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接受老師多大程度地懲戒自家熊孩子?
罰站、打手心、叫家長、帶離教室……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19年12月22日。
《徵求意見稿》指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教育懲戒分為一般懲戒、較重懲戒、嚴重懲戒、強制措施四個層級。
家長觀點
「我在家是會打孩子的。」家裡常備戒尺的成都市民劉洋,兒子在武侯區讀小學五年級了,「孩子老師是從來不敢對孩子動手的,要麼是罰站,要麼就是批評,最嚴重的就是喊家長。」他透露,「反倒是體育老師可能還會有一點體罰,比如罰蛙跳或是跑步等等。」
但在劉洋看來,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而規則教育需要的就是戒尺。」他直言,「很多偉人小時候都嘗過戒尺的滋味,魯迅先生就在三味書屋中感受過啟蒙老師壽鏡吾的戒尺。」
對於《徵求意見稿》,劉洋特別贊同,「它明確規定教師享有教育懲戒權。」他分析說,「很多老師不是不想懲罰學生,但是卻礙於家長不敢這樣做,擔心一些家長過於溺愛孩子,會責難老師。」
劉洋同時也建議說,「雖然我認同老師適度的懲戒,但是比如體罰最好是在公開的情況下。」他覺得老師可以用戒尺打孩子手心,「最好是在有第三人或者是更多人在場目睹。」此外,他很反對老師用語言暴力來懲戒孩子,「特別是侮辱性的語言。」
他特別提到,「老師可以出一個規則,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受到懲罰,做錯事和受懲罰的程度要對等,有一個標準。」他坦言,有些老師可能會對成績好的孩子「網開一面」,「但是懲戒應該對所有孩子同等對待,公開公平公正。」
女兒在青羊區清漣路附近就讀小學二年級的王先生透露,「孩子的老師有一把尺子,我沒見過,但是聽孩子說過,老師有時候會打熊孩子手心。」他告訴天府早報記者,「女兒沒被打過,但是她看到老師打過別的孩子,主要還是調皮的男娃娃。」
王先生坦言,自己在家輔導孩子作業時,偶爾也會忍不住拍打孩子肩膀或是小腿幾巴掌,「有時候很簡單的題也會做錯,實在忍不住就下手了。」不過他直言,「我認為老師可以懲罰孩子,但是最好不要體罰,尤其是女孩子,父母在家還是知道輕重的,就怕老師下手太重了。」
老師觀點
在成都龍祥路小學教三年級數學科目的蒲翠萍老師直言,「我從來沒有體罰過學生。」她透露,「不過也有過懲罰,課堂上紀律糟糕的學生,我會罰站在教室後排,作業計算出錯比較多的同學,會懲罰多做幾遍題。」
對於《徵求意見稿》,蒲翠萍表示支持,「這個政策最重要的是明確教師能夠且敢於依法行使懲戒權了。」她坦言自己在家也為孩子備了戒尺。大女兒在讀小學五年級,小兒子即將上小學一年級的她透露說,「我在家會用戒尺打孩子的,老大挨打主要是因為愛耍賴,有時候態度惡劣、愛頂嘴,現在老大已經不太好打了,已經是個小大人了,但是老二看到戒尺還是會挺怕的。」
蒲翠萍告訴天府早報記者,「我記得自己小時候也經常挨老師的打,打手心是常有的事情。」在她看來,「只要是打得有道理,打得有規則,打得適度就可以。」
蒲翠萍坦言,未來相關懲戒政策出臺後,「可能還是不會體罰學生。」至於原因,她直言,「有些家長還是不太能接受孩子在學校被老師體罰,碰一下可能都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作為老師還是希望避免這樣的麻煩。」
在成華區一學校擔任初中一年級班主任的楊老師的看法則不同,「老師適度的懲罰,甚至體罰,那是出於對學生的愛和期盼。特別支持這樣的制度早日出臺,這也是對老師教育的保駕護航。」
他回憶說,「我上初中那會兒,老師講桌上隨時是放著一根棍子的,遲到打手心;課堂打鬧,打手心;考試成績下滑厲害,打手心……有同學在課堂上擺龍門陣,旁邊座位的同學會開玩笑說,小心給你來盤『竹筍炒肉』,說的就是這根棍子。」
楊老師笑言,自己也會不時懲罰學生,「但是初中的孩子,打手心已經沒啥感覺了,他們最怕的是叫家長。」不過,他也同時表示,「如果不是孩子實在太不聽話,我一般也不會叫家長,家長被叫來也是很頭痛的事情,我也不希望教育孩子以親子關係作為代價。」
對此,你怎麼看呢?
留言區等你來說
來源:天府早報
記者:馮濜
編輯:七個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