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兩句太極拳

2020-09-03 古法練功

楊家的太極拳,有個預備式。雙腳併攏站在那裡,然後一腳抬起,放在旁邊。這是在做什麼?多少人練拳,從來對這個視而不見。其實這個是整個拳架的基礎。

雙腳併攏站在那裡,好像靜靜的站一會兒,那是在等著氣下行。氣下到地裡,地裡會有氣回應你,腳感知到了,自然就會抬起,放在旁邊。腳抬起放在旁邊是因為腳底有了消息,把腳託起來了。這是重點。

這從地裡出來的氣往上走,到了腰部,兩腎之間有了消息,就如扣動扳機一般,立刻自己的兩隻胳膊就抬起來了。胳膊是腰託起來的,不是自己在抬胳膊。

隨著自己兩條胳膊的上抬,地裡的氣繼續上行,到了大概嘴這個位置,人會不想再抬胳膊,而是兩臂下沉一下,這是本能在留住地裡出來的這股氣,要把它留在自己這裡,不要讓它跑了。怎麼留住它?田兆麟的傳人說過,我就不說了。接下去的拳架,都是在圍繞這氣在做文章。有時,人在氣中,有時,氣在人手中。如同獅子滾繡球,如同龍戲珠,如同嬰兒玩玩具,朋捋擠按,全都跟著出來了。但怎麼自由動,不能散了,不能破了。不散不破的關鍵,就看這攬雀尾打的怎麼樣。打好了接下去的所有式子越練越有味,攬雀尾打不好,到了後邊必然會中途斷了,斷了之後就是太極操了。

我前些日子說了一些古埃及的神話,無非是想說,現在人練的這些,無論外表架子怎麼變,內裡的東西,都是從上古傳下來的。上古要有祭祀,有祭祀就要有大舞。只有陰康那樣的高級祭司才會大舞。一般人想學都沒有資格。所以,現代人對內家拳要珍惜。一代代傳下來非常不容易。岐伯對黃帝說,我告訴你的這些,「上帝之所秘,先師之所貴」。意思是,你要嚴肅對待這些傳下來的,這些不是我岐伯發明的,我是從我的老師那裡學來的,我老師是從上帝那裡學來的。

如今是末世了,一切過去隱秘的東西都要顯明出來。這是天意。但終究大眾不是祭司。當年王培生在東北教太極拳,二年半過去了,還在教攬雀尾,學生們都不高興了。說王培生為了多掙錢,故意拉長教程。其實,吳氏太極的一半都在攬雀尾上,會了這個,就會了一半,剩下的也快了。這個不會,練之後的那些式子有什麼用?但大眾不管這些,人家要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所以好多人,就是練太極操的料,多說無益。就像古埃及的大眾,他們只覺得太陽晃眼,那就是厲害,他就要去拜太陽。遇到這樣的貨色,繞著走就是了。

總有人疑問,為什麼太極操大行於天下?其實原因很簡單,大眾熱愛太極操。這是人民的要求。人民需要活動肌肉骨骼,人民也只認識肌肉骨骼,人民對武術最高的要求,就是能把XX練硬,再粗一些,再硬一些,讓他高潮的時間再長一些。如果誰開個武術班,專教這門技術,保證門前車水馬龍。任何秘傳,只要被公開了,就必然被人民改造。八卦掌也是,被強大的人民徹底扭曲了。隨便一個傻逼,在那裡奮蹄狂奔,像精神病似的轉圈子,就敢聲稱自己在練八卦掌。

言歸正傳。這些祭司的大舞,在宋朝的時候有一次大規模的廣傳。就是嶽武穆王,為了抵抗金兵的侵略,訓練了嶽家軍。嶽武穆王的功夫是從道士那裡學來的。但嶽飛老爺爺訓練士兵的時候,他出於軍事目的改了許多。因為那些受訓的人,幾個月之後要上戰場去拼生死。沒時間像道士似的慢慢練,修神仙,士兵要求得速成。這一套練法,隨著嶽家軍的後代四散各地,傳播很廣。元朝時候,很多這些傳人都參加了抗元組織,這些組織在明朝繼續發展,後來又成了反清組織的前身。後來又幫助孫中山先生鬧革命,再後來……

這套練法的特點,就是「深深吸一口氣,慢慢壓入丹田……,一呼氣,丹田猛一抖,同時大喝一聲,腳一蹬地,一拳擊出……」

如果你是古代將士,半年之後要去玩命,這麼練可以理解。但現代人不是古代士兵,不需要短期內上戰場去搏生死。如果還這麼練......

