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名家
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陽羨茗壺系》中認為明成化、弘治年間宜興湖金沙寺和尚是最早製作紫砂壺的人。
金沙寺僧是為紫砂壺鼻祖。(其實宋代就有陶藝制壺)
供春,又名龔春,江蘇宜興人,中國紫砂壺開創者。供春,初為吳頤山家僮,隨吳侍讀於宜興金沙寺。
據傳供春學金沙寺老僧,淘細土摶坯,見銀杏樹癭瘤疤有感,制而成壺,世稱「供春壺」。「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摶坯茶匙穴中,指掠內外」。
供春壺內外隱見手指螺紋,古秀可愛,敦龐周正,慄色暗暗,如古金鐵。
清吳騫《陽羨名陶錄》記載,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是繼供春之後制壺四大家。
董翰,號後溪,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宜興紫砂制陶名家。
董翰制壺一改寺僧、供春以來的古拙風格,始造菱花式壺,極盡工巧。《陽羨名陶錄》認為四家中,董翰作工「文巧」,其餘三家「多古拙」。
趙梁,又作趙良,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宜興紫砂制壺四大家之一。明代壺中的提梁式,就是首先由他創製的。《陽羨名陶錄》記趙梁所制茗壺多為提梁式,作品以古拙著稱。
元暢,又作元錫、袁錫,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宜興紫砂制壺四大家之一。
時朋,又作時鵬,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紫砂制壺四大家之一,提時朋可能知者甚少,但是,他的兒子就是名滿江湖,炫耀百代,一代紫砂壺宗師時大彬。
第一時代的紫砂王者時大彬。
時大彬,字少山,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紫砂陶藝大師,被譽為「千載一時」,「明代良陶讓一時」,「宮中豔說大彬壺」,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緻,妙不可思,他的壺千金難求。
時大彬開創了調砂法制壺,別具情趣。
技法上,改進了供春「斫木為模」的製法,把打身筒成形法與鑲身筒成形法結合起來,由此確定了紫砂壺泥片鑲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壺製法的一大飛躍,又首創方形、圓形壺式,成為紫砂壺造型的典型壺式。
時大彬聽從陳繼儒等文人的建議,改作大壺為小壺,使紫砂壺更適合文人的飲茶習慣,把文人情趣引入壺藝,使壺藝與茶道相結合,把紫砂壺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許次紓《茶疏》云:「昔時龔春制壺,近日大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蓋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隨手造做,頗極精工。
時大彬壺上銘款甚為講究,為端麗的楷書,用竹刀刻成,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中說其「書法嫻雅,在《黃庭》《樂毅》帖間,人不能仿,賞鑑家用以為別」,並稱其為「大家」。
時大彬傳徐友泉,李仲芳,歐正春,蔣時英,邵文金,邵文銀,陳光甫,其中,時與,李,徐二弟子號稱明代三大紫砂「聖手」。
李茂林,名養心,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宜興紫砂陶名家。因家中排行老四,又擅長製作小圓砂壺,人稱「小圓壺李四老倌」。
清嘉慶《宜興縣誌》稱其所制之壺「妍妙在樸致中,世稱名玩」。他的作品不加款署,僅朱書號記。
另據明人周高起考證,在李茂林之前,紫砂壺都直接放入缸窯燒造,不用匣缽封閉,「不免沾釉淚」,自李養心始,壺「乃作瓦缶,囊閉入穴」,是紫砂壺裝燒方法的一大改革。
徐友泉,明萬曆年間人(公元1573-1620年),名士衡。據《陽羨茗壺系·名家》記載,其父是時大彬朋友,但因有造型藝術天賦,為時大彬賞識,納為弟子。
他有著造型藝術方面的天才,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製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樸渾厚。
他對紫砂工藝在泥色品種的豐富方面有傑出的貢獻,善於配合色土,別出心裁,對壺泥色和壺式樣有著很多發明和創造,西施壺為徐友泉首創。
徐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也。
清人吳梅鼎在《陽羨茗壺賦》中寫道:「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而從心,技而進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把徐友泉稱作窮變化、集大成的一代宗匠,可謂備極推許。
