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太陽是一顆變化無常的恆星

2021-01-10 科學情報館
太陽黑子

太陽是一顆變化無常的恆星,時而平靜安寧,時而狂暴不羈,這些變化有明確的規律可循:太陽活動的起伏以11年為一個周期。

40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記錄太陽的活動。在19世紀早期,藥劑師出生的德國天文學家花了17年的時間,試圖尋找比水星距離太陽更近的行星,雖然沒有在太陽附近發現新的行星,但是他保留了對太陽黑子的詳細記錄。回顧自己的觀察結果,他發現太陽黑子的數量有規律的變化,由此產生了太陽活動周期的觀點。如今,通過軌道和地基太陽望遠鏡的持續、仔細觀測,我們獲得了這一周期的更多詳細資料。

太陽黑子

近距離觀察太陽黑子

人們一度認為太陽黑子是太陽大氣層中的風暴,現在我們了解到,它們僅僅是太陽比表面溫度較低的區域。太陽黑子由強烈的局部磁場活動所致,通常會持續幾周的時間,而且往往成對出現,有關太陽黑子的觀測記錄出現在17世紀初,不過在此之前人們已經觀測到這一現象。通過研究樹的年輪,科學家們將太陽黑子活動追朔到更遠古的時期,因為在太陽黑子大量活躍期間,樹輪中的碳14水平較低,反之較高。

太陽黑子的構成

太陽黑子通常分為兩部分:內部本影和外部半影。深色的本影為溫度較低的部分,溫度約為2000℃。相比而言,半影的部分溫度可達3500℃,通常呈現纖維狀紋理。成對的太陽黑子往往具有相反的磁性,類似於磁鐵的兩極。

太陽活動的周期

太陽活動周期為11年,也就是從太陽活動極小期發展到太陽活動極大期,接著再回到極小期,太陽活動周期與太陽的磁場變化有關係,在此期間,太陽的磁場線扭曲——崩斷——重連;每隔11年,太陽的磁極就會反轉一次。太陽活動極大期間,不僅有較大的太陽黑子活動,而且還會伴有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現象。

太陽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人們認為,太陽活動周期會影響地球的氣候,但是,其關係的本質卻沒有得到充分了解。在1654年至1715年期間,太陽黑子相當少見,這一時期恰逢小冰河時期,那個時期,歐洲經歷了一個較長的寒冷時期,平時不會結冰的河流在此期間均出現凍結。

