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鳴遠 的
團隊。
陳鳴遠,名遠,號鶴峰、鶴邨、石霞山人、壺隱。他活躍於清康熙、雍正年間,是繼時大彬後中國紫砂史上最傑出的藝人。
《陽羨名陶錄》作者吳騫說:「鳴遠一技之能,間世特出,自百餘年來,諸家傳器日少,故其名尤噪。」他還進一步指出其原因是:「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爭相延攬。常至海鹽,館張氏之涉園,桐鄉則汪柯庭家,海寧則陳氏、曹氏、馬氏,多有其手作,而與楊中允晚研交尤厚」。
陳鳴遠通過同鄉、著名詞人陳維崧的介紹,與海鹽張柯昆仲,桐鄉汪文柏,海寧陳亦嬉、曹廉讓、馬思贊、楊中訥及查慎行等文人墨客成為摯友,經常被延聘至這些朋友的家中為其製作紫砂器。文人們家中收藏的法書名畫、宋元善本、金石秘玩,使陳鳴遠大開眼界:而他們的唱酬吟詠、高談闊論,更是提高其藝術修養豐饒的精神食糧。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整日與文人為伍,陳鳴遠豈能不「問世特出」?
更可貴的是,陳鳴遠還與汪文柏、楊中訥、曹廉讓等,合作開展了紫砂器創作。如稍晚於陳的文人張燕昌在《陽羨陶說》中記:「往梧桐鄉汪次遷曾贈餘陳鳴遠所制研屏一,高六寸弱,闊四寸一分強,一面臨米元章《垂虹亭》詩,一面柯庭雙鉤蘭,……柯庭名文伯,次遷之曾大父,鳴遠曾主其家。」由此我們可知汪文柏曾為陳鳴遠制的紫砂硯屏繪過自己擅長的墨蘭。張燕昌還記道: 「嘗於吾師樊桐山房見一壺,款題『丁卯上元為耑木先生制』,『書法似晚研,殆太史為之捉刀耳』。」楊中納,字耑木,號晚研, 曾為翰林,故稱太史。這是說楊曾為陳壺書銘。陳鳴遠與曹廉讓的合作更頻繁,目前所見可以稱之為陳鳴遠製作的茗壺標準器,多是曹氏撰書壺銘的。
曹廉讓像
曹廉讓,字希文,名將曹履泰之孫,清代文人。著有《廉讓堂詩集》和《廉讓堂唱和集》。工書法,善篆刻,文氣十足,他寫的詩很受當時著名詩人王士禎的賞識。
故宮博物院所藏《王士禎放鷳圖》上便有曹廉讓的題跋,可與鳴遠壺書刻對比。
故宮藏圖 題跋
陳鳴遠 天雞紫砂酒壺
天津博物館藏
其壺蓋以五枚如意紋環繞壺鈕太極紋,此一特徵與「佳意壺」裝飾趣味一致,差別僅於前者為模印貼花,後者以壓印為之。
據考「陳鳴遠天雞紫砂酒壺」制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壺身環刻南北朝文人庾信(子山)詩句「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出自曹廉讓手筆。
曹廉讓是陳鳴遠最主要的陶藝夥伴,絕大多數的雙刀描刻銘文,皆出自曹氏手底。經著名學者宋伯胤先生對照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王士禎放鷳圖》後幅曹廉讓題跋,確定其與「天雞紫砂酒壺」銘一致。
這件「天雞紫砂酒壺」曾為吳騫舊藏,其於《陽羨名陶錄》中談到:「予嘗得鳴遠天雞壺一,細砂作紫裳色,上鋟庾子山詩,為曹廉讓先生手書,製作精確,真可與三代古器並列。竊謂就使與大彬諸子周旋,恐未甘退邾莒之列耳」。
此為鳴遠制紫砂天雞酒具,壺身直口,長頸,鼓肩。肩一側與口之間設雞首形流,對側飾獸首銜環為把。頸上端飾蓮瓣紋,肩部飾一圈繩紋。
腹刻銘: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庾子山句,廉讓書,仿古,壬午重九前二日。此作明確為曹廉讓所書刻。
陳鳴遠 束腰壺
此壺精緻小巧,壺蓋上隆近半圓形,壺底平整,壺鈕作橋形,上方鏤出長方孔,與壺的底足遙相呼應。器形敦穆穩重,中束腰帶紋,壺鈕、底足亦飾方線圈束。
壺底行書銘文曰:一壺清茗,萬卷藏書,明窗淨几,其樂蘧蘧。署款廉齋。筆韻雅致,書卷味十足。
陳鳴遠 東陵瓜壺
南京博物院藏
通高11.2釐米,口徑3.3釐米,底徑51釐米。製作年代為清早期。該壺壺身似一隻豐碩圓滿的南瓜,整體造型巧妙自然,是陳鳴遠的重要代表作品。
壺底向裡凹,中心有臍,雖隱於底卻讓人感到妙趣橫生。壺腹部刻銘「仿得東陵式,盛來雪乳香」,說明了制壺的巧妙構思,另刻「鳴遠」行楷二字,還鈐有「陳鳴遠」陽文篆書印章款。
陳鳴遠 蓮蓬形壺
蘇州文物商店藏
通高8cm
壺身呈蓮蓬形,鼓腹下部漸收斂。壺身四周飾八片寬體蓮瓣。壺嘴短,飾荷葉紋。壺蓋面上以六顆蓮子裝飾在圓形鈕四周,鈕和蓮子均能活動。壺蓋和壺口結合緊密。壺肩部裝有一藕節形的銀配。在壺身一蓮瓣上刻有「資爾清德煩暑成滌君於友之以永朝夕」銘文,並列有陳鳴遠名款及二篆書印「陳」、「 鳴遠」。
