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宏
秋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秋分和春分的天文現象極為相似,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客家有句諺語叫「春分秋分,日夜平分」,非常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它們這種天文現象。
秋分和春分的天文現象雖然極為相似,氣候現象卻完全不同。春分是陽氣漸長,天氣慢慢轉熱,隨後逐漸進入炎熱的夏季;秋分是陽氣漸退,天氣慢慢轉寒,隨後逐漸進入寒冷的冬季。如果以人倫社會做比擬,春分好似「中庸之道」,秋分好似「中正之道」。春分的氣候特點是「中庸」,自然萬物放下己見,隨同氣候一齊生長;秋分的氣候特點是「中正」,堅持原則,隨同氣候各歸其根。
在「思辨讀四書五經」二十四節氣系列文章中,春分我寫的是「中庸之道」,而秋分我是寫「中正之道」。兩者之間只差一個字,但意義完全不同。「中庸」意義側重點在「和」,有撮合、糅合、平和等含義,應用在人際交往中就是調和矛盾,求大同而存小異,目的是使人際關係更和諧。而「中正」意義側重點在「正」,有正義、公正、剛正等含義,應用在人際交往中就是要守住底線,恪守禮儀規範,目的是更好地維護社會秩序。
在人際交往中,守住底線比發展關係更重要。比如你與某個人發展成為良好的關係,但如果不遵守交往底線,就會變成墜落的人際關係或交惡的人際關係。此類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因此,秋分的意義是告誡人們要恪守中正之道。
我有一位作家朋友葛成石,他寫過一篇小說《秋分》,發表在《百花園》。我讀這篇文章時深受感動,也深受啟發。文中人物名叫秋分,有殘疾,智力有點障礙,無兒無女的孤寡老頭,是農村裡一位受村童戲弄、被大人拿來開心的人物。文章中這樣描寫秋分——秋分每天都要從我家門前經過。他貓著腰,背著手,歪著腦袋,滿臉皺紋,衣衫襤褸,邁著不緊不慢的步子。在我印象中,他一直是那麼一個老頭兒,似乎從來就沒年輕過。他往集市方向走,路上撞上誰家有紅白喜事,他就過去掃地、洗碗、搬桌凳,等客人都入席了,他就向廚官要點兒飯菜。秋分口吃嚴重,沒幾個字他能咬清楚的。有些廚官拿他尋開心,故意一點一點地給,讓秋分咿呀亂叫一陣。旁人都笑過癮了,秋分就端個大碗蹲在一旁吃起來。
但是,正是這位在大家眼中看來傻傻的孤寡老頭,卻能仗義救人,做人處世恪守規矩。秋分若不幹活就不在別人家吃飯,幹了活也不一定在你家等飯吃。就是在你家吃飯,也懂得照顧別人的體面,從不上桌跟你一起吃,總是端個碗遠遠蹲著,叫花子一樣。
作家葛成石用生動筆法和略帶傷感的調子,描寫出一個鮮活又讓人感動的秋分。讀完《秋分》,我想起孔子在《禮記·儒行》這句:「言必有信,行必中正」。秋分雖然是個啞子,但他不言而有信有義;他雖然有智障,但做人品行端正又恪守禮儀。而現實生活中,很多體格健全、頭腦靈活的人,卻沒有秋分那樣做人處世的風骨。
秋分節氣到了,秋風漸起,大自然吹來的一陣陣寒意,就是在不斷提醒我們做人處世要品行端正,要恪守法律與道德,要遵守中正之道。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