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問題用腿解決,艾灸這個穴位,巧治「五十肩」!

2021-01-19 掌門談養生

50歲正值人生的中間點,智慧與腦力正盛,但肩膀的旋轉肌群,也已經累積了四五十年的耗損。肌腱、韌帶雖老舊,但還不至於到損壞的程度,倘若有受傷、發炎現象時,肩膀往往會因疼痛不敢活動,而使得肩關節逐漸有粘黏現象;粘黏越嚴重,活動範圍越不靈活,肩膀越覺得僵硬,這就是俗稱的「五十肩」。

五十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肩周炎,肩周炎又稱為肩關節周圍炎,俗稱凍結肩、漏風肩、凝肩等,是指肩關節周圍組織包括肌肉、肌腱、滑囊及關節囊的慢性損傷性炎症,以肩部酸重及活動受限、僵直為主要臨床症狀。

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古代醫家發現肩周炎的患者往往在條口穴處有明顯的壓痛,而利用以痛取穴的針法和艾灸來刺激條口穴對於肩周炎有著較好的效果。條口穴體現了「有痛便是穴」的理論,遂成為治療肩周炎的要穴。下面跟著掌門師兄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穴位吧。

穴位釋義

條口,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條,木之條也,風也。口,氣血出入的門戶也。條口穴名意指本穴氣血物質以風的形式而運行。本穴物質為上巨虛穴傳來的天之下部水溼雲氣,其量及範圍皆大,經本穴的狹小通道下行時是快速的通行之狀,如風之運行,故名。

取穴位置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脛痛,足緩失履,溼痺,足下熱,不能久立,條口主之。

《外臺秘要》:主脛寒不得臥,脛疼,足緩失履,溼痺足下熱不能久立。

《針灸大成》:主足麻木,風氣,足下熱,不能久立,足寒膝痛,脛寒溼痺,腳痛胻腫,轉筋,足緩不收。

《備急千金要方》:條口、三裡、承山、承筋,主足下熱。解溪、條口、丘墟、太白,主膝股腫、胻酸轉筋。

穴位功能

條口穴有理氣和血、舒筋活絡之功,除用於治療小腿部病證外,還能緩解肩關節周圍的肌肉疼痛和攣痛。

條口穴主治膝、脛、足等疾患:如膝脛酸痛,下肢麻木,腳氣,轉筋,跗腫,足緩不收,足底熱,肩臂不得舉,下肢冷痛,脘腹疼痛,下肢痿痺,肩臂痛,腸疝痛,膝脛酸痛,兩足無力,腹痛,洩瀉,現又用條口穴治療膝關節炎,多發性神經炎,下肢癱瘓,肩關節周圍炎,膝關節炎,胃痙攣,腸炎,扁桃體炎等。

穴位功能一:治療肩周炎

肩周炎,很多人都得過,又稱肩凝,或五十肩。其實,說它是炎症,那是西醫的病名,它並非真正的發炎,實際上是一種無菌炎症。如果從中醫的角度來分析,肩周炎引起的肩關節活動受限、疼痛,實際上是因寒溼導致經絡受阻,氣血運行受限造成的。之所以稱之為「肩凝」,是指其活動受限,像肩關節被凍住了一般;不過,肩周炎屬於自限性疾病,確切地說,它不是病,只是一種症狀,不經治療,慢慢也會好,只是時間或長或短而已。

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的氣血衰敗,是先從胃氣衰弱開始的。所以,肩周炎雖然直接表現為肩膀痛,但實際上是氣血衰敗的一種體現,而艾灸條口穴,其目的是為了恢復人體的胃氣,快速傳輸胃經的冷降水溼濁氣,提高其氣血的運行水平。這就是為什麼條口穴可以治療肩周炎的原因。

穴位功能二:治療血管硬化

血管硬化是一種非炎症性病變,是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管腔狹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變的總稱。有小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動脈中層鈣化三種,以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它是引起腦梗塞和心肌梗塞的主要病因。