陳鳴遠 朱泥圓扁壺
1990年7月福建漳浦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藍國威墓出土
漳浦縣文化館藏
底刻楷書:"丙午仲夏鳴遠仿古",並刻"鳴""遠"一橢圓一方篆印,同墓出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墓碑
汪文柏,清代詩人、畫家、藏書家。字季青,號柯庭,一作柯亭,康熙年間官兵馬司指揮。
工詩畫,精鑑賞,晚年手定詩稿《柯亭餘習》,又有《古香樓吟稿》,文柏兄弟好藏書,文柏有古香樓,文桂有裘杼樓,汪森有碧巢書屋。
人間珠玉安足取 ,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
君不見輪扁當年老斫輪,又不見梓慶削鐻如有神。
古來技巧能幾人,陳生陳生今絕倫。
這是汪文柏,有感於陳鳴遠高超的制壺技藝,而寫下贈詩《陶器行》中的詩句 。
陳鳴遠 四足方壺 汪文柏書
一邊刻: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文柏題。
「是一是二,不即不離」,表現了對二我的哲思,是本我還是他我。
「儒可墨可,何慮何思」,表現了對儒墨兩家的看法,如同一二的思辨,也是表現和而大同的觀念。
故宮博物院藏《弘曆是一是二圖》中,乾隆皇帝在畫卷上御題此銘文。
弘曆是一是二圖
乾隆手跡
楊中訥,字遄木,號晚研,又號晚軒。清官員、書法家、藏書家。書法模晉唐,縱橫中有法度,尤工草書。著有《叢桂集》、《蕪城校理集》、《春帆別集》等。
楊中訥與鳴遠亦師亦友。楊中訥以自己在書畫方面的修養與見解,影響陳鳴遠的創作,鳴遠受益匪淺。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陳鳴遠甚至到楊中訥家制壺。
楊中訥 行書《桃花源記》
結合1937年前的紫砂文獻記載,陳鳴遠、曹廉讓等人團隊創作的紫砂陶器,有如下的一些特徵:
1.品類
全部是日用陶器,如茶具(壺、杯)、酒具(天雞壺、梅花卮)、文具(梅幹筆擱、蓮蕊水丞、研屏)和廠盒、宣爐、香奩、藥碗,等等。但是並沒有各種象生器(如核桃、花生)和純粹的陳設器(如鼎)
2.泥料
大多為細潤的「陶土」,少有「調砂」泥料。泥色比較豐富,不過除個別必需的造形(如東陵瓜)的蒂紐)外,基本上是一器一色。
3.造型
儘管砂器造型豐富,幾何形(如圓扁壺)、象生形(如東陵瓜壺、蓮蓬壺)和仿器形(如天雞酒壺)都有,但是象生形器物均為仿植物形的,並沒有仿動物形的。即使是仿青銅器卣形的天雞壺,其流並非具象的雞首,而是圖案形的紋飾。作品的造形設計,如東陵瓜壺、蓮蓬壺,都是豐滿型的,充滿生機的;而非乾瘦的,氣死沉沉的。
4.製作
作品的製作都十分考究,尤其是細部的製作,如東稜瓜壺瓜身凹線的壓制,蓮蓬壺壺蓋上的紐與6枚蓮子的活動式安置均如此。器表的處理一絲不苟,平滑光潤,各連接處無跡可尋。
5.銘文
系陳鳴遠與曹廉讓等文人合作的結果。一類純為紀事,為誰製作、製作時間及作者署款,如圓扁壺的「丙午仲夏鳴遠仿古」。另一類則是切器、切用、切懷的銘文,天雞酒壺、東陵瓜壺、蓮蓬壺的銘文無不令人擊節稱好。此類銘文可以說是「曼生壺」壺銘的濫觴。銘文由文人創作並書寫,陳鳴遠鐫刻。4件標準器之銘文,俱由曹廉讓書寫。著名陶瓷專家宋伯胤曾將天雞壺的銘文與禹子鼎《王士禎放鷳圖卷》後曹廉讓題跋對照,其書法的結構、筆法等如出一人。而另3件紫砂器銘文書法與天雞壺相似。鑑別陳鳴遠的砂器,如有銘文,與書銘者的書法作品作對比,是重要方法之—。
陳鳴遠與汪文柏、楊中訥、曹廉讓等人的合作,開了名工名人共同創作紫砂器的先河,使其作品的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得到極大的提升。正緣於此,陳鳴遠的仿品層出不窮,令人應接不暇,莫衷一是。
+ 往期回顧
> 敦厚的紫砂風韻【何道洪】何氏風格
> 江友明 ' 掇球
> 童康 ' 有度
> 何濤 ' 漢鐸
> 桑麗 ' 逸塵
· 逐砂報名 ·
新品徵集 免費推廣
詳情了解點擊圖片
直接報名
長按識別二維碼
報名表只需填寫一次,每次新作
送選登記即可
· 新秀加推 ·
周鵬 ' 儀象 點擊鑑閱
專注紫砂實力派
紫砂中華〔中國 · 宜興〕
投稿 微信 + 電詢 1515 2222 038
© ZiYiLianMe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紫砂、茶事、人生。歡迎關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