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紫砂壺名家一覽表

2021-02-19 承禮茗坊

(一)明朝時期的主要壺藝家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李茂林、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邵蓋、蔣伯 ? 、陳用卿、陳信卿、閔魯生、陳仲美、陳光甫、沈君用、周后、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雲從、沈君盛、沈子澈、陳辰、徐令音、項真、陳子畦、陳六如、陳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鄭寧候。 


( 二 ) 清代主要壺藝家有 

  陳鳴遠、許晉候、陳隱龍、項聖思、陳漢文、徐飛龍、華風翔、蔡乾元、惠逸公、錦春、邵元祥、彭君實、蔣志雯、史萬全、史繼長、邵蘭孫、周候祥、楊友蘭、楊繼元、王南林、邵德罄、邵玉亭、邵基祖、楊懷仁、陳文居、陳文柏、葛子厚、潘虔榮、於廷、潘大和、楊季初、張懷仁、陳滋偉、陳殷尚、邵裕亭、範章恩、邵旭茂、邵友蘭、邵友廷、潘緘雄、陳曼生、楊彭年、楊葆年、楊風年、邵二泉、邵恆昌、錢弘文、徐溫庭、蔣良玉、楊履曾、陳綬馥、薛懷、邵景南、陳壽福、蔣德休、吳月亭、陳覲候、朱石梅、陳蔭千、瞿應紹、鄧奎、申錫、邵大亨、邵形龍、何心舟、梅調鼎、華禎祥、華君德、許升候、潘沂寶、邵正來、潘仕成、史維高、魏孟民、王元美、吳芷來、陳用鄉、胡耀庭、邵柏原、路袞補、陳文敘、蕉雪子、吳阿昆、周永福、於子良、馮彩霞、黃玉麟、餘生、趙松亭、金士恆、吳阿根、蔣裕泰、陳光明、程壽珍、陳懋生、潘志茂、王東石、王勝長、邵俊根、邵赦大、邵友廷、邵湘甫、邵雲甫、沈瑞田、陳伯亭、陳研卿、盧蘭芳、邵維新、俞國良、邵雲如、韓泰、江案清、蔣萬豐、王玉林、範鼎甫。

( 三 ) 民國時期的壺藝家 

  李寶珍、吳虎根、楊蓮生、蔣燕亭、範大生、程金壽、光裕、馮桂林、汪寶根、陳少亭、王玉仙、吳純耿、沈孝鹿、邵陸大、範勤芬、劉福兆、江祖臣、金阿壽、汪生義、範臣甫、裴石民、顧景舟。

    

( 四 ) 當代著名壺藝家 

  王寅春、王石耕、丁洪順、王福君、王振國、王生娣、王秀芝、毛國強、葉惠毓、許燕春、劉惠大、劉風英、劉建平、呂堯臣、朱復、任淦庭、朱可心、汪寅仙、沈遽華、沈漢生、李昌鴻、李碧芳、李美金、李正華、李慧芳、束風英、吳雲根、吳亞亦、吳群祥、吳鳴、陳珍慶、陳福淵、陳鋼、陳國良、陳進海、陸巧英、陸文霞、何道洪、何挺初、邵新和、張紅華、張鎖坤、張守智、房玉蘭、範永良、範若君、範其華、範早大、周桂珍、周尊嚴、周定芳、季益順、施福生、施小馬、施秀春、趙洪生、胡永成、鹹仲英、高海庚、高洪英、高建芳、高振宇、凌錫苟、夏俊偉、顧紹培、顧惠君、徐漢棠、徐達明、徐建國、徐維明、徐元明、徐雪娟、徐瑞平、曹婉芬、曹亞麟、謝曼倫、蔣蓉、蔣小彥、儲立文、潭泉海、潘持平、潘春芳、鮑志強、鮑仲梅。

明末清初紫砂壺名家簡介 

  明朝衰敗清朝崛起,北方政治形勢變化很大,但南方的宜興陶業並不受到多大的影響。清代時包括紫砂業在內的整個宜興陶業在向前發展,一些明代未年起就參加紫砂行業的名工巧匠,也都繼續從事他們的創作。  

  明未清初最著名的紫砂大師是陳鳴遠。號鶴峰又號壺隱。[宜興縣誌]稱他是時大彬和徐友泉以來的一大紫砂名手,他雕鏤兼長,善翻新樣,作品纖巧有致。所制茶具雅玩,不下數十種,無不精妙。他的手法近於徐友泉和沈子徵,能自制自刻,書法雅健,有晉唐人筆法,被認為是當時紫砂業中文人風格的代表。他和當時的文人學士過往甚密,尤其與海寧人楊忠訥友誼最深,曾為楊氏創製了一批紫砂壺,據說是他一生中最得意之作。所謂「宮中豔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遠碟」的詩句,就是當時國內外對陳鳴遠作品的高度評價。  

