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天明書店-店主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家裡很窮。從記事起,父母便外出謀生,有時候一年也未必能見上一面。有一次我和弟弟在院裡玩耍,遇見母親歸家。弟弟久久不敢相認,問了句你是誰,惹得母親抱著弟弟嚎啕大哭。那時候農村還未通電話,聯繫只能靠寫信。父親在家時,便教我寫信:「母親大人:您好!值此中秋來臨之際,孩兒.......祝工作順利,身體jian康!」。信紙上歪歪扭扭的字跡中間滿是塗改和拼音。後來入了學,我們那時沒有幼兒園,上的是「半年級」。我因父母在外,只能居無定所地寄宿在不同親戚處。幾次轉學下來,周圍都是新同學,就沒有特別要好的朋友。在別的小朋友們嬉鬧玩耍和搖頭晃腦讀a(啊)0(喔)e(呃)時,我就守著一本黃膠皮的中華字典,一頁頁地背下來。大約小學二、三年級時,我在家裡翻到了一本《水滸傳》上冊。對照著字典,磕磕巴巴的讀完後,我似乎找到了新的興趣。一時間也不出去玩耍了,尋寶似的,一點點翻遍家所有的角落。果真讓我找到一本《聊齋志異》,封面破舊、內無譯文,應該是我當教師的太爺爺留下的。我如獲至寶,天知道當時怎麼能看的下去的,即使現在重讀,裡面的很多偏僻文字也讓我頭疼。可那時我對照著中華字典硬是啃了下來,也不知到底讀懂了沒有。但有些故事現在還記得,那時能被我當作寶貝,應該連蒙帶猜的讀懂了不少。《聊齋》為當時的我打開了一個奇異夢幻的世界。在心性未定的年齡讀不適當的書,並不是什麼好事。《聊齋》裡的一些豔鬼妖狐、情愛纏綿的篇章,很容易催熟一個小學生的心智,衝擊並動搖一個求知好學的單純世界。從此我愛上了看課外書,四處搜尋能看的書。正所謂:頑童從來怕聰明,一遇卿卿誤終生。在那個年代,農村識字的不多,除了日曆,家中少有藏書。我喜歡踩著凳子一頁頁的翻日曆,看日曆上面的文字。當新課本發下來時,有的同學就拿家裡的各種舊紙包書皮,每到課間,我喜歡蹭到別的課桌翻看別人的書皮。小夥伴們喜歡用紙張摺疊成方塊,做成「洋牌」,摔在地上拍翻對方的「洋牌」來比賽。我喜歡偷偷拆開弟弟收集的「洋牌」看看紙張上有什麼內容。後來,母親帶回了幾本書,緩解了我對書本的渴望。有一本帶插圖的《成語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成語「請君入甕」的配圖,一個人往燒火的罈子裡鑽的情景;《希臘神話》給我得印象是宙斯很不正經,他會變成白牛......,以及阿波羅和桂冠的故事;還有一部探案集,書名忘記了,印象最深的一則故事是,兇手是司機,因為只有他在公交車上戴手套,從這裡第一次知道氰化鉀是劇毒,認識了「氰」字;還有連環畫《濟公》怒波揮扇降蛟龍,《林海雪原》楊子榮林中鬥猛虎等等。小學四年級,我記得很清楚,那是第一次接觸武俠小說。有個同學炫耀說他親戚家有書,放學後便跟他跑了到幾公裡外的一個村子,偷偷地取回了一本書,名字叫《七劍下天山》。我喜歡日月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