李仲芳,制壺名手李茂林長子,為大彬弟子,作品文巧精工,技藝俱佳。
其父督以敦古,芳嘗手一壺示其父曰:「老兄,者個何如?」俗因呼其所作為「老兄壺」。
《陽羨名陶錄》記其作品由古樸漸趨精巧,清初人認為他的「小圓壺形制精絕,又在大彬之右」,吳梅鼎評價李仲芳壺有「仲芳骨勝而秀出刀鐫」。
《陽羨茗壺系》載:「今世傳大彬壺,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見賞而自署款識者,時人曰:『李大瓶,時大名』。」是說時大彬署名的壺中有的是李仲芳制胚,時大彬認可而署款的。
歐正春,號「子明」,時大彬弟子,精花卉果物造型,善於製作花器。
《陽羨茗壺系·雅流》有「歐正春,多規花卉果物,式度精研。」《陽羨茗壺賦》有「正春肉好,而工擬刻書。」
據推測,歐正春可能與歐窯創始人歐子明系同一人。他以白泥或紫泥作胎,仿宋鈞窯瓷器造型及其乳濁釉,器型有盆、奩、架、瓶、盂、尊、爐等,釉色以天青、天藍、芸豆紅等居多,亦見葡萄紫、灰藍色等珍貴品種,世稱「歐窯」,製品稱「宜鈞」。
明代中早期,歐窯仿製鈞窯製品,時享譽盛名,而後又仿哥窯、汝窯等官窯製品。因其最早仿製鈞窯製品,故世稱宜鈞。
蔣時英,字伯荂,明萬曆十年至崇禎十四年間人(1582-1641年),原籍安徽婺源,時大彬弟子。作品堅緻不俗,其壺樣由鑑賞家項墨林定式,世稱「天籟閣壺」。
邵文金,又名「亨祥」,原籍江西婺源,時大彬弟子。《陽羨茗壺系·雅流》有「邵文金,仿時大彬漢方,獨絕。
邵文銀,又名「亨裕」,邵文金弟,時大彬弟子。《陽羨砂壺圖考·正傳》載「大彬精製壺,而邵文銀兄弟獨得其秘,文銀所制壺間以亨裕署款,後摹仿者多」。
陳光甫,能仿供春、茂林、大彬之傳器,被時大彬視為「入室弟子」,是一位只有一隻眼睛的殘疾作者,作品的口和鈕有略微偏斜。《陽羨茗壺系·雅流》說他「天奪其能早眚一目。相視口的,不極端致,然經其手摹,亦具體而微矣。」
第二時代紫砂壺大師為明末清初陳鳴遠、惠孟臣。
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是幾百年來紫砂壺高手。
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慄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薺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鏤,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栩栩如生,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情趣。這些創作,極大的豐富了紫砂陶除日用品外的純藝術欣賞門類。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
他在茶壺形制設計上,力變明末筋紋器形,多以自然形體如壺,成為「花貨類」的宗師,並使花貨茶壺崛起成為紫砂茗壺的重要形制。
他擴大了紫砂陶造型藝術的外延,把青銅器皿,文房雅玩也包括進來,諸如筆筒,瓶,洗,鼎,爵等,並使其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他還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作裝飾,署款以刻名和印章並用,把中國傳統繪畫書法的裝飾藝術和書款方式,引入了砂壺的製作工藝,使原來光素無華的壺體增添了許多雋永的裝飾情趣,也使砂壺更具有了濃厚的書卷氣,再加之詩銘、書款的書法雅健娟秀,富有晉唐筆意,把壺藝、品茗和文人的風雅情致融為一體,極大的提高了砂壺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成為真正的藝術品進入了藝術殿堂,這是陳鳴遠在壺藝發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勳。
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有「海外競求鳴遠碟」。
惠孟臣,明天啟到清代康熙年間,荊溪人,著名壺藝名家,長於製作小壺,以小勝大。他壺藝出眾,獨樹一幟,作品以小壺多、中壺少、大壺最罕,所制茗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善調砂泥,壺式有圓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圓腹、扇形等,尤以所制梨形壺最具影響,十七世紀末外銷歐洲各地,對歐洲早期的制壺業影響很大。據說安妮皇后在定製銀質茶具時,要求模仿惠孟臣的梨形壺。孟臣所造小壺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制小壺馳名於世,後世稱為「孟臣壺」,這種小壺特別適合於飲功夫茶,因而風靡南國。後期專制硃砂幾何形小壺,造型奇、體積小、工藝精。這種壺式為後世水平壺的前身
