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時期的主要壺藝家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李茂林、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邵蓋、蔣伯 ? 、陳用卿、陳信卿、閔魯生、陳仲美、陳光甫、沈君用、周后、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雲從、沈君盛、沈子澈、陳辰、徐令音、項真、陳子畦、陳六如、陳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鄭寧候。
( 二 ) 清代主要壺藝家有
陳鳴遠、許晉候、陳隱龍、項聖思、陳漢文、徐飛龍、華風翔、蔡乾元、惠逸公、錦春、邵元祥、彭君實、蔣志雯、史萬全、史繼長、邵蘭孫、周候祥、楊友蘭、楊繼元、王南林、邵德罄、邵玉亭、邵基祖、楊懷仁、陳文居、陳文柏、葛子厚、潘虔榮、於廷、潘大和、楊季初、張懷仁、陳滋偉、陳殷尚、邵裕亭、範章恩、邵旭茂、邵友蘭、邵友廷、潘緘雄、陳曼生、楊彭年、楊葆年、楊風年、邵二泉、邵恆昌、錢弘文、徐溫庭、蔣良玉、楊履曾、陳綬馥、薛懷、邵景南、陳壽福、蔣德休、吳月亭、陳覲候、朱石梅、陳蔭千、瞿應紹、鄧奎、申錫、邵大亨、邵形龍、何心舟、梅調鼎、華禎祥、華君德、許升候、潘沂寶、邵正來、潘仕成、史維高、魏孟民、王元美、吳芷來、陳用鄉、胡耀庭、邵柏原、路袞補、陳文敘、蕉雪子、吳阿昆、周永福、於子良、馮彩霞、黃玉麟、餘生、趙松亭、金士恆、吳阿根、蔣裕泰、陳光明、程壽珍、陳懋生、潘志茂、王東石、王勝長、邵俊根、邵赦大、邵友廷、邵湘甫、邵雲甫、沈瑞田、陳伯亭、陳研卿、盧蘭芳、邵維新、俞國良、邵雲如、韓泰、江案清、蔣萬豐、王玉林、範鼎甫。
( 三 ) 民國時期的壺藝家
李寶珍、吳虎根、楊蓮生、蔣燕亭、範大生、程金壽、光裕、馮桂林、汪寶根、陳少亭、王玉仙、吳純耿、沈孝鹿、邵陸大、範勤芬、劉福兆、江祖臣、金阿壽、汪生義、範臣甫、裴石民、顧景舟。
( 四 ) 當代著名壺藝家
王寅春、王石耕、丁洪順、王福君、王振國、王生娣、王秀芝、毛國強、葉惠毓、許燕春、劉惠大、劉風英、劉建平、呂堯臣、朱復、任淦庭、朱可心、汪寅仙、沈遽華、沈漢生、李昌鴻、李碧芳、李美金、李正華、李慧芳、束風英、吳雲根、吳亞亦、吳群祥、吳鳴、陳珍慶、陳福淵、陳鋼、陳國良、陳進海、陸巧英、陸文霞、何道洪、何挺初、邵新和、張紅華、張鎖坤、張守智、房玉蘭、範永良、範若君、範其華、範早大、周桂珍、周尊嚴、周定芳、季益順、施福生、施小馬、施秀春、趙洪生、胡永成、鹹仲英、高海庚、高洪英、高建芳、高振宇、凌錫苟、夏俊偉、顧紹培、顧惠君、徐漢棠、徐達明、徐建國、徐維明、徐元明、徐雪娟、徐瑞平、曹婉芬、曹亞麟、謝曼倫、蔣蓉、蔣小彥、儲立文、潭泉海、潘持平、潘春芳、鮑志強、鮑仲梅。
明末清初紫砂壺名家簡介
明朝衰敗清朝崛起,北方政治形勢變化很大,但南方的宜興陶業並不受到多大的影響。清代時包括紫砂業在內的整個宜興陶業在向前發展,一些明代未年起就參加紫砂行業的名工巧匠,也都繼續從事他們的創作。
明未清初最著名的紫砂大師是陳鳴遠。號鶴峰又號壺隱。[宜興縣誌]稱他是時大彬和徐友泉以來的一大紫砂名手,他雕鏤兼長,善翻新樣,作品纖巧有致。所制茶具雅玩,不下數十種,無不精妙。他的手法近於徐友泉和沈子徵,能自制自刻,書法雅健,有晉唐人筆法,被認為是當時紫砂業中文人風格的代表。他和當時的文人學士過往甚密,尤其與海寧人楊忠訥友誼最深,曾為楊氏創製了一批紫砂壺,據說是他一生中最得意之作。所謂「宮中豔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遠碟」的詩句,就是當時國內外對陳鳴遠作品的高度評價。
