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油:滿族至味,讓吃貨欲罷不能

2021-02-27 白山黑水好土地

有位名人說:「沒吃過豬油的人,不懂人間至味」。

 

事實上,大概沒多少滿族人家沒吃過豬油。

 

咬破酸菜餡餃子,油帶著脂香流淌出來;咬一口壇肉,肉汁順著縫隙滲進齒縫;吃一塊油梭子,回味無窮……萬千美妙風味,其實背後推手都是豬油。

▲ 豬油

豬油做菜最好吃

 

天南海北滿族人家,到處都有豬油的影子。

 

從一口豬油渣做的酸菜餡兒包子,到煉大油再到一張油渣餅,它藏在每個滿族菜的幕後,貢獻著「點石成金」的作用。

 

無論鹹甜葷素,豬油都是最佳油脂調味。

▲ 油梭子,老一代滿族的最愛

日常最樸素的碳水化合物,一勺豬油就是點睛之筆。

 

諸如飯、麵食、粉條……各種形態都能因豬油加持而豐腴起來。

 

比如豬油拌黃米,油脂在黃米飯熱氣下融化,包裹住米粒,美味到極致……

 

▲ 豬油拌飯

一年四季,蔬菜眾多:菠菜、芹菜、白菜……各種樸素的蔬菜一旦遇見豬油,才能擁有一種化平凡而神奇的本領。

 

在東三省美食界頗有牌面的「排骨燉豆角」,最講究就是用豬油。排骨肉瘦,容易乾柴;而豆角也極其吸油,這兩樣食材都在大鐵鍋中心熱情呼喚著豬油。

 

▲ 排骨燉豆角

尤其是滿洲黑土地產的油豆角,肉質肥厚碩大,更需要高溫熱油的反覆調教。

油脂滲入,讓豆角變得更加鮮甜入味,而豆角蔬菜的清香又託出了油香豐腴。

▲ 據說皇太極徵察哈爾,在某一村落休整時,村民臨時拿排骨燉豆角,發明了這道菜。後來殺年豬時,排骨就拿來燉豆角,以招待客人。

作家蘇童曾經說過:「餐桌放棄肥肉,就像文學放棄詩歌」。

 

高脂高熱的豬油,也能代表滿族的獨特味覺體驗。

 

豬油做菜為什麼好吃?

 

「蘇子油」炒菜也香、「芝麻油」調火鍋味碟絕佳、「橄欖油」則普遍用在沙拉等西式料理中……

 

豬油則能把任何樸素純白的食物都幻化出豐腴的滋味來。

 

豬油代表的是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維生素,常溫下呈白色固體,油溫較高也不容易起煙。

 

因為豬油裡蛋白質和油脂的分解,我們能比外國人更加直觀地體會到「香」這個形容詞;而且在滿族菜爆炒的環境下,其實更適合豬油發揮。

▲ 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熔點較低,一旦過熱容易產生致癌物質。因此植物油更適合燉煮,而炒菜還是交給豬油。

 

無需高超技藝,洗一把最家常的白菜,開大火、下豬油爆炒,就是一道鑊氣十足的「豬油炒白菜」。

 

大火油煸,讓白菜外脆裡嫩;大量豬油,則讓菜葉都帶上葷香。

 

猛火爆炒,豬油就有了生命:滿族人炒芹菜、炒胡蘿蔔、炒各種野菜,只要挖一勺豬油下鍋,滋味立馬不同。

 ▲ 在康熙東巡食譜裡,就有用豬油炒各種蔬菜。

 

複雜的化學反應不僅發生在鐵鍋裡,也發生在人們的大腦皮層裡,俘獲忠實的粉絲。

 

比如蔡瀾,在《豬油萬歲論》裡說:「對於豬油的熱愛,和許多老一輩的人一樣,來自小時候吃的那碗豬油撈飯,在窮困的年代中,那碗東西是我們的山珍海味,後來養在生活環境好的孩子不懂,夏蟲語冰」。