相關焦點

  • 我說太極拳:何謂松?
    有人會問,你說獲得內功不難,為什麼有許多習練傳統太極拳的朋友練拳十年二十載不得內功要領,甚至資深的拳家內功修持不能深入呢?恕筆者直言,這些朋友對太極拳認識尚膚淺,對拳理不甚理解,說白了,他們不懂太極拳。太極拳家不懂太極拳嗎?有一位已故資深兄弟拳種的拳家對一位太極拳練家說,有些太極拳名家不懂拳。人家能出此坦言也是難能可貴的,說的比較客觀,旁觀者清嘛。」
  • 為什麼說太極拳是養生運動的首選?
    太極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對健身有特殊之功效,故有:「太極拳是治療慢性病的靈藥」,「太極拳是人們健身預防病患之寶」之說。02、常練太極拳對於運動系統的影響人老從腳上開始,許多老人說自己老了。口頭禪就是「腿腳不靈便」。這就說明,腳——這一人體的運動器官之一,是一個奇怪的器官。它雖然被人們踩在下面,但卻與人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
  • 太極拳能不能自學?聽行家說一說
    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吐納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內行功調心的鍛鍊方法。具有健身,養生的功效,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練太極拳。但是由於有些自學者練功不得法,不但沒有練出功夫,反而練出了一些毛病。下面我們講解太極拳不能自學的原因。
  • 為什麼說太極拳健身離不開循經?
    循經太極拳,顧名思義,就是以「循經」作為太極拳的生命。那不循經,或者說不符合循經的鍛鍊就不是循經太極拳。循經的內涵來自於祖國醫學的傳統概念。中醫有幾千年的歷史,相傳最早的醫典《黃帝內經》,產生於四五千年前,春秋戰國就有了扁鵲的記載。
  • 太極拳「十八在訣」的技術內涵和應用
    嚴格說,「推」是「按」的延續,是「按推相連」。因為推前先按,所以說的時候只說按不說推。  「按」的勁法特點是「腰攻」,即「按在腰攻」。意思是說按推的時候不要只用局部的動作,不要只用掌力去推,要用整體的動作勁力去完成。要用腰勁、肘勁、掌勁同時地收與放來完成,筆者將其稱為「腰看著肘,肘看著手;腰頂著肘,肘頂著手」,意指要用相互關聯的整勁去完成動作。
  • 是他讓說太極拳不能實戰的人徹底閉嘴了
    太極拳能實戰嗎?為什麼沒見知名太極大師走上擂臺等等,諸多疑問依然沒有圓滿的答案,走上擂臺的雷馬兩位「大師」的倒下,似乎拴釋了太極拳就是太極操,就是太極舞,太極拳就是騙人的把戲,大師都是假的,一些人開始不斷地嘲諷挖苦太極拳大師及練習者,一時間使傳承數百年的太極拳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也行將在人們的口水中淹沒……那麼太極拳就真的不堪一擊嗎?
  • 【太極拳名家論壇】關於太極拳傳承和發展的研究報告
    研究月餘,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文中說明了武禹襄太極拳技的兩個來源,一是從本城的楊露禪處「得其大概」;二是經訪趙堡鎮陳清平「精妙始得」。武禹襄經此二「得」後,自創一式,以姓氏名,人稱「武式太極拳」。 (四)和式太極拳        創自河南溫縣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
  • 太極拳「起勢」為什麼先開左腳?總算搞明白了
    無論是哪個流派的太極拳,其起勢都是大體相同。太極拳講究練養合一,其中蘊含著深厚的養生學內涵。一般來說,太極拳起勢一定是「左腳向左邁開半步,輕起輕落,兩腳與肩同寬,腳尖微微內扣」,這屬於身法上的基本要求。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要求,其中有什麼奧秘呢?首先,是「左腳向左邁開半步」,為什麼是左腳向左邁開,而不是右腳向右邁開呢?
  • 太極拳第二十三講 從太極拳推手到太極拳散手
    上一篇文章引起了一些爭議,有網友說:「我寫的一些拳理不切實際,太極拳應用應該有太極拳的特色,如後發先至、捨己從人,以柔克剛等等」。雖然觀點可笑,卻也代表了大部分學者對太極拳的認知。很多太極拳練習者一看有人用招數把自己打倒,他就說了,你這是小功夫,不是高層次的東西,問題是你都被低層次的放躺下了,那你不成了沒層次了。關鍵不是對手用不用招法,而是符不符合太極拳的拳理,運用的是不是自然。金庸先生在小說中寫太極拳要學會招數,然後忘記招數,應用時才能自然,心中不受拘泥。這種說法真是對太極拳的體用理解深刻。我一直是主張技擊時要應物自然不需要用招式,但前提是要練習過,並練習的很好。
  • 太極拳答疑解惑一:為什麼說太極拳是圓的運動?
    為什麼說太極拳是圓的運動?下期話題:2、什麼是太極圖,它在太極拳中是如何體現的?