孟臣壺,尤注重銘刻的書法,他的刻款書法秀娟,不離唐賢風格,竹刀劃款,以器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精品。
第三時代紫砂壺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雙劍合璧陳鴻壽和楊彭年。
陳鴻壽,號曼生,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
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
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傳世有曼生十八式。
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製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製作的,後人稱之為「曼生壺」。
陳鴻壽使紫砂陶藝更加文人化,製作技術雖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對後世影響很大。
楊彭年首創捏嘴新工藝,他不用模子,信手捏來,隨意而成,頗具天趣。
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間的巨匠邵大亨。
邵大亨,制壺大家。他在少年時就享有盛名,是繼陳鳴遠以後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壺以揮撲見長,尤其在制簡練形體,如掇球、仿古等壺,樸實莊重,氣勢不凡,更突出紫砂藝術質樸典雅的大度氣息,他的壺「力追古人,有過之無不及也」。他的作品在清代時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視為珍寶,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說。
顧景舟在《宜興紫砂壺藝概要》中云:「經我數十年的揣摹,覺得他(邵大亨)的各式傳器,堪稱集砂藝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從他選泥的精練,造型上審美之奧邃,創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藝的高超,博得一時傳頌,盛譽之高,大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慨。」
其它如邵友蘭、邵友廷、蔣德林、黃玉麟、程壽珍諸人
邵友蘭,清道光年間人,是當時的制壺名家之一。也是當代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祖母的前輩人。邵友蘭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緻,質堅如玉為一絕」。邵友蘭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緻,質堅如玉」為一絕。藝術風格俊雅精美,式度嚴謹。傳器以光素器為主。
邵友廷,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間宜興上袁村人,他精工壺藝,尤其善於製作鵝蛋壺和掇球壺,形制尚樸,技藝腴麗。是近代制壺名家程壽珍的養父,為其造就紫砂藝品的堅實基礎,他製作的紫砂壺大多工整、規矩,尤其擅長製作方圓器和加彩壺。
蔣德林,字萬泉。清代道光同治年間紫砂壺、陶瓷藝人壺藝極精而無師承,善制壺、盆、盤及書案陳設文具等器, 「色工致,為一時冠。
黃玉麟,生於清末(1842-1914),繼邵大亨之後又一重要的制壺大家,他所制的壺選泥講究,作品瑩潔圓潤,精巧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有說他「每制一壺,必精心構選,積日月而成,非其重價弗予,雖屢空而不改其度」。
程壽珍(1858—1939年),又名陳壽珍,號冰心道人,清鹹豐至民國初期的宜興人,是一位勤勞多產的紫砂壺名家,師承其養父邵友庭,擅長制形體簡練的壺式。作品粗獷中有韻味,技藝純熟。所制的「掇球壺」最負盛名,壺是由三個大、中、小的圓球重疊而壘成,故稱掇球壺。其造型以優美弧線構成主體,線條流暢,視覺感也極為舒適,整把壺穩健豐潤。該壺於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和芝加哥博覽會得金獎,當時名重一時。
