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來說,也許應該只能說是美國沒能打贏韓戰。朝鮮戰場,如果僅僅以雙方的損失及軍隊傷亡人數來看,美國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戰敗,但是作為主動挑起戰爭的一方,沒有打贏,就是失敗。這場沒能打贏的戰爭,對美國乃世界的影響,都是深遠的。
「聯合國軍」總司令馬克—克拉克哀嘆:我成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上簽字的陸軍司令官。
1953年7月27日,交戰雙方首席談判代表,在朝鮮的板門店籤署了《韓戰停戰宣言》。
朝鮮戰場的失敗,對美國的國家綜合國力、軍事實力以及國際影響力,總體上沒有太大實質性影響,最大的影響來自是對美國心理上的打擊。從建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上,對外較大規模的大型戰爭中,美國還沒有失敗的記錄。不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不管是對陣世界軍事強軍德國、日本,還是世界大國俄國,美國都是勝利者,美國的國際地位如日中天,美國軍人的自信和聲譽更是無以復加。
但是,面對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一個一窮二白、積貧積弱的國家,一個軍事裝備落後、沒有海空軍、沒有坦克等重型武器裝備的國家,美軍幾乎動用了所有的軍事力量(陸軍出動了騎兵1師、陸戰1師、美2師、美3師、美7師、美24師、美25師和第187空降戰鬥群,兵力最多時將近40萬人;海軍出動各種艦艇210艘,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383架;空軍先後出動各種飛機數萬架,戰場上飛機最多時達1700多架。),卻始終無法撼動中國軍隊。美軍不敗的神話就此被完全打破,對美國軍隊以及美國整個國家的挫敗感十分的深重。
以至於,後來爆發的越南戰爭,對中國的警告高度重視,美國地面部隊將中國警告的「不許越過北緯17度線」當成了高壓線,在整個戰爭當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便在越南北部空投了超過人類戰爭史上所有戰爭總和的炸彈,但地面部隊始終不敢越過17度線,越南戰爭也因此成為美國欲罷不能的消耗戰,最終只能無奈地撤軍。
美國五星上將奧馬爾—納爾遜—布雷德利總結韓戰時說:我們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美國的「不敗神話」在朝鮮戰場,被中國人民志願軍打破後,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另眼相看」,重新看待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一是重新重視臺灣,戰爭爆發的第二天,杜魯門即宣布武裝封鎖臺海,麥克阿瑟曾經專門致函總統,稱如果寶島被解放軍收復,「那就等於給了我們的對手相當於數十艘航空母艦組成的艦隊」。
二是高度重視日本在軍事上、經濟上對美國的意義,大力武裝發展日本,使其成為美國遠東地區遏制中國的後方基地,來防範和針對中國。美國務卿杜勒斯曾明確指出,要讓日本在遏制社會主義陣營的發展中充分發揮作用。1951年9月8日,美國在舊金山締結了非法的、片面的對日和約,又與日本籤訂《日美安全條約》,把日本納入美國在遠東地區對抗中國的戰略軌道。
三是構築遠東地區軍事同盟體系。為應對中國的崛起,將澳大利亞、菲律賓、新加坡等若干國家拉入,在太平洋方向上形成對新中國的戰略包圍。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在1951年提出「軍事鎖鏈」,將島弧鏈作為軍事基地,旨在以縮小中國的海洋面積和削弱海洋權益,來扼殺、封鎖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美國環繞中國海域共設有三條島鏈,又稱「太平洋三大島鏈」,即第一、二、三島鏈,分別是指北起日本群島、衝繩群島,中接臺灣島,南至菲律賓、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關島為中心,由日本的小笠原群島、硫黃列島和美國的馬利亞納群島等島嶼組成;以美國夏威夷為中心,北起阿留申島,南到大洋洲的一些群島組成的一道防線。
美國有句諺語:打不贏的敵人就是朋友。
朝鮮戰場的失敗,對美國最大的影響就是重新審視中美關係:從完全輕視無視,到對等重視。正是由於對中國的重新審視,才有了後來的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親赴北京,與中國握手言和,開啟了中美關係的正常化;才有了1979年,中美兩個世界大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才有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中美關係蜜月期;才有了幾十年來,中美關係雖然有摩擦、有爭鬥,但卻始終鬥而不破、鬥而不斷,兩國關係始終在一波三折中向前邁進。
銘記歷史,紀念先烈,崇尚英雄,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