體,並採納吸收了禪學及密教的修持心法、真言秘咒,以雷霆之術為傳道布教的手段。
  • 明日預告 ‖ 臘八王侯臘之辰.驅邪禳災&解冤釋結&祈福解厄.
    祈請五帝解五方厄,祈福解厄 & 驅邪禳災 & 解冤釋結。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有「三元五臘」的說法,而「三元五臘」都與道教關係密切。提起三元節的來源很多人可能有所了解,而對於五臘節的由來可能就知之甚少了。三元節是三官大帝賜福赦罪解厄的日子,那麼五臘節呢?
  • 真的可以消災解厄嗎?
    《中華風俗志》有云:「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農曆十月十五,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古老的下元節。我們又該如何消災解厄呢?
  • 道教科儀告訴我們正在承受生態被破壞的後果
    春節在家,對道教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一些道教經典,會發現有許多道教科儀,就以「送瘟」、「除瘟」為主題,許多仙真,也正是以為民除瘟的功德而位列仙班。
  • 農曆十月十五,恭賀下元五炁解厄水官大帝聖誕,持誦寶誥可消災解厄!
    ‍‍今日農曆十月十五日,是「下元五炁解厄水官大帝」聖誕之日,也是中華民俗中的「下元節」。水官大帝乃禹帝,三官大帝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職。常持誦三官寶誥必可獲福無量!水官大帝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太清境。水官大帝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水官大帝既掌握江河湖海萬靈之事,又主旱澇災害劫數之期,既掌生人,又管亡者,不但能解天災業滿之靈,還能下濟幽扃人鬼之道。
  • 雷劈棗木-道家法術闢邪神木
  • 農曆十月十五日,「下元五炁解厄水官大帝」聖誕日
    農曆十月十五日,是「下元五炁解厄水官大帝」聖誕之日,也是民俗中的「下元節」。
  • 農曆十月十五日,「下元五炁解厄水官大帝」聖誕日 !
    農曆十月十五日,是「下元五炁解厄水官大帝」聖誕之日,也是民俗中的「下元節」。三官大帝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職。常持誦三官寶誥必可獲福無量!水官大帝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太清境。
  • 忻州古城泰山廟下元節解厄滅愆破獄救苦法訊
    農曆十月十五日即「下元三炁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暘谷帝君」千秋聖誕!又稱「下元節」乃水官大帝解厄滅愆之期。因水官解厄,錄奏天廷,為人解厄!在這次法會中邀請高真,破五方地獄之門,招請地獄中冤親債主,歷代先祖,赴道場前來受上祈嘉祥,下度亡靈,解厄延生。具體法事安排如下:
  • 實用治病驅邪法術:翻天印
    風水洩天機:奇形怪穴法,三十六座騎龍穴法臉上這幾處地方尖,煞氣重,看見了遠遠躲開~陽宅風水:望門斷小法術:六合貴人招財法支招如何看農村住房風水,房屋風水學5個禁忌
  • 【今日功德億倍】恭迎普庵祖師聖誕日 | 祈雨禳疫、消災解厄、普安十方的傳奇高僧
    他是漢傳佛教裡唯一自創咒語的成就者,所傳之《普庵咒》可消災解厄,令蟲、鼠、蚊、蟻遠離,兇神惡煞走避。常予持誦可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繁殖、萬事如意。 01普庵印肅禪師(1115年-1169年),又稱普庵禪師、普庵祖師等,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袁州宜春人(今江西省宜春市)。
  • 道醫符籙驅邪治病的方法,道家護身符簡介【道醫】
    籙之原意為記錄之冊,道教通常指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法術之牒文,它與符文結合而稱符籙,又叫」墨籙」、」雲籙」、」丹書」。《正一修真略儀》曰:「神符寶籙,其出自然,故於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渾茫之際,空中自結飛玄妙氣,成龍籙之章,乃元始神尊化靈應氣然也。這又表明符籙是由道氣演衍而成之文字,太上神真之靈文,九天聖眾之法言。
  • 農曆十月十五,恭賀下元五炁解厄水官大帝聖誕!
    今日農曆十月十五日,是「下元五炁解厄水官大帝」聖誕之日,也是中華民俗中的「下元節」。水官大帝乃禹帝,三官大帝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職。水官大帝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太清境。水官大帝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水官大帝既掌握江河湖海萬靈之事,又主旱澇災害劫數之期,既掌生人,又管亡者,不但能解天災業滿之靈,還能下濟幽扃人鬼之道。
  • 百種法術,五色符籙,茅山宗道術詳解讓你知道茅山道系
    然後按每種法術的具體 要求作法。每種咒語念6~36遍。  百種法術,五色符籙,茅山宗道術詳解讓你知道茅山道系道教以天地規律起源,以黃老之術為宗,自天師道陵君創立天師教,將道教發揚光大,經過時光的洗禮,道門之人不斷創新發揚,期間能人異士輩出
  • 道教科儀三籙七品
    七品者,一者三皇齋,求仙保國;二 者自然齋,修真學道;三者上清齋,升虛入妙;四者指教齋,禳災救疾;五者塗炭齋, 悔過請命:六者明真齋,拔九幽之魂;七者三元齋,謝三官之罪。此等諸齋,或一日一 夜,或三日三夜,或七日七夜,具如儀範,要之皆有所本也。」
  • 道教科儀-玉皇朝科
    功起三寶香,踏罡: 稽首皈依道,道在杳冥中,恍惚開祖劫,混沌理難窮,願燒道寶香,生生常供養。 稽首皈依經,經文煥八方,五千四十八,鳳篆與龍章,願燒經寶香,生生常供養。 伏願, 演清靜解脫之道,濟沉迷幽苦之途。 上祈天恩,下付凡情。 法眾虔誠,稱揚寶號。 舉:香雲達信天尊 提綱: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玉爐香。 待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雲捧玉皇。
  • 為什麼你的法術不靈了?小心是被祖師降罪收法!
    中國道門法術包括正統道法和民間道法兩類。正統道法學的人多數是修真的道士,有清規戒律的約束,其修煉的目的是得道成仙,追求大道。另一類是民間道法,修煉的人群很廣,上至官員富翁,下至平民百姓,均有人修習,其修煉的目的是解決生活當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如求財,求官,求婚姻,求子,驅邪治病等等)。民間道法沒有太多的清規戒律,其禁忌的東西都是為了保證法術的靈驗而設,一般的禁忌都是戒食牛肉,狗肉,無鱗魚等等。對修法人的道德水準要求並不高,所以學習民間道法的大有人在。
  • 道教科儀背後的秘密
    鎮宅闢邪,用善得福牌昨日與道友聊起道教的法事,她總認為道教的科儀太過於繁瑣,因為她做法事,如超度、查事等問題,只需進入功態,焚香請來天尊及各路神靈處理,幾分鐘即可搞定。聽她說完,我只說了一句話:道教的東西奧妙無窮,只是法門不同,面對的信眾不同而已。
  • 農曆十月十五日,下元節恭賀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聖誕
    下元中宮稱為:暘谷洞源宮,「總主水帝暘穀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諸真人,水中諸大神,已得道過去及未得道及百姓男女人仙簿錄籍」。下元左宮稱為:清冷宮,「總主水中萬精蛟龍鯨魚水災大會水母龍門度數之期,百姓男女人籍錄生死功過簡對輕重之事」。下元右宮稱為:北酆都宮,「總主水中積夜死鬼謫役年劫及百鬼萬靈事,百姓男女人應死簡錄黑簿」。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是下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