到了清初雍正和乾隆年間著名的紫砂藝人有陳漢文、楊季初、張懷仁、陳滋偉、楊彭年、楊鳳年、邵大亨、 朱石梅、吳阿昆等。其中陳漢文精工制壺,尤善鋪砂,楊季初善制菱花壺,張懷仁善於壺技篆刻,以仿唐代書 法家懷素的筆法知名。王南林、楊繼元、楊友蘭、邵基祖、邵德沁、邵玉亭等均善制彩釉砂壺,
並承制宮廷御器、王南林的作品則以體質堅淨、款式精雅而著稱,邵玉亭所作「乾隆御製」壺 ,亦工雅可觀。陳文伯和陳文居等所制紫砂花盆,曾暢銷日本。
陳鳴遠:號鶴峰、鶴屯、壺隱、石霞山人等,清康熙年間制陶名師,生卒不詳。是時大彬之後的一代名師,長於雕塑裝飾,善翻新樣,技藝精湛,且作品款識書法雅健,有晉唐之風,所作之品,為文人學士、名臣公卿爭相覓取,名孚中外。當時北京有「海外競求鳴遠碟」的贊語,他設計製作的作品有壺、杯、瓶、盆、文房雅玩數十種,有《天雞壺》、《海棠壺》、《誥寶壺》、《花樽》、《菊盆》、《香盤》、《什錦杯》等,傳世作品《南瓜壺》、《竹筍水盂》現藏於南京博物館。
楊彭年:制壺巧出玲瓏,不用模子,隨意捏成,富有自然風趣。當時著名金石書畫家陳曼生曾與楊彭年配合制壺,陳親自設計了十八種壺式,交楊彭年等製作,待坯半乾,用竹刀在上面刻書畫,其中精品均由陳氏自刻「阿曼陀室」款,或在壺底、把上刻「二泉」二字,這種壺被稱為「曼生壺 「。其特點是製作精巧,壺嘴不淋茶汁,壺蓋緊閉旋轉後,即使拈蓋而壺身不墜,特別是銘刻的寓意深遠,有「字依壺傳,壺隨字貴」,「名工名士,相得益彰」的稱譽。這就將我國傳統的金石篆刻和書法繪畫藝術進一步與紫砂壺的技藝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新的格調。
楊鳳年:清嘉慶年間制壺名藝人,荊溪人,一說浙江桐鄉人,楊彭年之妹。構思巧妙,浮雕精美,可與其兄媲美,是歷來公認最有名望的制砂壺女藝人,傳世作品較多,所制《風卷葵壺》造型典雅,製作工巧,用名貴的天青泥製成,紫檀色中微泛藍,精美內含,溫潤如玉。《竹段壺》呈紫色,沉著穩重,壺體為毛竹段形,嘴、蓋、把,均以竹枝、竹葉裝飾,比例勻稱,疏密合度,工藝精巧,為壺中佳品,現藏於宜興陶瓷博物館。
邵大亨:善於仿古而又有所創新,人稱「彭年以精巧勝,大亨以渾樸勝」。所制的「掇球壺 「,「骨肉停勻,雅俗共賞」,「嘴、折勻稱自然,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他的作品「素淨者渾樸端莊,精雕者構圖嚴謹」,故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譽,不愧是一位承先啟後的藝術大師。他又具有堅貞正直、不畏強暴的高貴品質,曾遭縣令毒打而不屈。他的傳世作品如「魚化龍壺 」、「一捆竹壺」等,均渾樸簡練,精美無比,堪稱世之精品。
朱石梅:精於監賞,長於人物花卉畫,尤善鐵筆。他以書畫家的身份參加紫砂壺的創製,曾作砂胎色錫壺,將紫砂與錫、玉工藝相結合,使紫砂工藝別開生面。
關於我
▼
修身養性,品茶玩壺,壺友你好我是紫砂世家第五代傳人程禮
承禮紫砂,是一個以誠信經營為本,堅持原礦,注重健康,弘揚傳統文化的優秀成熟紫砂品牌。
只賣精不賣爛壺,以堅持原礦,不用外礦、化工泥料堅持選用原礦紫砂泥料,堅持全手工製作,致力於健康生活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