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8-20 09:36:23 來源:黑河日報
——五大連池風景區城市精細化管理紀實
行政商業核心區呈線性分布,街區緊湊縮短步行距離構成「慢格局」;共享交通降低車速,專用慢車道形成「慢交通」;綠地系統慢行道穿行城區,戶外博物館讓行走變成「慢遊賞」。這段內容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副教授鄔東璠和五大連池風景區住建局高級城市規劃師劉洪彬共同撰寫的題為《旅遊鎮慢行系統的規劃設計思考》論文中的節選。文中提及的「慢行系統」是五大連池新鎮設計規劃中「低碳生態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城市建設,規劃先行,這是城市管理中繡出的「先行針」。「我們的設計區別於其他城市規劃,以自然景觀為主,城市建設上要體現火山風貌特色。」劉洪彬給記者展示了新鎮的規劃圖,4條城市主幹道構成城市空間結構的骨架,每一條道路分別朝向不同的火山,建築高度從中心位置向外圍逐步降低,形成良好的視線通廊,火山景觀盡收眼底。低密度的構建,緊湊的街區,創造了錯落有致、步移景異的城鎮環境。
環繞新鎮的白樺林生態綠環,是「慢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自行車道和步行道蜿蜒設置在這條寬度40米、總長度3790米的綠色景觀帶中。這條生態綠環像極了雅致的「宋繡」—— 繡工精緻,針法細密,圖案嚴謹,色彩秀麗。慢行新鎮,一城綠意半城花。道路兩旁白樺、糖槭、山桃俯仰生姿,玉簪、牽牛、孔雀草色彩絢麗,一幅原生態綠化景觀呈現在人們眼前。52歲的園藝師張言國說起綠環的施工建設頗為感慨:「我們就是在一針一線的繡城啊!」園林養護事務繁雜,新鎮20公頃的綠化面積傾注了張言國和園林處60 名園藝工人的全部心血—早春補植樹木、盛夏修剪草坪、晚秋清運枯枝、隆冬守護綠地。園藝師把雙手變成「尺子」,測量這座城市的長度,檢驗著園林綠化養護的精細化水平。
張言國也是一名植物專家,對風景區內1000多種植物瞭然於胸,根據新鎮和老鎮的不同特點,結合當地生物的多樣性和季節的變化,自行設計草坪覆蓋、花卉種植和不同品種樹木栽種。「風景區植物群落豐富多彩,我們正嘗試繁育本土獨有的野生花卉品種,要讓更多的人看到火山腳下美麗的花兒。」張言國曬得黝黑的面龐上露出淳樸的笑容。
城市管理,慢工出細活,針針繡出美麗風景。李淑英和愛人朱江都是風景區的環衛工人,兩人清掃地段相同,工作時間不同。李淑英每天早中晚三次管護片區,朱江和她作業時間正好串開,這樣,就能保持兩人分管片區日常16小時清掃無死角。「我們上班時間不同,已經好久沒在一起吃過飯了!」帽子口罩全副武裝的李淑英笑著說。風景區243名環衛工人,根據實際情況每天分管著3500至7000平方米不等的清掃面積。根據環衛設施規劃建設的垃圾壓縮轉運站,把每天12噸的垃圾分區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收運率達到90%。他們以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工作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展示著整潔的「城市笑臉」。
記者向城建監察大隊隊員寧博說明採訪來意時,寧博認真地想了想說:「用繡花功夫管理城市,那我們的工作可是『雙面繡』。」
城建監察大隊18名隊員負責全區市容市貌、環境衛生、資源保護等多項工作。向內「繡」自己,努力建設成為一支業務精、執法嚴、效率高的執法隊伍。向外「繡」群眾,將心比心,柔性執法,與群眾共商管理、共擔責任,隊員認真履職,群眾主動配合工作。持續三年的26家賓館療養院外立面改造,曾經遇到商戶誤解阻抗,隊員一次次上門解釋勸說,用真情實意打動群眾接受改造。每年春季的「春風行動」,對臨街商服亂擺攤點、私搭亂建、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說服教育,換來城市環境整潔、秩序井然。隊員每天五小時的巡護,和群眾打成一片,多宣傳法規,少用行政手段,群眾的滿意度明顯提升。
漫步在風景區,整潔有序、文明靚麗的城市環境讓人感受到了近年來的巨大變化。風景區正按照「生態、綠色、宜居」的理念,管理觸角精準到「細枝末節」,讓城市生活更有品質更有溫度。「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創建美麗、整潔、安全、有序的城市環境是我們的目標,讓群眾共享美好生活是我們不竭的動力。我們就是要用精湛『繡工』,繡出美麗山水。」風景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侯明充滿深情地說。(記者 谷鴻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