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 陳覲侯製 紫泥團龍紋貼花貢碗
紫砂裝飾與器物的造型和社會審美取向,有著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聯繫。裝飾是對紫砂器進行藝術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對提高器物的外觀質量、增進鑑賞情趣、豐富藝術表現起著積極有效的作用。貼花和印花是其中的傳統裝飾工藝,都具有很強的立體感,下面就來介紹一下二者的區別。
▲清 陳覲侯制
▲清早期 朱泥貼花松鼠葡萄壺
貼花是將模印或手捏塑的花形或裝飾部件用泥漿貼在壺體上。陶器中的貼花工藝在秦漢時期陶器的塑造中就已經使用。如秦俑坑內的大批珍貴的陶俑和陶馬,都是分別塑、印部件,然後粘接為整體,貼的技法使用佔有相當比重。
▲南宋·吉州窯剪紙貼花仙鶴紋盞
1965年南京中華門外馬家山油坊橋吳經墓中出土的一件明嘉靖年間的紫砂提梁壺,該壺的壺嘴根部與壺腹部相連接處粘貼0.2釐米厚的四瓣柿蒂形紋葉片,顯然受金屬器的影響,一是為了使流粘貼更加牢固,二也起到裝飾作用。此種方法成了紫砂壺裝飾的主要方法之一,多用於貼花貨上的葉子、梅花等。
▲清中早期 紫泥貼花「蕭」字款盞託 (一對)
▲清早期 朱泥貼花坦然壺
▲清早期 朱泥貼花龍蛋壺
剔花裝飾,其實是一種特殊的雕刻工藝——透雕,即在浮雕的基礎上鏤空其背景部分。3000年至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黑陶,就曾運用了剔花裝飾手法。此種工藝後來用於瓷品裝飾,被稱為玲瓏瓷。
▲清乾隆 玲瓏八竹壺
紫砂茗壺的剔花裝飾明末清初就已經出現,清代中期較為流行,其方法是以泥片鑲接後呈雙層結構,在壺體、壺蓋的外層鏤空雕裝飾紋樣,使之奇巧華麗,但缺點是容易損壞,不夠耐用。為了避免這一缺陷,當代紫砂藝人在運用剔花工藝時,不再在壺體大面積施行,而改為在壺蓋、壺流等局部進行小面積的鏤空。這樣既增加了美感,又防止了一碰即斷,可謂興利除弊。
▲清早期 朱泥鏤雕三友圖茶壺
▲陳鳴遠款紫砂透雕花鳥筆筒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圍觀,請添加微信號:zishachina001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紫砂中國】►選把好壺,與歲月一起靜靜泡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