▲ 豬油拌飯

過去滿族人家廚房灶臺旁的一個罈子,裝著凝脂般的豬油,那就是家裡最牽動人心的物件;滿族人買豬肉,都願意要肥肉而不是瘦肉。一來瘦肉價格高,二來肥肉用處實在多:熬豬油炒菜、發麵、防止鐵鍋生鏽……

 

▲ 凝固的豬油

古往今來,幾乎每一個美食家都不會避諱豬油。

 

如今,人們覺得豬油肥膩不健康而拋棄豬油,倒好像拋棄糟糠之妻。

 

關於豬油做菜,到底有沒有害?早就成了「薛丁格的豬油」,各執一詞:

 

有人說豬油是導致肥胖、心臟病的罪魁禍首;就有人就反駁這是上世紀的理論,現代科學早闢謠了。有人說豬油飽和脂肪含量太高;有人又反駁說豬油被BBC評為10種最有營養的食物之一……

▲ 豬油拌麵,一餐怎麼能少了油脂呢?

其實只要記住一句話:「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再說了,日常飲食裡攝入脂肪的來源那麼多,憑什麼只針對可愛的豬油?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豬油炒菜,特!別!香!
    豬油是一種神奇的東西。 本來平淡無奇的食物,只要加上豬油,它的味道就會瞬間讓人慾罷不能。 比如,這是一碗普通的米飯:
  • 吃貨蘇軾的歡愉——人間至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吃貨蘇軾蘇軾,蘇東坡,除了他文學上的造詣,恐怕最讓人熟知的就是他美食家的稱號。放現在,蘇先生是妥妥的一枚吃貨。在吃的成就上,估計他稱第二估計就沒人敢稱第一了。舉世聞名的「東坡肉」就是因他而被世人熟知,在他的詩作中,很多的文章都是寫吃。
  • 豬油好吃,但熬製比較困難,大廚教你熬豬油,味好色亮眾人誇
    大部分的北方人都會在冬天熬製豬油,雖然熬製豬油的步驟不是特別繁瑣,但是,十個人熬豬油五個人都會面臨失敗。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會熬豬油,原因則是豬油的營養價值比較高,味道也比較香,對比家裡面常用的橄欖油,花生油以及菜籽油,豬油沒有任何添加劑,蛋白質含量比較高。
  • 食——讓我欲罷不能的零食
    暴汗淋漓、酣暢之極、解鬱除溼,適於山川之候,今發展為鴛鴦鍋,麻辣清淡各別,各取所需,老少皆宜,至冬之佳品。食——家常味,人間至味讓我欲罷不能的食物煎蛋初二(19)班  何梓田我家有幾個專一非雜食性吃貨。那些美食呀,真是讓人慾罷不能呀!
  • 滿族特色小吃 「薩其瑪」的真正來源,教你自製薩琪瑪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滿族歷史悠久,周秦時的肅慎及後來的挹婁、勿吉、女真族都是滿族的先民。滿族麵食品種繁多,製作精美,所以又有「滿點漢菜」的說法。下邊簡介幾種有代表性的主食。滿族也喜歡食用米粥、米飯。滿族主食的最大特點是粘、涼。滿族菜餚以肉食為主。其中主要有豬、羊。滿族菜餚的烹飪製作,以燒、烤為主,而以蒸、燉、煮、炸為輔。
  • 大型組圖滿族民俗生活
    滿洲餑餑,滿族把饅頭、包子等麵食統稱餑餑。禽席。以禽鳥肉為原料的宴席。鹿肉在滿族中直到清末還是一種常用肉類,有鹿餡餃子,氽清燴鹿尾,燒鹿脯等菜餚。新中國建立後,鹿肉已成珍品。烤小油豬。用泥土將乳豬整個包住,放在柴火裡燒一夜,直至泥土成黑色,用木槌敲開,那時小乳豬滾圓焦黃,把蹄摘下,將下水掏空,把蔥、蒜等調味品放入肚中,直蒸到調料味道都進入肉中,才算完成,其味鮮美酥軟燎毛豬。也稱燒皮。