因為它通經活絡的能力是非常強的「條口穴」從字面上可以看出,「條者,風也;口者,門戶也」,意思是氣血出入之門。所以,它能夠防治血管硬化。

相關焦點

  • 頸椎不好,艾灸三個穴位,通肩頸,全身輕鬆
    且頸椎病勢必對整個脊椎產生影響,嚴重者會出現脖子前傾、駝背等形體改變問題。所以,對於肩頸,日常的保養很重要,除了平時多活動或按摩頸部,還可以採用艾灸的方式。通常在治療頸椎病時,用艾灸這樣幾個穴位:1、肩井穴:此穴位於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肩井穴具通經活絡之效,為膽經調暢氣血的樞紐,可影響到膽經的疏洩功能。對於肩背痛、手臂不舉、中風偏癱、滯產等氣滯血瘀、氣行不暢的症狀有很好的效果。
  • 藥王曾說,艾灸身上的這個穴位,沒有治不好的頑疾!
    當形容一個人病無可治時,人們常會使用「病入膏肓」這個成語。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實是人體上一對重要的穴位。這個穴位在人體的肩背部。中醫典籍中有「打開膏肓,百病難藏」、「運動膏肓穴,去除一身之疾」等等的說法。中醫認為,病入膏肓,人便無藥可救了。因此人在平常,多多艾灸膏肓,就能百病難侵。
  • 肩膀痛就一定是五十肩嗎?▕ 五十肩的前世今生
    3)在這個規則下肱骨頭若能往下滑動和外轉足夠,就能讓肩膀上舉的動作更加順暢,而不會造成軟組織夾擠、受傷等問題。有學者提出:在90度屈曲之前,最主要的動作是肱盂關節上舉和肱骨頭下滑的動作,肩胛骨相對來說較沒有動作;但超過90度之後,肱盂關節和肩胛骨將以2:1或3:2的方式持續進行。
  • 艾灸養生穴位妙用:手陽明大腸經之五輸穴,你了解多少?
    艾灸養生是一種從古至今都有的保健方法,也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我們施灸之前往往是先找到跟病症相對應的穴位,然後通過燻烤身體穴位的方式進行自然理療。中醫認為,艾灸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等作用。由此可見,熟練的掌握穴位的知識,對於艾灸養生治病有著重要的意義。
  • 肩髃穴:肩三針中的一個,擅治肩周疼痛,當然還有兩個特別的作用
    昨天講了臂臑穴,講它的定位時有講到,在曲池與肩髃的連線上。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肩髃穴。字面理解,肩就是肩膀的意思嘛,髃是肩前骨的意思。連在一起就是說肩髃穴在肩膀前面的骨頭邊。後面還會講到一個肩髎穴,就是在肩膀後面的骨頭邊。
  • 艾灸這個腿上的穴位,是緩解心慌的好方法,卻少有人知道!
    而對於外傷引起的心悸則最好先治好外傷再施用灸法。今天掌門師兄跟大家分享的這個穴位雖然位置在大腿上,但是對於輕症型的心慌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卻很少被人提及,這個穴位就是「伏兔穴」。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穴位釋義伏兔,經穴名。出《靈樞.經脈》。別名外溝。屬足陽明胃經。伏兔,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
  • 肩部穴位——肩髃穴
    肩髃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肩髃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肩髃穴的名解】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陽蹻之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布有鎖骨上神經後支及腋神經和旋肱後動、靜脈。
  • 肩膀越不活動越沾黏怎麼辦?新誠智慧教你甩掉卡卡五十肩靠5動作
    肩周炎,在民間又被稱為五十肩,意思是人到了五十歲左右容易得此病。不過,如今患有肩周炎的人基本不分年齡了,很多年輕人也出現了肩周炎的症狀。之所以將肩周炎稱為五十肩,是因為人上了年紀後衛氣不固、皮膚腠理空疏,容易讓外邪乘虛而入。
  • 艾灸這個穴位可寧心止痛,是心臟病發作的急救穴位!
    很多得冠心病的人外出時總是帶著速效救心丸,以便在急性發作時救命之用,但如果有時忘記帶了怎麼辦?其實,中醫上記載有一個心臟病急性發作時可以急救的好穴位,且操作方便簡單。這個穴位就是掌門師兄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手厥陰心包經的郄穴:郄門穴。郄穴臨床上擅長治療急症,故本穴較該經其他穴位,尤適宜於急性心痛、心悸、心煩、胸痛等心臟疾病。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穴位的具體位置和功能。
  • 艾灸這個穴位,能治腿部抽筋,更能消除現代人的「最大頑症」
    脾虛之後還會造成胃弱,腎虛,肺弱,氣虛,腸胃排洩問題,而溼氣的症狀恰恰是這些重要器官功能減弱之後的反應,從而造成了上述一系列身體不適的症狀,如長斑長痘,皮膚暗黃無光,大腹便便,無精打採、大便糖稀等。祛溼有很多方法,今天掌門師兄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通過經絡穴位祛溼,這就涉及到一個人體的重要穴位—承山穴。
  • 一個穴位無所不治!每天灸一灸,大病惡疾都遠離
