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觀音板鴨是成都傳統名菜。
幹而不硬,油而不膩,砂而不綿,皮色金黃,醇香味美,油潤肥嫩,味長耐嚼,風味獨特,佐酒、助餐、饋客十分適宜。這樣的美味,不是各地都有,就在川中蜀地,因其技藝保密性強,亦不是隨處可見,成都人想吃時,大多還得求親煩友或是親去崇州才可一快朵頤,足以見其魅力非凡。
石觀音板鴨首創於清光緒年間,為觀音場周姓大娘所創製,時名「周板鴨」。經三傳而至賈子凡。賈子凡在城關家禽店內繼續加工應市。
石觀音板鴨選料考究,技藝精湛,集醃、燻、滷之工藝精華於一體,獨具幹、酥、香之特殊風味,多年來一直譽滿全川。
製作流程分為五道工序:
首先是選料。要選仔鴨為原料,剔除毛、血、內臟,切開腔骨。
第二道工序是醃漬。碼料不可馬虎,而要像製作醃臘肉那樣,把鹽和香料放鍋裡炒勻炒幹後,再把鴨子放鍋裡沾勻鹽和香料,便可使香味熗入鴨肉肌理之內。然後,碼進大盆或缸內醃約2小時。醃製時間很重要,需根據季節變化作出相應調整,時間短了鴨肉沒底味,時間長了鴨肉又太鹹。這就得由老師傅來掌握了。
第三道工序是板壓成型。這道工序既是定形,又是為了壓榨出鴨肉中多餘的水分,以便縮短煙燻時間,讓鴨肉的口味幹香。
第四道工序是煙燻。煙燻是製作板鴨的重要工序,傳統燻料是柏樹枝、穀草和花生殼,一般需要燻2小時。鴨子燻好以後,還要洗去鴨身上的灰煙,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
第五道工序就是滷製了。滷製時,滷水鍋底可以墊一個竹箅子,但要讓滷水淹住鴨身,這樣鴨坯才會受熱均勻、口味一致,並且還不會粘鍋煳鍋。滷水的香料配比是石觀音板鴨的核心秘笈,由老叩、排草、靈草等18種香料經特殊處理製成。滷製時一般用中火,大約30分鐘即熟。板鴨滷熟撈出來以後,還要趁熱再次用壓板去壓一下,以幫助板鴨定形,板鴨品質由此鎖定。
註:本文參考書目《鄉土要覽》(張伯齡先生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