  • 這才是真正的滿族民俗!沒有皇帝,沒有皇城,只有滿族,顛覆你的認識
    清初,滿族的皮大哈很簡單,只是將幾張大塊毛皮稍加裁剪,縫成袍褂護體,一般不褂面。清中葉以後,皮衣的製作精巧美觀,常用大塊鹿皮拼出花紋,毛朝外。還有一種缺襟皮袍,袍右前襟缺一塊,用紐扣扣上,便於騎馬,後來成為皇家親王的行袍。滿族先民有「削木為履」的習俗。至清初,發展成一種高跟木底女鞋,稱為「旗鞋」。旗鞋,有的塗桐油,防雨、水用。木底高跟一般3至5寸,也有7、8寸的,貴族婦女穿,較普遍。
  • 天冷熬豬油,記住「放4樣」,豬油雪白無腥味,放一年不會壞!
    豬油之所以香,那是因為它是動物油脂,而且自帶豐潤的香氣,這是植物油所無法比擬的,雖然現在生活中主要是以植物油為主,但是豬油在某些領域、某些地方還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豬油不但可以炒菜,在某些傳統糕點上也是不可或缺的。
  • 寬城49道饌——道道都是滿族風情
    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薩其瑪為喇嘛點心,今市肆為之,用面雜以果品,和糖及豬油蒸成,味極美」。今天,薩其瑪作為滿族的美味,又有了「金絲糕」的別稱,已經傳遍全中國。寬城迎祥滿族主題酒店的滿族面點大廚,在製作薩其瑪的原料中增加了蜂蜜、青絲和果脯,使其口味更加豐富。而在香港,人們慣稱薩其瑪為「馬仔」,由於賽馬賭博俗稱「賭馬仔」,因而有港人迷信吃了薩其瑪後,便可在賽馬賭博中獲勝。
  • 熬豬油時,顏色發黃?多加「這一步」,豬肉「白嫩」無腥味
    歡迎大家來到【吃貨百科學堂】,今天我又給大家來分享一些有關美食的小知識了,趕快看看有沒有你需要的,【先關注】每天都有更新呦!大家都還記得自己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事情嗎?豬油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在家熬過吧,但是,有點朋友熬出來的豬油就是黃色的,一點都不美觀,別人就能熬出白色的豬油,其實只熬豬油的時候往裡面加點清水,這樣大家都能熬煮出潔白的豬油了。下面小編就把熬豬油的方法分享給大家。【熬豬油的方法】第一步,準備材料,豬板油,水,姜,黃酒,鹽。
  • 豬油拌飯
    蔡老先生對豬油可謂是情有獨鍾,有人曾經問老先生「您覺得最無聊的一條健康建議是什麼?」老先生回答:「不吃豬油。」「煎荷包蛋也好,炸蛋也好,如果不用豬油,一定不香,一切都是枉然」、「面一定要放豬油啊,不放豬油,怎麼吃啊!」「穀類之中,白米最佳,一碗豬油撈飯,吃了感激流淚。什麼?你不敢吃豬油?那麼死吧!沒得救的。」
  • 長文顛覆你的認識——真正的滿族民俗!
    清初,滿族的皮大哈很簡單,只是將幾張大塊毛皮稍加裁剪,縫成袍褂護體,一般不褂面。清中葉以後,皮衣的製作精巧美觀,常用大塊鹿皮拼出花紋,毛朝外。還有一種缺襟皮袍,袍右前襟缺一塊,用紐扣扣上,便於騎馬,後來成為皇家親王的行袍。3 木履 官靴 大靰鞡滿族先民有「削木為履」的習俗。至清初,發展成一種高跟木底女鞋,稱為「旗鞋」。旗鞋,有的塗桐油,防雨、水用。
  • 這可能是吃貨界唯一一次辯論大戰!(內附投票)
