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正值人生的中間點,智慧與腦力正盛,但肩膀的旋轉肌群,也已經累積了四五十年的耗損。肌腱、韌帶雖老舊,但還不至於到損壞的程度,倘若有受傷、發炎現象時,肩膀往往會因疼痛不敢活動,而使得肩關節逐漸有粘黏現象;粘黏越嚴重,活動範圍越不靈活,肩膀越覺得僵硬,這就是俗稱的「五十肩」。
五十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肩周炎,肩周炎又稱為肩關節周圍炎,俗稱凍結肩、漏風肩、凝肩等,是指肩關節周圍組織包括肌肉、肌腱、滑囊及關節囊的慢性損傷性炎症,以肩部酸重及活動受限、僵直為主要臨床症狀。
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古代醫家發現肩周炎的患者往往在條口穴處有明顯的壓痛,而利用以痛取穴的針法和艾灸來刺激條口穴對於肩周炎有著較好的效果。條口穴體現了「有痛便是穴」的理論,遂成為治療肩周炎的要穴。下面跟著掌門師兄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穴位吧。
穴位釋義
條口,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條,木之條也,風也。口,氣血出入的門戶也。條口穴名意指本穴氣血物質以風的形式而運行。本穴物質為上巨虛穴傳來的天之下部水溼雲氣,其量及範圍皆大,經本穴的狹小通道下行時是快速的通行之狀,如風之運行,故名。
取穴位置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脛痛,足緩失履,溼痺,足下熱,不能久立,條口主之。
《外臺秘要》:主脛寒不得臥,脛疼,足緩失履,溼痺足下熱不能久立。
《針灸大成》:主足麻木,風氣,足下熱,不能久立,足寒膝痛,脛寒溼痺,腳痛胻腫,轉筋,足緩不收。
《備急千金要方》:條口、三裡、承山、承筋,主足下熱。解溪、條口、丘墟、太白,主膝股腫、胻酸轉筋。
穴位功能
條口穴有理氣和血、舒筋活絡之功,除用於治療小腿部病證外,還能緩解肩關節周圍的肌肉疼痛和攣痛。
條口穴主治膝、脛、足等疾患:如膝脛酸痛,下肢麻木,腳氣,轉筋,跗腫,足緩不收,足底熱,肩臂不得舉,下肢冷痛,脘腹疼痛,下肢痿痺,肩臂痛,腸疝痛,膝脛酸痛,兩足無力,腹痛,洩瀉,現又用條口穴治療膝關節炎,多發性神經炎,下肢癱瘓,肩關節周圍炎,膝關節炎,胃痙攣,腸炎,扁桃體炎等。
穴位功能一:治療肩周炎
肩周炎,很多人都得過,又稱肩凝,或五十肩。其實,說它是炎症,那是西醫的病名,它並非真正的發炎,實際上是一種無菌炎症。如果從中醫的角度來分析,肩周炎引起的肩關節活動受限、疼痛,實際上是因寒溼導致經絡受阻,氣血運行受限造成的。之所以稱之為「肩凝」,是指其活動受限,像肩關節被凍住了一般;不過,肩周炎屬於自限性疾病,確切地說,它不是病,只是一種症狀,不經治療,慢慢也會好,只是時間或長或短而已。
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的氣血衰敗,是先從胃氣衰弱開始的。所以,肩周炎雖然直接表現為肩膀痛,但實際上是氣血衰敗的一種體現,而艾灸條口穴,其目的是為了恢復人體的胃氣,快速傳輸胃經的冷降水溼濁氣,提高其氣血的運行水平。這就是為什麼條口穴可以治療肩周炎的原因。
穴位功能二:治療血管硬化
血管硬化是一種非炎症性病變,是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管腔狹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變的總稱。有小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動脈中層鈣化三種,以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它是引起腦梗塞和心肌梗塞的主要病因。
因為它通經活絡的能力是非常強的「條口穴」從字面上可以看出,「條者,風也;口者,門戶也」,意思是氣血出入之門。所以,它能夠防治血管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