  • 太極拳如何吸引年輕人?陳氏太極傳承人這麼說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晚,陳斌回到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和大家一起盯著大屏幕,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陳斌是陳氏二十世、太極拳第十二代嫡系傳人。
  • 柳宗元最美的一首山水詩,蘇軾說:中間兩句最好,最後兩句可以刪了
    接下來的兩句寫漁翁行船的場景。太陽升起,山水間的霧氣也消散得差不多了,此時四周還不見人影。同樣是寫無人,與《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冷色調誇張不同,這句中的煙、日,都給人一種溫暖的閒適感。特別是後一句漁翁搖櫓發出的欸(ǎi)乃聲,更是為這山間美景帶來了生機。這兩句歷來都備受推崇,原因就在於詩人用一個「綠」字,在漁翁與山水之間建立了一種巧妙的聯繫,可謂神來之筆。
  • 論太極拳與非太極拳之區別
    《論太極拳與非太極拳之區別》技擊術其實就分兩類:一類比的是看誰拳腳硬,看誰抗擊打,技擊特徵是針鋒相對地頂抗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描述太極拳技法特點時說:「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這些話可以概括為:一點兒都不讓對手攻擊到我,亦即使對手對我的作用力為零。所以說:所謂太極拳就是不頂抗順勢而為的技擊術。
  • 太極拳大師們懂太極拳的真諦嗎?
    《太極拳大師們懂太極拳真諦嗎?》 所謂「起根」的說法是太極拳大師們的一種習慣語言表述,是缺乏科學知識的表現。所謂「起根」也常被某些太極拳大師表述為「拔根」或「失去重心」。太極拳大師們還把使對手「起根」或「拔根」或「失去重心」稱作「粘」或「拿」。太極拳大師們常常說:「只有粘得起,才能發得出」或者「只有拿得起,才能放得出」。
  • 武當太極拳,與武式太極拳,是什麼關係?
    他說:老師,武當太極拳,與武氏太極拳,是什麼關係?講真,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我驚訝了一下,心想:這兩者能有什麼關係?不都是太極拳嘛,只是門派不同而已,還能有什麼關係?但是細細一查證,發現兩者,多多少少,還是有聯繫的!下面,我們來講講兩者的異同點。
  • 太極拳各家身法要領的總綱,終於有人說破
    一清:先生,您常說我打拳不懂得「八面支撐」,今日能否給徒兒開示一番,何謂「八面支撐」?千豐:八面支撐,是通過意念引導身體四肢的對拉互爭而實現的,太極拳各門派,大部分的身法要求都是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而規定的。八面支撐是太極拳一項十分重要的要求,它幾乎是太極拳身法的所有要求的指歸!
  • 康戈武:太極拳的傳承和發展
    所創傳拳架經其孫楊澄甫(1883―1936)修潤定型,人稱「楊式太極拳」。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1934年2月,上海初版)明言楊露禪「從陳師長興學」。澄甫之子楊振鐸著《楊氏太極拳、劍、刀·楊氏太極拳簡介》說:「楊氏太極拳是太極拳中的一個流派。……從陳氏太極拳老架發展而來。」(1992年,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為什麼說閆芳及其他太極拳大師師徒推手並不是假推手?
    《為什麼說閆芳及其他太極拳大師師徒推手並不是假推手?王宗嶽《太極拳論》說:太極拳「非力勝」,亦即不以力勝人。據《王徵南墓志銘》記載:「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這就是「不頂」順勢而為亦即「柔之勝剛」的歷史見證。先發攻擊,「人易得以乘之」。「以靜制動」可使「犯者應手即僕」。這正是太極拳順勢而為技擊特徵之寫照。太極拳就是內家拳。
  • 太極拳玄機:400太極拳一字訣——制
    製作為太極拳技術是控制、制伏的意思。武術給人的畫面是暴力擊打、很血腥的印象,太極拳反其道而行之,講究不武,不爭而善勝,因此,制是太極拳的一個思想、一個原則。基於這個思想、原則,設計、訓練出一整套制人之術。
  • 趙堡太極拳的主要特點
    如果身、手後移,而腳還在原來的地方,這就叫做「欠」,別人就以乘機向前加力,自己就會仰跌出去,也就是說貪、欠成了自己失敗的原因,在推手中就顯於丟匾頂抗的四病而導致失敗。不貪不欠,沾粘連隨,做到周身如一家,立身正中,首先要做到外三合,這樣給自己一種無隙可乘的合理外形,使對方不敢輕易進擊。《高手武技論》中說:「太極拳勇之勢,固貴乎身靈也。尤貴乎手敏,蓋身不靈,則無以措手之地,而手不敏,亦無以為動身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