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最美六哨」關注我哦
尋甸苗族服飾
尋甸縣境內的苗族屬苗族大花苗支系,自稱「阿卯」。清鹹豐年間遷徒到尋甸居住,一般居住在山高、箐深的地方,現有人口6400人左右。
花苗為了保留他們尚存的文字、紀念祖先曾經領有過的城市和田園,就把他們的這些文字、祖先曾經居住過的房屋、耕作過的土地等蠟染在衣服上。
一、服飾原料
純天然的麻、棉布等。
二、服飾製作
1、織布
把成熟的火麻砍下來,放到太陽底下曬到青黃色的時候,把麻皮剝下,分成細麻皮,用工具弄平均、擰成線,用火灰水把麻線煮2至3次,煮時常常翻動,煮到麻線變白,而後洗淨涼幹,用織布機織成麻布,再把麻布摺疊起來,用石板滾壓,把麻布磨平滑。
2、織錦
把牽好的經紗放在織布機上,用一塊潤滑的竹片按花紋需要,將經紗的一根或者數根挑通,而後引進一根緯線。織成的錦有多種用法:做帶子用的較窄,約五分到二尺左右;做婦女衣背用的寬約一尺。
3、蠟染
將白布平鋪在板上,把蠟放入鍋中,加溫使其融化成蠟汁,用蠟刀或小竹條,點繪在布上。繪成後,投入染缸渲染,染好撈出用水煮沸,蠟溶化後就呈現白色花紋,經久不變,美觀大方。
4、刺繡
有凸繡、辮繡、纏繡、貼花、堆花等。凸繡是在底布山多鋪幾層紙花,使所繡花卉凸起,有立體感;辮繡是先將八或十根染色絲先編成「辮子」,然後將它四旋滿綴於底布成花;纏繡是插針後,以線在針頭挽數結,然後再抽針;貼花是用彩色絲片剪成等腰三角形,貼在底布上,在其四周密繡一圈,紋樣多為幾何形;堆花是用緞子剪做花辮,貼上較小的布殼,邊緣往裡折,再層層重疊,綴成後,花辮逐層突出,就像木雕那樣的麒麟、龍、鳳和常見的蟲、魚、花卉、桃子、石榴等,顏色有大紅、紫紅、深藍、深綠、淺綠、深黃、淺黃等。
5、挑花
用手工在黑布上進行挑制,先用線勾出輪廓,再按圖案隔一根或幾根紗線插針,不能錯亂。
6、縫製
用麻線、棉線純手工縫製.
三、服飾種類
分男子服飾、女子服飾,服飾又有便裝、盛裝之分。便裝是平時生活、生產勞動中穿的,配飾較少,刺繡圖案也較少,用普通的蠟染圖案;盛裝主要在結婚、節日或重大活動中穿著,盛裝上的蠟染圖案更精緻、刺繡更精美,盛裝還有帽子和披肩。
男子帽子是用多色的紗布環繞成環狀戴在頭上 (現在基本不戴),穿素白麻布對襟大衣,長齊膝蓋,有一塊跟披肩一樣的衣服是外褂,上面繡有幾何圖形,腰帶上繡有很多圖案、花紋。
女子上衣一般為右開襟無扣,裙子為蠟染百褶裙,裙腰為白色,裙身是婦女用蠟染工藝點蠟畫上的紋樣,裙際繡有各種刺繡、挑花圖案,腰系繡花腰帶。少女頭髮編辮子或直接扎一馬尾留在後面;已婚婦女用毛線將頭髮向上盤一鬏,插一根銀飾。
老年服飾一般以黑、藍色為主色調。
三、服飾種類
分男子服飾、女子服飾,服飾又有便裝、盛裝之分。便裝是平時生活、生產勞動中穿的,配飾較少,刺繡圖案也較少,用普通的蠟染圖案;盛裝主要在結婚、節日或重大活動中穿著,盛裝上的蠟染圖案更精緻、刺繡更精美,盛裝還有帽子和披肩。
男子帽子是用多色的紗布環繞成環狀戴在頭上 (現在基本不戴),穿素白麻布對襟大衣,長齊膝蓋,有一塊跟披
四、服飾特點
服飾以紅、白、黃為主色調,色彩明快、剌繡簡練、生動。上衣、裙子、腰帶、綁腿、挎包上的圖案,遠看錯落有至,近看組合很有法則。
較多使用菱形、方塊等幾何圖案和花邊圖案。有的由幾根平行線排列組成,也有的在兩根平行線之間加橫線而成若干格子,有的大方格套小方格變成「回」字形,有的成網狀和菱形。花邊圖案為部分象形、變形苗文,方格代表祖先曾經領有過的城市和田園。
尋甸苗族服飾民族元素豐富、色彩豔麗、造型美觀大方,蘊含著尋甸苗族人民的遷徒歷史和精神文化,是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調查整理:朱朝發 圖片來源於網絡,謹向肖像權人和版權人致謝!
感謝朱朝發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