  到了清初雍正和乾隆年間著名的紫砂藝人有陳漢文、楊季初、張懷仁、陳滋偉、楊彭年、楊鳳年、邵大亨、 朱石梅、吳阿昆等。其中陳漢文精工制壺,尤善鋪砂,楊季初善制菱花壺,張懷仁善於壺技篆刻,以仿唐代書 法家懷素的筆法知名。王南林、楊繼元、楊友蘭、邵基祖、邵德沁、邵玉亭等均善制彩釉砂壺,

並承制宮廷御器、王南林的作品則以體質堅淨、款式精雅而著稱,邵玉亭所作「乾隆御製」壺 ,亦工雅可觀。陳文伯和陳文居等所制紫砂花盆,曾暢銷日本。  

  陳鳴遠:號鶴峰、鶴屯、壺隱、石霞山人等,清康熙年間制陶名師,生卒不詳。是時大彬之後的一代名師,長於雕塑裝飾,善翻新樣,技藝精湛,且作品款識書法雅健,有晉唐之風,所作之品,為文人學士、名臣公卿爭相覓取,名孚中外。當時北京有「海外競求鳴遠碟」的贊語,他設計製作的作品有壺、杯、瓶、盆、文房雅玩數十種,有《天雞壺》、《海棠壺》、《誥寶壺》、《花樽》、《菊盆》、《香盤》、《什錦杯》等,傳世作品《南瓜壺》、《竹筍水盂》現藏於南京博物館。  

  楊彭年:制壺巧出玲瓏,不用模子,隨意捏成,富有自然風趣。當時著名金石書畫家陳曼生曾與楊彭年配合制壺,陳親自設計了十八種壺式,交楊彭年等製作,待坯半乾,用竹刀在上面刻書畫,其中精品均由陳氏自刻「阿曼陀室」款,或在壺底、把上刻「二泉」二字,這種壺被稱為「曼生壺 「。其特點是製作精巧,壺嘴不淋茶汁,壺蓋緊閉旋轉後,即使拈蓋而壺身不墜,特別是銘刻的寓意深遠,有「字依壺傳,壺隨字貴」,「名工名士,相得益彰」的稱譽。這就將我國傳統的金石篆刻和書法繪畫藝術進一步與紫砂壺的技藝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新的格調。    

  楊鳳年:清嘉慶年間制壺名藝人,荊溪人,一說浙江桐鄉人,楊彭年之妹。構思巧妙,浮雕精美,可與其兄媲美,是歷來公認最有名望的制砂壺女藝人,傳世作品較多,所制《風卷葵壺》造型典雅,製作工巧,用名貴的天青泥製成,紫檀色中微泛藍,精美內含,溫潤如玉。《竹段壺》呈紫色,沉著穩重,壺體為毛竹段形,嘴、蓋、把,均以竹枝、竹葉裝飾,比例勻稱,疏密合度,工藝精巧,為壺中佳品,現藏於宜興陶瓷博物館。    

  邵大亨:善於仿古而又有所創新,人稱「彭年以精巧勝,大亨以渾樸勝」。所制的「掇球壺 「,「骨肉停勻,雅俗共賞」,「嘴、折勻稱自然,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他的作品「素淨者渾樸端莊,精雕者構圖嚴謹」,故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譽,不愧是一位承先啟後的藝術大師。他又具有堅貞正直、不畏強暴的高貴品質,曾遭縣令毒打而不屈。他的傳世作品如「魚化龍壺 」、「一捆竹壺」等,均渾樸簡練,精美無比,堪稱世之精品。  

  朱石梅:精於監賞,長於人物花卉畫,尤善鐵筆。他以書畫家的身份參加紫砂壺的創製,曾作砂胎色錫壺,將紫砂與錫、玉工藝相結合,使紫砂工藝別開生面。

關於我

修身養性,品茶玩壺,壺友你好我是紫砂世家第五代傳人程禮

  承禮紫砂,是一個以誠信經營為本,堅持原礦,注重健康,弘揚傳統文化的優秀成熟紫砂品牌。

    只賣精不賣爛壺,以堅持原礦,不用外礦、化工泥料堅持選用原礦紫砂泥料,堅持全手工製作,致力於健康生活為根本。

 