小冰河時期

相關焦點

  • 除了太陽,它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了,但是我們卻看不到它
    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滿天的星鬥都對我們眨眼睛,那麼哪顆星星距離我們最近呢?除了月亮這個星球之外,就是金木水火土和天王星這幾大行星了,恆星之中,太陽距離我們最近,當然它不能算夜空中的星星,那麼夜空中的恆星哪個距離我們最近呢?是最亮的天狼星嗎?不是的!
  • 如果我們的太陽變成了一顆黑矮星會怎樣?
    那些比我們的太陽至少大十倍的巨型恆星,會發生超新星爆發,然後坍縮成中子星。藝術家對超新星爆炸的再現 圖片來源:ESA / Hubble / L.以我們的太陽為例,它還要再過10^15年才能冷卻下來,變成一顆黑矮星。那是千萬億年後的事了,誤差只有幾百萬年。你認為人類會存在那麼久嗎?那我們換個問題:如果明天太陽熄滅了會怎樣?
  • 哪一顆恆星距太陽最近?距離有多遠?人類何時才能夠前往?
    太陽是太陽系唯一的恆星,它坐落於星系的中心,佔據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太陽依靠本身強大的質量帶來的引力,牢牢束縛著八大行星,讓它們能夠穩定運行在自己的軌道上。可是說恆星就是像太陽系這樣的小星系的管理者,正是宇宙中有數不盡恆星的存在,才能夠有效管理一個個小星系,從而維護整個宇宙的穩定。
  • 十大鮮為人知的恆星真相:太陽是綠色的
    而當太空人離開地球大氣層進入空間之後,他們看到的恆星便不再閃爍了。4.太陽是一顆矮星!我們早已習慣於認為太陽是一顆「正常」的恆星,當然在很多方面事實也的確如此。但是你知道嗎?太陽其實是一顆矮星。或許你之前有聽說過白矮星的說法,但是事實上白矮星根本不是什麼活著的恆星,那是一顆死去恆星的「屍體」。
  • 那些宇宙中怪異的恆星:最大恆星直徑是太陽1700倍!
    1、最大的恆星紅色特超巨星UY Scuti是迄今發現最大的恆星,其直徑是太陽的1700倍,相比之下,太陽半徑大約是地球的110倍。該恆星距離地球5100光年,位於南方盾牌星座,它很像紅色超巨星參宿四,但比參宿四的體積大3-4倍,而且最終會像參宿四一樣,以超新星的形式結束生命。
  • 比太陽還大的恆星你知道多少?
    讓我們乘坐超級飛船,去宇宙中尋找最大的恆星。我們經過的第一顆恆星就是我們自己的太陽,到目前為止他還不是最大的,但他還是很大了,你能夠在裡面的塞進一百萬顆地球。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把太陽想像成一顆籃球,那麼地球的大小就會是鉛筆橡皮擦的一半。
  • 我們在晴朗夜空中看到的每一顆星星,是一顆恆星還是一個星系?
    我們在晴朗的夜空下看到的每一顆星星,絕大多數都是恆星。天上的星星並沒有上億顆。
  • 距離地球最近的十大恆星排行榜揭曉!太陽排名首位!
    眾所周知,宇宙中幾乎有無數的恆星,我們現在所探索到恆星,也只是最少的一部分,除了太陽以外的恆星離地球還有很遠的地方。
  • 目前已知最大的恆星,太陽在它面前猶如沙粒,竟是太陽的50億倍!
    在無邊無際的星空中,我們總能看到各種星星。他們都有著與眾不同的體積與質量!但是,在我們普通人的認知中,都覺得太陽是最大的!其實不然,在浩瀚的宇宙中。有很多很多的恆星以及行星。我們太陽的太陽是我們太陽系中最大的星球,直徑大約是139.2萬公裡。
  • 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是比鄰星,假如它靠近太陽會發生什麼?
    我們今天看到的太陽系,有一顆太陽和八大行星,然而中國民間流傳著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這些生動的故事情節真的只是人們想像出來的嗎?太陽系以前是什麼樣子的呢?有一種科學假說似乎可以解釋現在看到的現象——從前,有一顆流浪的恆星,它曾經離太陽很近,甚至「蹭「到了太陽系的邊緣,摧毀了幾顆行星、彗星或者小行星,它的引力作用影響了整個太陽系,幾乎重塑了太陽系的格局。不過這還只是個假說,要證明太陽系是否有過這樣一段經歷,科學家還需要搜尋更多的證據。
  • 盾牌座UY已不是宇宙最大恆星,新晉宇宙最大恆星有100億個太陽大
    於是人們把這些位置不變的星星叫做恆星;把那些位置經常發生變化的星星叫做行星。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天空中的恆星實際上都是和太陽一樣能夠自身發光發熱的天體。恆星除了自身能夠發光發熱的特點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的大。
  • 太陽是前代恆星死亡後產生的,那前恆星的殘骸呢?這種死亡無殘骸
    超新星爆發通常是大質量恆星才會出現的現象,其原始質量至少相當於太陽的八倍,當他的主序星階段結束的時候,將會以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爆發而結束,在那一刻,恆星釋放的能量比其一生核聚變釋放的能量還要多很多
  • 人類觀測到目前最大的恆星,相比之下太陽很渺小!顛覆我們的認知
    當我們在夏日的夜晚仰望夜空時,就會看到漫天的繁星無比耀眼,感嘆宇宙的浩瀚,同時也不由得嘆息我們人類自身與茫茫宇宙相比之下的渺小。自從我們人類有史以來對於宇宙、星空就有了非常好奇的嚮往了,人類就是從不斷地探索中迎來發展的,在當今人類科技巔峰狀態下,我們要想迎來下一次的飛躍,探索宇宙十分必要。
  • 新研究:相比同類恆星,我們的太陽似乎異常安分
    據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介紹,縱觀宇宙,相比同類恆星,我們的太陽似乎異常安分。科學家首次將太陽與數百顆最相似的恆星進行對比,發現太陽的活動變化幅度要小得多,可能經歷了幾千年異常穩定的階段。太陽活動的強弱通常可以用太陽黑子、太陽耀斑以及太陽亮度等因素進行衡量。
  • 太陽有多大?假如太陽是一顆宜居行星,週遊世界有多難?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巖質行星,而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就是太陽,太陽有多大?它佔據了太陽系物質總量的99.86%。 但從數據上來看,我們難以領略太陽的大,所以讓我們來進行一個假設,假設太陽是一顆宜居行星,而我們就生活在這顆宜居行星之上,那麼我們是否還有希望完成週遊世界的夢想呢?
  • 準確的講太陽是一顆「黃矮星」,主序星還包括藍矮星和紅矮星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其質量約佔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是一個主要有氫元素和少部分氦元素組成的巨大氣體球,其內部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氫核聚變反應,源源不斷的向宇宙空間以電磁波的形式釋放能量,我們稱為太陽輻射。
  • 我們太陽的誕生
    這張太陽的紫外光圖像,美國宇航局(NASA)太陽動力學天文臺紫外空間望遠鏡拍攝。儘管太陽 是特別典型的中年恆星,但光帶、光環、熱斑(亮)、冷斑(暗)都是極端活動的證據。
  • 獵戶座可變恆星「參宿四」,一顆註定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的紅超巨星
    我們平時所說的「星星」包括了多種類型的天體,我們肉眼可見的星星,除了太陽系內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等行星外,還有許多是太陽系以外的恆星,有些甚至是距離十分遙遠的星系,有的時候當彗星距離地球較近時,我們也能夠看到。
  • 如果你足夠幸運的話,在你有生之年可以在地球上看到一顆恆星爆炸
    我們看到的所有星辰都過太陽都處於力的平衡中。恆星是非常重的物體,所以引力很強,從而壓迫,使之內嗦。但恆星內部在燃燒的同時還有核能反應,產生驚人的能量。這個能量就是我們在白天感受到的光和熱。最重要的是這些反應增加了恆星的內部壓力,創造和引力抗衡的力量。
  • 封面 如果你足夠幸運的話,在你有生之年可以在地球上看到一顆恆星...
    這個能量就是我們在白天感受到的光和熱。最重要的是這些反應增加了恆星的內部壓力,創造和引力抗衡的力量。所以只要恆星的油箱是滿的,那就安全。但燃料會燒完,恆星內部的壓力降低,引力就贏了。我們太陽尺寸的恆星能閃耀大約一百億年。明確來說,我們可愛的太陽大約45億歲,已經燒掉自己一半的燃料了。