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的太極拳,有個預備式。雙腳併攏站在那裡,然後一腳抬起,放在旁邊。這是在做什麼?多少人練拳,從來對這個視而不見。其實這個是整個拳架的基礎。
雙腳併攏站在那裡,好像靜靜的站一會兒,那是在等著氣下行。氣下到地裡,地裡會有氣回應你,腳感知到了,自然就會抬起,放在旁邊。腳抬起放在旁邊是因為腳底有了消息,把腳託起來了。這是重點。
這從地裡出來的氣往上走,到了腰部,兩腎之間有了消息,就如扣動扳機一般,立刻自己的兩隻胳膊就抬起來了。胳膊是腰託起來的,不是自己在抬胳膊。
隨著自己兩條胳膊的上抬,地裡的氣繼續上行,到了大概嘴這個位置,人會不想再抬胳膊,而是兩臂下沉一下,這是本能在留住地裡出來的這股氣,要把它留在自己這裡,不要讓它跑了。怎麼留住它?田兆麟的傳人說過,我就不說了。接下去的拳架,都是在圍繞這氣在做文章。有時,人在氣中,有時,氣在人手中。如同獅子滾繡球,如同龍戲珠,如同嬰兒玩玩具,朋捋擠按,全都跟著出來了。但怎麼自由動,不能散了,不能破了。不散不破的關鍵,就看這攬雀尾打的怎麼樣。打好了接下去的所有式子越練越有味,攬雀尾打不好,到了後邊必然會中途斷了,斷了之後就是太極操了。
我前些日子說了一些古埃及的神話,無非是想說,現在人練的這些,無論外表架子怎麼變,內裡的東西,都是從上古傳下來的。上古要有祭祀,有祭祀就要有大舞。只有陰康那樣的高級祭司才會大舞。一般人想學都沒有資格。所以,現代人對內家拳要珍惜。一代代傳下來非常不容易。岐伯對黃帝說,我告訴你的這些,「上帝之所秘,先師之所貴」。意思是,你要嚴肅對待這些傳下來的,這些不是我岐伯發明的,我是從我的老師那裡學來的,我老師是從上帝那裡學來的。
如今是末世了,一切過去隱秘的東西都要顯明出來。這是天意。但終究大眾不是祭司。當年王培生在東北教太極拳,二年半過去了,還在教攬雀尾,學生們都不高興了。說王培生為了多掙錢,故意拉長教程。其實,吳氏太極的一半都在攬雀尾上,會了這個,就會了一半,剩下的也快了。這個不會,練之後的那些式子有什麼用?但大眾不管這些,人家要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所以好多人,就是練太極操的料,多說無益。就像古埃及的大眾,他們只覺得太陽晃眼,那就是厲害,他就要去拜太陽。遇到這樣的貨色,繞著走就是了。
總有人疑問,為什麼太極操大行於天下?其實原因很簡單,大眾熱愛太極操。這是人民的要求。人民需要活動肌肉骨骼,人民也只認識肌肉骨骼,人民對武術最高的要求,就是能把XX練硬,再粗一些,再硬一些,讓他高潮的時間再長一些。如果誰開個武術班,專教這門技術,保證門前車水馬龍。任何秘傳,只要被公開了,就必然被人民改造。八卦掌也是,被強大的人民徹底扭曲了。隨便一個傻逼,在那裡奮蹄狂奔,像精神病似的轉圈子,就敢聲稱自己在練八卦掌。
言歸正傳。這些祭司的大舞,在宋朝的時候有一次大規模的廣傳。就是嶽武穆王,為了抵抗金兵的侵略,訓練了嶽家軍。嶽武穆王的功夫是從道士那裡學來的。但嶽飛老爺爺訓練士兵的時候,他出於軍事目的改了許多。因為那些受訓的人,幾個月之後要上戰場去拼生死。沒時間像道士似的慢慢練,修神仙,士兵要求得速成。這一套練法,隨著嶽家軍的後代四散各地,傳播很廣。元朝時候,很多這些傳人都參加了抗元組織,這些組織在明朝繼續發展,後來又成了反清組織的前身。後來又幫助孫中山先生鬧革命,再後來……
這套練法的特點,就是「深深吸一口氣,慢慢壓入丹田……,一呼氣,丹田猛一抖,同時大喝一聲,腳一蹬地,一拳擊出……」
如果你是古代將士,半年之後要去玩命,這麼練可以理解。但現代人不是古代士兵,不需要短期內上戰場去搏生死。如果還這麼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