相關焦點

  • 紫砂壺名家
    紫砂壺名家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
  • 紫砂壺名家排名之「四大天王」
    一起來看看~亦天下之良工,信陶壺之鼻祖宜興人說起紫砂壺,他們總會提到龔春。畢竟,作為最早留名的紫砂藝人,龔春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是第一個把紫砂壺這一生活用品提升到藝術高度的人。「慄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很精準地概括了供春壺的特色。另外,其壺質地雖薄,但是非常堅實,時雲「供春之壺,勝於金玉」。遺憾的是,龔春的傳世之寶甚少,唯有樹瘤壺(藏於國家博物館)和六瓣圓囊壺(藏於香港茶具文物館)。
  • 中國史上十大紫砂壺名家
    紫砂壺是我國傳統手工製品,也是具有使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於一體的藏品。而且據說長時間使用紫砂壺喝水會對身體有益。所以我國紫砂壺市場是很廣闊的。不過市面上的紫砂壺都比不過手工製作的,而能手工製作紫砂壺的大師少之又少,下面是公布的中國十大紫砂壺名家。江蘇宜興上袁村(今紫砂村)人。生前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88年第二屆),是紫砂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
  • 紫砂壺的發展歷程
    這時期名家輩出,壺式千姿萬態,特別注重筋紋器的製作,這種風氣延續到十八世紀以後。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時大彬和徐友泉。在嘉靖到隆慶年間(公元1522-1572年),繼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藝人有董翰、趙梁、時朋、和元暢四人,並稱為「名壺四大家」。
  • 一把殘缺的紫砂壺居然拍出了300多萬高價?磕壞的紫砂壺你還敢扔
    在很多喜歡收藏紫砂壺的壺友心裡,最悲傷的莫過於自己收藏的一把紫砂壺品相有缺,本該升值一番的壺現在只能擺著瞧著心碎。前幾天也有提到過一位壺友家傳的一把曼生壺,因為磕碰立馬收藏價值就縮水了一半,嗚呼哀哉,悔不當初!
  • 顧景舟款 六稜紫砂壺
    此件六稜紫砂壺顧景舟款,口徑約5釐米,高約10.5釐米,重約393克。壺口邊沿仿僧帽壺製作,壺身是六稜扁圓腹,線條明析工整,轉折合度,筋囊飽滿圓潤,圓中見方、方中寓圓,且以瓜為鈕。底款:顧景舟。整個壺的形態生動、工藝獨特精美;該壺成型難度高,造型挺拔有力,做工嚴謹,因此奠定了它的收藏價值和市場升值潛力。
  • 紫砂壺的12個使用誤區,你中招了嗎?
    器為茶之父,作為品茗佳器的紫砂壺,其產生於宋代,成熟於明代,興盛於清代,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無論古今,愛紫砂壺者不少,但真正懂紫砂壺的人實在不多,茶友們在挑選和使用紫砂壺時也存在一些誤區:
  • 歷代紫砂壺宗師泰鬥
    供春是跟僧人學做的壺,可能製造紫砂壺的年代要遠遠早於供春,宋代就有用紫砂製作的各種陶罐、陶壺,但是僧人只是自己做自己用,供春是第一位由於做紫砂壺出名的人。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  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製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製作的,後人稱之為「曼生壺」。
  • 傳壺人紫砂壺怎麼樣?網友:用了2個月成了這樣!
    第一次聽說傳壺人這個名字的時候,我對它是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的,後來經過多方打聽才知道,傳壺人是隸屬於壺人聯盟的一員,而對於壺人聯盟,我還是聽說過的,它是一個由好幾家紫砂壺機構和許多位制壺藝人聯合組成的一個聯盟,據說只賣原礦紫砂壺、只賣手工壺。
  • 什麼樣的紫砂壺才是好的紫砂壺?告訴你一個秘密:把握這5點即可
    紫砂壺具有用開水沏茶冬不易冷、夏不燙手和泡不走位、貯不變色等特點。所以人們「一壺在手,愛不忍釋」,喝茶人更是人手一隻。不過你手裡的紫砂壺該如何鑑定優劣呢?
  • 想買宜興紫砂壺,學會這五步,商家都被你牽著鼻子走
