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哇」的一聲哭離開媽媽肚子來到這個世界,媽媽的耳邊就會經常聽到寶寶的哭聲。餓了會用哭聲喊媽媽、拉了要哭著提示媽媽、困了要哭著折磨媽媽。
因為不會說話所有的想法都需要用哭來表達,並且這種情況最少要持續到1歲半以後。語言發育比較好的孩子也要在2歲左右才能用單字來表達。
想要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所有想法差不多要3歲左右。對於寶寶的哭媽媽們的態度是「有哭必回」還是「置之不理」?哪種做法是最合適的?
哭聲免疫法不一定適用自家的孩子
閨蜜家的寶寶剛剛出生4個多月,一直在老家也沒有機會去看望。
閨蜜也一直呼喊著趕緊去看看,順便對於帶娃的經驗交流一下,畢竟我家寶寶已經3歲多了。比起她這個新手寶媽肯定經驗更豐富。
周末終於有時間去看望閨蜜家的小寶貝,進門的時候正趕上閨蜜在吃加餐,孩子在臥室的小床上躺著玩。
可能是聽見了陌生的聲音小寶寶開始哭鬧起來。閨蜜卻像沒聽見寶寶哭一樣,不緊不慢的吃飯還和我打招呼。
以為是閨蜜吃飯沒機會哄娃,所以趕緊去臥室幫忙看看小寶寶,可是卻被閨蜜一把拉住了。說「不用管,讓他自己哭,哭一會就好了,要不越哄越哭。這是很著名的哭聲免疫法裡的辦法」。
聽完閨蜜的話趕緊告訴她:哭聲免疫法在很久之前就被人抨擊了,當寶寶哭的時候媽媽的安慰才是對寶寶最有用的。置之不理只會害了孩子。
寶寶在這個年齡以前,哭的時候最好要被抱起,不回應不是好的做法
當初提出這個理論的人確實也是用「哭泣免疫法」教育自己孩子的,可是最終的結果就是並不樂觀。
外孫女和女兒一樣酗酒。因為冷漠的處理方式讓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父母的溫暖,甚至產生自我懷疑。所以「哭泣免疫法」被推翻。
孩子哭鬧,需要理解哭鬧背後真正表達
◆ 真正的需求
專家指出:6個月之前的寶寶並不懂得用哭鬧來控制父母,只是單純的身體需求。
6個月之前寶寶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餓了、換尿布了、熱了、冷了、想翻身了等等,都是需要用哭聲來提醒媽媽。
這個階段對於寶寶的哭聲,媽媽一定要第一時間回應,關係的是寶寶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發育。
寶媽及時的回應也有利於增進母子感情,培養寶寶對媽媽的認知,通過氣味、聲音來辨認誰是媽媽。
◆ 情感的表達
孩子大了之後當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會哭鬧、受了委屈會哭、發脾氣了會哭,而這個時候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幫助。
如果父母選擇「冷處理」孩子可能會一直哭鬧,也可能會變得冷漠。
父母該如何回應孩子的哭鬧?
★ 問一問
當孩子哭鬧時家長不要忙著責備,蹲下來和孩子保持在同一視線上,平靜的問問孩子發生了什麼?因為什麼哭泣?
很多事情在大人眼中覺得沒有什麼,可是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卻是一份考驗。比如學會分享、懂得謙讓、結交朋友。
★ 聽一聽
了解了問題之後,再聽聽孩子的想法,是因為難過、害怕、無助、想買玩具或零食,知道了孩子的想法家長也就能決定是否需要抱一抱,給與安慰。
比如難過、害怕等自然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理解。如果是想要靠哭鬧得到想要的玩具家長可以放任他哭一會。
★ 給與解決辦法
當孩子情緒平靜下來了,家長可以和孩子溝通,遇到這樣的情況試試怎樣做,或者現在發生了的情況該怎麼解決。
當孩子在哭鬧的時候家長說再多的道理孩子也聽不進去,只能等情緒穩定了發洩完了才會有效果。
★ 明確底線
對孩子理解並不代表會容忍孩子所有的要求,比如看到賣玩具的必須買一個,不買就哭甚至撒潑打滾、看到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就要搶過來歸自己。
這些問題出現哭鬧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冷處理,不會因為哭鬧而妥協。父母有自己的底線並且告知孩子,如果超過底線的問題哭鬧也是沒有用的。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哭鬧的時候,你會選擇第一時間抱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