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奮的暑假過去大半,在球場上馳騁後被攙扶來病的年輕人真的太多了,幾乎大部分,都是踝關節韌帶運動損傷,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崴腳」,那麼崴腳了,是什麼樣子,自己該怎麼辦?
今天就以半專業半通俗的角度來說道一下崴腳。
基本上,大部分人,崴腳的時候是這樣的:
這個時候,我們受傷的是踝關節外踝韌帶,外踝韌帶是我們常說的:距腓前韌帶、距腓後韌帶,以及跟腓韌帶,它們長這樣:
外踝韌帶
通常,距腓前韌帶是崴腳時最容易損傷的,比如我們崴腳後腳背腫起一塊,大部分就是距腓前韌帶撕裂出血,就像這樣:
又或是這樣,
看起來挺嚇人是吧,其實這都是輕度損傷的。一般來說,外踝韌帶損傷分為三度:
I 距腓前韌帶損傷。
II 距腓前韌帶及跟腓韌帶損傷。
III 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損傷。
大部分外踝韌帶損傷都是I、II 度,也就是說,都是兩處韌帶損傷以內的。
崴腳,基本有明確外傷史,常發生於跑步、超越或跳躍著地時,常描述踝關節撕裂感覺,偶爾可聽到聲音,踝關節疼痛,失去支撐。
說了這麼多,你要問了,這個時候該怎麼辦?
可以參考RICE原則,或者是美國康復醫學會的POLICE原則,兩者大部分相同,這裡介紹下POLICE原則。
P: Protest 休息,減少活動,保護關節不再次受傷。
OL:Optimal Loading 適當的、合理的負荷刺激
I:Ice 冰敷
C:Compression 加壓包紮
E:Elevation 抬高患肢
所以你也可以看到,這裡的休息、冰敷、抬高患肢都是傷後你就可以做的,但是,你會大吼了,合理負荷刺激是啥?加壓包紮怎麼搞?
是的,這個時候就需要醫生的指導和幫忙了。也就是說,受傷後第一時間,你要做的是第一停下,休息,第二,馬上冰敷,泡冷水也可以,第三,冰敷同時抬高傷足,然後,趕緊去醫院吧。
到了醫院,醫生會對你的損傷做出評判,也許會做以下幾個體查:
前抽屜試驗,陽性預示距腓前韌帶斷裂。
應力試驗,陽性預示跟腓韌帶斷裂。
如果這兩個試驗陽性,那麼,運氣不好,這個損傷比較重了,包紮也許不管用,需要石膏制動了。
你又會問,那照X線嗎?什麼時候照X線?
這個時候我們又需要了解一下Ottawa踝關節準則(Ottawa Ankle Rule)
OAR包括踝和中足兩個解剖部位,骨壓痛和負重行走兩個檢查項目:
1) 損傷後踝關節疼痛,且伴有下面3 項之一者應行踝部X 線檢查:
a.外踝尖或腓骨遠端6cm範圍內有壓痛( A區) ;
b.內踝尖或脛骨遠端6cm範圍內有壓痛( B 區)
c.受傷後無法完全負重行走。傷後即刻至在急診室時患肢不能自行站立步行4 步以上( 不論有無跛行) 。
2) 扭傷後中足疼痛,且伴有下面3 項之一者應行足部X 線檢查:
a.第5 蹠骨基底部壓痛( C 區) ;
b.足舟骨壓痛( D 區) ;
c.受傷後無法完全負重行走。傷後即刻至在急診室時患肢不能自行站立步行4 步以上( 不論有無跛行)
OAR分區
額,上面這個有點費神,如果不是醫學專業,你可以一笑而過。
總之,有些需要照片排除踝關節或足部骨折,像這樣:
撕脫骨折以及應力位X片
當然也有更重的,那就是踝關節骨折,不在本文討論之內了。
還有必要的時候,就要查核磁共振了。
一句話,如果出現骨折,或者應力位踝關節不穩,那麼加壓包紮就不夠了,需要石膏固定,維持位置,保證韌帶癒合,而合理的負荷刺激,也就需要延後了。
把上面的總結一下,(其實嫌麻煩的可以直接跳到這一步):
1.受傷以後,休息、48小時內冰敷、抬高傷足,趕緊去醫院。
2.醫師評估傷情,I度損傷,彈力繃帶包紮,休息三天後逐步踩地及其他康復活動,注意要適量。
3.醫師評估傷情,II、III度損傷,根據踝穩定情況採用石膏或支具固定,2周後根據傷情決定是否改用彈力繃帶包紮並逐步康復活動。
又有人問,康復訓練該怎麼做啊?
感謝《中國骨科康復學》介紹的幾個康復動作,一般II、III度損傷以上的需要用到。
活動度訓練:踝關節主動背伸、蹠屈、內外翻練習
肌肉力量訓練:腓骨肌抗助力等長收縮訓練;足趾推毛巾訓練;足趾夾取物體訓練
本體感覺訓練:坐位平衡板練習,逐步過渡到站位平衡練習
當然,還有少數傷者需要手術治療,通常是運動員或競技類工作人員才需要。
那麼,崴腳了,現在你知道怎麼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