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名人說:「沒吃過豬油的人,不懂人間至味」。
事實上,大概沒多少滿族人家沒吃過豬油。
咬破酸菜餡餃子,油帶著脂香流淌出來;咬一口壇肉,肉汁順著縫隙滲進齒縫;吃一塊油梭子,回味無窮……萬千美妙風味,其實背後推手都是豬油。
▲ 豬油
豬油做菜最好吃
天南海北滿族人家,到處都有豬油的影子。
從一口豬油渣做的酸菜餡兒包子,到煉大油再到一張油渣餅,它藏在每個滿族菜的幕後,貢獻著「點石成金」的作用。
無論鹹甜葷素,豬油都是最佳油脂調味。
▲ 油梭子,老一代滿族的最愛
日常最樸素的碳水化合物,一勺豬油就是點睛之筆。
諸如飯、麵食、粉條……各種形態都能因豬油加持而豐腴起來。
比如豬油拌黃米,油脂在黃米飯熱氣下融化,包裹住米粒,美味到極致……
▲ 豬油拌飯
一年四季,蔬菜眾多:菠菜、芹菜、白菜……各種樸素的蔬菜一旦遇見豬油,才能擁有一種化平凡而神奇的本領。
在東三省美食界頗有牌面的「排骨燉豆角」,最講究就是用豬油。排骨肉瘦,容易乾柴;而豆角也極其吸油,這兩樣食材都在大鐵鍋中心熱情呼喚著豬油。
▲ 排骨燉豆角
尤其是滿洲黑土地產的油豆角,肉質肥厚碩大,更需要高溫熱油的反覆調教。
油脂滲入,讓豆角變得更加鮮甜入味,而豆角蔬菜的清香又託出了油香豐腴。
▲ 據說皇太極徵察哈爾,在某一村落休整時,村民臨時拿排骨燉豆角,發明了這道菜。後來殺年豬時,排骨就拿來燉豆角,以招待客人。
作家蘇童曾經說過:「餐桌放棄肥肉,就像文學放棄詩歌」。
高脂高熱的豬油,也能代表滿族的獨特味覺體驗。
豬油做菜為什麼好吃?
「蘇子油」炒菜也香、「芝麻油」調火鍋味碟絕佳、「橄欖油」則普遍用在沙拉等西式料理中……
而豬油則能把任何樸素純白的食物都幻化出豐腴的滋味來。
豬油代表的是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維生素,常溫下呈白色固體,油溫較高也不容易起煙。
因為豬油裡蛋白質和油脂的分解,我們能比外國人更加直觀地體會到「香」這個形容詞;而且在滿族菜爆炒的環境下,其實更適合豬油發揮。
▲ 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熔點較低,一旦過熱容易產生致癌物質。因此植物油更適合燉煮,而炒菜還是交給豬油。
無需高超技藝,洗一把最家常的白菜,開大火、下豬油爆炒,就是一道鑊氣十足的「豬油炒白菜」。
大火油煸,讓白菜外脆裡嫩;大量豬油,則讓菜葉都帶上葷香。
猛火爆炒,豬油就有了生命:滿族人炒芹菜、炒胡蘿蔔、炒各種野菜,只要挖一勺豬油下鍋,滋味立馬不同。
▲ 在康熙東巡食譜裡,就有用豬油炒各種蔬菜。
複雜的化學反應不僅發生在鐵鍋裡,也發生在人們的大腦皮層裡,俘獲忠實的粉絲。
比如蔡瀾,在《豬油萬歲論》裡說:「對於豬油的熱愛,和許多老一輩的人一樣,來自小時候吃的那碗豬油撈飯,在窮困的年代中,那碗東西是我們的山珍海味,後來養在生活環境好的孩子不懂,夏蟲語冰」。
▲ 豬油拌飯
過去滿族人家廚房灶臺旁的一個罈子,裝著凝脂般的豬油,那就是家裡最牽動人心的物件;滿族人買豬肉,都願意要肥肉而不是瘦肉。一來瘦肉價格高,二來肥肉用處實在多:熬豬油炒菜、發麵、防止鐵鍋生鏽……
▲ 凝固的豬油
古往今來,幾乎每一個美食家都不會避諱豬油。
如今,人們覺得豬油肥膩不健康而拋棄豬油,倒好像拋棄糟糠之妻。
關於豬油做菜,到底有沒有害?早就成了「薛丁格的豬油」,各執一詞:
有人說豬油是導致肥胖、心臟病的罪魁禍首;就有人就反駁這是上世紀的理論,現代科學早闢謠了。有人說豬油飽和脂肪含量太高;有人又反駁說豬油被BBC評為10種最有營養的食物之一……
▲ 豬油拌麵,一餐怎麼能少了油脂呢?
其實只要記住一句話:「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再說了,日常飲食裡攝入脂肪的來源那麼多,憑什麼只針對可愛的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