    紫砂壺是泡茶最好的器皿,一直深受茶友們的喜愛,再加上紫砂壺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一些名家紫砂壺都成了不可多得的「古董」,所以選擇一把對的壺,升值空間是很大的。但是紫砂圈水太深,充斥著不少假壺、化工壺,如果是新手買壺,極容易被坑。
  • 宜興紫砂壺還有哪些別名?
    閒情雅致,壺中茶趣細看古代文人筆下的紫砂壺別稱「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供春最貴,第形不雅,亦無差小者,時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潔者,取以注茶,更為適用。」這是晚明文震亨《長物志》中對壺的評價,文中所指的壺,即我們今天習慣上所稱的紫砂壺,或稱宜興壺。
  • 見重藝林、視同珍玩的紫砂壺有什麼樣魅力,你選壺時看重什麼?
    用紫砂壺泡茶,不像銅錫製品容易產生敗味,更不會有金銀製品那種炫富般的俗氣,清楚的說明紫砂茗壺的工藝性格,同時又符合文人雅趣。第二點:歷代名家匠人們或仿古或仿生,匠心獨運,提升了紫砂茗壺的藝術價值,更成為文人書房不可或缺的要角。
  • 井陘名家許力揚老師與他的新書《井陘古今名人》來啦!
    大陘網有幸邀請到了一位對井陘歷史文化有著多年研究,並已編撰出書的井陘名家來為大家講述這些井陘古今人物的奇聞異事。這位名家就是許力揚許老師,相信很多六十一中畢業的學生們對這位老師都不陌生。小編就曾經做過他的學生。首先,讓我們一起先來認識一下許老師吧。名家簡介許力揚,本名許爭生。字力揚,以字行。
  • 一人一座紫砂壺博物館,怎一個「壕」字了得!
    數百年來,紫砂壺不僅備受歷朝文人墨客喜愛,還深得歷代收藏大家青睞。尤其是名家大師的紫砂壺作品,往往一壺難求。然而,對於很多人來說「只聽其名,未得其顏」的大師紫砂壺,有些人不僅有,還不止一把,更甚至,數量多得足以建起一座自己的博物館!
  • 紫砂壺—紫先生:顧景舟花了三年配壺蓋?!
    是的,大家沒有看錯,的確是近現代的紫砂壺宗師顧景舟老師為了配一個壺蓋,花了三年的時間,那麼大家一定十分好奇,究竟是什麼壺讓大師如此重視?究竟是多大的難度讓大師也要花費如此多的時間。在1988年的春天,收藏名家中的愛壺痴迷者唐國新在黃山的一個小吃店看到了一把紫砂壺,憑藉自己非凡的眼力以及經驗,他深知自己遇到寶了。 於是藉機仔細的翻看了這把紫砂壺後,他自己已經確信這就是嘉慶、道光年間的制壺大家邵大亨的壺。 其中「大亨」二字像世間所有動人的事物一齊出現在了他的面前,哪怕壺蓋已然殘破,但是他依舊和持有者交涉,後用80元買下了這把壺。
  • 新年要到了,還不知道送啥禮品,那就送「紫砂壺」吧!
    每年都送一樣的多沒新意,或者你可以選擇送一把紫砂壺,為什麼呢?那就聽自觀堂說說原因吧。送壺送健康隨著年紀變大,大家越累月注重養生,喝茶就是一個選擇。據了解,茶中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與抗氧化營養素,喝茶既能助防老,也有養生保健功能。
  • 追壺人:紫砂壺的經典壺型有哪幾種
    紫砂壺從明朝正德年間開始到現在,經歷了無數的起起伏伏,紫砂壺型更是浩如煙海,不可計數,在無數的紫砂壺壺型中,有這樣一批紫砂壺的壺型,傳承至今依舊受到無數人的喜好。紫砂壺壺的經典壺型有哪幾種?今天為大家總結了經典壺型中比較常見的石瓢壺傳統壺型,歷代制壺名家都製作過,而且風格各異,細分可分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漢棠石瓢等。雖將石瓢劃分了幾種,但是只是稍微有點差別,大同小異。梯形身、三足腳、倒三角的把、直流、橋紐平蓋,這些石瓢的基本要素,都未曾更改,歷經幾百年,但是一直延續,證明著這些被認同的美。
  • 《遊壺借刀·乘物載道》紫砂壺藝術展開展
    12月18日,《遊壺借刀·乘物載道》紫砂壺藝術展在朵雲軒開展,展覽以紫砂為載體,結合書畫等多種藝術創作形式,帶領參觀者領略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之美。遊壺、書畫、印拓、提拔,當多種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紫砂壺不只是食用器皿,更是一種藝術表達。
  • 當我們欣賞一把紫砂壺時,我們在看什麼?
    可想而知,紫砂壺的造型藝術有十分寬廣的製作空間。但是紫砂壺的創作有成型結構、燒成、實用功能(包括視覺、觸覺)等特定要求,這就給造型設計帶來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和探討紫砂壺造型時,不難發現我們的歷代制壺名家,把紫砂壺的造型藝術考慮得多麼周樣,許多傳世名作歷經百年來,仍始終保持它的魅力,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