第四時代的紫砂大師顧景舟,潛心紫砂陶藝六十餘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邇。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他18歲,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制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的訣竅,憑藉文學功底,方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他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鬥」,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一代宗師」,他以博大的胸懷,精湛的技術,在紫砂發展史 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不愧為一座重要的裡程碑。正如著名美術大師亞明先生所評:「紫砂始於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過十餘人。顧兄景舟當為近代大師。他作品造型完整,技術高超,將紫砂技術發揚光大,其作品應尊為神品。其特色是,整體造型古樸典雅,形器雄健嚴謹,線條流暢和諧,大雅而深意無窮,散發濃鬱的東方藝術特色,所制之器脫俗樸雅,儀態紛呈,堪稱「集紫藝之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
顧景舟傳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
紫砂高手,餘者朱可心、高海庚、裴石民、王寅春、吳雲根、徐秀棠、李昌鴻、沈蘧華、顧紹培、汪寅仙、呂堯臣、徐漢棠、蔣蓉等也各自身懷絕技,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
資料來源網絡
俊傑
按二維碼加關注
附歷代紫砂壺藝人名錄。
明代:金沙寺僧,(龔)供春,董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李茂林,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歐正春,邵文金,迢文銀,將伯荂,陳信卿,陳光甫,陳俊卿,沈君盛,陳子畦,邵蓋,邵亨裕,周后溪,邵二孫,陳用卿,陳正明,閔魯生,陳仲美,沈君用,徐令香,陳辰,陳和之,陳挺生,承雲從,周季山,沈子澈,徐次京,惠孟臣,陳文卿,王友蘭。
清代:陳鳴遠,陳恆茂,陳漢文,陳秉文,陳隱龍,楊友蘭,陳蔭千,楊季初,楊彭年,楊寶年,楊鳳年,楊繼元,楊履乾,陳白康,陳文居,陳文白,陳覲侯,陳綬馥,陳伯亭,陳滋偉,鄭寧侯,華鳳翔,許龍文,範章恩,項聖思,潘虔榮,潘大和,申錫,史維高,王南林,王東石(韻石,林園),王倫,葛子厚,吳月亭,馮彩霞,邵旭茂,邵友廷,邵景南,邵大亨,邵梭根,邵元華,邵友蘭,邵元茂,邵元林,邵景南,邵二泉,邵權寅(赦大),邵茂林,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邵伯原,邵湘甫,邵雲甫,邵正來,徐飛龍,徐顯名,徐溫廷,方揆,漢珍,錢弘文,吳軒龍,黃玉麟,何心舟,將德林(萬泉),將裕泰,將萬豐,惠逸公,陸思亭,君德,殷尚,許晉侯,許伯俊,許升侯,張懷人,葛子厚,裴永林,袁雲龍,味泉,吳阿昆,吳阿根,羅蘭舫,金士恆,邵玉亭,崔克順,陳懋生,陣硯卿,沈才田,盧蘭芳,韓泰,邵雲如,陳少亭,饒壽川,戴雪生,杜順六,支泉,壺痴,大朋,朱全月,周根大,祥林等,清代朱泥壺,刻款:哲如,柏原,留佩,蒼園,聖和,文遠,文旦,徐恆茂,陳伯芳,印款:範虞,文九,將覲侯,萬豐,將賢明。
中華民國:程壽珍,趙松亭,陳光明,汪生義,俞國良,李寶珍,將燕亭,汪寶根,馮桂林,範鼎甫,範錦甫,王熙臣,範大生,葉德喜,範佔(福奎),範正根,範澤林,邵洪坤,儲銘,徐祖煭屯,邵全章,邵寶琴,邵路大,邵洪明,江案卿,將祥元,沈孝鹿,唐風芝,吳純耿(順根),吳祥大,施福生,束金壽,邵仲和(冶陶,半陶),金鐵芝,諸葛勳,談堯坤,陳經耕,陳被淵,朱幫基,陶福生,錢盤根,李榮富,蕭坤生,錢應生,徐盤大,張小懷等。
現當代:任淦庭,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朱可心,高海庚。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將蓉,徐秀棠,呂堯臣,汪寅仙,徐漢棠,譚泉海。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李昌鴻,周桂珍,何道洪,鮑志強,。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鮑仲梅,顧紹培。
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王石耕,許成權,沈蘧華,凌錫苟,吳震,範洪泉,謝曼倫,儲立之,張紅華,毛國強,潘持平,沈漢生,徐達明,曹亞麟,吳鳴,季益順;
藝術院校教授研究員:潘春芳,高振宇,徐徐,
宜興紫砂高級工藝師名錄:何挺初,李碧芳,曹婉芬,周尊嚴,程輝,鹹仲英,夏俊偉,高建芬,劉建平,許豔春,陳國良,江建翔,吳培林,尹祥明,倪順生,範永良,陳建平,顧道榮,顧治培,施小馬,史國富,楊勤芳,吳群祥,儲集泉,高麗君,黃自英,張慶臣,丁洪順,馮群星,邵新和,將新安,吳同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