    這個穴位到底是什麼呢?當形容一個人病無可治時,人們常會使用「病入膏肓」這個成語。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實是人體上一對重要的穴位。這麼好的穴位到底是什麼呢?如何用呢?大家都聽說過「病入膏肓」這個成語,它源於《左傳》中的一段典故。晉景公患了病,太醫經過診斷,對景公說:「病入膏肓,藥物已無濟於事,無法治了。」後來景公不治而亡。
  • 警惕,不要再同時艾灸多個穴位了
    經常有灸友諮詢艾灸能否同時灸很多穴位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從古至今,包括中醫關於艾灸古籍中的記載,艾灸是有嚴格的順序的。我們簡單點說就是「先背部後前部,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軀幹後四肢」,這個是所有艾灸名家都一致認可的順序,概括來講,其實就是先陽後陰。
  • 艾灸這個臀部的大穴,腰腿問題輕鬆解決!
    有一個穴位,下肢不適都可以找它,這個穴位就是今天掌門師兄要分享的環跳穴,環跳穴能疏通氣血,治療足三陽經所過之病變,最終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穴位釋義環跳,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樞中,髀樞,髕骨,髖骨,分中,髀厭。屬足少陽膽經。環跳。
  • 艾灸這三個穴位,既能解決宮寒,又能去掉肚腩
    那麼如何才能解決宮寒問題,首先要注意平時的生活習慣。女性體質屬陰,最好不要吃冷飲及寒性的瓜果,多吃一些補氣暖身的食物,如核桃、棗、花生等。也可以在月經結束後吃些阿膠、鹿角膠等補血,平時也可以吃點當歸生薑羊肉湯調理一下。
  • 艾灸足三裡穴位的知識 你知道嗎?
    摸到這個骨頭之後。我們用大拇指的指肚從下往上推,當感覺到推不動的時候,拇指所在的地房就是足三裡。2.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右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房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二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裡穴。足三裡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
  • 患上肩周炎,肩疼痛難忍怎麼辦?這個穴位就是治療肩周炎的特效穴
    患者主訴半月前不明原因的出現左側肩膀疼痛,後疼痛逐漸加重,以致上臂不能舉起,洗臉梳頭均受到影響。肩部無紅腫,周圍組織有壓痛。經過以下穴位療法後,患者肩膀疼痛的問題得到很大的改善,活動基本無受限。提起肩周炎,相信很多朋友都不會陌生,這種病症很多人都得過,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俗稱凝肩或五十肩,是以肩部逐漸產生疼痛,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達到某種程度後逐漸緩解,直至最後完全復原為主要表現的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慢性特異性炎症。
  • 【穴位百科】肩髃穴:肩臂攣痛不遂,癮疹
    肩髃穴——肩周疾病的極品保健醫生肩髃是人體腧穴之一,是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出自《靈樞經別》。肩,項下的部位;髃,骨間陷隙也。穴當肩頭三隅角也,此穴對於治療肩胛關節炎,即五十肩有特殊的療效,長期按壓此穴,對於腦卒中、偏癱、高血壓、多汗症、不能提物或手臂無力等病症,有很好的調理保健功效,是肩周疾病的極品保健醫生。
  • 肩周炎、肩袖損傷怎麼治?如果不做手術,通過針灸要怎麼選穴
    在醫院裡經常會看到肩膀不舒服的人,主要的症狀是肩膀周圍的疼痛,還有活動的受限,有的向上無法抬起,有的向外無法抬起,有的向後無法翻到背後去。這些都是肩關節出現問題了。常見的病因有兩個。一個就是肩周炎,也叫「五十肩」、「凍結肩」,這是因為肩周炎常發病在五十歲左右,常常因為寒涼加劇。把整個肩關節凍住了,就沒辦法動了,也會疼痛。另一個就是肩袖損傷。肩關節前後上下有肌肉韌帶包裹著,就像一個袖套把肩關節包著,這些肌肉韌帶的損傷就是肩袖損傷。
  • 肩髃穴:肩部保健必選的穴位
    肩髃穴的位置:肩髃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肩髃穴位於人體的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在肩膀上有個三角肌,三角肌上緣的前邊,把胳膊抬起來,明顯地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就是肩髃穴。
  • 一著風肩膀就疼的厲害,這是氣血凝滯不通了,一個穴位可緩解肩痛
    患者因上周在外受風后感到肩膀疼痛,經敷貼外用藥物後未見好轉,疼痛逐漸加重,以致上臂不能抬舉,洗臉、梳頭等活動均感困難,經查肩膀周圍無紅腫,周圍組織有明顯壓痛。患者使用以下穴位療法後,即感肩膀疼痛減輕,肩關節活動明顯改善。一周後,患者肩膀不適症狀基本緩解。在寒冷的天氣。我們每天活動在寒冷的室外,肩膀很容易受風,肩膀受風著涼後發病緩慢,病程較長,常有數月的疼痛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