    這是泰國的國湯啊!!!「冬陰」是酸辣的意思,「功」是蝦的意思,翻譯過來其實就是酸辣蝦湯。用豬油做出來的乾鍋洋芋片,煸炒的肉片卷卷的微黃,飄出香味後再下洋芋片,經過爆炒後的辣椒的香味沁入洋芋片裡,快出鍋時,撒上綠油油的香蔥,幹香味立馬讓人「鬼扯手」,吃不停!
  • 這才是真正的滿族民俗!長文顛覆你的認識
    清初,滿族的皮大哈很簡單,只是將幾張大塊毛皮稍加裁剪,縫成袍褂護體,一般不褂面。清中葉以後,皮衣的製作精巧美觀,常用大塊鹿皮拼出花紋,毛朝外。還有一種缺襟皮袍,袍右前襟缺一塊,用紐扣扣上,便於騎馬,後來成為皇家親王的行袍。3 木履 官靴 大靰鞡滿族先民有「削木為履」的習俗。至清初,發展成一種高跟木底女鞋,稱為「旗鞋」。旗鞋,有的塗桐油,防雨、水用。
  • 【食在民間】滿族八大碗
    滿族八大碗就是滿漢全席之一「下八珍」,也被稱為民間滿漢全席。在民間流傳著「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的習俗。這「八菜」俗稱就是「八大碗」,也就是八碟八碗。八碟分為四涼四熱,八碗分為四葷四素」。滿族八大碗不是固定的幾種菜餚,根據季節時令不同,可以形成多種不同的組合。阿瑪尊肉起源於努爾哈赤時代,是當時滿族祭祀大典、宮廷御宴時候的一道名菜。製作阿瑪尊肉選用的是黑毛豬五花肉。
  • 豬油萬歲
    表哥和幾個一般大的孩子總愛圍在旁邊觀看,那豬油的清香讓他們也垂涎欲滴。待鞭炮聲漸漸濃了起來,大人們開始陸續喚各自的孩子回家吃飯時,父子倆碗裡的豬油也已喝光了,便關門上炕睡覺。餘下的豬油裝入罐中留待平時燒菜。記憶中最美好的食物就是糜米飯拌豬油。挑一小塊乳白色的豬油放進熱飯中,再加點醬油、蔥花,不斷地攪動,直至豬油全部融化。吃這樣的飯,香滑爽口,不用下飯菜,也能一口氣吃下一兩碗。
  • 煉豬油
    雪後初霽,年關將至,年味漸濃,母親趕墟回來,竹篾籃子顯得格外沉,她喜歡買帶皮的肥肉來炸油,來年炒菜所用的油就在此一役了,那時候集上沒有冷庫,也就不存在冷凍的板油。晚飯過後,我和弟弟會搶著鑽進灶屋,做一個「火夫」。       灶膛通紅,柴火燃得很旺,都是冬天裡儲存的粗壯的乾柴,一節縱樹杆可以燒得很久,不斷滲出來的松脂,讓灶膛裡的火光噴射,突突作響。
  • 煉豬油時,記住不要直接下鍋熬,教你一招,豬油又白又香,無腥味
    煉豬油時,記住不要直接下鍋熬,教你一招,豬油又白又香,沒有一點腥臭味豬油,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家裡每次豬油吃完,媽媽就會買很多豬板油或豬肥肉回來煉豬油。然後趴著在灶臺邊等待老媽的豬油渣。真的是又香又好吃,用豬油炒的菜,特別香,真的是回味無窮。
  • 滿族飲食文化溯源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一、介紹幾種滿族風味小吃:  1、慈禧小窩頭  當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難時,曾吃過玉米面窩頭,感覺很好吃。
  • 豬油撈飯 最是那一口濃香
    當手中的勺子開始急不可耐地攪拌米飯,口中的唾液已經一發不可收地飛流直下…… 這就是「葉飯」menu的當家菜品——「豬油撈飯」。 豬油,是一種特殊的食材。沈宏非說:豬油別有一種獨特的味道,總是帶給我一種油然而生的快樂和安慰,是一種瀰漫著市井氣息的、拯救世俗的、溫暖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