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大流行的發生,很多人都改變了自己的觀念,把減輕體重、改善自身健康放在了「待辦事項」的首位。
隨著國內疫情的穩定,很多在家屯了幾個月膘的朋友紛紛走進健身房。
阿李周圍的好幾個朋友,天天不是往健身房跑,就是在戶外跑步,一跑就是5公裡、10公裡的。
兩個月過後,她們開始「慌了」:「阿李,我天天在鍛鍊,怎麼體重沒變化呀?甚至還重了?」
其實,體重沒有下降,並不代表鍛鍊沒有效果。
可能是以下這幾個原因造成的。
經過一段時間持續不間斷的力量鍛鍊,增加的可能是肌肉。
同體積的肌肉和脂肪,肌肉會比脂肪重得多。
大家看過肥花花的五花肉和瘦肉的對比就明白了。
女性朋友,應該都有這種感覺吧?
經期來臨前的幾天,感覺肚子會變大,有些人甚至身體浮腫。
這是激素變化造成的,也會造成體重臨時增加。
此外,使用激素替代療法的朋友,也會出現體重增加的情況。
一些處方藥,像抗抑鬱的、治療慢性疼痛、癲癇的藥物、降血壓藥物(β受體阻滯劑)也會造成體重波動。
有什麼辦法知道自己增加的肌肉而不是脂肪或水呢?
解決辦法:
現在很多朋友家裡都買了體脂稱。
如果體重顯示增加,但是體脂率顯示降低了,則表示增加的是肌肉。
從外觀看來,體圍(腰圍、臀圍等)會減少。
阿李一直推薦大家用量體圍,而不是稱體重,來衡量減脂的效果,也是這個原因。
此外,對於體脂稱的使用,要避免踩上去的時候腳是溼的。
如果洗完澡,腳還是溼的,站上體脂稱的話,可能會影響測量的準確性。
三分練,七分吃。
對於體型的塑造,對飲食的把握佔到了成敗的70%,這句話真的沒錯!
不少運動的朋友,在辛苦的鍛鍊後,總覺得不好好「犒勞一下」就對不住自己。
「犒勞」的方式就是,過度進食或暴飲暴食!
問題是,我們總是高估了鍛鍊過程中我們消耗的熱量!
最直觀的舉個例子,就是我們可能必須要走77分鐘,才能消耗掉一包炸薯條給我們帶來的熱量攝入。
解決辦法:
第一個,記帳。
把自己吃、喝的食物和分量都記下來,再對比自己的支出熱量。
現在市面很多的APP都有計算熱量的功能,自己對比查一下,就知道了。
支出熱量,也可以用帶有相關功能的心率表上得到。
這裡不方便提供app和心率表的名字,大家在網上搜,很多的。
如果不太熟悉以上這些,也可以使用另一個辦法。
第二個,運動後儘量多吃高營養密度的食物。
高營養密度的食物,是指那些營養價值高、富含纖維的食物,相對的,則是精製碳水化合物、含白糖的、以及垃圾食品。
高密度營養食物,飽腹感強,能補充我們訓練後的能量消耗,幫助我們更好地改善身體成分。
我們鍛鍊的時間,一般最多兩個小時。
而其它的時間,很多朋友可能因為工作原因,一坐就是8-10個小時!
最糟糕的是,一直坐著、很少起來活動。
坐在椅子上幾小時,會減少血管內壁產生並釋放到血液中的脂蛋白脂肪酶。
脂蛋白脂肪酶是一種吸收血液中脂肪的酶,可將脂肪從血液中清除。
當脂蛋白脂肪酶不再「工作」的時候,血脂會繼續循環,最終會以體脂的形式存儲。
有些朋友經歷了辛苦的鍛鍊,精疲力竭,於是在一天接下來的時間都坐著,也容易囤積脂肪。
這裡面涉及到一個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減脂原理。
攝入的熱量(能量)小於支出的熱量(能量),才能減脂。
解決辦法:
不要久坐,每隔半個小時起來活動一下。
利用幾分鐘的碎片時間,走動或伸展身體,原地活動一下。
哪怕每次的空閒時間,只有2分鐘來活動,積少成多,也是一筆可觀的「熱量支出」。
另外要額外說的一點,就是不要過於「迷戀」體脂稱/體重秤。
過多地關注體脂稱/體重秤,會讓我們患得患失,產生挫敗和灰心的情緒。
阿李看到,很多人每天稱、每天量,其實沒必要這樣。
我們身體的改變,不是一天造成的。
而且,測量結果和很多因素有關。
水合作用,食鹽攝入,便秘和吃大餐等因素,每天體稱儀都在變化的數字會讓人「陷進去」。
然而,這些數字並不能切實地說明,我們到底增加或減少了多少體內脂肪。
讓我們更多地關注鍛鍊所帶來的積極的心理和身體健康益處吧。
如果衣服變得寬鬆了,那麼就說明體型在往積極的方向轉變。
祝大家都能減脂成功!
健康是投資,運動是良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