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是一顆變化無常的恆星,時而平靜安寧,時而狂暴不羈,這些變化有明確的規律可循:太陽活動的起伏以11年為一個周期。
40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記錄太陽的活動。在19世紀早期,藥劑師出生的德國天文學家花了17年的時間,試圖尋找比水星距離太陽更近的行星,雖然沒有在太陽附近發現新的行星,但是他保留了對太陽黑子的詳細記錄。回顧自己的觀察結果,他發現太陽黑子的數量有規律的變化,由此產生了太陽活動周期的觀點。如今,通過軌道和地基太陽望遠鏡的持續、仔細觀測,我們獲得了這一周期的更多詳細資料。
太陽黑子
人們一度認為太陽黑子是太陽大氣層中的風暴,現在我們了解到,它們僅僅是太陽比表面溫度較低的區域。太陽黑子由強烈的局部磁場活動所致,通常會持續幾周的時間,而且往往成對出現,有關太陽黑子的觀測記錄出現在17世紀初,不過在此之前人們已經觀測到這一現象。通過研究樹的年輪,科學家們將太陽黑子活動追朔到更遠古的時期,因為在太陽黑子大量活躍期間,樹輪中的碳14水平較低,反之較高。
太陽黑子的構成
太陽黑子通常分為兩部分:內部本影和外部半影。深色的本影為溫度較低的部分,溫度約為2000℃。相比而言,半影的部分溫度可達3500℃,通常呈現纖維狀紋理。成對的太陽黑子往往具有相反的磁性,類似於磁鐵的兩極。
太陽活動的周期
太陽活動周期為11年,也就是從太陽活動極小期發展到太陽活動極大期,接著再回到極小期,太陽活動周期與太陽的磁場變化有關係,在此期間,太陽的磁場線扭曲——崩斷——重連;每隔11年,太陽的磁極就會反轉一次。太陽活動極大期間,不僅有較大的太陽黑子活動,而且還會伴有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現象。
太陽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人們認為,太陽活動周期會影響地球的氣候,但是,其關係的本質卻沒有得到充分了解。在1654年至1715年期間,太陽黑子相當少見,這一時期恰逢小冰河時期,那個時期,歐洲經歷了一個較長的寒冷時期,平時不會結冰的河流在此期間均出現凍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